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7):88-91
目的探讨气压泵治疗对血栓高危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存在恶性肿瘤合并D-二聚体升高、Caprini模型VTE风险度评分≥3分的患者165例,按入院时间交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按计划进行放化疗。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抗凝预防,实验组予气压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 d后、10 d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 10 d后实验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值均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气压泵能降低血栓高危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原因,并且找到一个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最好的护理方法。方法将2015年5月1日至2016年6月1日在某医院进行妇科肿瘤的450例患者进行观察,年龄为40-55岁,通过对妇科肿瘤术后患者的观察,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传统预防DVT的方法;而观察组在使用传统方法的同时针对性的实施护理干预。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使用不同的护理模式,发现观察组中患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1d、术后3d及7d的体内血浆中D-二聚体和P-选择素的含量进行对比,最终发现在术前1d和术后7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和P-选择素的含量基本无差异,而手术后3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有明显不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有妇科肿瘤患者来说,在手术后进行传统预防DVT预防的同时针对性的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降低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1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患者20例为发生DVT组,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90例为未发生DVT组,选取同期至本院行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比较三组检测结果。结果发生DVT组与未发生DVT组、对照组术后3 d、术后7 d 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DVT组患者术前、术后3 d以及术后7 d的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DVT组患者术前、术后3 d以及术后7 d的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检测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94.44%、100.00%、92.73%。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沙浩波 《黑龙江医学》2014,(12):1370-1371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前后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患者术后抗凝治疗,预防继发性血栓形成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88例胃肠道肿瘤患者分为恶性肿瘤组及非恶性肿瘤组,其中恶性肿瘤组又分为老年恶性肿瘤组及非老年恶性肿瘤组,应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各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与非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以及非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恶性肿瘤组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恶性肿瘤组患者术前水平(P〈0.05);老年恶性肿瘤组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老年恶性肿瘤组患者术后水平(P〈0.05)。结论手术对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有明显的活化作用,并能促进高凝状态的发生,故应重视手术后的抗凝措施,防止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病人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增强型乳胶免疫比浊法对57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跟踪观察患者病情。结果:57例患者有7例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进行性增高。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对骨折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韧带重建术后抗凝治疗对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方法将行膝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手术的54例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低分子肝素组患者术后第2天开始予低分子肝素4 000 IU皮下注射1次/d抗凝治疗,治疗7 d;对照组不使用任何抗凝药物。对两组术前、术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进行检测。结果两组术后1 d、3 d及7 d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较术前均有升高(<0.05),低分子肝素组术后3 d、7 d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膝关节镜韧带重建手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有明显提高,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浆D-二聚体浓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对患者患肢肿胀和血小板、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髋关节置换 术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对照组57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深静脉血栓(DVT)预防方案,在此基础上观察组 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患肢肿胀程度、血小板活性化、血浆D-二聚体、患肢静脉血流速度以及DVT发生率。结 果术后3d、术后7 d两组患者患肢肿胀程度均较术前、术后1 d明显降低(P<0.05),且术后3 d、术后7 d观察组患者患肢 肿胀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3 d、术后7 d血小板活化指标GP IIb/IIIa与GMP-140均较术后1 d显著 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术后7 d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术后1 d显著降低 (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府逐瘀汤可有效减轻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患肢肿胀程度、降低血小板活化以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善机体高凝状态, 有效预防DVT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有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妇科术后患者,通过监测术后D-二聚体含量以预测血栓的发生,对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患者,予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钠,以降低血栓发生.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具有VTE发病高危因素的妇科术后患者62例,研究组32例,对照组30例,术后监测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D-二聚体含量,即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以及术后第7天的D-二聚体含量,研究组术后24~72h后若D-二聚体含量≥5μg/mL,予低分子肝素钠4 000 IU皮下注射,每日1次,预防静脉血栓形成,连续用药5~7 d.对照组只监测D-二聚体含量,不予预防性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D-二聚体含量均较术前上升,研究组15例D-二聚体含量≥5μg/mL,发生血栓2例,对照组13例D-二聚体含量≥5μg/mL,发生血栓9例,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3.33%及69.2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监测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且≥5μg/mL的患者,术后血栓发生风险增高,术后监测D-二聚体含量预测血栓形成是有临床价值的;对于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且≥5μg/mL的患者,预防性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治疗,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是有效的,能降低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SAP患者用抽签法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和乌司他丁组,乌司他丁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20万U静脉推注,每12h1次,维持应用7d。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第3天、第7天,乌司他丁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SA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乌司他丁能显著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卵巢癌的患者5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期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卵巢肿瘤患者53例作为良性组,另经门诊体检的健康女性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者血清D-二聚体的水平,并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良性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病理分期的提高,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也逐渐升高;57例观察组患者共有26例接受了肿瘤细胞歼灭术,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5)。结论:血清D-二聚体可作为一项鉴别卵巢肿瘤的良、恶性及临床分期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非急性颅脑损伤患者30例为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取患者2 mL静脉血,分别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的第3 d和第7 d清晨空腹采血,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损伤后24 h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可能参与了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丁建军   《中国医学工程》2014,(12):146-146
目的研究骨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经我院救治的骨盆及下肢骨骨折患者30例,其中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7例为DVT组,其余23例为非DVT组,另选30名健康人(无骨创伤)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并在术后第7 d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研究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骨创伤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监测作用。结果 DVT组患者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DVT的一致性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术前,且术后7 d(2190.86±4.67)μg/L明显高于术后3 d(1032.76±5.7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实验室指标可以提早揭示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系数,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科学数据,有助于骨创伤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排除诊断,值得广大医护工作者大力推广及普及。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医学》2017,(3):265-266
目的研究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血栓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2015-02—2016-03间收治的10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与实验组(50例)。术后实验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抗凝治疗,对照组不应用影响凝血功能的相关药物以及抗凝剂。评估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两组血清学指标变化、凝血酶原时间以及血栓预防总有效率。结果与术前、术后3 d相比,术后6 d时对照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表达水平有明显波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6 d时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表达水平较为平稳(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术后6 d时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表达水平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3 d、术后6 d的凝血酶原时间较对照组更长,DVT预防总有效率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改善机体血流状态,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王正东  甘剑挺 《广西医学》2009,31(9):1250-125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对血液D-二聚体的影响以及阿司匹林对其的防治效果。方法将65例行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30例,术前3d口服阿司匹林100mg,B组35例,术前不用阿司匹林。分别于术前、RFCA后即刻、术后24h及30d4个时段抽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两组射频消融术后即刻、术后24hD-二聚体水平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升高,但A组与B组比较D-二聚体升高的幅度明显减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24h内D-二聚体水平与手术时间呈正相关。结论RFCA可致使术后D-二聚体水平升高,且D-二聚体的升高与手术持续时间呈正相关,而阿司匹林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恶性肿瘤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肺癌、胃癌和肝癌的增高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高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临床分期低者,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6.
郎建华 《中外医疗》2014,(16):117-118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钠对胃肠道肿瘤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患者56例进行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8例,两组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观察组24 h/次,对照组12 h/次,观察两组术后72 h引流液、术后7d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抗-Xa活性以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在术后72 h引流液和术后7d血浆D-二聚体含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1d、3d、7d抗-Xa活性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用药方案均能够达到有效抗凝强度,随着用药的延长均能够有效预防胃肠道肿瘤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但是皮下注射12 h/次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定脑胶质瘤患者术前、术后以及后续放化疗过程中的脑脊液D-二聚体水平,探讨脑脊液D-二聚体水平对脑胶质瘤的诊断分级、治疗效果及评估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19年3月1日至2022年3月1日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后续放化疗的患者68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留取脑脊液标本测定D-二聚体水平;分别比较脑胶质瘤与脑膜瘤(对照组)、不同级别脑胶质瘤、脑胶质瘤术前与术后、进展前后脑脊液D-二聚体水平以及治疗过程中的脑脊液D-二聚体水平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个级别脑胶质瘤脑脊液D-二聚体水平的截断值,总结其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 低级别胶质瘤组与脑膜瘤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1);Ⅲ级及Ⅳ级胶质瘤组与脑膜瘤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比,含量均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随胶质瘤级别的增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各级别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脑脊液D-二聚体水平低于术前组(P<0.01),全切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术前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60例妇科肿瘤手术患者为研究组,分为恶性肿瘤组与良性肿瘤组,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对照组以及良恶性肿瘤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 h、24 h、3 d、7 d采血检测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P选择素、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等。观察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恶性肿瘤组术前凝血系统分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1 h和24 h vWF、GMP-140、TAT均明显升高,术后3 d各指标逐渐下降。在术前及术后1 h、24 h、3 d恶性肿瘤组各指标与良性肿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高凝状态会进一步加重,到术后7 d会逐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浆D一二聚体动态检测对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2年10月,采用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于入院当天、术前1天和术后1、3、5、7、9、14天采集静脉血样动态测定本院10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析其动态变化特点。按照彩超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与非DVT组,比较两组各时间点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与术前相比,102例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升高,术后1天即达2000 ug/L以上,其中有l0例D-二聚体浓度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升高,术后5d达高峰(4427±324) ug/L,并呈持续升高状态,术后14 d仍有(2622±96)ug/L,而其他92例患者D-二聚体值能较快地下降,其峰值仅持续3d,术后5d即降至2000ug/L以下。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后确认10例持续升高患者发生DVT(DVT组),92例D-二聚体水平迅速下降患者未发生DVT(非DVT组),DVT的发生率为9.8%。与非DVT组比较,DVT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接近,术后1d和术后3、5、7、9、14d 的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均P<0.05)。结论 高龄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动态监测对术后并发DVT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脊柱退行性变围手术期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及其对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浙江萧山医院骨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手术治疗的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分为观察组(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组)和对照组(无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组),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深静脉血栓形成。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1.76±0.23)μg/ml、(2.32±0.41)μg/ml、(1.67±0.35)μg/ml;(1.28±0.31)μg/ml、(1.26±0.27)μg/ml、(1.31±0.23)μg/ml均高于术前(0.68±0.14)μg/ml;(0.74±0.15)μg/ml(P>0.05);2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术后3 d和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诊断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ROC曲线结果显示:诊断截断值为1.17 μg/ml,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95%可信区间下限为0.890,上限为0.966。以D-二聚体 ≥ 1.17 μg/ml为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阳性,D-二聚体<1.17 μg/ml为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阴性诊断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灵敏度为92.9%,特异度为79.1%,误诊率为20.9%,漏诊率为7.1%,总符合率为13.0%+68.0%=81.0%,Youden指数为72.0%,阳性预测值为41.9%,阴性预测值为98.6%。 结论 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D-二聚体水平升高,D-二聚体水平对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