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程益春教授为全国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中医专家,尤其擅长消渴病的治疗。程老师在治疗消渴病及其变证的处方中,善用生黄芪,以生黄芪为君药的处方,占其临床用药处方的90%以上,且组方配伍巧妙,用药简练,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古今名医治疗消渴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消渴卷》中各医家治疗消渴病的经验方,其中共选取复方156首,将156首复方中涉及到的单味中药输入EXCEL 2003建立用药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对用药规律进行一般统计学分析,研究分析治疗消渴病的用药规律。结果:156首复方中,共涉及药物175味,用药频次达1702次,其中用药频次大于50次的分别为黄芪、山药、茯苓、生地黄、麦冬、天花粉。按照中药类别分析,用药最多的类别为补虚药,其次为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和利水渗湿药。聚类分析揭示中医治疗消渴病的药物组方规律,如知母配石膏,麦冬配天花粉等。结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以及利水渗湿药对于消渴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治疗消渴病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能发现组方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3.
消渴病在中医学中早有记载,类似于现代医学之糖尿病,虽属慢性疾病,但其危害性极高。孙思邈作为隋唐时期的中医药大家,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均设有治疗消渴病的专篇,其遣方用药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对孙思邈治疗消渴病的用药规律作了初步探讨。归纳为以下9个方面:审证求因、因证选药;清热滋阴、苦甘并用;清热为主、不乏温阳;分治三焦、清上中下;食疗药治、长服清养;同气相求、以脏补脏;血肉有情、填髓补精;用生鲜药、浸泡捣汁;善用药引、变化多法。  相似文献   

4.
消渴病具有病程长、并发症多、病情复杂的特点.文章基于对古今治疗消渴病文献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提出临证治疗应结合消渴病的病因、病位、体质以及疾病过程中邪正之间的消长变化,针对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分期治疗的原则:消渴病初期以健脾益气为主,佐以清热;并发症期以行气活血通络为要;化痰除湿、调理体质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叶天士医学全书》治疗消渴病内服方药的性能,探讨叶天士治疗消渴病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叶天士医学全书》治疗消渴内服方剂,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其用药范围、性味、归经和功能等指标加以统计分析,从而揭示其用药特色和规律。结果:叶天士治疗消渴常用药以频次大小前12味药依次为甘草、麦门冬、人参、山药、山茱萸、茯苓、生地黄、熟地黄、知母、附子、桂枝、石膏等;使用最多为补益药,其次为清热药;入脾胃和肺经药物最多;药味多为甘、苦,药性以寒为主。结论:叶天士治疗消渴病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其用药规律是:滋阴为本、借重甘味,清肺运脾、助肾气化,泻火致津、肃清阳明。  相似文献   

6.
《山东中医杂志》2017,(8):638-641
目的 :探讨当代名医治疗消渴病的临床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病证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当代名医临证精华·消渴专辑》中33位当代名医治疗消渴病的经验方,将复方中涉及到的单味药建立EXCEL 2003用药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对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筛选出93首复方,共涉及药物150味,用药频次达1 059次,其中用药频次大于30次的分别为山药、黄芪、生地黄、茯苓、天花粉、麦冬、党参。按照中药类别分析,用药总频次最多的类别为补虚药,其次为清热药和利水渗湿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清热生津药、补益脾气药、滋补肝肾药是临床治疗消渴病的常用配伍。结论:近代名医治疗消渴病主要以补虚、清热、利水渗湿为主,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治疗消渴病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孔繁学主任医师在近 40年的临床工作中 ,对消渴病兼证的治疗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兹将孔老师临床验案举例如下。1 兼水肿证女 ,58岁 ,因乏力、面部肿胀月余 ,于 1 997年 8月 5日就诊。既往有糖尿病病史 1 0余年。查见患者面色白 ,双眼睑浮肿 ,双下肢呈轻度凹陷性水肿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沉。空腹血糖 1 2 .3mmol/ L,尿糖 ( ) ,尿蛋白 (- )。给予口服降糖药。中医辨证消渴病兼水肿证。属脾肾两虚、水湿内停所致 ,治宜健脾补肾利水。处方 :党参 1 5g,白术 1 2 g,黄芪2 0 g,陈皮 1 0 g,生地黄 1 2 g,熟地黄 1 2 g,山药 1 8g,山茱…  相似文献   

8.
消渴患者应禁食甜味,中药中的甘味药多属甘,且成分多含糖类,据此临床上理应少用或不用甘味药物。但张发荣教授认为,甘味药不能与含糖量高相提并论,运用中医四诊合参,甘味药在治疗消渴病方面运用广泛。张老认为,消渴病总的病机为燥热为标而阴虚为本,治当以滋阴为主,滋阴药多味甘,结合消渴病之三消,运用相应的甘味药可顾护肺金、脾阴与肾精。  相似文献   

9.
建立《伤寒论》方剂数据库。运用统计方法,探究《伤寒论》中最有代表性的君药桂枝,探寻其与芍药、葛根、石膏等配伍的比例和药证规律。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综述了消渴病分证辨治的进展,指出分证辨治消渴病是中医临床的主要手段和发展趋势。但是由于辨证论治难以标准化,以及消渴病复杂的病因和病机特点,任何固定分型分证辨治都具有片面性,仍需要开拓辨证论治思路,以优化消渴病中医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黄芪功效、主治的广泛性使其在消渴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理肺治消、实脾愈消、补肝益消、固肾理消、益气滋阴及活血通络等方面论述了黄芪在消渴病防治中的应用,为临床应用黄芪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课题通过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2011—2012年度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患者的症状、证候分布、舌象、脉象及中药使用情况,分析并总结出其中医证治特点。方法:根据既往病例资料,统计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基本情况,并且将各药物分别按功效、药性、药味、五脏归经、累计总剂量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本研究发现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患者最常见的证型为气阴两虚,最容易兼夹瘀血及湿邪。其最常见的症状除传统意义上口干、多饮、多尿外,乏力也在糖尿病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患者中普遍存在。糖尿病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最常使用的中药为茯苓,黄芪,麦冬,生地黄,太子参。按中药功效对异常组所有药物进行总结后发现使用最多的为补虚药和清热药。按中药药性分类,使用最多的为温性药和平性药。按中药药味统计,使用最多的为甘味药。结论:糖尿病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以气阴两虚型患者最为多见,临床上除常规使用益气养阴药物以外,还可根据其兼伴症状的不同,选择清热药类的药物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中医症状语言描述的规范是整个中医规范化的基础,由于古代对疾病认识的过程比较感性,对症状的描述用语往往比较模糊。文章从中医对症状描述多用感性语言、多种用语描述同义或含义相似症状、描述用语的复合性、缺乏量化层次、阴性临床表现的描述方面指出了中医症状的语言描述特征,并针对这些症状描述提出相应的规范对策以及原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候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研究针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开展临床证候学研究,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规范化辨证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104例,采集信息,录入数据,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4例DR患者中,证候出现频率:痰湿证〉血瘀证〉阴虚证〉气郁证〉湿热证〉气虚证出现频率均超过50%,表明此次研究样本在证候分布上正虚以阴虚、气虚为主,标实以痰湿、血瘀、气郁、湿热为主。结论:1)DR病情与患者年龄关系不大,而与DM病程长短呈密切相关性。2)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与DR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3)多证组合、虚实夹杂是DR显著的证候特点。证候演变符合阴虚一气阴两虚一阴阳两虚,阴虚贯穿病变的始终。4)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DR痰湿证、湿热证程度有正向联系,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DR患者阳虚证、痰湿证程度有正向联系。出血、硬渗、软渗眼底微观改变与阳虚证表现程度呈正向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朱燕  李军  蔡新伦 《光明中医》2016,(19):2766-276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2014年昆明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部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30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医证型分别用Excel软件作成数据库,应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结果 2型糖尿病主证分布仍以气阴两虚为主,共246例(81.45%),热盛津伤型17例(5.65%),阴阳两虚型39例(12.9%),气虚质与气阴两虚的OR比值为1.84,阳虚质与气阴两虚之比为0.566。结论在气阴两虚为主证中,气虚质为气阴两虚质的危险因素,阳虚质为气阴两虚质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探究基于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黄芪多糖分子调控机制。 方法:选择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在 洛阳东方医院进行体外培养的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第 4、5 代为观察对象,通过染色法、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免疫化学法等,对黄芪多糖分子的调控机制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 黄芪多糖会对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黏附分子产 生作用,主要是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1)的表达能够得到促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并且对于淋巴细 胞表面 CD18 表达没有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在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环境中,黄芪多糖分 子可以很好地提升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有益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并且让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得到促进, 是黄芪多糖分子起到免疫增强作用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7.
18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磊  苗桂珍  缪绢  曹柏龙  任可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4):397-397,402
回顾性分析18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舌苔、脉象情况,按照八纲辨证分为气虚、阴虚、阳虚、燥热、痰湿、瘀血等六个基本证型,统计分析辨证分型情况。结果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具有本虚标实、虚实俱见、病情复杂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血糖、血清胰岛素及C肽、胰岛β细胞Fas表达及胰岛超微结构的影响,以初步探讨其治疗DM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55 mg/kg腹腔注射建立DM大鼠模型,实验分4组:正常对照组、DM模型组、APS低剂量组(200 mg/kg)和APS高剂量组(400 mg/kg),腹腔注射6 w,采用血糖仪测尾静脉血糖,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清胰岛素及C肽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胰岛β细胞Fas的表达,电镜观察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结果:①模型组大鼠血糖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APS可显著降低DM大鼠血糖(P<0.05)。②模型大鼠血清胰岛素及C肽水平较正常大鼠显著降低(P<0.05),APS对二者无明显影响(P>0.05)。③正常大鼠胰岛β细胞Fas表达呈弱阳性,模型组大鼠β细胞Fas表达则呈强阳性,用药组大鼠β细胞Fas的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减少。④模型组大鼠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呈明显退行性变,APS可明显改善其超微结构。结...  相似文献   

19.
纵览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现状,展望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前景。综述古今文献,评述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现状,强调糖尿病病位在脾胃肝肾,基本病机为热伤气阴,应重视清热益气养阴治法。而糖尿病并发症则存在络脉瘀结,"微型癥瘕"形成病机,应重视散结消聚治法。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糖尿病肾脏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卓有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应重视文献研究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明确中医优势领域,科学评价中医综合治疗与个体化治疗优势,促进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0.
戚宏  辛燕 《中医杂志》2008,49(2):135-137
目的观察糖尿病下肢血管功能与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将16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阴虚热盛型(29例)、气阴两虚型(41例)、阴阳两虚型(30例)、血瘀脉络型(37例)和湿热困脾型(31例)5种证型,另选26名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外周血管诊断系统,检查入组者足趾末端光电容积描记(PPG)和外周血管指数(ABI),以观察肢体末端的血流灌注情况及下肢动脉的功能状态。并对下肢血管功能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各组均与足趾末端动脉血供有一定的相关性,是影响末端血供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其中血瘀脉络型是影响足趾末端动脉血供的第一高危因素,其次为湿热困脾型、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阴虚热盛型。健康对照组与5种证型的糖尿病患者间AB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瘀血、湿浊等有形之邪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虚证是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