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与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0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0μg/min(正常白蛋白尿组)及40例UAER 20-199μg/min(微量白蛋白尿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CGMS),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血糖、平均血糖波动振幅(MAGE)及血糖标准差(SDBG)。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血糖水平(11.07±1.94 mmol/L vs 10.45±1.90 mmol/L)无统计学差异;微量白蛋白尿组,血糖标准差(3.14±0.94 mmol/L vs 2.21±0.64 mmol/L)、平均血糖波动振幅(6.2±0.6 mmol/L vs 3.4±0.4 mmol/L)均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糖水平控制相当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平均血糖水平相当)中,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组其血糖标准差、平均血糖波动振幅均大于正常白蛋白尿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T2DN)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胱抑素C(CysC)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129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大量白蛋白尿组(33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9例)、正常白蛋白尿组(57例),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肌酐(Cr)、SOD、CysC。结果三组患者血清Cr、SOD、CysC不全相等(P〈0.05);大量白蛋白尿组血清Cr、CysC显著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血清SOD显著低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0.05);微量白蛋白尿组与正常白蛋白尿组之间血清C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白蛋白尿组血清SOD显著低于正常白蛋白尿组,血清CysC显著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5)。结论在反映T2DN早期肾功能损伤方面,血清SOD、CysC的灵敏度优于血清Cr。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 )患者尿白蛋白排泄量与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260例T2DM患者,依据尿白蛋白排泄量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41例(NA组,24 h尿白蛋白<30 mg)、微量白蛋白尿组118例(M A U组,24 h尿白蛋白30~300 m g )和大量白蛋白尿组101例(C A U组,24 h尿白蛋白>300 mg)。检测各组患者的24 h尿白蛋白定量并进行眼底检查,分析T2DM患者尿白蛋白排泄量与DR的相关性。【结果】NA组单纯性视网膜病变(NPDR)检出率为98.%,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DR)检出率为48.%;MAU组NPDR检出率为43.2%,PDR检出率为16.1%;CAU 组 NPDR检出率为42.6%,PDR检出率为347.%;各组NPDR和PDR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2DM 患者尿白蛋白排泄量与DR检出率呈正相关( P <00.5)。【结论】T2DM 患者尿白蛋白排泄量与DR的发生显著相关,两者可能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高血压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靶器官损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素文  朱雨良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2):2180-218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对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158例EH患者按是否合并T2DM分为EH组(78例)及EH+T2DM组(80例),分别测定其血压、血脂、血糖等,计算体重指数(BMI)。所有患者接受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左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测量颈动脉内膜情况及有无斑块形成。测定徽量白蛋白尿(MAU)。【结果】EH+T2DM组患者BMI、TC、LDL-C、SBP、24h-SBP、IVST、LVM、LVMI、颈动脉血管壁增厚或斑块发生率、微量白蛋白尿(MAU)均高于E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并发T2DM,意味着靶器官的损害及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VEGF排泄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健康对照组30例;2型糖尿病患者70例,据其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J皿)分3组:(1)正常白蛋白尿组,UAER〈20μg/min,29例;(2)微量蛋白尿组,UAER在20—200μg,/min,20例;(3)大量蛋白尿组,UAER)200μg/min,21例。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2DM组尿VEGF排泄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蛋白尿组尿VEGF排泄已明显升高(P〈0.05);T2DM组内,与正常蛋白尿组比较,微量蛋白尿组尿VEGF排泄率明显升高(P〈0.05);大量蛋白尿组尿VEGF排泄率进一步升高(P〈0.001)。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尿VEGF与尿白蛋白(r=0.366,P〈0.01)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排泄率(r=0.325,P〈0.01)呈正相关。结论 糖尿病患者尿VEGF排泄增加并与肾脏病变的程度有关,尿VEGF排泄增加可能间接反映糖尿病肾组织VEGF表达和合成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初诊2型糖尿病(T2DM)住院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及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且资料完整的286例初诊T2DM患者,测定其血脂、24h尿白蛋白、空腹及餐后胰岛素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C肽等。两次24h尿白蛋白定量为30—300mg被定义为微量白蛋白尿。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所有患者均由眼科医师进行扩瞳后眼底检查明确有无眼底病变。结果(1)本研究人群中,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为19.58%(56/286)。(2)正常蛋白尿组与微量白蛋白尿组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分别占19.57%(45/230)与33.93%(19/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49,P=0.021);微量白蛋白尿组的空腹血糖、HbA1c、HOMA-IR均显著高于正常蛋白尿组[空腹血糖:(11.08±1.76)、(9.24±1.65)mmol/L,HbA1c:(11.54±1.59)%、(9.39±1.64)%,HOMA—IR:(3.73±0.42)、(3.50±0.30),t值分别为-6.148、-7.533、-3.774,P均〈0.001]。(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微量白蛋白尿与空腹血糖(r=0.460)、HbA1c(r=0.499)、HOMA—IR(r=0.308)、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r=0.405)呈正相关(P均〈0.01)。(4)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β=-0.804,P〈0.01)、HbAle(β=-0.455,P〈0.01)、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β=1.527,P〈0.05)是影响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初诊住院T2DM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与空腹血糖、HbA1c、HOMA—IR相关,同时更容易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素(E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早期的水平,探讨其在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35例2型DM患者血浆TH、ET、VEGF水平并与3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对DM组(又分为下常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同时测定空腹血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肾功能、血脂。计算体重指数(BMI)。结果(1)在DM组中血浆TM、ET和VEGF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亚组分析中微量白蛋白尿组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1),血浆ET和VEGF水平也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F〈0、05)。(2)DM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血浆TM、ET和VEGF是早期诊断DN较敏感的指标。(2)联付检测血浆TM、ET和VEGF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DN。(3)血压增高、脂代谢异常和糖弋谢紊乱、体重大和胰岛素抵抗明显也参与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糖尿病肾病早期(EDN)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肾病(DN)的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566例T2DM患者按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分为DN早期组(DN组,尿白蛋白30~300 mg/24 h)和单纯2型糖尿病组(DM组,尿白蛋白<30 mg/24 h),比较两组在高血压病史、脂肪肝病病史、吸烟史及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半小时C肽(0.5 hPCP)、2 hC肽(2 hPCP)等方面的差异,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N组和 DM组病程、合并高血压比例、吸烟比例、BMI、HDL-C、TG、UA水平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脂肪肝发生率、HBA1C、FCP、0.5 hPCP、2hPCP、LDL-C水平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DN组的病程、BMI、TG、UA水平较高,HDL-C水平较低。Logistical 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合并高血压、高 BMI 及高 LDL-C 是 DN 的影响因素。【结论】糖尿病病程长、合并高血压、高 BMI及高 LDL-C是早期 DN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病人应戒烟,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和体质量,定期监测尿酸、血脂,积极纠正脂代谢紊乱,可预防DN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卫民 《综合临床医学》2012,(10):1019-1021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20例(UAER〈20μg/min)、微量白蛋白尿组20例(20—200μg/min)、大量白蛋白尿组20例(UAER〉200μg/min)。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2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hs—CRP、TNF-α、IL-6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清hs—CRP浓度为(1.21±O.87)mg/L,TNF-α为(1.27±0.93)ng/L,IL-6为(4.31±1.72)ng/L;正常白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为(2.31±1.07)mg/L,TNF-α为(1.95±1.34)ng/L,IL-6为(5.79±1.68)ng/L;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为(3.47±1.25)mg/L,TNF-α为(2.86±1.26)ng/L,IL-6为(7.13±1.57)ng/L;大量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为(4.83±1.47)mg/L,TNF-α为(4.03±1.43)ng/L,IL-6为(9.14±2.43)n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的hs-CRP、TNF-α、IL-6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正常白蛋白尿组比较,微量白蛋白尿组的hs-CRP、TNF-α、IL-6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大量蛋白尿组的hs-CRP、TNF-α、IL-6浓度明显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均〈0.01)。糖尿病肾病患者hs—CRP、TNF-α、IL-6浓度与尿微量白蛋白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血清hs-CRP、TNF-α、IL-6浓度的升高,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也随之增高(L值分别为0.67、0.64、0.75,P均〈0.01)。结论hs—CRP、TNF-α、IL-6炎性因子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清白蛋白(glycatedalbumin,GA)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方法48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水平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正常组)94例,微量白蛋白尿组(微量组)171例及大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组)217例,检测3组血压、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血糖、GA,并与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大量组舒张压、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GA、血糖均高于正常组(P〈0.05)。大量组、微量组和正常组GA分别为(33.O±9.3)%、(18.9±3.1)%、(14.1±2.2)%,均高于对照组((1.89±1.50)%)(F=311.511,P〈0.01);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与GA水平呈正相关(r=0.88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A是影响糖尿病。爵病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多因素调整后OR=2.97,95%CI:2.228~3.959。结论GA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与糖尿病肾病的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院初诊T2DM患者66例,按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24hUAE)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34例,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组(DM+UAE组) 32例,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比较三组间体重指数(BMI)、血压(Bp)、血糖(FBG及2hPPG)、血脂(TG、TC、LDL、HDL)、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C肽水平(空腹及2小时C肽)、C-反应蛋白(CRP)、Hcy的差异,并分析其与24hUAE之间的关系.[结果]①DM组和DM+UAE组中Hcy、FBG、2hPPG、HbAlc、TG、TC 、空腹及2小时C肽、CR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DM+UAER组Hcy、FBG、2hPPG、HbAlc显著高于DM组(P〈0.05).②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4hUAE与血浆Hcy成正相关(r=0.612,P〈0.05);Hcy与CRP呈正相关(r=0.704,P〈0.05),与FBG、2hPPG 、HbAlc均无相关.[结论]Hcy可能是初诊2型糖尿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通过激发氧化应激过程导致早期患者的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与同型半胱氨酸及血糖波动的相关性,为糖尿病肾脏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测定154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空腹C肽、同型半胱氨酸(Hey)、血脂、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UAlb),行动态血糖监测后测定血糖波动系数。根据UAlb将患者分为高UAlb组8l例和正常UAlb组73例,进行组间比较,并将UAlb与各种因素间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高UAIb组与正常UAlb组比较,糖尿病病程[(9.68±7.31)年与(5.44±3.65)年,t=3.427]、HbAlc[(9.61±2.44)%与(8.69±2.35)%,t=2.162]、血糖波动系数(3.06±0.85与2.58±O.91,t=2.43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6±O.83)mmol/L与(3.01±0.84)mmol/L,t=2.596]、尿微量白蛋白[(129.64±118.50)mg/24h与(18.14±3.54)mg/24h,t=6.421]、血尿酸[(335.02±90.39)mmoL/L与(287.00±92.03)mmol/L,t=2.541]及同型半胱氨酸[(15.55±4.53)mmoL/L与(13.12±4.44)mmol/L,t=2.6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糖尿病病程、LDL—C、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及血糖波动系数与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3、0.270、0.220、0.252、0.236;P值分别为0.000、0.008、0.033、0.014、0.02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UAlb与糖尿病病程、Hcy、血糖波动系数相关(β=0.344,P=0.000;β=0.244,P=0.011;β=0.229,P=0.012)。结论同型半胱氨酸与血糖波动是2型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子,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减少患者血糖波动可作为预防2型糖尿病肾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余芳  朱惠平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1):2106-210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BG)波动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长期随访的T2DM患者,根据彩超测定结果将病例分为颈动脉IMT增厚组(A组,IMT≥0.9mm)和颈动脉IMT正常组(B组,IMT〈0.9mm),测量各组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及餐后2h胰岛素(2hiNS)、空腹及餐后2hC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自我血糖监测(SMBG)方式记录检测结果,共24周。【结果】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三餐后血糖(PBG)水平、空腹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餐后SDBG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IMT(转换后)与年龄、TC、TG、SBP、DBP、FBG、早餐后2hPBG、午餐后2hPBG、晚餐后午餐后2hPBG、空腹SDBG、餐后SDBG的线性相关关系显著(P〈0.05),与性别、病程(转换后)、BMI、HbAlc(转换后)、HDL、LDL、FINS、2hFINS、空腹C肽、餐后2hC肽的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IMT(转换后)与TC、TG、SBP、FBG、早餐后2hPBG、午餐后2hPBG、晚餐后午餐后2hPBG、空腹sDBG、餐后sDBG的相关关系显著(P〈0.05),与DBP的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以IMT(转换后)为因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餐后sDBG、TC依次进入方程。【结论】血糖波动,尤其是餐后血糖波动与T2DM患者颈动脉IMT厚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辛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T2DM)早期肾病,观察患者尿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T2DM早期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率(UAER)20~200μg/min]60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和非辛伐他汀治疗组,各30例,测定血糖,血脂,UAER,CRP等。另选30名健康者和30例单纯T2DM患者作对照。【结果】辛伐他汀治疗组和非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血糖,TC,UAER,CRP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HDL-C治疗后逐渐升高,与非辛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血脂,C—RP的同时,降低uAER水平,使用辛伐他汀进行干预可有效减轻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  相似文献   

15.
余芳  朱惠平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8):1547-154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T2DM患者进行眼底照相或眼底荧光造影,根据DR程度分为无视网膜病变(NDR)组、糖尿病背景型视网膜病变(BDR)组、糖尿病增殖型视网膜病变(PDR)组,记录性别、年龄、病程,测量血压、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2h胰岛素、空腹及餐后2h C肽及血脂指标.选取三组中上述基线指标具可比性的病例共106例(NDR组33例,BDR组38例,PDR组35例)纳入观察.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监测患者血糖72 h.[结果]各组间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血糖波动最大幅度(LAGE)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DR与MBG、SDBG、MAGE及LAGE呈正相关(P<0.05).校正MBG后,DR与SDBG、MAGE及LAGE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97、0.396、0.284(P <0.01).[结论]血糖波动与DR的发生发展有关,应尽早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内脂素、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9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3组:正常蛋白尿组(UAER< 20 μg/min)35例,微量蛋白尿组(UAER 20~200 μg/min)33例,大量蛋白尿组(UAER> 200 μg/min)30例;另选健康体检正常者35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受检者血清内脂素、vaspin水平,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并测量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3组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vaspin在正常蛋白尿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脂素和vaspin分别与BMI、SBP、FPG、HbA1c、LDL-C和FIns呈正相关(P<0.01),与HDL-C呈负相关(P<0.01).结论 血清内脂素水平随着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而逐渐升高,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而vaspin与肥胖、体脂分布以及脂代谢关系密切,可以作为早期2型糖尿病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肾病凝血异常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体内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6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将患者分为以下两组:正常白蛋白尿(N—UAlb)组32例(UACR〈30mg/g)和微量白蛋白尿(M—UAlb)组30例(UACR30~300mg/g),并与30名正常对照(NC)组比较。用法国STAGO公司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Ⅲ)、蛋白c(PC)、蛋白S(PS),用ELISA法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M-UAlb组的FIB、GMP-140和vWF均高于N—UAlb组和NC组[(4.20±1.53)、(3.21±0.89)、(2.75±0.53)g/L.(30.03±7.77)、(18.22±5.08)、(14.26±2.29)μg/L,(315.53±47.24)%、(191.88±57.25)%、(138.12±61.27)%,F值分别为5.42、10.42、30.44,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浆FIB、vwF、GMPl40与UACR呈正相关(r=0.313,P〈0.05;r=0.620,P〈0.01;r=0.680,P〈0.01),PC与UACR呈负相关(r=-0.255,P〈0.05)。结论DN患者存在高凝状态,与FIB水平升高、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活化有关,而这些改变在正常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中已出现,因此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加强对DN患者的抗凝治疗,而且应在糖尿病患者未出现白蛋白尿时进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