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缝隙连接在大鼠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心肌缝隙连接在缺血预适应中的调控机制以及在预适应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30min的冠状动脉缺血和4h再灌注,根据是否使用缺血预适应、二氮嗪、18β-甘草次酸和5-羟基奎酸分为7组,即对照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缺血预适应组、缺血预适应和5-羟基奎酸合用组、二氮嗪组、二氮嗪和5-羟基奎酸合用组、甘草次酸组、甘草次酸和5-羟基奎酸合用组。测量各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梗死面积以及缝隙连接蛋白43的磷酸化和内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血预适应、二氮嗪、18β-甘草次酸能降低心肌梗死面积(P〈0.001),5-羟基奎酸可以阻断缺血预适应和二氮嗪的心肌保护作用(P〉0.05),但是对缝隙连接失耦联剂甘草次酸没有影响(P〈0.001)。缺血预适应和线粒体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二氮嗪能促进缝隙连接蛋白43磷酸化,抑制去磷酸化和内化(P〈0.001,P〈0.001),线粒体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阻断剂5-羟基奎酸能阻断该作用(P〉0.05,P〉0.0051)。结论缺血预适应通过开放线粒体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来调节缝隙连接蛋白43的磷酸化和内化,进而调控缝隙连接的化学转运,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2.
缺血预处理是迄今发现的最强大的心肌内源性保护措施,很多研究对其机制作了深入、广泛的探讨,但目前为止,对缺血预处理心肌保护的确切机制还不能够被完全解释。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缝隙连接蛋白43在缺血预处理心肌保护机制中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将从缝隙连接蛋白43的结构、分布、功能,以及心肌缺血与缺血预处理对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及功能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介绍心脏外脏器和组织短暂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产生的保护作用。方法:根据AMI前72小时内有无心绞痛,50例AMI患被分为缺血预适应组(A组,30例)和对照组(B组,20例),并作对照分析。结果:A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A组梗死范围较小明显多于B组,P值均<0.05。结论:心绞痛缺血预适应可缩小AMI梗死范围,降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和死亡的发生率,对AMI确实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缺血预适应 (IP)模型 ,探讨IP对缺血 再灌注 (I/P)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在SD大鼠腹腔内注射链佐星 (6 0mg/kg)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 2d后 ,随机时刻测定血糖 ,将血糖≥ 11.1mmol/L定为糖尿病大鼠 2 2只 ,另外 2 2只血糖正常鼠为非糖尿病鼠。 2周后 ,麻醉大鼠 ,结扎和放松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复制IP和I/P模型。将 44只大鼠分为IP糖尿病大鼠组 (DIP组 )、IP非糖尿病大鼠组 (NDIP组 )、非IP糖尿病大鼠组 (DNIP组 )和非IP非糖尿病大鼠组 (NDNIP组 )各 11只。记录II导联心电图。取心脏切片染色 ,计算心肌缺血范围和心肌坏死范围。结果 各组间心肌缺血范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DIP组心肌坏死范围较DNIP组明显减小 (P <0 .0 1)。DNIP组室性心律失常增多 ,尤其心室颤动较其他各组显著增多 (P <0 .0 1)。结论 缺血预适应可以减轻糖尿病大鼠随后较长时间缺血 再灌注对心肌的严重损害 ,能减少心肌坏死范围和降低心室颤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正> 有效地限制急性心肌梗塞范围,是治疗心肌梗塞和提高存活率的重要措施.随着溶栓治疗和冠脉搭桥及成形术的发展,成功地恢复了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晚近发现的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是一种心肌自我保护机制,它业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围绕心肌缺血预适应这一重要发现展开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为有效地改善心肌供血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就心肌缺血预适应的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心绞痛对心肌梗塞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1 4 5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临床回顾性分析 ,阐明梗塞前心绞痛 (PAP)对心肌梗塞范围、梗塞后并发症及恶性心律失常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 PAP组有较少坏死Q波数 (P <0 0 1 )和异常室壁运动个数 (P <0 0 5) ,有显著降低的CK和CK MB峰值 (P <0 0 1 ) ,左室和右室射血分数也较高 (P <0 0 5)。住院期间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下降 ,2 4小时内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和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降低 (P <0 0 1 ) ,而左室高峰充盈率 (LVPFR)和侧支循环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 :PAP具有缩小心肌梗塞范围 ,保护心脏收缩功能 ,抗恶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对心脏舒张功能、房颤、梗塞后心绞痛和室壁瘤等可能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肌短暂缺血复灌后,对随后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增高。近年的研究表明,心肌短暂缺血时导致一些内源性物质释放,如腺苷、缓激肽、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阿片肽、乙酰胆硷等。然后通过信息传递系统的某些成份如抑制性G蛋白、蛋白激酶C、一氧化氮等,使心肌耐受长时间缺血。对IP的心肌保护现象及其机制的探索将为心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可能的药理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远端缺血预处理在成人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40例风湿性心脏病需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分为远端预处理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停机时(T1)、停机后6小时(T2)和停机后24小时(T3)各时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TnI)、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浓度.结果 远端预处理组T1、T2、T3的cTnI、LDH、TNF-α、IL-1β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的MDA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SOD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端缺血预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保护性炎性因子的分泌,有助于缺血再灌注后心功能的恢复及改善.  相似文献   

10.
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开展以来,心肌的保护就成为广大学者最关心的问题.传统的外科手术是通过不断改善心脏停搏液的方法减少心肌损伤,自1986年Murry等提出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的概念后,这种新的方法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本文就IP的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89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心肌缺血预适应(MIP)对其近期预后的影响,其中男51例,女38例,心肌梗塞前有MIP者58例(A组),无MIP者31例(B组),资料分析显示,A组在发生AMI时,心肌坏死范围、心肌酶峰值、心功能损害、室性心律失常、心原性休克、室壁瘤形成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并对MIP的临床意义和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张航向  龚卫琴  陶凌 《心脏杂志》2000,12(4):273-275
目的 :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 (IPC)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照分析 40例无 IPC的 AMI患者 (A组 )和 5 0例有 IPC的 AMI患者 (B组 )的近期临床资料。结果 :B组梗死后泵功能障碍发生率及程度、磷酸肌酸激酶 (CPK)峰值、并发症均显著低于 A组 ,近期预后有改善。结论 :缺血预适应组 CPK的峰值降低 ,梗死后所致心肌坏死面积减小 ,从而使泵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降低、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 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这可能是 IPC使 AMI患者死亡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心肌梗死范围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缺血预适应对老年心肌梗死范围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首次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依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组(74例)和非缺血预适应组(46例),通过心电图计分法和磷酸肌酸激酶峰值水平比较最初心肌梗死面积;并统计两组出现并发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心肌梗死中确存在缺血预适应,缺血预适应组在最初心肌梗死面积和严重并发症(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和恶性心律失常等)均少于非缺血预适应组(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的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根据318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48h内是否发生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186例)和无缺血预适应组(132例),另取健康人11l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每例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结果无缺血预适应组Q-Tcd(70.47±12.05ms)明显大于缺血预适应组(55.96±10.4lms,P<0.01),缺血预适应组明显大于对照组(42.47±9.17ms,P<0.01).缺血预适应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猝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P均<0.01).结论缺血预适应可明显减小急性心肌梗死时的Q-T离散度,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处理(IPC)对成年和老年大鼠的心功能及心肌组织和血浆中脂联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成年和老年大鼠各85只,将IPC成功的成年和老年大鼠各50只中,随机各取40只为IPC组,另10只再建心肌梗死(M1)模型为IPC-M1组;只穿线不阻断血流的成年和老年大鼠各30只中,随机各取20只作为假手术组,另10只建MI模型为单纯MI组。假手术组及IPC组又分别于IPC后0、6、12和24h 4个时间点观察。将未结扎冠状动脉的成年和老年大鼠各5只作为对照组。用M型超声检测心功能,Masson's Trichrome染色,测量MI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测心肌组织脂联素蛋白和mRNA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血浆脂联素含量。结果老年大鼠IPC-MI组存活率显著低于单纯MI组和对照组(P<0.05),而成年大鼠3组生存率无变化(P>0.05)。成年大鼠IPC-MI组短轴缩短率较单纯MI组明显升高,MI面积显著减小(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IPC组6和12h心肌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血浆脂联素在0、6和12h显著升高(P<0.05)。老年大鼠IPC组各时间点心肌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血浆脂联素24 h明显升高(P<0.05)。结论成年大鼠IPC后心肌组织和血采脂联素表达均升高,心功能改善,老年大鼠脂联素变化不明显,提示脂联素参与成年大鼠IPC发挥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有关.远程缺血预适应通过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达到心肌保护作用.远程缺血预适应的心肌保护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大量实验研究证实存在体液假说和神经假说,并且两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本文对近几年来远程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机制及临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表现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AMI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预缺血组和无预缺血组,分组观察AMI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住院期间并发症(心衰、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以及住院期间心性病死率。结果:预缺血组血清CPK峰值明显低于无预缺血组(P<0.05),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无预缺血组(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可减轻心肌坏死程度,缩小梗死面积,并减少AMI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evelop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depends on the area at risk (AAR), the severity and duration of blood flow reduction (energy supply) as well as on heart rate and regional wall function (energy demand). Both supply and demand can vary within the AAR of a given heart, potentially resulting in differences in infarct development. We therefo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farct size (IS, %AAR, TTC) in 24 anesthetized pigs in vivo following 90 min hypoperfusion and 120 min reperfusion of the LAD coronary artery, which supplies parts of the LV septum (LVS) and anterior free wall (LVAFW). The total LAD perfusion territory averaged 49.8 +/- 14.2 (SD) g (49.2 +/- 8.4% of LV); 61.4 +/- 8.1% of the AAR was LVAFW. IS within the LVS was 25.3 +/- 15.1%, while IS within the LVAFW was 16.6 +/-10.1% (p<0.05). While ischemic blood flow (radiolabeled microspheres) did not differ between LVS (0.05 +/- 0.02 ml/min/g) and LVAFW (0.05 +/- 0.03 ml/min/g), perivascular connective tissue (56 +/- 9 vs. 38+/-7 microm(2), p < 0.05) and the capillary-to-myocyte distance (1.65 +/- 0.23 vs. 1.18 +/- 0.23 mm, p < 0.05) were larger in LVS than in LVAFW. Interestingly, IS in LVS (9.3 +/- 9.6%, n = 24) and LVAFW (9.2 +/- 9.1%) were reduced to the same absolute extent by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with one cycle of 10 min ischemia and 15 min reperfusion, suggesting that a similar regional difference exists also in the protection afforded by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The mechanism(s) for that remain(s) to be established. CONCLUSION : In pig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infarct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from it exist in the LAD perfusion territory, which are independent of ischemic blood flow but apparently related to pre-existing structural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延迟相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时间窗。方法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根据梗死前心绞痛发作时间分为三组:无心绞痛组(1组)55例,〈72 h心绞痛组(2组)55例,〉72 h心绞痛组(3组)40例。统计患者一般临床情况、院内预后指标、出院前的左室射血分数,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曲线下面积反映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结果除年龄外,其余各项临床指标在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2组和3组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低于1组(P〈0.01),但2组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复合终点发生率明显低于1组和3组(P〈0.01或0.05)。梗死前心绞痛的心肌保护作用与年龄、抗心绞痛药物以及侧支循环无关。结论临床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时间窗不同于动物实验,可能大于72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