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漏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茆家定  吴佩  陈贤军  黄鹤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0):1492-1494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将7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根据术后有无胰漏分为胰漏组和愈合组。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血色素、血清白蛋白、血糖、血清胆红素、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胰管粗细及胰腺硬度的差异;比较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后结合肠内营养支持与套入式端端胰肠吻合及胰管对肠黏膜端侧吻合胰漏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除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红素外,其余术前指标对胰漏的发生无明显影响。胰漏组的术中出血量多于愈合组(P〈0.01),胰漏组的胰管直径小于愈合组(P〈0.01),胰漏组的胰腺质地较愈合组软(P〈0.01),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病人胰漏发生率较其他吻合方式明显减低(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与术前的低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术中的出血量、胰腺的质地、胰管粗细、吻合方式以及肠内的营养支持有密切关系,捆绑式胰肠吻合结合肠内营养支持能降低胰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郭超 《医学临床研究》2014,(7):1390-1391
【目的】探讨胆管胰管外引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所起的预防作用。回顾性分析本科室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予胆管胰管外引流。【结果】25例中1例有A级胰漏,短期治疗后消失;1例术后5d腹腔出血,经止血治疗后好转;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胃排空障碍,均相应处理后痊愈。无胆漏、腹腔感染及再手术和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胆管胰管外引流能有效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胰管栓塞的方法,以达到预防胰瘘的目的。方法PD术中从胰管断端插管注入“TH”粘胶栓塞胰管,消化道重建按Chilch术式进行。结果PD术中共行胰管栓塞18例,均未发生胰瘘。结论胰管栓塞可有效地预防PD术后胰瘘,其方法具有简便安全,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的特点。尤适合在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套入式胰肠吻合降低胰瘘发生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95例PD的临床资料,消化道重建均行Child术式,用4—0的Prolene线行胰肠端端套入式连续吻合。结果95例PD病例术后发生胰瘘1例,经引流后短期内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方法预防胰瘘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胰腺残端、胰管内放置引流管、娴熟的吻合技术、正确放置腹腔引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2种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方法对胰漏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比较传统和改进胰空肠黏膜吻合术后胰漏的发生率。结果35例传统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患者中有3例8.5%(3/35)出现胰漏,改进胰管黏膜吻合组无1例发生胰漏O%(0/25),2者有显著差异(P〈0.05);胰瘘相关死亡率为33.3%(1/3)。结论改进的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方法能够显著降低胰漏的发生,胰肠吻合方式是影响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预防胰瘘的治疗经验。方法:总结1989年9月-2002年6月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胰十二指肠疾病32例。其中12例行单纯Child术式重建术,另18例在行Child术式重建后,于吻合口胰侧作空肠浆膜下环绕缝合捆扎。另2例分别行胰空肠端侧吻合和胰尾旷置处理。结果:12例单纯Child术式重就建术后发生胰瘘2例(6.25%),死亡1例(3.1%)。18例行吻合口胰侧空肠浆膜下环绕缝合捆扎无1例发生胰瘘。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Child式重建后于吻合口胰侧作空肠浆膜下环绕缝合捆扎,可防止或减少PD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陈贤军  茆家定  吴佩  黄鹤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0):2399-2400
目的:分析彭Ⅰ式胰肠吻合结合肠内营养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漏的作用.方法:将7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根据胰肠吻合方式不同分为彭Ⅰ式胰肠吻合结合肠内营养组和套入式端端胰肠吻合及胰管对肠黏膜端侧吻合组.比较两组之间胰漏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彭Ⅰ式胰肠吻合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病人胰漏发生率较其它吻合方式明显减低(χ2=4.11,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与吻合方式以及肠内的营养支持有密切关系,彭Ⅰ式胰肠吻合结合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降低胰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胰管置管外引流和早期肠内营养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效果。方法对3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胰管置管外引流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两种主要措施预防胰瘘。结果37例中出现胰瘘2例,均治愈。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应用胰管内置管外引流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地预防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原因及其预防。方法:2003年1月至今,对4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取胰管空肠吻合方式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46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无一例发生胰瘘。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取胰管空肠吻合方式可有效预防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管空肠输出襻内引流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例,采用Child方式重建消化道,行胰空肠端端吻合,其中31例采用胰管空肠输出襻内引流,42例采用胰管内置支架管引流。结果31例胰管空肠输出襻内引流患者无胰瘘发生,术后腹腔并发症发生率12.9%;而42例胰管支架管引流病例中2例(4.76%)发生胰瘘,术后腹腔并发症发生率2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肠吻合时胰管空肠输出襻内引流能降低术后胰瘘及其它术后腹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治疗胰头恶性肿瘤的效果,分析手术前后胰腺影像学特点。  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胰头恶性肿瘤患者110例,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术(n=61); 对照组:采用开腹十二指肠切除术(n=49)。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切除的完整性、炎性反应,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与术后胰腺影像学特点。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除的完整性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 术前CT显示胰头部可见不规则囊状低密度影,边缘分叶、内分隔、密度欠均匀,增强边界较清楚,术后有患者可见术区范围包裹性积液、局部密度稍高。  结论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恶性肿瘤可以减轻机体炎性反应,降低术中出血和缩短住院时间,其手术切除的完整性与开腹手术相当,且借助CT术前影像能有效指导手术过程和识别术后胰瘘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模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管理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 其中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63例患者纳入ERAS组, 同期行常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临床结局。   结果   ERAS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无统计学差异。ERAS组以腹腔镜手术为主, 而对照组开腹手术居多(P < 0.01);ERAS组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 < 0.01), 但术中出血量显著降低(P < 0.01), 术后胃管拔除时间(P < 0.05)和恢复流食时间(P < 0.05)早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24), 住院费用亦低于对照组(P < 0.05)。ERAS组的胃排空障碍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3.2%比13.3%, P < 0.05), 总并发症发生率、胰瘘、胆瘘、术后出血、感染、二次入院、二次手术发生率及死亡率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AS组中腹腔镜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P < 0.01)、术后住院天数(P < 0.05)、住院费用(P < 0.05)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组。   结论   ERAS理念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安全有效, 可加速患者康复, 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壶腹周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防的体会,方法:所有70例病例均采取Child’s术式进行消化道重建。结果:术后共发生胰瘘1例,胰瘘发生率为1.4%。结论:胰瘘的发生与术式和操作技术有密切关系。胰腺残端和胰管断端的恰当处理,及术后充分的内外引流,是预防胰瘘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3种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0年4月施行过的7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按照胰肠吻合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胰管对肠黏膜吻合组、改良Child吻合组及捆绑式吻合组,分析各组的胰肠吻合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胰瘘率、腹腔出血率、消化道出血率、消化吸收障碍率等指标。结果 3组之间仅术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率有明显差异,胰管对黏膜吻合组明显低于另2组,而其他相关指标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与胰肠吻合方式无关,而胰管对肠黏膜吻合可以减少术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发生,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淋巴漏是妇科盆腔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对于存在肥胖、贫血、术中出血过多及淋巴结肿大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给予足够重视。淋巴漏发生后应首选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营养支持、药物治疗等; 对于保守治疗不佳的难治性患者,可考虑手术或介入治疗,目前超声引导下结内淋巴管造影术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方法。本文回顾盆腹腔淋巴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分析妇科术后淋巴漏的形成原因、高危因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护理策略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 PD)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1日~2016年3月31日23例Lap PD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围术期常规护理策略;将2016年4月1日~2017年5月31日20例Lap PD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基于ERAS理念的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拔除胃管时间、术后拔除营养管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开始进流质饮食时间提前(P<0.05),术后肠外营养使用时间、拔出引流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胰瘘发生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ERAS理念的护理策略应用于Lap PD患者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该院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该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统计,资料完整者567例,对其中术后早期发生POCD的患者81例(病例组),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按照性别相同、年龄(±3岁)的原则,以1∶3的比例为病例组匹配对照组243病例,探讨受教育程度、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慢性疼痛病史、饮酒、体质量指数(BMI)、麻醉方式、手术时间、血压波动、手术出血量、术后疼痛对术后早期POCD发生的影响。结果术后早期POCD的发病率为14.29%,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饮酒、BMI、麻醉方式、血压波动(血压波动大于或小于基础30%)、手术出血量与POCD的发生不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而受教育程度、手术时间、术前慢性疼痛病史、术后疼痛病史与POCD的发生呈正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手术时间大于2h、术前慢性疼痛及术后疼痛与POCD发生呈正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7dPOCD的发生率为14.29%;术前慢性疼痛、术后疼痛、受教育程度及手术时间大于2h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POCD的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不同麻醉与多模式镇痛在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策略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 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39例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19例采用ERAS治疗方案(ERAS组), 2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外周组织灌注情况及麻醉相关术后早期恢复指标、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费用的差异。   结果   ERAS组患者术中阿片药用量、出室前血乳酸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 < 0.05), 术后第一天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及中性粒细胞数量、血糖、术后早期阿片药用量、疼痛及恶心评分、镇痛满意度、拔除导尿管和胃管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费用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 <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均>0.05)。   结论   应用不同ERAS麻醉与多模式镇痛策略可有效减轻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手术应激、减少阿片药用量、促进术后早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腺囊实性肿瘤中青年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30例胰腺囊实性肿瘤中青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腹腔镜下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观察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病理类型及随访结果。结果 30例患者均于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其中,29例成功保留脾脏,1例术中联合脾脏切除。手术时间(200.5±20.5) min,出血量(220.4±30.5) mL,术后下床时间(1.5±0.5) d,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2.1±1.1) d,术后住院时间(6.5±1.5) d。术后5例出现胰漏,4例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经穿刺引流治愈。术后病理报告显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2例,黏液性囊腺瘤10例,浆液性囊腺瘤3例,神经内分泌肿瘤5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和大范围脾脏梗死。结论 腹腔镜下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需要由具备丰富腹腔镜操作技能的医师实施,用该方法治疗胰腺囊实性肿瘤中青年患者安全且高效,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胰腺良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3例胰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5例行肿瘤摘除术,8例行胰体尾脾脏切除术,1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行胰腺囊肿空肠R-Y吻合内引流术.18例患者手术后应用了生长抑素.结果 本组术后病理诊断:胰腺囊肿8例,胰岛细胞瘤4例,黏液性囊腺瘤6例,浆液性囊腺瘤3例,实质性假乳头状瘤2例.10例发生胰瘘的患者有7例出现继发的腹腔感染.死亡1例,死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胰腺良性肿瘤无特异性症状和血清学实验室检查,CT及内窥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临床诊断治疗有很大帮助.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生长部位及术中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中段切除术、保留或不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及肿瘤摘除术.胰瘘是手术后主要的并发症.可靠结扎主胰管、妥善处理胰腺创面、胰液外引流可以降低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