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犬肋骨肌瓣与肌瓣环进行解剖学观察,并以此组织瓣进行气管成型与气管再造动物实验。方法:将犬的第3肋间血管灌注后观察其分布情况。将第3肋骨民上下肋间肌修整成带肌瓣蒂的肋骨瓣、骨肌瓣环,分别行胸内气管成型与环形替代术。结果:犬的肋骨肌瓣、瓣环血供均良好。第3肋间动脉、静有多个分支在胸腊民骨膜之间上行分布玩具闰肋间肌。实验获得满意效果,气管成型手术的犬与非手术犬一样正常活动。气管再造的18条犬中1  相似文献   

2.
带血管蒂肋骨瓣转位行胸,腰椎植骨融合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目的:为带血管蒂肋骨瓣行椎体植骨融合术式的开展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对标准肋(第3~10)的形态、血供进行了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摹拟术式设计。结果:带血管蒂肋骨提供的骨瓣长达8.0~11.7cm,高为1.2~1.5cm,厚为0.5~0.7cm,可融合3~5个椎体。结论:选用右侧入路、以肋间血管上支为蒂、采用接受融合椎体上方或下方1~2个椎体相对应的肋为供体。  相似文献   

3.
多血管神经蒂腹内斜肌瓣修复面瘫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多血管神经蒂腹内斜肌瓣修复晚期面瘫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6侧成尸标本上,对腹内斜肌的形态、血供及神经支配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腹内斜肌中部上1/2肌腹主要由第11肋间神经支配,下1/2肌腹主要由肋下神经支配。上1/2肌腹的血供66.7%来自第11肋间后动脉,33.3%来自旋髂深动脉的髂嵴支;下1/2肌腹的血供主要来自旋髂深动脉的腹壁肌支。第11肋间神经、肋下神经在腋后线横径分别为2.2mm和2.4mm,入肌点距腋后线长分别为13.3cm和13.8cm。第11肋间后动脉在腋后线外径为1.7mm,入肌点距腋后线长为13.1cm;旋髂深动脉腹壁肌支和髂嵴支的起始外径分别为1.3mm和1.8mm,入肌点至起点长分别为5.1cm和8.6cm。结论:吻合多血管神经腹内斜肌瓣移植可全面修复晚期面瘫  相似文献   

4.
大转子区筋膜骨膜血管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股方肌蒂大转子筋膜骨膜骨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侧下肢标本上对大转子区筋膜和骨膜的形态特点及其血供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大转子区筋膜较厚,分浅、深两层,与臀大肌筋膜和大转子骨膜通过疏松结缔组织相连。筋膜和骨膜的动脉来源为多源性,来自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臀下动脉大转子支、第1穿动脉升支、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和横支。它们在大转子形成广泛的吻合。旋股内侧动脉深支管径为1.7±0.5mm,长3.3±0.7cm,其筋膜支和骨膜支是大转子的主要营养血管。臀下动脉大转子支管径1.4±0.5mm,长5.2±0.8cm,常与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吻合。结论:带筋膜血管的骨膜骨瓣比不带筋膜的骨膜骨瓣血供丰富。根据大转子区筋膜和骨膜的血管分布特点,可设计带筋膜血管的股方肌蒂大转子骨膜骨瓣。  相似文献   

5.
股骨前面血供分布特点与骨膜(骨)瓣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股骨干骨折骨不连、骨缺损设计骨膜(骨)瓣修复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股骨前面骨膜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进行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摹拟术式设计。结果:股骨前面骨膜血供,来自股外侧肌支、股中间肌支、膝降动脉、膝上外动脉、股动脉和股深动脉肌间隔支呈节段性分布的肌骨膜支和骨膜支。肌骨膜支外径1.4~1.7mm,长度1.7~5.6cm;骨膜支外径0.4~0.6mm,长度1.2~1.5cm。骨膜血管多呈向下或水平走行,达骨膜后分出升支、降支及吻合支,相互吻合成网。结论:可以节段骨膜支为蒂设计股骨前面骨膜瓣,修复股骨干骨折骨不连、骨缺损  相似文献   

6.
以第1或第2穿动脉为蒂骨瓣转位重建股骨距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为带血管蒂骨瓣转位重建股骨距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对第1、2穿动脉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和骨膜支进行详细的解剖学观察。结果:股深动脉在小转子尖下4.5±1.3cm、9.3±2.7cm处分别发出第1、2穿动脉,外径分别为2.8±0.7mm、2.4±0.6mm。穿动脉发出1~3支外径在1.0mm以上的肌骨膜支,分布于股骨后部中上段骨膜。结论:可以第1或第2穿动脉为蒂设计股骨瓣,可转位重建股骨距或修复股骨颈。  相似文献   

7.
在50侧成人支标本上,解剖观察了臂下外侧皮肤,肢骨下1/3段外侧半的血供,桡侧副动脉为主要营养血管,其背侧支经肱桡肌和桡侧腕伸肌之间,循肱骨外上髁嵴下行,沿余分支分布邻近皮肤,肌肉和肱骨下外侧骨膜,终支抵外上髁附近与桡侧返动脉升相吻合,墨染面积,皮肤11.0cm×5.5cm,骨膜7cm×4cm设计臂下外侧皮(骨膜)瓣,以桡侧返血管为蒂逆行修复尺,桡骨中段骨下不连及皮肤缺损,以桡侧副血管蒂顺行修复肱  相似文献   

8.
多血管神经蒂腹内斜肌瓣修复面瘫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为了探索晚期面瘫动力性修复中多神经支配的供区,提供多血管神经蒂腹内斜肌瓣的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2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上,测量观察了腹内斜肌的神经支配及血供情况。结果:腹内斜肌主要接受第11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支配的占90.9%,接受第10、11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支配的占9.1%。第11肋间神经入肌处至腋后线的平均长度为12.7cm,肋下神经入肌处至腋后线的平均长度为12.9cm,血供主要来源于第11肋间动脉、肋下动脉和旋髂深动脉的腹壁肌支,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筋膜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吻合。结论:可利用腹内斜肌多血管神经支配的特点,设计超长吻合多血管神经蒂的腹内斜肌瓣跨面移植治疗晚期面瘫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一种不牺牲小腿主于血管的带血供胫骨外侧骨膜瓣,修复胚骨中、下段骨不连接,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胫骨外侧中、下段骨膜血管来源、分支、分布及其吻合。结果:胚骨中、下段外侧,主要有来自胚前、胫后动脉穿支呈节段分布的骨膜主和肌骨膜支4~8支。每支间距4.6±1.6cm,蒂长0.9±0.5cm,动脉外径0.6±0.3mm,有2条伴行静脉。血管到达骨面多呈向上或水平走行。在胫骨外侧,骨膜支之间有分支形成吻合网。在胫骨前缘处分出升支、降支和皮支,并形成吻合链。结论:以节段血供的胫骨骨膜支为蒂作成胫骨外侧骨膜瓣,可用于治疗胫骨中、下段骨不连接。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股骨干骨缺损、骨折骨不连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标本上对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进行解剖学观察,设计了以该血管为蒂大转子骨瓣转位修复股骨干中、上段及股骨头颈部骨折、骨缺损。结果:该动脉外径2.5mm,长度5.1cm,在股外侧肌深面和外缘发出2~4支外径在0.4~1.1mm的骨膜支到大转子前外侧,供应范围3.5cm×2.0cm×3.5cm。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大转子骨瓣移位修复股骨中段或上段骨缺损具有可行性,临床应用1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良膝降动脉为蒂的大收肌腱骨皮瓣修复跟区跟腱复合组织缺损方法及效果。 方法 对3例外伤致足跟区跟腱止点伴跟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以膝降动脉为蒂的隐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跟区皮肤缺损,以膝降动脉关节支为蒂的大收肌腱骨瓣移植修复跟区复合组织缺损。其中跟区皮肤缺损面积为7 cm×9 cm~5 cm×7 cm ,跟腱缺损长度为6~8 cm,切取皮瓣面积为8 cm×10 cm~6 cm×8 cm ,大收肌腱切取长度为7~9 cm。 结果 3例复合组织瓣全部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感觉恢复S3~4,双足提踵试验及单足提踵试验均阴性,步态恢复均正常。 结论 应用隐动脉穿支设计皮瓣,皮瓣设计于大腿内侧, 改良了隐动脉皮瓣设计于小腿内侧,造成切口过大,分离血管蒂较长等缺点,疗效可靠,是目前较理想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髂腰血管为蒂髂骨(膜)瓣移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为髂腰血管蒂髂骨(膜)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7具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尸标本上,对髂腰血管的起始、走行及分支分布进行解剖观测,并在标本上摹拟骨瓣切取。结果:髂腰动脉96.3%起自髂内动脉,3.7%起自髂总动脉。其主干79.6%走行髂肌浅面,20.4%走行于髂肌深面,末端均分布髂嵴中部,并与前、后血管之间形成吻合。髂腰动脉起始处外径为2.7mm,腰大肌外侧缘处外径为1.6mm。由腰大肌外侧缘至其末端的长度为4.5cm,分布于髂嵴中部的范围长为7.0cm左右。结论:以髂腰血管为蒂可切取髂嵴中部骨瓣移植  相似文献   

13.
三角肌前束肌蒂锁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为带三角肌前束肌蒂锁骨瓣转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三角肌前束形态,共及其与锁骨的关系。结果:三角有束前缘平均长16.5cm,前束在与中间束交界处长14.6cm,前束起始于锁骨部宽5.9cm。神经血管束入肌门的体表投影点在肩峰角下5.6cm,约在前束前缘外后方3.5cm。肌蒂游离长度达12.6cm。结论:可设计以三角肌前束为蒂的锁骨瓣转位修复肱骨上段骨不连、骨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保留外侧部分腹直肌的带蒂腹直肌皮瓣移植再造乳房的临床疗效。方法 系列病例报告研究。纳入2021年8月—2022年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采用保留外侧部分腹直肌的带蒂腹直肌皮瓣移植再造乳房的11例乳腺癌女性患者,年龄32~57岁(平均45.1岁)。均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切取皮瓣长22~30(24.5±0.8)cm,皮岛宽10~12(11.2±0.5)cm。具体制备肌皮瓣形式包括:类型Ⅰ,一侧传统带蒂腹直肌皮瓣联合对侧保留外侧部分腹直肌的带蒂腹直肌皮瓣移植;类型Ⅱ,双侧保留外侧部分腹直肌的带蒂腹直肌皮瓣移植;类型Ⅲ,一侧保留外侧部分腹直肌的带蒂腹直肌皮瓣联合对侧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观察皮瓣血运情况、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 11例患者的皮瓣制备类型Ⅰ4例、类型Ⅱ4例、类型Ⅲ3例。所有皮瓣顺利成活,未见明显并发症。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4个月。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满意,无皮瓣挛缩变形;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保留外侧部分腹直肌的带蒂腹直肌皮瓣制备手术难度不大,能有效减小供区损伤,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可以作为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较好的手术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肌(骨)瓣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带血管蒂趾长伸肌(骨)瓣逆行转位修复22例小腿中下1/3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软组织缺损;结果:均获得成活;结论:实践证明该术式是修复小腿骨皮缺损的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游离带感觉神经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再造乳房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单侧早期(Ⅰ/Ⅱ期)乳腺癌患者12例,均为女性,年龄33~52 (37.4±3.5)岁。12例均行改良根治术,并应用带感觉神经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同期乳房再造术,皮瓣携带的肋间神经感觉支与受区肋间神经吻合,腹壁下血管与受区胸廓内血管或者胸背血管吻合。记录皮瓣长度、宽度、厚度及血管蒂情况,携带感觉神经长度及选择的受区血管和神经。随访再造乳房的感觉恢复情况,将乳房分为5个区,包括4个象限和中央区,对每区的压力觉和温度觉恢复情况进行记录。完成患者主观感觉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外形恢复、感觉恢复和满意度。结果 皮瓣长(32.3±0.4)cm、宽(12.7±1.6)cm、厚(3.8±0.4)cm,腹壁下血管蒂长度为(12.5±0.4)cm,动脉管径为(1.7±0.4)mm,伴行静脉管径为(2.2±0.7)mm,携带肋间神经感觉支长度为(2.3±0.4)cm。受区血管为胸廓内血管(7例)和胸背血管(5例)。所有受区神经为同侧第3肋间神经。所有皮瓣顺利成活,1例皮瓣供区发生脂肪液化,经换药后愈合,未见其他并发症。再造乳房外形圆润,弹性质地可,未见皮瓣发生溃疡;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未见影响。12例患者均获随访12~38个月,平均19.6个月,未见乳腺癌复发情况。术后12个月调查患者的感觉恢复效果,12例(100%)带感觉神经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再造乳房病例中,所有再造乳房至少有1区恢复了温度觉。患者对再造乳房外形及感觉恢复均满意。结论 游离带感觉神经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与受区胸壁第3肋间神经吻合有助于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的感觉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在乳腺癌保乳术后部分乳房重建中临床应用的解剖学基础及效果。方法 (1)取新鲜成人尸体标本8具,其中男6具、女2具,年龄28~71岁,平均39.5岁。标本经股动脉灌注加入氧化铅的红色凝胶后,在上至锁骨、下至第五肋、外至腋前线、内至胸骨旁的区域内,解剖观察两侧胸外侧动脉的位置、走行、分支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吻合情况,对胸外侧穿支血管的来源进行系统分型,并测量胸外侧动脉穿支起始处外径及血管蒂长度。(2)纳入湖南省肿瘤医院2015年8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例Ⅰ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4~52岁,平均43.2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8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均为单侧发病,肿瘤位于乳房外上区域9例、外下区域3例。12例均行保乳术,术中于肿瘤切除后应用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行部分乳房重建,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重建后的乳房外形。结果 (1)8具16侧标本中,有15侧出现胸外侧动脉,从胸大肌和背阔肌之间穿出,其起始处外径0.7~0.9 mm,平均0.80 mm;血管蒂长6.8~10.4 cm,平均8.15 cm,与胸肩峰动脉、胸廓内动脉、胸背动脉和肋间动脉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15侧胸外侧动脉按照其来源分为6型,分别来自胸肩峰动脉(8/15,Ⅰ型)、腋血管(4/15,Ⅱ型)、胸背血管(2/15,Ⅲ型)、肩胛下血管(1/15,Ⅳ型)、多源型(1/15,Ⅴ型);另有1侧胸外侧动脉缺如(Ⅵ型)。(2)本组12例患者切除肿瘤及乳腺组织质量为70~95 (80.0±5.7)g,切取的侧胸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长10.5~13.5 (11.2±0.4) cm、宽4.5~7.5 (6.3±0.5)cm、厚3.0~4.5 (3.4±0.4) cm。术后2例发生皮瓣脂肪液化,1例伤口裂开,经过换药治疗均愈合。12例患者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11.5个月。所有皮瓣均顺利成活,重建乳房外形可,质地柔软,侧胸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异常;无一例出现乳腺癌复发。结论 胸外侧动脉穿支来源多样,解剖位置较恒定,且供血范围大,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对于乳腺癌保乳术后乳房外侧区域重建是一个有价值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8.
以骨间后血管及其返支为蒂串连皮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为以骨间后血管及其返支为蒂串连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40侧上肢标本上观测了骨间后动脉及其返支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前臂背侧下 2 / 3区的皮瓣由骨间后动脉供血 ,而上 1/ 3区由骨间后动脉返支 (或骨间返动脉 )供血。骨间后动脉起点外径 1.5mm ,管蒂长可达 15cm ,骨间后动脉返支起点外径 1.1mm ,血管蒂长 5cm。结论 :以骨间后动脉及其返支为蒂截取的串连皮瓣 ,向下可修复手部大面积组织缺损 ;向上可修复肘关节周围及臂下部大面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