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简委  夏宗江 《医学信息》2009,22(2):145-147
目的探讨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TNF-α的表达和肝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技术,观察缺血时间分别为15min、30min及45min的3组大鼠肝脏于再灌注60min时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三组肝脏缺血前及缺血末组织内仅有少量ITNF-α表达于肝细胞内;但于再灌注60min时,TNF-α表达程度则显著增强,且缺血时间越长的肝脏,其表达强度越大。结论肝脏的缺血能明显诱导再灌注期间肝细胞表达TNF-α,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拮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局部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设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高渗盐水预处理组(HTS组),分别于再灌注后1 h、3 h、6 h、12 h和24 h处死大鼠,测定谷丙转氨酶(ALT);抗凝血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CD11b/CD18(Mac-1)的阳性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测定肝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mRNA和蛋白表达;比色法测定肝脏内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常规病理及电镜观察肝脏的病理学改变及肝脏内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 ① HTS组在3 h、6 h和12 h血清ALT水平明显低于IR组(P<0.05)。②HTS组在6 h和12 h中性粒细胞Mac-1表达显著弱于IR组(P<0.05)。③HTS组肝脏MPO活性在再灌注后6 h、12 h和24 h明显低于IR组(P<0.05)。④HTS组大鼠肝脏内ICAM-1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低于IR组。⑤HTS组肝内中性粒细胞浸润、肝细胞浊肿和肝窦狭窄程度轻于IR组。结论: HTS预处理能够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Mac-1和肝内ICAM-1的表达,明显抑制肝内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和聚集,起到拮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锌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对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外源性锌对缺血再灌注肝脏(HIR)的防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包括对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复制大鼠HIRI模型,灌胃给锌,观察实验动物肝组织形态、血清转氨酶活性、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及粘附分子表达的改变。结果:在肝脏缺血30min,再灌注90min时,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增高,肝细胞结构受损,血清MDA含量升高,肝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两种粘附分子表达增强;锌+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血清GPT、GOT活性及血清MDA含量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肝组织粘附分子表达亦较弱,肝细胞的结构基本正常。结论:外源给锌可以明显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抗脂质过氧化和抑制粘附分子表达是其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对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白介素8和肠组织细胞间黏附因子1表达变化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复制在体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0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再灌注+红花注射液组(SI组)。分别于缺血前、再灌注0、1、2、3 h检测兔血清白介素8的浓度;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肠组织标本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表达的改变,作对比分析。结果:IR组血清白细胞介素8水平随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缺血和再灌注各时点均明显高于S组(均P<0.01);SI组稍有上升变化,且明显低于IR组上升程度;细胞间黏附因子1 蛋白在肠组织血管内皮细胞中有表达,尤其在黏膜下层中表达显著,S组兔肠表达较弱,IR组肠血管上皮细胞上 ICAM-1 蛋白表达增强,SI组 ICAM-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IR组。结论:红花在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能抑制白细胞介素8和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因子1的表达,有效减少中性粒细胞的黏附、浸润,减轻炎性渗出,抑制微循环通透性的增加,减轻小肠的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5.
伊贝沙坦抑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ICAM-1和VCAM-1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伊贝沙坦对兔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缺血/再灌注区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 方法: 假手术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端穿线,但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60 min再灌360 min和伊贝沙坦防治组。处死动物后,从再灌注区取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检查;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ICAM-1、VCAM-1在标本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的组织损伤和中性粒细胞渗出程度明显重于假手术组(P<0.01);再灌注区的ICAM-1、VCAM-1表达明显上调(P<0.01)。伊贝沙坦显著缓解上述变化(P<0.01)。 结论: 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诱导再灌注区ICAM-1、VCAM-1表达上调,伊贝沙坦能明显缓解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 原位肝移植:又称正位肝移植,指在术中阻断受体肝的下腔静脉,并切除受体肝和下腔静脉,并利用供体肝的肝上、肝下下腔静脉重建和恢复肝脏的流出道与下腔静脉的连续性。 缺血再灌注损伤:指缺血组织或器官再次恢复血液供应后,会导致自由基过量生成,且过量的自由基会对再灌注组织或器官造成氧化应激损伤。 背景: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和肝衰竭的标准治疗方法,而缺血再灌注损伤能影响肝移植成功率。当有限的肝脏供体可供移植时,如何降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了肝移植的首要问题。 目的:探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大鼠肝移植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构建自体原位肝移植大鼠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组和对照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组大鼠在肝切除前30 min,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含60 mg/kg罗红霉素、20 mg/kg克拉霉素和40 mg/kg红霉素)混合液预处理供体肝脏,在原位肝移植时向门静脉中推注上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混合液;对照组大鼠在肝切除前30 min,同体积生理盐水预处理供体肝脏,在原位肝移植时向门静脉中推注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移植后连续7 d观察大鼠存活率;检测肝移植后48,72 h大鼠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肝组织形态学改变和Ki-67阳性细胞数;TUNEL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分别检测大鼠肝细胞凋亡数量和caspase-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和ELISA法分别检测肝移植后大鼠肝组织中Kupffer细胞数量改变和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结果与结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提高了肝移植大鼠的整体存活率,改善了移植肝脏的功能失调,减轻了肝移植后缺血再灌注的损伤程度,提高了移植肝脏的再生能力,降低了移植肝组织中凋亡细胞数和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 caspase-3比值,降低了移植肝组织中Kupffer细胞数量和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以上结果提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大鼠肝移植后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ORCID: 0000-0002-5646-1426(杨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缺血再灌注后加用NO供体对肾脏ICAM-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ICAM-1和整合素β2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加有NO供体后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24hICAM-1表达的变化及肾功能改变。结果 缺血再灌注24h大鼠肾脏ICAM-1及β2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增强,以外髓直小血管,皮质肾小管外毛细血管较为明显,再灌注同时灌注NO供体SIN-1可显著抑制缺血再灌注后ICAM-1的表达增强,减少局部炎细胞浸润,改善肾功能,结论 NO供体可减少肾组织ICAM-1的表达及炎细胞浸润,发挥对急性缺血性肾衰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黏附分子P -选择素、ICAM -1及DC在大鼠肝和肾缺血 -再灌注损伤中作用 ,以及抗P -选择素Lectin -EGF功能域单抗 (PsL -EGFmAb)的抗黏附抑制及其防治效果。方法分别建立肝和肾缺血 -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90只 ,随机将两组模型各分为P -选择素单抗治疗组 (n=20)和非治疗组 (n=20) ,按不同再灌注时间 (1 ,3,6和24h)再分为4组 ,每组5只。治疗组于再灌注前5min静脉内注射自制的PsL-EGFmAb,剂量为2mg/kg。另各设假手术组(n=5)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 ,分别观察和比较各组大鼠肝、肾组织P -选择素、ICAM -1表达及CD1a CD80 DC分布变化。结果①缺血 -再灌注1h起 ,伴随着肝、肾组织病理学改变 ,P -选择素即分别以肝窦内皮细胞或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于肝和肾内广泛高表达 ,至24h仍维持一定水平。ICAM -1于缺血 -再灌注6h起持续以肝窦和肾血管为主表达上调和明显增强。②CD1a CD80 DC在假手术组大鼠肝、肾组织中分布甚少 ,而在非治疗组自再灌注1h起以肝窦和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数量逐渐增多 ,至24h达峰 ,并与大鼠肝、肾功能密切相关。③经PsL -EGFmAb处理后 ,大鼠肝、肾组织P -选择素和I CAM -1表达受到抑制 ,CD1a CD80 DC分布及数量减少 ,组织病理损伤及肝、  相似文献   

9.
目的:灯盏花素对大鼠脑缺血后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应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缺血后细胞间粘附分子-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ICAM-1在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呈低表达;单纯缺血组(缺血90 min)ICAM-1表达上调(P<0.05);缺血再灌注组(缺血90 min再灌24 h)脑组织ICAM-1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单纯缺血组(P<0.01);灯盏花素治疗组于相同时限ICAM-1表达与单纯缺血、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显著下调(P<0.01)。大鼠脑组织ICAM-1 mRNA在假手术组呈低表达;单纯缺血组ICAM-1 mRNA水平显著上调(P<0.01);药物治疗组于相同时限ICAM-1 mRNA水平显著低于单纯缺血组及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灯盏花素下调细胞间粘附分子-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减轻缺血后再灌注损伤,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沙土鼠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内皮损伤和GPⅢa的表达。方法用夹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30min再通造成灌注模型 ,由颈动脉注入FITC标记血小板。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活体软脑膜微血管中血小板对内皮细胞的粘附 ,用CD61抗体经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缺血再灌注沙土鼠脑组织血管内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上GPⅢa糖蛋白的表达。结果再灌注后即刻 ,软脑膜细静脉内有白细胞和血小板粘附 ,呈星点状分布 ;再灌注(30~60)min ,可观察到小动脉和细动脉内皮形成的空泡和血栓形成。免疫组化显示缺血再灌注(1~6)h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膜上GPⅢa表达增强。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脑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粘附蛋白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为了证实 TNF- α对局部脑缺血 /再灌流区 ICAM- 1m 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 :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对 6 0只雄性 SD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 :局部脑缺血 /再灌流诱导脑微血管和毛细血管以及局部炎症细胞 ICAM- 1m RNA的表达 ,其表达发生于脑缺血 1h/再灌流 2 h,再灌流 8h达到高峰。TNF- α明显的加强脑缺血区 ICAM- 1m RNA的表达 ,其作用在脑缺血 1h/再灌流 2 h至 8h均较明显。再灌流 4h,TNF- α的诱导作用最显著。结论 :局部脑缺血 /再灌流诱导 ICAM- 1m RNA 表达 ,TNF- α对其表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示TNF- α通过调节 ICAM- 1m RNA的表达参与脑缺血 /再灌流损伤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肝微循环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脏缺血再灌注见于许多临床疾病和手术过程中。肝缺血再灌注时,肝脏组织细胞发生一系列代谢、结构和功能的损伤,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是影响疾病预后、手术成败和病人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和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有关常温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肝微循环变化的关系有待研究,本实验对此进行初步观察,为防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模型与分组健康Wistar大鼠,雌雄兼用,体重200~250g。禁食12h后,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钠300mg/kg(体重)施行麻…  相似文献   

14.
氟伐他汀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兔心肌细胞间粘附分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短期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兔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1只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②缺血再灌注组(IR组),③氟伐他汀干预组(F组)。实验中持续监测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WEDP)、左室内收缩压最大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dp/dtmax)的变化,再灌注结束后用伊文氏蓝和TTC染色法确定缺血和梗死心肌范围,用RT-PCR进行心肌局部ICAM-1 mRNA表达测定。结果:缺血再灌注后,F组上述心功能各项指标较IR组明显改善,心肌组织ICAM-1 mRNA水平较IR组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面积较IR组明显减小。结论:氟伐他汀短期预处理可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ICAM-1 mRNA表达,降低心肌梗死程度,改善心功能,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对心肌ICAM-1 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 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处理组(给予氟伐他汀10 mg·kg-1·d-1喂服1周),所有动物在手术前检测血脂,对照组和处理组复制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的活性。RT-PCR检测缺血区及假手术组对应区域心肌ICAM-1 mRNA的表达。 结果: 各组动物在手术前1 d血脂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缺血开始后处理组各时点左室舒张末压(LVEDP)小于对照组(P<0.05),左室内压变化最大速率(±dp/dtmax)大于对照组(P<0.05);他汀组LDH-1、CK、CKMB活性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为P<0.01);他汀组心肌组织ICAM-1 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假手术组表达最少。 结论: 氟伐他汀预处理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在体缺血冷藏再灌注后肺组织ICAM-1和P选择素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LPD组和GBE组.建立兔在体缺血冷藏再灌注模型,对照组左肺不灌注肺保护液,阻断左肺门后直接将左肺下叶载体冷藏于10℃肺保存器内2h,再灌注2h;LPD组左肺门阻断后经肺动脉灌注LPD液,余同对照组;GBE组灌注液为合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的LPD液,余同LPD组。分别于左肺门阻断前、缺血2h、再灌注2h取左肺组织,RTPCR技术检测P-选择素和ICAM-1基因mRNA的表达;免疫纽化技术检测P-选择素和ICAM-1基因蛋白质产物量。结果 三组在缺血前及缺血2h再灌注前P—selectin基因mRNA表达量及其蛋白质产物免疫组化评分组间均未有显著性差异。再灌注2h后,GBE组P—selectin基因mRNA表达量厦其蛋白质产物免疫组化评分显著低于LPD组和对照组。,缺血前,所有三组ICAM—1基因mRNA表达量均未有显著性差异,在缺血2h后再难注前及再灌注2h后,ICAM—1基因mRNA表达量及其蛋白质产物免疫组化评分在GBE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LPD组。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可抑制P—selectin和ICAM—1基因mRNA的表达上调,使肺组织P—selectin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蛋白产物减少,从而减轻保存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银杏叶提取物作为肺保护液添加剂,在进一步研究后可以试用于临床肺移植,为中药提取物的开发应用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s initiated by the activation of Kupffer cells and their subsequent release of pro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cluding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alpha). These mediators stimulate a cascade of events including up-regulation of CXC chemokines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adhesion molecules, leading to hepatic neutrophil recruitment and tissue injury. Interleukin-13 (IL-13) is a cytokine that has been shown to suppress macrophage produ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mediators. The objective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IL-13 could regulate the liver inflammatory injury induced by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C57BL/6 mice underwent 90 minutes of partial hepatic ischemia followed by reperfusion with or without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recombinant murine IL-13.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TNFalpha and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2 (MIP-2), leading to hepatic neutrophil recruitment, hepatocellular injury, and liver edema. Administration of IL-13 reduced the production of TNFalpha and MIP-2 mRNA and protein. IL-13 suppressed liver neutrophil recruitment by up to 72% and hepatocellular injury and liver edema were each reduced by >60%. Administration of IL-13 had no effect on liver NFkappaB activation, but greatly increased the activation of STAT6. The data suggest that the hepatoprotective effects of IL-13 may be a result of STAT6 acti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