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比成年人更容易发生围术期体温异常,尤其是低体温的发生较为常见。由于体温异常会给患儿带来一系列诸多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围术期婴幼儿的体温保护意识,完善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体温监测,并积极采取有效的体温保护措施,预防和治疗婴幼儿围术期低体温,同时又要防止高体温的发生,力求提高婴幼儿围术期体温保护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唐俐  何春红 《华夏医学》2014,(3):191-194
低体温是围术期常见并发症,以往手术组医护人员单方面注重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患者围术期体温变化,而对局麻患者的体温未予特殊重视.笔者就低体温对局麻患者围术期的影响和心理、环境、体表、体腔及监测等多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浅谈术中病人低体温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体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保持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可使体温恒定在37±0.2℃,当手术中体温降至36℃以下时称为低体温.低体温易致心脏病、血凝病、抵抗力降低、伤口愈合缓慢川等不良后果,加强围术期体温监测,积极防治低体温,对病人术后恢复和减少围术期并发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围手术期影响体温调节的因素及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凌雪  王宝忠  雷燕  高杰  邱利飞 《河北医学》2009,15(10):1212-1213
术中低体温是围手术期最常见的热紊乱现象之一,多数情况下,低体温程度不重,因此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所谓术中低体温是指围手术期体温低于36℃,一般情况下体温低2—3℃,即中心体温在34~36℃之间。导致手术期病人发生低体温的因素很多,诸如环境温度、麻醉及麻醉用药等。低体温可引起麻醉药物代谢缓慢而影响复苏、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抑制、增加术中创面出血和感染机会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围手术期的低体温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创伤患者围术期极易出现低体温,是创伤病人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如果创伤患者低温持续4h以上,死亡率可达40%,体温降至32℃以下,死亡率为100%。因此,通过被动与主动保温措施,防止患者发生低体温,维持恒定的核心体温极为重要。现就创伤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原因、危害及防治对策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开腹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防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体温及相关指标的监测,探寻成人开腹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以及预防低体温发生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心功能正常的成年开腹胃肠道手术患者80例,运用对比实验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低体温预防的各种措施,对照组患者按照平时常规处理,不给予防护措施。对获得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探寻到成人开腹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以及预防低体温发生的护理措施。结论:对成人开腹手术患者术中给予电热毯保温;围术期所输注、冲洗体腔的液体及血液制品均进行加温,能够有效预防成人开腹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泌尿外科腔内手术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量化其预测效能。方法:选择弋矶山医院2022年5~8月129例泌尿外科择期行泌尿系统腔内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泌尿外科腔内手术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风险预测模型。结果:围手术期低体温组和体温正常组的BMI、腔内手术类型、术前MAP、术前HR、术前体温、术前RBC、全麻、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冲洗量、围手术期失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MAP水平高、全麻、手术时间长、围手术期冲洗量多是影响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P<0.05);应用优化评分与参照评分对于围手术期低体温的评判效能,两种评分对围手术期低体温均有显著的评判效能,但两种评分的评判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90,P>0.05)。结论:泌尿外科腔内手术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由术前MAP、全麻、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冲洗量等因素构成。该预测模型经量化为优化评分,展现出良好的评判效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术中体温干预与监测,观察比较保温组与非保温组患者围手术期体温的变化。方法:接受体温监测病人80例,随机分为非保温组和保温组;保温组患者在非保温组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盖充气式保温毯,将温度调节至36-40℃,术中使用静脉液体及冲洗液均加温至37℃。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开始时和手术中每隔15min测量体温。结果:手术开始后30min至结束时,非保温组患者体温下降明显,存在发生低体温的危险;保温组患者体温在手术开始30min后维持在正常水平略有升高。结论:对全麻患者围手术期进行体温管理,可以有效防止低体温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围术期保温措施预防结直肠手术部位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需要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20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控制手术室温度在24~26℃之间,加盖保温毯,控制输入的液体均加温至38℃。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的体温情况、低体温发生率以及SSI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各体温监测点无低体温发生,观察组低体温及SSI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结直肠癌的围术期采取适当保温措施可预防轻度低体温发生,降低术后S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泌尿外科腔镜手术围手术期低温的护理干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婵 《右江医学》2010,38(3):322-323
目的探讨泌尿外科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低温、寒战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方法选择2008年60例泌尿外科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按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围手术期易产生低体温环节采取相应保温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有无低体温和寒战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体温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中及术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体温均明显下降(P<0.01),但观察组变化的幅度较对照组小(P<0.01);对照组低体温、寒战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术中对泌尿外科腔镜手术患者采取保温措施可显著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围手术期低温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及高峰值出现时段 ,探索降低低体温发生率 ,明确重点监测和采取保护措施时段 ,减少重要器官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将 6 0例确诊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30例 ,实验组患者围手术期针对易产生低体温环节 ,采取一系列维持中心体温措施 ,对照组不采取任何附加措施 ,比较两组患者低体温发生情况及低体温发生的高峰时段。结果 :对照组低体温发生率为 90 % ,实验组为 30 % ,两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0 .0 1) ,两组患者低体温发生高峰时段为术后 1~ 3h,其中术后 1h达峰值。结论 :采取一系列维持机体中心体温措施 ,可显著降低低体温发生率 ,在低体温的高峰时段采取保护措施 ,能更有针对性和有效地预防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随着快速康复外科的发展,围术期低体温受到广泛重视。研究显示30岁后年龄越大基础代谢率越低,平均每年降低1%。对于老年人,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代偿功能相对较差。且前列腺电切手术大都为老年人同时需要大量的灌洗液,而灌洗液会带走人体大量的热量。因此围术期低体温在前列腺电切手术中更值得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对前列腺电切手术围术期低体温的原因、机制和不良后果进行分析从而为围术期低体温的预防与治疗做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围手术期低体温是麻醉和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一般将中心体温34℃-36℃称为轻度低体温,在实施外科手术的病人中50%-70%可发生轻度低体温[1].低体温的益处早已得到临床的普遍关注,如低温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氧耗,增加组织器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等,然而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往往被人忽视.本文将讨论导致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因素及危害,以便引起对低体温危害性的足够认识,加强体温监测,及时采取有效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主要综述了围手术期出现的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发生低体温后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和如何对术中低体温进行预防的护理措施。在手术中要为患者创造优良的环境,注意手术室的温度与湿度要适宜,避免患者着凉,并且在手术中要加强对患者的体温的监测,及早发现低体温情况的存在等。  相似文献   

15.
低体温是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往往易被忽视。本文针对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较高的手术类型,总结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常用体温保护策略的应用现状和有效性,以期为有效防治围手术期低体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庞德春 《医学综述》2011,17(24):3793-3796
围术期低体温是麻醉和手术期间常见的并发症,围术期低温可导致术后伤口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增多,导致围术期低体温的因素和机制很多,围术期低温与麻醉和手术环境因素相关,麻醉期间体温调节防御机制抑制是导致围术期低体温的最主要原因。近年来,麻醉学家越来越多地关注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及危害。现就有关围手术期发生低体温的原因、机制、不良反应、防治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导致麻醉期低体温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6-12月934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病例,观察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比较低体温患者与体温正常患者相关因素上的差异。结果:934例患者麻醉期发生低体温共322例(34.48%),低体温组平均年龄(60.23±12.14)岁、进行全身麻醉53.42%、术中输液量(2 253.45±487.34)ml、手术时间(2.79±0.86)h高于体温正常组的(50.34±13.76)岁、29.58%、(1 523.45±411.45)ml、(1.80±0.60)h;低体温组手术室温度(21.49±0.54)℃低于体温正常组的(23.02±0.34)℃(P<0.05)。结论:麻醉期低体温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复杂,应实施相应的措施降低低体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张付成  夏海燕 《吉林医学》2012,33(7):1516-1517
<正>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很多复杂手术在临床普遍开展,特别是在时间较长的胸、腹部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易发生低体温且常被医务人员所忽视,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间的动态平衡维持正常体温。而围术期由于各种原因使该平衡破坏,常导致患者处于轻度低体温(核心温度34.0℃~36.4℃)的状态[1]。许多麻醉医生在围术期,往往忽略了体温  相似文献   

19.
围手术期低体温是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ransurethral prostatectomy,TUPR)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如何有效预防TUPR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已成为近年来术中护理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国内外TUPR围手术期并发低体温的研究现状,综合评述了低体温的概念、热舒适度及低体温发生的相关因素,归纳总结了降低低体温发生率的干预措施,为低体温预防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并对TUPR围手术期低体温预防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莫朝辉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9):199-199
目的:探讨低体温对围术期病人的影响,通过护理干预使影响最大限度减小。方法:采用以预防为主的护理措施将手术病人的体温控制不低于36℃,降低低体温发生率。结果:病人舒适度提高,心脏事件、凝血病和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减少。结论:无论何种麻醉方式,手术时间超过半小时者最好监测体温,有必要维持手术病人的核心体温不低于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