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24小时内大量输血对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给予大量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输血前和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结果给予大量输血后24小时内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指标明显低于输血前。结论对于严重失血患者给予大量输血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发生显著变化,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变化情况,防止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而危及病人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在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40例需大量输血[24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10U(2000m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40例患者输血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变化。结果患者输血前的血小板计数与输血后相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输血前的凝血功能变化与输血后相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进行大量输血后的患者,在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上均呈现下降趋势,医护人员需在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一系列生命指标,并适当给予血小板、血浆等补充,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输血的有效性、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梁文华 《当代医学》2013,(31):58-59
目的分析大量输血患者在接受输血后其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的变化。方法为j7个接受大手术患者进行大量输血,1昼夜输血均大于3500mL,采集其输血前后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进行对比。结果患者在接受大量输血后体内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下滑(P〈0.01),凝血功能显著降低,其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显著延长(P〈0.05)。结论大量输血后的患者其纤维蛋白原易发生溶解,血小板计数也会迅速下滑,故应根据患者体内相关水平的变化,相应予以替代性地维护患者的循环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大量输血治疗后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血清电解质浓度指标和血小板计数指标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7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6例大量输血治疗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检测患者大量输血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血清电解质浓度指标和血小板技术指标,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与输血前相比,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和活化凝血酶原时间显著降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和血清钙显著降低(P0.05)。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升高,血清钾和血清指数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大量输血治疗后对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和血清电解质浓度指标进行检测,有利于实现对并发症的有效预防,能够为临床治疗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急性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以及纤溶系统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输血的急性创伤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需要输血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大量输血、对照组少量输血,将两组患者的输血后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进行对比,同时对比血小板计数、纤溶系统指标、蛋白C以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结果在输血1h后,在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溶系统指标以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纤维蛋白原、蛋白C以及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输血5h后与1h后相比,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凝血酶时间明显更短(P0.05),纤溶系统指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明显更低(P0.05),纤维蛋白原、蛋白C以及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P0.05)。结论对急性创伤患者进行大量输血,在短时间内对患者凝血功能以及纤溶系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凝血状态进行实施监测,防止患者出现凝血障碍等症状,进而增加输血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血小板抗体与输注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反复输血的85例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血小板抗体产生的规律进行分析,并分析抗体呈阳性的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的效果。结果 85例患者中,一共有12例患者检出阳性,阳性率为14.12%;滤除白细胞之后的阳性检出率显著低于未滤除白细胞的阳性检出率,12例抗体阳性患者的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显著低于抗体阴性患者。结论减少输血次数、输血前滤除白细胞能够有效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预防免疫性输血无效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后血小板数量的变化进行监测,为减少输血反应、提高输血疗效提供参考。方法把参与实验的66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输血前后均未补充血小板,B组输血后及时补充血小板,于1、3、5、7d分别监测所有患者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输血后血小板数量显著低于正常值水平,与输血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至第7d才能够彻底恢复到输血前水平;B组至第5d就能够彻底恢复到输血前水平。结论大量输血后血小板会显著降低,但及时补充血小板后,能够较快地恢复至输血前水平。建议在大量输血时要不断进行血小板的监测,以指导临床用血、用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出血,减少输血反应,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血小板抗体与输注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反复输血的85例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血小板抗体产生的规律进行分析,并分析抗体呈阳性的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的效果。结果 85例患者中,一共有12例患者检出阳性,阳性率为14.12%,输血次数越多,阳性率越高。滤除白细胞之后的阳性检出率显著低于未滤除白细胞的阳性检出率,12例抗体阳性患者的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显著低于抗体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少输血次数、输血前滤除白细胞能够有效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预防免疫性输血无效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肿瘤手术患者大量输血之后部分血液检验指标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的60例接受大量输血的肿瘤手术患者进行研究,经过大量输血后对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四项、血清电解质、肝功能和肾功能等血液检验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大量输血后,血小板计数(P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与输血前比较明显减少,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输血前相比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显著(P0.05);血清Na+与Cl~-差异不明显(P 0.05),血清K~+、Ca~(2+)、Mg~(2+)的浓度与输血前相比明显下降,组间差距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输血后血清总蛋白(TP)较输血前明显减少,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有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但血清总胆红素(TBIL)无显著差异(P 0.05);大量输血后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等指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大量输血对肿瘤手术患者非常重要,临床医师要及时检测并观察大量输血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四项、血清电解质、肝功能和肾功能等血液检验指标,帮助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前、术中、术后应用氨甲环酸对其血小板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5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前静脉注射氨甲环酸10mg/kg;预充液中加5mg/kg,对照组分别加等量生理盐水,测定血小板计数,观察术后24小时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转流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转流前,且明显低于氨甲环酸组,出血量和输血量氨甲环酸组均低于对照组。结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氨甲环酸能有效保护血小板,明显减少术后出血及输血量。  相似文献   

11.
白晓  李军民  张红  张芙蓉 《重庆医学》2013,42(17):2011-2012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量红细胞悬液对患者出凝血功能的影响及防治措施。方法对65例输血量在8u以下(不含8u)患者(A组),42例输血量在8~16u以下患者(B组)分别进行输血前和输血后24、72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测定。结果 A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比较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输血后24h与72h相比凝血功能也有明显变化(P<0.05)。与A组输血后24h比较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患者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量在8u以上时,可适当补充新鲜冰冻血浆、浓缩血小板和冷沉淀,以纠正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早期血小板计数值的变化及其可能的作用。方法:用快速放血并维持低血压的方法复制50只狗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休克前、休克30 min及回输血抢救后30 min时,血小板计数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失血性休克30 min时,血小板计数值较休克前显著升高(P<0.01);经回输血后30 min时,血小板计数值回落至休克前水平(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早期血小板计数值明显增高;经回输血后,血小板计数值可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常见原因及解决途径,通过血小板配型找到解决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有效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12月的58例血液病患者,采集患者输注前静脉血做血小板计数和输注后24小时的静脉血计数血小板,用血小板输注无效计算方式计算。结果多次接受输注的血小板减少患者有可能出现输注后血小板上升低于预期值,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比较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患者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输入的血小板被迅速破坏,血小板计数不但不升高,有时会下降,甚至比输血之前还要低,陷入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状态。判断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可以通过校正的血小板上升数CCI或血小板输注后的回收率PPR来衡量。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相关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反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 采用简易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技术(SEPSA),对87例长期反复输血的患者,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输注前后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输注前后计数血小并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殖(CCI)。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LCT)和SEPSA法对52例血小板抗体阳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进行了血以配合性输注。结果 反复输血的患者,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的6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反复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成分和单采血小板后,HLA-Ⅰ抗体和HPA抗体产生的概率及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择有反复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成分和单采血小板史,现因血小板计数低而需要输单采血小板的患者,采集其血样,应用ELISA方法 对进行HLA-Ⅰ抗体和HPA抗体的检测,然后给患者选择保存期在3 d内的单采血小板进行输注,输血后1 h再次采集血样应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 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成分次数<10次、10~40次、>40次的患者HLA-Ⅰ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5%、20.0%、30.0%.输注去除白细胞单采血小板次数<3次、3~8次、>8次的患者HP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8%、16%.HLA-Ⅰ抗体和HPA抗体阳性的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分别60.9%、100.0%,显著高于抗体阴性组的输注无效率1.5%.结论 多次反复输血可导致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且与反复输血次数成正比.HLA-Ⅰ抗体和HPA抗体阳性能增加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概率,因此输血前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及配合性输注能有效保障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杨汉华 《中外医疗》2009,28(36):42-42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后患者血清电解质浓度的变化。方法对104例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血清电解质浓度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患者大量输血后血清钾、钙离子及总二氧化碳浓度明显低于输血前。结论大量输血后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低钾、低钙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大失血患者单纯大量输注红细胞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6例严重创伤急性大出血接受大量单纯红细胞输注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和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输注红细胞总量平均为18U,其凝血酶原时间比正常对照平均延长3.63倍,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平均延长2.55倍;血小板计数平均44.4×109/L,其中6例<20×109/L,2例>50×109/L,纤维蛋白原平均1.15g/L,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后14例出血得到满意控制。结论:急性大失血患者大量单纯输注红细胞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与稀释性凝血因子缺乏和稀释性血小板减少有关。输血过程密切观察,加强输血护理对早期诊断凝血功能障碍,及早进行针对性治疗和病情的有效控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治疗产后出血对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大量输血治疗的产后出血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输血前后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结果输血后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及血细胞比容(HCT)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凝血相关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凝固时间(TT)较治疗前显著延长,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障碍加重,临床工作中应采取措施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大量输血患者应严密检测输血前后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对需要输血的严重创伤患者126例进行研究,以输血量为依据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为需要大量输血的创伤患者,对照组为少量输血的创伤患者,对比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各指标情况。结果两组输血后1天的PLT、TT、APTT、FIB、PT各指标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输血前与输血后3天的PLT、TT、APTT、FIB、PT的各指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较大,应密切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降低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前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输血3次以上的血小板输注患者,应用固定凝集法检测器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34例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患者进行随机输注和配合性输注,观察患者1h后和24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观察患者的输注效果,比较血小板交叉配合前后的输注疗效。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44.17%),ABO同型机采血小板的不同输注次数患者之间的抗体阳性差异显著(P0.05);血小板交叉配合性输注效果显著优于随机输注(P0.05)。结论≥3次输血的临床患者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应积极检验血小板抗体,对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患者应及时给予交叉配型,提高输血疗效,降低血液消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