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医门棒喝(初集)》体现了清代医家章楠的医易思想,主要表现在“医易同出阴阳太极之源”和“《易经》论治世,医经论治身,应重其理而非其辞”两个方面。章楠在书中创造性地以十二辟卦解释了风寒暑湿燥火,以河洛数理论述了“土为太极之廓”的重土思想,并以“易与医皆为中和之道”反驳张景岳“阳少阴多,扶阳抑阴”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医家肖京的《轩岐救正论》一书,是一部罕得的医人自医的著作。虽然这部著作前后两部分体例变化较大,但仍有联系。前者是通过肖京的亲身医疗实践,以医经为“以一贯之”的主线,告诫医家不要“昧灵素之大义,守一家之偏法”,含蓄地救正医家轻蔑医经的错误,从而维护了医经的纯真和至尊的地位。后者则是通过弘扬儒家的价值观,直言当时医家医德的缺失,以儒家为榜样救正医家,从而维护了传统的儒医价值和气派。肖京自己就是一个儒医,浑身充满了儒气。他对借医谋私、谋官、谋虚名的人给予了入木三分、淋漓尽致的揭露,为古今树立了一面“诸医贞邪之鉴”。他对儒医的肯定和褒扬,以及对儒医和“冒窃儒名”的狂儒、腐儒、贼儒做出了严格的界定,都对今天弘扬中医特色,研究儒医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医鼎阶》是清末民初福建省长汀客家医家黄元英的著作。黄元英,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仍以医为业,曾任江西省立医学堂教员、汀郡中学堂学监。他善用经方,注重脉诊,精于临床各科,所著《医鼎阶》,现藏上杭客家族谱博物馆,以章回体小说的形式记录了许多病案,并阐述了深奥的医学道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福建客家医药的发展水平,对现今深入挖掘与传播传统中医药亦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4.
刘草窗,明代医家,名溥,字元博,因喜爱周敦颐“缘满窗前草不除”诗句,故以草窗为号。刘草窗家世业医,曾于明景泰间任太医院吏目。因刘草窗不喜为医,故其医名不显。今日习用之“痛泻要方”即为其所创。赵有臣及张一群曾考证刘氏生平,但未及其医著。今就文献所见,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医家的修养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医家那里,“仁”是医学人道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诚”则是体现医家敬业精神的核心范畴.可见儒学的人道主义理论获得了医家的接纳和高扬.然而,要在行医的实践中履行医学人道义理论和职业道德的总纲领和总规范.一方面,作为医学人道主义理论体现的可操作的具体规范必须制定出来,以避免一个好的理论实际上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医生个人的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修养更是必不可少的、实际的情况总是这样的,人的素质和文明状态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养生效应上看,中医绿色疗法就是在传统中医养生术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理论结合,即医灵养生。医灵养生属于自然医学(“绿色”医学),利用自然条件诊治疾病、维护健康、促进健康。医灵养生是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养生和现代身心医学的有机结合,亦是心理保健、身体炼养和行为修正的有机结合。医灵养生方法可从生理、心理两方面,调形、调息、调意三条途径入手,通过对形体、呼吸、思维的操控,调整人体的生命状态,改善经络的气血运行,充分发挥人体的内在功能,以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先秦至宋元时期的医家经历了"巫医""道医""儒医"3个阶段,但社会地位普遍低下。自唐朝中后期之来,医家的地位相对要高于以往,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安定统一,尚文重医的社会形势与风气;2三教并存,和谐发展的政策与现象;3养生思想的普遍盛行;4文士的智力支持;5保全生命的实际需求。虽然唐朝中后期真正的儒医学派并未形成,但"文士知医"的现象为宋代儒医的盛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古籍是中医药学的主要载体,它产生于秦汉之际,发展于宋金元三代,鼎盛于明清两季,记载了中国历代医家研究总结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成果,是中医药学传承发展的文献保障,是当代医家学习与研究中医药学的文献宝库。整理研究山西清代以前医家和医著,分析其时代和地域分布。结果自周朝至清代,收集到山西医家125人,其中清代有78人,占62.4%,其次是明代;医家籍贯涉及县市42个,其中以榆次(8人)、永济县(8人)为多;收集到的161部医著中,以榆次出书最多,共24部,占总数的14.91%,其次为曲沃12部;以内科类医籍为主,有59部,占36.64%,其次为伤寒、温病类的有15部,诊法14部,医经、本草各12部,医案医话10部。对山西医家及医籍的深入研究,可以启迪近现代名医的成长,促进山西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医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医疗服务模式,迫切需要当今医务人员“既懂医学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能”;而医学院校传统的以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医疗机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通过对现今就业形势的分析、现代“医信教育”的开展模式探讨及其“医信认证”的发展趋势认识,希望探索一条通过增强医学生信息技术职业技能而增加其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医传统医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崇尚“生命至重”的信念,倡导“医乃仁术”的思想,强调“医贵乎精”的理念,恪守“贵义贱利”的准则,是数千年来医生规范自我、独善其身、鞭策奋进的行为规范。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青年医学生难免受到拜金主义等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把传统医德的内容贯穿于医学院校的中医教学之中,为国家培养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医学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医学伦理学》创刊以来,共刊发对传统历史文化、中国传统医学科学与医学伦理学关系研究文章150余篇。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传统医学科学和医学伦理学、传统文化和医学伦理学、近现代医学伦理学和中西医学伦理学的比较等几个方面。统计研究表明,传统医学伦理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实现医学伦理学本土化、构建中国医学伦理学体系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广州地区医学院校中医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揭示该地区当前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改进中医院校医德教育滞后的现状,提高医学生医德修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地区3所高等医学院校353名中医医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是否接受过医学伦理学教育对多数中医医学生在医德观念和医德行为倾向上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84.4%的中医医学生认为导师和上级医师的言传身教方式成效最好,88.1%的中医医学生认为兼有临床知识的伦理学专业老师更能开展好医学伦理学教学工作。结论当前中医医学生在医德认识和态度上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医德教育还存在不足,有必要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传统医德的德性价值——加强中国传统医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医德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救助实践中摸索和逐步积累、概括出来的医者医疗过程的行为规范。现对其中的德性内容作一番品读,为正在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医者们提供一个感受传统医德唯美气息、追求传统医德德性意蕴的渠道,让传统医德的优美因子给今人医德教育提供积极启示,为中华民族的时代跨越投射出精神世界的价值追问。  相似文献   

14.
在医学教育中不能只是医技的传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我在《伤寒论》的授课过程中,除讲授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外,注重树立学生牢固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廉洁自律、严谨求实、勇于继承的高尚品格。将张仲景的高尚医德渗透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也沐浴在高尚医德的熏陶之中。  相似文献   

15.
在实践中走向成功——纪念中国医学伦理学研究30周年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医学伦理学研究在实践中由成长逐步走向成功的30年。从中西方医学伦理学研究差异、传统医学伦理与当代医学伦理冲突及市场机制下医学伦理研究三个维度对文化背景在医学伦理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指出在现代科学技术视阈下应引导大众树立科学的生死观,重视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及在我国特定文化背景下医学伦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并回顾了本人从事医学伦理学研究的一些史实。  相似文献   

16.
从《四部医典》看汉、藏医德学之渊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部医典》是藏医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辩证地吸收了汉、藏医学著作的精华,总结了藏医药的临床经验,与中医学有着密切的源流关系。其对医德学的论述与中医医德学思想之间也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唐蕃和亲及文化交流和吐蕃统治者对医学发展的重视是二者渊源关系存在的主导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师职业精神的传统文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医师职业精神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中国医师职业精神在形成过程中深受古代儒、道、佛思想文化的影响,及至西医传入,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当前中西医交融的时期,进一步开展中国医师职业精神实践的本土性、可行性和实效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传统医德的哲学之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儒家哲学是传统医德形成的本体论、方法论和伦理学基础。把握医德内涵、培养医德智慧固然需要学习与遵循医德规范,而医德形成的深层哲学与文化底蕴更是具有根本和稳定作用的内在因素。从德性与境界的层次上涵养医德,是对生命的感悟与帮助。  相似文献   

19.
受儒家文化影响传统医德把医学定位为医道,赋予了医学更为深厚的人文内涵,也形成了传统医德强调德性和义务的特点。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及医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医德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诸多困境。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现代医学职业精神,将权利与义务、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相结合是实现传统医德思想现代转化,推进目前医德医风建设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右江民族医学院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医德教育实践基地,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活动:依托附属医院为医德教育实践基地,搞好医学伦理学"床边教学";在敬老院建立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践基地,促进医学生践行奉献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组织学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献爱心活动,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组织学生到社区和农村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发挥医学伦理学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