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总结采用两种介入方法治疗 2 0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的随访结果。方法  2 0例有症状男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平均年龄 6 3 4岁 ,定量血管造影分析显示锁骨下动脉平均狭窄87% ,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 116mmHg。经右股动脉完成球囊血管成形术 8例、支架置入术 11例 ,经右桡动脉完成支架置入术 1例。结果 介入操作全部成功 ,术后即刻桡动脉搏动恢复正常 ,双上肢平均动脉收缩压差降低至 2 4mmHg。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2 0例平均随访 18 5个月 ,除 1例行球囊血管成形术患者复发外 ,其余 19例均良好。结论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的效果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和安全 ,可以作为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致椎动脉窃血是导致老年人颅脑供血不足的一个常见疾病,经皮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方法。我院血管外科自2008年5月至2012年2月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或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患者16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近-中期疗效。方法连续152例住院患者,男88例,女64例,年龄17~82(58±16)岁,共179条(单侧125例,双侧27例)锁骨下动脉严重狭窄(直径狭窄70%~100%),病因分别为动脉粥样硬化114例(75%)和大动脉炎38例(25%),因患侧上肢间歇性运动无力130例(85.5%),锁骨下动脉窃血138例(90.8%),冠状动脉窃血综合征2例(1.8%),蓝指综合征2例(1.8%),或准备用患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的无症状患者10例(6.6%),经股动脉(n=96)、肱动脉(n=25)或桡动脉(n=3)和联合(n=28)路径行经皮血管成形术,并随诊9个月观察手术的疗效。结果133处狭窄性病变(直径狭窄70%~99%)经皮血管成形术均获成功(100%),46处完全闭塞性病变中36处经皮血管成形术成功(78.2%)。其中145处病变因单纯球囊成形结果不够满意而置入支架。经皮血管成形术成功后病变狭窄程度从术前的(90±8)%降至(5±8)%,病变动脉直径从术前的(1.0±0.9)mm升至(7.0±0.5)mm(P值均〈0.0001)。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经皮血管成形术成功的142例患者术后随访9个月,其中135例患者血管通畅,疗效稳定,另有7例发生再狭窄,其中4例为大动脉炎患者,3例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结论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安全,近一中期疗效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4.
陈欣  张遵城 《山东医药》2010,50(20):60-61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5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狭窄率〉70%)成功置入支架,9例闭塞锁骨下动脉中8例成功置入支架。46例经股动脉置入支架,8例经肱动脉逆行置入支架。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功置入后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良好,伴有盗血现象的13例患者症状消失。随访发现5例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后9~12个月再狭窄,后再置入5枚支架,血管开通良好。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望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右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特点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1例右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右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成功置入支架,术后锁骨下动脉残余狭窄小于20%,盗血现象消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发现再狭窄。结论重视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仔细了解右侧锁骨下动脉结构特点,做好手术预案是取得介入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臂间血压差异程度与上肢动脉病变存在关联性。现将由臂间血压差异为线索发现的锁骨下动脉狭窄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进展,介入治疗为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微创、安全、简单的治疗方法[1,2]。2011年7月~2014年3月,我院采用球扩式支架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临床资料: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49~78岁,平均66岁;均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临床表现为脑梗死5例,患肢麻木无力、手指发凉1例,双上肢血压差20~40 mmH g。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血管腔内技术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38例,其中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66.2±10.8)岁。患者均表现为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合并上肢缺血症状。运用血管腔内技术,对锁骨下动脉进行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植入术。结果 3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球扩式支架,术后双上肢收缩压差显著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或改善33例,无效2例,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经康复锻炼后好转;2例操作没成功,保守治疗。随访期间再狭窄3例,支架断裂1例。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腔内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神经系统症状安全有效,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0.
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是一种常见的外周动脉疾病,发病率约为1.9%.其常见症状为上肢缺血、头晕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于大部分锁骨下动脉疾病患者无临床症状,该疾病常被忽视.现分别介绍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的五种常见诊断方法(无创四肢动脉血压、双功能超声、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以及三种治疗方法(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颅外段脑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38例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观察介入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预后。结果:38例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病变血管共43支,均成功放置支架,成功率100%。病变血管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张,缺血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个别患者出现心动过缓、鼻衄不良反应。结论:介入治疗颅外段脑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54岁.因"发作性头昏、左臂麻木、乏力3年,再发1天"入院.患者近3年来多在劳累时发作头昏,严重时伴耳鸣、眩晕、左臂麻木、乏力等症状.曾在外院诊断为"脑梗死"、"颈椎病"而行活血化淤、改善循环治疗,症状明显减轻,此后一直服用阿司匹林每日0.lg,脑心通每次2粒,每日3次.患者于1天前在劳累时发作头昏,行走摇晃,如坐舟车.且伴有左臂麻木、活动后无力感,向左侧偏头转颈时眩晕伴耳鸣.既往有长期吸烟史(15~20支/天)30余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狭窄与闭塞性疾病腔内处理的临床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5月间,因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而行腔内处理的患者28例,男性2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2±13.1)岁,其中动脉硬化性狭窄27例,大动脉炎病变1例,27例患者存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表现,1例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前乳内动脉造影中发现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并无症状。结果:28例患者腔内处理均获得成功,其中植入球囊扩张式支架27例,单纯扩张1例,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无重大并发症发生,1例穿刺处假性动脉瘤形成,经局部压迫后消失,手术前双上肢收缩压压力差为35~65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为(41±12.5)mmHg,手术后为(10±5)mmHg,平均为(12±7.3)mmHg,有显著性改善(P<0.05),25例患者随访1年期间,再狭窄1例,经再次处理后效果良好,其他患者无不良事件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为4%,1年原发性通畅率为96%,2次通畅率100%。结论:通过科学的把握介入腔内处理指征,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2岁,因发现高血压,右手无脉症10年于2003年4月10日入院。有2型糖尿病史4年。平素血压200/120mmHg,药物控制疗效差,双上肢重体力活动无差别。查体:左上肢肱动脉压180/110mmHg,右上肢肱动脉压100/70mmHg。双上肢皮温、色泽、握力无异常。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无血管杂音。心电图示Ⅰ、Ⅲ、aVF病理性Q波,左室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狭窄引起的盗血综合征产生的临床意义和治疗对策。方法分析8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盗血综合征产生的条件和临床意义及诊断治疗的方法。所有的患者均经临床及颈动脉B型超声多普勒(CDUS)、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以及动脉血管造影(DSA)而确诊。结果8例患者中共发现16处狭窄,4例合并冠心病、2例合并脑梗死、3例分别经肱动脉及股动脉植入锁骨下动脉支架及冠状动脉支架。盗血综合征的产生与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程度与部位密切相关。椎动脉血流的逆行作为一种侧支循环对缓解患者患肢的症状起着重要作用。在狭窄严重或完全狭窄时,可行狭窄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如经股动脉途径失败可改行经肱动脉途径,成功比例较高。结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出现与锁骨下动脉狭窄的部位与程度有关,盗血综合征作为一种代偿机制的出现可部分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三种方法在诊断上各有特点,可互为补充,如狭窄严重出现症状者可考虑行狭窄扩张及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16.
17.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4岁,发现左上肢脉搏弱伴乏力6年,反复头昏3年.外院超声及核磁共振成像提示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既往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及吸烟史.查体:肱动脉血压:左侧90/60 mmHg(1 mmHg:0.133 kPa),右侧140/80 mmHg,左桡动脉搏动微弱.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介入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11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治的72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实施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治疗,随访观察介入治疗后1年以上的临床疗效。结果72例患者中男性61例(84.7%),年龄(64.9±9.0)岁,吸烟史48例(66.7%),原发性高血压病史34例(47.2%),糖尿病史22例(30.6%)。术前临床表现肢体供血不足62例(86.1%)、椎基底供血不足27例(37.5%)、有血管杂音24例(33.3%)、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72例(100%)。介入手术成功66例(91.7%),失败6例(8.3%)。随访36(12~100)个月,随访率97.2%。上述四个方面临床治愈好转率分别为91.9%、88.9%、91.7%、93.1%,恶化病例1例,为介入治疗失败患者行外科人工血管置换术。介入成功患者患侧术后收缩压较其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00±21.21)mmHg vs.(82.92±51.01)mmHg,P〈0.05,1mmHg=0.133kPa]。结论经皮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病变安全、有效,长期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76岁。因"胸闷13年,加重2个月"于2013年12月17日入院。患者13年前间断出现活动时胸闷,伴气短,无胸痛。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LM)末段狭窄60%,前降支(LAD)近段狭窄85%,回旋支(LCX)近段狭窄80%,右冠状动脉(RCA)中段狭窄80%。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分别行左乳内动脉(LIMA)至LAD吻合、  相似文献   

20.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是发自降主动脉近端较常见的主动脉弓大血管异常。ARSA在起始部位可出现内膜撕裂而导致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从而引起血流受限和后期的动脉瘤样变性。笔者报道了1例起源于ARSA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RSA合并A型主动脉夹层实属罕见,术前经CT血管造影(CTA)得以确诊,CTA对本病进行外科治疗决策非常有价值。临床医师应对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合并主动脉夹层引起注意,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