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及取石对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胆总管结石病人,先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再行内镜下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结果EST成功率95.9%,并发症发生率6.1%。结论内镜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安全、有效、经济、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等特点,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胆管结石移除术治疗妊娠期有症状的胆管结石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对21例妊娠期有症状的胆管结石患者,采用非放射性(即内镜超声引导)的ERCP手术治疗。术中采用选择性胆管插管,置入内镜导丝,观察十二指肠乳头的形态,再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沿导丝置入腔内超声检查(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IDUS)的超声小探头,观察记录胆总管结石情况,取出探头后,通过网篮或球囊取石,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匀速低压冲洗胆总管,并再次置入探头以确认胆总管结石取净。 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RCP治疗,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术前与术后48~72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患者ERCP后经取石网篮和取石球囊取出结石,取除结石数量与IDUS探头扫查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相符,术毕放置鼻胆引流管。8例患者因结石较大,需行柱状球囊乳头扩张或机械碎石术,而孕妇不能采用常规镇静或麻醉,故予留置胆道塑料支架,待分娩后再予相应治疗。6例患者发生ERCP术中并发症,其中5例程度较轻。3例患者ERCP术后出现腹痛,无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24 h内疼痛消失;2例患者出现轻度胰腺炎,保守治疗效果良好;1例患者术后出现中度迟发性出血,及时发现后予内镜下钛夹夹闭止血治疗后好转。 结论 非放射性ERCP治疗妊娠期胆总管结石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是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基础,尤其在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中EST是运用最广泛最成功的内镜下技术.尽管如此,EST仍然有不少短期、长期并发症,如出血、穿孔、胰腺炎及乳头狭窄、胆管炎等[1].1983年,Staritz等[2]介绍了一项可以替代EST的新技术--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与EST相比,EPBD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长安医院收治的35例超高龄(≥85岁)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充分评估及预防基础疾病,术中根据结石大小、数目、梗阻症状选择一次性治疗或分次治疗,手术以ERCP联合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网篮取石术+内镜下胆管塑料支架置入术或鼻胆管引流术为主。结果 35例患者中ERCP一次性治疗26例,分次治疗9例。结石完全取出成功率82.8%(29/35),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5.7%(2/35),其中急性胰腺炎1例,因血小板减少致术中出血1例,无穿孔并发症的发生,因脓毒性休克死亡1例,与ERCP操作无关。结论 超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合并症较多,病情复杂,在做好充分评估及预防的情况下,ERCP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经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包括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康复早的优点,患者易于接受。我院2004年10~12月经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10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病,目前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已替代传统外科手术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18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取石方法,比较单纯行EST和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小切开(small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sEST)联合EPBD(s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诊断、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163例临床诊断胆总管结石者行ERCP检查,造影成功159例,150例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并经内镜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结果胆总管结石ERCP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4.3%;胆总管结石150例,取石成功141例,成功率94.0%;EST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4例,少到中等量肠道出血3例,高淀粉酶血症5例,无肠穿孔、大出血及死亡等并发症发生。结论ERCP可提高胆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EST取石是肝外胆管结石治疗的优良方法,对已作胆囊切除后肝外胆管残留或复发结石并应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方法,扩大胆总管开口是成功取出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步骤,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是最早提出且应用较广泛的方法,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联合柱状气囊扩张术(ESBD)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方法,学者们对于两种治疗方法的选择存在争论。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应用EST或ES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研究作一综述,为临床医生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法选择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是在ERCP诊断性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内镜下高频电切开十二指肠乳头及胆总管末端括约肌的治疗技术。EST经过近40年的临床应用和发展,已经成为胆总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乳头括约肌功能障碍(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等胆胰疾病的内镜下标准治疗方式。但EST需部分或全部切开胆管或胰管括约肌,势必会带来Oddi括约肌结构和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已得到临床广泛认可,并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但该技术引起并发症的比例仍较高。单纯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后取石具有与单纯EST术后取石相近的成功率,并发症少,创伤小,且对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有保护功能,多数学者认为EPBD是EST的最有价值的替代方法,但因球囊压迫胰管开口,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如何在胆总管结石内镜取石中取得更好的疗效,如何减少内镜取石术近期、远期并发症?本研究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EP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从手术成功率、疗效、并发症等方面对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EPBD术和单纯EST术两者进行比较,旨在探讨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疗效。  相似文献   

11.
Billroth1I式胃切除术后患者中,十二指肠乳头在侧视镜中位于时钟5~6点方向,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相对困难复杂,且并发症较高。近年来,国外已有学者使用单纯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pa 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治疗正常解剖结构患者的胆总管结石,结果证实EPBD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EPBD治疗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后患者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cxwopic sphincterolomy,EST)是在ERCP诊断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内镜治疗方法,意在内镜下用高频电切开乳头括约肌及胆总管的末端部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uxtapapillary duodenal diverticulum,JPDD)与胆总管结石的关系,以及对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13例ERCP病例,其中行EST治疗胆总管结石253例,合并JPDD的胆总管结石51例.分析JPDD与胆总管结石发生的关系;比较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与未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ERCP插管成功率、EST胆总管取石成功率及其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JPDD组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率显著高于无JPDD组(18.4% VS 8.9%,P<0.01).与未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比较,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ERCP插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96.1% VS 99.5%,P>0.05),而EST取石成功率明显降低(91.8% VS 99.5%,P<0.05),EST术后创口出血显著增多(11.1% VS 1.9%,P<0.01),其他近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JPDD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相关;JPDD对EST治疗胆总管结石有一定影响;EST仍是治疗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的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胆道结石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绝大多数患者通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成功。但对于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巨大结石,单纯行ERCP及EST取石难以成功。2004年8月至2009年11月间我科有7例患者因胆总管巨大结石行ERCP及EST难以取石,后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BD)、探条扩张、胆道镜下液电碎石,再通过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联合取石,均获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乳头小切开合利胆排石中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内镜下乳头小切开联合利胆排石中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3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乳头小切开术,同时行网篮取石术,术后给予利胆排石中药治疗。[结果]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乳头小切开及胆总管取石术成功率100%,治疗后黄疸、腹痛等临床症状、体征均迅速减轻或消失,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其中21例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及32例伴胆源性胰腺炎亦全部治愈。[结论]内镜下乳头小切开术联合利胆排石中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改良微创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昆山市中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内镜引导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小切开+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100例70岁以上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本组100例患者中,1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时出血,给予1:10 000肾上腺素黏膜下注射后出血停止、3例出现胰腺炎、2例发生胆管炎,均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好转。全组LC术无中转开腹、无死亡病例,LC术后住院时间4~10 d,平均(5.3±2.8)d,随访2~24个月,平均(7.5±5.1)个月,患者无腹痛、黄疸及发热等症状,复查超声未见胆管结石复发。 结论改良ERCP+(EST+EPBD)联合LC术治疗高龄患者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操作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是一种有效且安全可靠的微创治疗术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内镜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探讨内镜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6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ERCP检查明确病因后,对胆管结石行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和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后取石;对乳头炎必狭窄行EST或EPBD治疗;对乳头旁憩室压迫乳头开口和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SOD)行EPBD治疗;对乳头肿瘤和肝门胆管癌行内镜胆管金属内支架治疗(EMBE);对化脓性胆管炎,继发性胆总管多发结石、结石难以一次取净及术后胆瘘,胆管中段狭窄行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结果 315例(96.6%)ERCP成功。未发现异常30例。胆管结石191例,186例经1-3次内镜取石后取净。乳头炎性狭窄39例,经EST或EPBD治疗1次成功。乳头旁憩室压迫乳头开口9例,行EPBD治疗1次成功。胆管中段狭窄16例,11例行ENBD成功。乳头肿瘤6例,肝门胆管癌5例,EMBE治疗后黄疸减退。SOD7例,行EPBD治疗成功。胃十二指肠溃疡6例。胆囊管结石残留4例。胆囊切除术后胆瘘2例,行ENBD治疗成功,避免再次外科手术。总的并发症发生率4.8%,其中急性轻型胰腺炎11例,急性胆管炎3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结论 ERCP能及早发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确切病因并给予相应内镜治疗。熟练掌握ERCP技术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的常用内镜治疗方法对胆总管结石青年患者治疗后结石复发的影响以及结石近期复发、远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经一次性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术(ERCP)成功取石后随访资料完整的胆总管结石青年(21~45岁)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组、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组、EST(切开〈0.5cm)+EPBD组,进行随访,统计近期(≤3年)及远期(〉3年)结石复发率,并对复发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资料完整的327例患者平均随访76.5个月,54例(16.5%)结石复发,其中近期复发35例(10.7%),远期复发19例(5.8%)。近期胆总管结石复发率EPBD组(11.3%)和EST组(13.2%)均高于EST+EPBD组(8.1%),但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远期胆总管结石复发率EPBD组(11.3%)和EST组(6.6%)均显著高于EST+EPBD组(0.8%),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胆囊结石、结石最大径、结石个数、机械碎石与近期结石复发显著相关(P〈0.05),而远期胆总管结石复发则与结石最大径及单纯球囊扩张显著相关(P〈0.05)。结论对于胆总管结石青年患者,单纯EPBD取石固然可保留乳头括约肌功能,但增加了结石的远期复发风险,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EPBD取石可显著降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方法及价值.方法 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4月282例EST病例,其中38例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回顾性分析十二指肠憩室对这些病例的ERCP成功率、EST及其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该组3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术中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及乳头切开(EST)取石一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应用LC联合术中ERCP一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3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原发病、手术方式、术后康复、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术前明确胆总管结石31例中10例先行术中ERCP取石,取石成功后再行LC;余21例和5例术前怀疑胆总管结石、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TCC)证实胆总管结石者先行LC,继而行ERCP取石。LC手术均获成功,ERCP取石成功率为97.22%。术后5例出现一过性血淀粉酶升高,无明显出血、胆漏等并发症,术后住院平均为4 d。结论 LC联合术中ERCP一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可避免不必要的ERCP及因术后ERCP失败而致患者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