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歧视感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医护人员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市传染病医院25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歧视测量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歧视感知总分为(67.46±18.6...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胃黏膜病变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30例,检测患者血清中的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采用胃镜检查胃黏膜的病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的HBsAg、HBcAg,并观察记录检测结果。结果 3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胃黏膜病变19例占63.3%,胃黏膜组织中HBsAg和(或)HBcAg阳性患者10例,其中有7例胃黏膜病变为中度或重度,占70.0%,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胃黏膜组织中HBsAg、HBcAg检测结果阳性,患者的胃黏膜病变较严重,但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和血清中的乙型肝炎标志物的分布无关系。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会出现胃黏膜组织病变,乙型肝炎病毒在胃黏膜中复制,胃黏膜病变程度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刘敏 《医药与保健》2004,12(8):14-15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当前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20亿其中35亿为乙肝慢性携带者。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平均约为10%。乙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但也可通过性传播、母婴传播及父婴传播,所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在结婚与生育方面受到困扰,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体内免疫细胞水平特征,及应用恩替卡韦治疗后免疫细胞水平的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实践。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10月医院就诊56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均给予口服恩替卡韦治疗,于治疗前和服药后3、6、9、12个月用ELISA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和IL-10水平,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HBeAg阳性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完全应答患者IFN-γ水平逐渐升高,IL-10水平逐渐降低;部分应答患者治疗9个月后IFN-γ/IL-10达最高水平为(0.66±0.17),仍低于对照组,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性患者治疗后IL-10水平不断降低,IFN-γ/IL-10不断升高,治疗9个月时IFN-γ/IL-10da达到最高水平0.54±0.19,低于正常对照组,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患者血清IFN-γ降低,IL-10升高,且Th1/Th2比例失衡,这可能与HBV感染的慢性化相关;恩替卡韦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反应有一定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5.
张晶 《中国卫生产业》2012,(10):127-127
目前,全球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断增加,随着医学不断发展,治疗方法的改进,为了治疗这些弱势群体的病毒携带情况,干扰素在乙型肝炎病的临床上起到了深远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0例血清标本,测定抗核抗体(ANA)和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另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ANA和ENA的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NA的检出率分别为15.6%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0%(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ENA的阳性率为7.2%,阳性主要有nRNP/Sm、SS-A、Scl-70、Jo-1、dsDNA等类型。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显著高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感染阶段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中HBV DNA载量与HBeAg(HBsAg、HBeAg、HBcAb,所谓大三阳)、HBeAb(HBsAg、HBeAb、HbeAb,所谓小三阳)组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日立7600-01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LT)、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FQ-PCR)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81例血清HBV DNA含量,并进行分析. [结果]HBV DNA的载量与HBeAg存在呈相关性.结果发现免疫清除期、免疫残留期、免疫耐受期3中感染模武,在慢性HBV感染者不同时期阳性构成比分别为28.43%、37.14%、34.44%. [结论]FQ-PCR法检测HBV DNA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结果可靠的特点,对于乙肝感染的早期诊断、有无传染性和病毒的复制情况、药物疗效的观察和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及100例正常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血清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组及乙肝肝硬化组血清中T3、T4、FT3及FT4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乙肝肝硬化组T3及T4水平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肝脏功能损伤的加重及Child-Pugh分级的增加,T3、T4、FT3及FT4水平逐渐下降.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TSH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甲状腺功能对评价慢性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阿得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方法 对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得福韦酯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Ⅲ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Ⅳc)测定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 治疗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有明显的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经阿得福韦酯治病1年后肝纤维化指标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的清除一般表明患者已经恢复,但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HBsAg消失的临床意义尚未被完全认识。作者调查血清HBsAg清除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经过,以弄清其自然史。 1983~1991年期间,作者对351例慢性乙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在乙型肝炎患者诊治中应用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重要性.方法:研究的对象选取本院在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间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40例/组),轻型慢性乙型肝炎为甲组、重型慢性乙型肝炎为乙组;另外选取行健康体检人员40例作为研究的对照组.对所有受检人员进行静脉血样的采集,对IgA、IgM、IgG(免疫球蛋白)、PTA(凝血酶原时间)、TBIL(总胆红素)进行检验.结果:甲组、乙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指标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分析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在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5例,采用荧光标记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分别测定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含量.结果 轻、中、重度血清HBV-DNA含量绝对值的对数值分别为(5.3±1.8)、(6.2±1.3)及(6.7±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HBV-DNA含量丙氨酸氨基转氨酶、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肝损害程度与血清HBV-DNA基因含量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速率法检测138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33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HBV-DNA和ALT,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按HBV-DNA量分为高拷贝(105IU/ml)、中等拷贝(103~105IU/ml)、低拷贝(103IU/ml)和低于检测下限共4组,分析每组和正常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血清)ALT的差异。结果 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组和正常对照组的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拷贝、中等拷贝、低拷贝组和正常对照组的A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ALT两项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596,P0.001)。结论 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量对其病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疗效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2型糖尿病的流行情况,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患者2型槠尿病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方法调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就诊的333例慢性HBV感染者临床资料、血生化、HBV血清学及病毒学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并发2型糖尿病在城市患者中的流行率明显高于农村和城镇.单因素分析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城市、糖尿病家族史、合并脂肪肝史、病毒定量、AKP、TG、CH,TBIL为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城市居民、TG异常、合并脂肪肝史、病毒定量是慢性乙型肝炎并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尤其是城市居民,应注意监测TG、病毒定量,预防脂肪肝,以减少发生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何姗  庞超  胡南 《现代医院》2005,5(2):11-12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病情转归。方法 以血清HBsAg和抗HAV -IgM均阳性患者 37例作为重叠组 ,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及统计恢复正常天数并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重叠组慢性肝炎重度、慢性重型肝炎例数明显高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 (P <0 0 5 ) ;血清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及恢复正常天数、病程均高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 (P <0 0 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情趋向重症化 ,病程延长。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的活动是通过检测反映HBV再复制的血清HBV DNA及ALT突然升高来确定的。本研究用敏感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活动前的血清HBV DNA,以确定活动前血清中是否已有HBV DNA存在。研究对象为有慢性乙型肝炎活动的17例病人,其中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22~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究血清前S1抗原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意义。[方法]对某院2009年6月~2010年12月收治的726例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中的血清标志物及血清前S1抗原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检测。[结果]HBeAg(+)的322例血清标本中,PreS1Ag(+)的检出率为83.54%(269/322),HBeAg(-)的404例血清标本中,PreS1Ag(+)的检出率为26.48%(107/404)。PreS1Ag与HBV-DNA的符合率为82.92%(602/726)。[结论]PreS1Ag检测可作为HBV感染和复制的诊断试验,在临床上判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情转化、疗效及预后都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向华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9):1265-126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00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NAFLD患者进行肝脏B超检查,同时检测血液生化学指标,并与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比较.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NAFLD患者血清ALT、AST和GGT水平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明显增高(P<0.01或P<0.05);体重指数及血清TC、TG水平较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明显升高(P<0.01);血清HBV-DNA水平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较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延长(P<0.0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NAFLD患者的临床特征不同于单纯的慢性乙型肝炎,NAFLD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33(IL-33)、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情况,并分析血清IFN-γ、IL-33与HBV-DNA载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杭州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患者HBV-DNA载量并依据检测结果分为低、中、高HBV-DNA载量组,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统计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并比较,分析血清IFN-γ、IL-33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的关系。结果 1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低HBV-DNA载量37例,中HBV-DNA载量49例,高HBV-DNA载量22例;高HBV-DNA载组ALT、AST、IFN-γ、IL-33水平高于中HBV-DNA载量组、低HBV-DNA载量组(P<0.05);不同HBV-DNA载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与血清IFN-γ成负相关(r=-0.401,P<0.05)、与血清IL-33成正相关(r=0.408,P<0.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 02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以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 022例患者为调查对象。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肝功能、甲胎蛋白水平,同时进行肝影像学检查;将肝硬化失代偿期和原发性肝癌患者纳入不良结局组,肝炎和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调查的1 022例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18.00%,各年龄段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1例患者中不良结局组34例,对照组107例。不良结局组中男性、年龄≥50岁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母亲HBsAg阳性情况、对乙肝了解情况、饮酒情况、生活习惯、规律治疗在不良结局组与对照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患者母亲HBsAg阳性、对乙肝不了解、饮酒、未规律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本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较高,应加强对合并危险因素患者的预防干预,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