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eanemia.AA)是一种骨髓衰竭性疾病,以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增生低下为特征。凡AA患者骨髓细胞增生程度低于30%,同时伴有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ANC)绝对计数〈0.5×10^9/L,②网织红细胞〈60×10^9/L,③血小板计数〈20×10^9/L3项中的2项可诊断为重型AA(SAA);其中,ANC〈0.2×10^9/L时诊断为极重型AA(VSAA)。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不同时段相关血常规的计数,探索采用Trima5.1血细胞分离机及配套耗材采集单剂量和双剂量血小板安全可行的间隔期。方法:把外周血小板计数为170×10^9/L~230×10^9/L捐献单剂量血小板(3.0×10^11个)的献血者30例定为1组,把血小板计数为250×10^9/L~300×10^9/L捐献双剂量血小板(6.0×10^11个)的献血者30例定为2组,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献血者采前、采后不同时段相关血常规计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献血者在采后30min血小板计数较采集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采后15、30d分别对2组献血员进行血细胞计数,1组献血者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献血者采后15d,血小板计数仍未能上升到采集前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采后30d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献血者RBC、HGB、HCT、WBC在不同时段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组献血者采后30min外周血小板计数全部〉100×10^9/L,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献血者机采前血小板计数〉170×10^9/L,捐献单剂量血小板的间隔期为15d是安全的;双剂量血小板捐献者采前血小板计数必须〉250×10^9/L,间隔期应为30d。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制剂在临产前并发血小板减少孕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孕妇产前血小板计数,对血小板计数小于(10~52)×10^9/L的患者,结合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分别在产前、产中和产后输注不同剂量的机采血小板。结果:7例患者通过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均达到50×10^9/L以上,产中和产后出血量少,无意外情况发生。结论:妊娠并发血小板减少治疗的重点虽然是治疗病因,但为了防止分娩时大出血,输注血小板制剂,提升血小板数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罗文丰  魏锦  陈静  倪勋 《山东医药》2010,50(11):19-20
目的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2例SLE并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行国产rhTPO皮下注射,15000U/d,疗程14d。检测用药前、用药后7、10、14d及停药3个月后的血小板数,判定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用药前血小板计数为(14.3±5.2)×10^9/L,用药后7、10、14d分别为(37.8±9.3)×10^9/L、(64.2±15.6)×10^9/L、(84.3±25.7)×10^9/L,与用药前相比,P均〈0.01。停药后3个月血小板计数为(53.2±15.6)×10^9/L,与治疗前比较,P〈0.01。总有效率为83.33%,仅2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rhTPO治疗SLE合并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确切,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患儿女,9岁,因腹胀1个月余入院。患儿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发热,无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在当地医院住院,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10.86×10^9/L,红细胞计数4.1×10^12/L,Hb86.00g/L,中性粒细胞比例0.807,淋巴细胞比例0.200,血小板计数500×10^9/L;胸部CT未见异常;腹部CT示右侧膈下、大网膜、腹膜后多发结节,提示结核性腹膜炎或转移性病变,腹腔积液、肝肿大。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6岁,2002年6月始发头晕、乏力、低热(体温37.8℃)、脾大、外周血自细胞(WBC)220×10^9/L。骨髓细胞学检查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长期口服羟基脲,肌注干扰素治疗,症状消失,WBC控制在5×10^9/L-15×10^9/L。2006年底感腰腿酸痛,羟基脲由1.5g/d增至4.5g/d无效。骨髓细胞学复查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加速期,P210BCR/ABL融合基因阳性。  相似文献   

7.
苗菁  王季石  曾小菁  何玲 《山东医药》2009,49(11):70-7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后输注血小板的疗效及指征。方法对同期收治的100例AL患者按下列指征输注血小板:①血小板≤10×10^9/L。②血小板〉10×10^9/L,但有广泛皮肤瘀点、淤斑,鼻衄、牙龈出血量较多者予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对伴有眼底出血、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血尿或颅内出血者给予治疗性血小板输注。每次输注浓缩血小板8—10U或单采血小板1个疗程治疗量。输注前及输注后24h测定血小板计数,计算其增值及回收率,并观察临床出血控制情况。结果本组共输注血小板193例次,其中176例次输注后24h血小板呈不同程度上升,总有效率为91.2%。结论以血小板≤10×10^9/L为指征对AL化疗后患者行血小板输注有效、安全,但应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影响因素等情况综合判断,做到个体化输注。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较常见,血小板计数<30×109/L时常需用药预防出血。临床中当患者血小板计数<10×109/L时,病情往往比较危急。现报告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至<10×109/L,但无出血表现,骨髓穿刺病理结果显示骨髓造血无异常,且随着肝病好转,患者血小板计数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羟基脲联合血小板去除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将28例老年ET患者分为有临床症状组及无临床症状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口服羟基脲(Hu)治疗,剂量为O.5~3g/d。对血小板计数〉1000×10^9/L者,确诊后即采用血小板去除术1~3次,并且于血小板去除术后开始接受羟基脲治疗。结果有临床症状组的患者发病时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469.00±521.40)×10^9/L明显高于无临床症状组(892.00±302.10)×10^9/L(P〈0.01)。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为(1023.00±606.30)VS(468.00±236.20)×10^9/L(P〈0.01)。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CR16例(57.1%),PR11例(39.3%),NR1例(3.6%)。结论羟基脲联合血小板去除术治疗老年ET疗效明确,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某男,25岁。2009年3月确诊为艾滋病,2011年2月10日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137个/μL,血白细胞4.1×10^9/L,中性粒细胞2.0×10^9/L.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41岁。因反复乏力、鼻衄8年,发热、腰痛伴皮肤瘀斑1月,于2008年9月13日入院。患者2000年因反复乏力、鼻衄,查血象示Hb92g/L,PLT59×10^9/L,WBC2.4×10^9/L,在我院经骨髓细胞学及骨髓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长期间断服用康力龙(2mg,tid)治疗,因经济困难未服用环孢素A。2008年3月复查血常规示Hb123g/L,  相似文献   

12.
患儿,男,12岁,半年前患感冒后发现胸部有散在出血点,血常规示:红细胞2.03×10^12/L、血红蛋白55g/L、血小板34×10^9/L,骨髓穿刺报告提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系增生活跃,红、巨两系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成熟欠佳,血小板少。Coobs试验(+),临床上考虑自身免疫性贫血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即诊断为“Evans综合症”。予强的松每天1.5mg/kg,病情j2子转出院,院外继用强的松达3个月。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68岁。2007年1月,以乏力、严重贫血入院。血常规:白细胞6.5×10^9/L,红细胞1.67×10^12/L,血红蛋白36g/L,红细胞比积0.18,血小板129×10^9/L。红细胞沉降率115mm/L。生化检查:血清蛋白电泳,在γ与β区之间出现M带,血液黏滞度增高,冷球蛋白阳性。临床诊断为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因严重贫血急需输血治疗,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及血清学试验。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46岁。因面色苍白乏力1个月,低热5d于2005年9月9日入院。入院体检:贫血貌,余未见异常。血象WBC1.6×10^9/L,Hb65g,/L,RBC 1.93×10^12/L,网织红细胞(Ret)0.165,PLT60×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系以成熟粒细胞为主,红系以中晚幼红细胞常见,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未找到,血小板少见。骨髓病理:骨髓增生极度减低,脂肪细胞增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功能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变化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住院的20例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MPV)、聚集率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前平均血小板计数385.61×10^12/L。治疗后192.67×10^12/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小板平均体积进行比较:治疗前9.53fl,治疗后11.58fl,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0.65,治疗后0.30,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严重程度病人之间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平均体积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未发现血小板计数与病情的关系(P〉0.05)。计算活动期、缓解期病人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平均体积与血小板计数三者的相关系数,并进行统计学检验,未见相关(P〉0.05)。结论 血小板功能状态的改变可能是UC肠道病变活动性的指标之一,并能反映疾病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81岁。主因“发现白细胞减少4个月”入院。4个月前患者查血常规示:WBC1.0×10^9/L,N 0.3×10^9/L,HGB97g/L,plt 89×10^9/L,骨穿示骨髓增生低下,后多次复查血常规示中性粒细胞波动于0.5×10^9/L,考虑为粒细胞缺乏症、MDS可能性大,给予升血丸、利可君,口服,G-CSF 150μg,皮下注射后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26岁,因牙龈肿痛伴间断发热2周,全身疼痛1周,于2007年5月14日入院。入院前1周在外院查血常规:WBC 49.8×10^9/L,RBC3.44×10^12/L,HGB 89g/L,PLT 198×10^9/L,电解质、肝、肾功能均正常。外院骨髓穿刺示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粒细胞占44.5%,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2a,给予长春新碱2mg,d1,去甲氧柔红霉素10mg,d1,环磷酰胺0.8,d1,阿糖胞苷100mg,d1,联合化疗1d,第2天患者白细胞升至109×10^9/L,并出现周身剧烈疼痛,伴腹泻,乏力。肾功能:BUN30.8mmol/L,Cr277μmol/L。患者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α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时,加用益血生胶囊对防治IFN-α相关性骨髓抑制的作用。方法:105例经肝穿刺活检证实的HBeAg阳性CHB患者,给予IFN-α2b,5MU/次,每周3次,依患者意愿,其中62例加用益血生胶囊口服(试验组),43例未加用(对照组)。以Abbott EIA试剂检测HBeAg,以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 DNA。所有统计学分析均采用意向治疗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肝组织纤维化分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HBV DNA水平以及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IFN-α疗程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试验组加用益血生胶囊2.0(1.0~3.2)个月。治疗结束时,试验组、对照组联合应答率分别为42.9%(27/62)和33.3%(14/42)(Х^2=0.960,P=0.327),随访6个月时分别为44.40%(28/62)和33.3%(14/43)(Х^2=1.296,P=0.255);试验组疗程中白细胞减少(〈4.0×10^9/L)发生率14.5%(9/62)、中性粒细胞减少(〈2.0×10^9/L)发生率19.4%(12/62)、血小板减少(〈100×10^9/L)发生率17.7%(11/62),对照组分别为34.9%(15/43)(Х^2=5.974,P=0.015)、37.2%(16/43)(Х^2=4.139,P=0.042)和41.9%(18/43)(Х^2=7.388,P=0.007)。结论:以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加用益血生胶囊可减少和减轻IFN-α相关性骨髓抑制。  相似文献   

19.
唐玉蓉 《山东医药》2003,43(1):68-69
患者女 ,5 8岁。因阵发性心慌 2 0年 ,加重伴恶心、呕吐 4天入院。体检 :心率 80次 / min,律齐。其余无明显异常。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及电解质均正常。三次测血小板计数 (用 15 %乙二胺四乙酸 - K2 抗凝 )分别为 3 4× 10 9/ L、12× 10 9/ L 和 19× 10 9/ L,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入院诊断为心律失常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血小板减少。入院第 2天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示大致正常骨髓象 ,全片共见巨核细胞 18个 ,血小板散在 ,成堆多见。后采末梢血用草酸铵稀释液法检查血小板计数为 2 14× 10 9/ L。讨…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39岁,因“牙龈出血1月余伴经量增多1月”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面色苍白,全身皮肤散布青紫瘀斑,以四肢为重。血常规:WBC1.5×10^9/L,Hb58g/L,PLT23×10^9/L。外周血涂片:有核细胞少,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血小板少见。化学染色:POX(+),PAS(-),CE(+),ANAE(+),+NaF(不抑制)。骨髓穿刺出现反复干抽,骨髓细胞学结果:(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