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国红 《医学信息》2010,23(6):1597-1598
目的 探讨宫颈环形电刀切除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09年12月本院妇产科门诊采用LEEP术治疗的380例CI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LEEP术的手术时间(5.3±1.6)min,术中出血量为(8.35±3.1)ml.其中出血量≤5 ml 者占75.0%;出血量5~10 ml 者占23.95%;出血量≥10 ml 者占1.05%.病理分级一致者占62.11%;级别下降者占26.84%;11.05%级别上升.手术切缘阳性占0.51%.结论 LEEP是目前诊断和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较理想的方法.早发现、早治疗癌前病变可有效地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确诊率和治愈率,分析和研究应用阴道镜联合LEEP刀诊治的价值。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我科就诊的10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对照双盲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治疗上单纯给予微波治疗,而观察组患者给予阴道镜联合LEEP刀治疗,30d为1疗程,1个疗程后分析研究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和观察组患者相比明显降低,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采取阴道镜联合LEEP刀治疗,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3.
液基薄层细胞学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方法筛查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宫颈癌.方法 2002年3月~2003年10月,对妇科门诊3080例患者行TCT筛查、采用TBS报告方式,对243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患者宫颈活检,将其病理与TCT对照分析.结果 3080例患者行TCT筛查,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628例,其阳性检出率为20.39%,高度病变149例检出率为4.84%.结论 TCT筛查宫颈癌前病变假阴性低,用此方法进行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是一种高效、便捷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宫颈电环切除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疗效。方法对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ASC以上,阴道镜下活检诊断为宫颈CINⅠ级75例、宫颈CINⅡ级21例、CINⅢ级2例患者LEEP切除,组织标记后行病理检查。结果 LEEP术后3个月随访,CINI.Ⅱ宫颈细胞学检查阴性94.5%,宫颈糜烂100%愈合CINⅢ阴道镜检查病理均阴性。结论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是目前临床上诊治宫颈瘤样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宋兰芬 《医学信息》2010,23(18):3369-3370
目的探讨子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门诊80例确诊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使用LEEP刀治疗,手术标本均送病理检查,并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平均手术时间7 min,平均出血量10 ml,治愈率97.5%。结论 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具有操作简单、痛苦小、疗效确切、无副作用可提供完整病理标本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及锥切术(LEEP)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等宫颈病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以LEEP治疗CIN等宫颈病变69例,对比手术前后病理检查结果、并进行随访,统计其HPV感染情况。结果术前宫颈活检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为76.8%(53/69)。LEEP可以一次性治疗CINⅠ和反复宫颈炎病例,在41例CINⅡ和Ⅲ病例中有2例复发。HPV感染率在CIN中70.0%(42/60),反复宫颈炎患者中44.4%(4/9)。结论 LEEP治疗CIN等宫颈病变手术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好、复发率低,是可以推广的较为理想的诊断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优点.方法 术前采用宫颈刮片或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及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对其中确诊的105例宫颈CIN患者采用LEEP治疗,然后对标本进行病理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患者平均年龄35.2岁,平均妊娠次数3.1次,手术时间平均11.2min,出血量平均15.3ml;术前与LEEP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对照表明,LEEP术后标本更完整,可取得更准确的诊断.结论 LEEP术是治疗宫颈CIN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可取得精确病理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LEEP刀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疗效.方法 在20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102例患者采用LEEP刀宫颈环形电切术进行治疗,作为治疗组;98例患者采用传统冷刀宫颈锥切术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了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及手术前后病理变化.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疗效相当,治疗组手术时间以及切口愈合时间出血量少,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法术中出血量较少,优于冷刀宫颈锥切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应用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66例,观察其手术时间、术中反应、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宫颈愈合情况及诊断符合率.结果:本组共 66例,平均手术时间7.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约10.5 ml.临床治愈率95.45%(63/6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56%(3/66).术后复查TCT均阴性,阴道镜检查无异常,病理诊断符合率92.42%.结论: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快速、安全、有效,并可提供完整病理标本,提高对早期宫颈原位癌或微小浸润癌的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HPV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组织中Wnt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及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的84例HPV阳性CIN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CINⅠ28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冷刀锥切和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优缺点。同时,评估冷刀锥切术中是否行缝合术对止血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患者。比较宫颈环行电切术(LEEP)组与冷刀锥切(CKC)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出血量、术后发生宫颈狭窄以及两组术后病理结果。比较CKC术中缝合组与非缝合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天数。结果 (1)LEEP组与CKC组术前和术后病理一致率,治愈率,术后并发症及出血量和宫颈管粘连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切缘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KC术中切口缝合与非缝合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特定人群如绝经患者、病变面积较大、宫颈管受累及的CINⅢ患者,为降低切缘阳性,减少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CKC更优于LEEP;切口缝合术有助于锥切创面的对合,更利于宫颈塑性,建议在CKC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随着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发生率的升高,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增加和宫颈癌患者趋于年轻化,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al procedure,LEEP)术以其简单易行、疗效满意为广大医患所接受,也越来越显示其特有的优越性。随着LEEP手术的广泛开展,术中、术后并发症也逐渐引起重视。宫颈组织的切除影响宫颈结构及机能的完整性,引起宫颈狭窄、宫颈粘液缺失、宫颈机能不健全等导致医源性不孕。术中切除过多宫颈组织,可能因此引起宫颈管粘连、宫颈管纤维组织增生以致自然分娩时导致宫颈管扩张困难,产程延长,或因宫颈管缩短引发后天性宫颈机能不全,引起晚期自然流产、早产、急产。掌握手术指征,规范手术操作,术后严密观察,减少术后并发症,对于减少不良生殖结局、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宫颈病变患者中高危型HPV的感染情况及特点,探讨HR-HPV DNA检测用于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HR-HPV检测和阴道镜检查并行活检的官颈病变患者1130例临床资料.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宫颈炎症448例,官颈上皮内瘤变Ⅰ级和(或)湿疣(CIN Ⅰ/HPV Ⅰ)212例,高级别官颈上皮内瘤变或官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C1NⅡ/Ⅲ)442例,宫颈浸润癌(均为鳞癌)28例.结果 1130例官颈病变患者中HR-HPV阳性率为65.84%(744/1130).细胞学异常者为862例,其中ASCUS356例、ASCH 84例、LSIL 216例、HSIL 184例、癌22例.病理学≥CINI/HPVI者682例,HR-HPV阳性率为78.59%(536/682).筛查≥CINⅡ病变TCT的灵敏度为88.94%,特异度为32.73%,阳性预测值为48.49%,阴性预测值为80.60%;HC-Ⅱ的灵敏度为90.21%,特异度为51.82%,阳性预测值为57.14%,阴性预测值为88.14%;两者联合的灵敏度为97.45%,特异度为22.42%,阳性预测值为47.22%,阴性预测值为92.50%.结论 HR-HPV在各年龄组宫颈病变患者中均有较高的感染率,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深,HR-HPV的感染率逐步升高.HC-Ⅱ检测HR-HPV DNA是筛查宫颈上皮内瘤变可选用的方法.HR-HPV DNA检测是一种有效的ASCUS和LSIL的管理手段,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TEN、p27在正常宫颈黏膜上皮、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正常宫颈黏膜上皮、4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Ⅲ)及40例宫颈鳞癌组织中PTEN及p27的表达.结果 PTEN、p27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宫颈黏膜上皮、4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Ⅲ)及宫颈鳞癌中分别为87.50%、50.00%、32.10%和78.90%、40.30%、12.50%;PTEN蛋白和p27蛋白的失表达与宫颈鳞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PTEN及p27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 PTEN和p27蛋白低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有关,联合检测PTEN及p27的表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宫颈癌患者预后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5.
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是一种和HPV感染有关的宫颈癌前病变。根据病变程度分为低度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其中低度病变包括HPV感染和C IN1,高度病变包括C IN2~3。HPV感染和宫颈上皮内瘤变是一种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妇科疾病,HPV感染、宫颈病变本身及其治疗对妊娠的影响倍受关注。HPV感染在妊娠期间可能增加,经阴道分娩者新生儿暴露于HPV的机会增多,尚不能下结论对所有HPV感染者均采用剖宫产的分娩方式。妊娠期间发现C IN1,可以观察并产后随访。如果为C IN2~3,妊娠可能不会加重病变程度,但对阴道镜检查不满意者或高度怀疑浸润癌者应在孕期明确诊断,可于妊娠中期行宫颈锥切术。妊娠中期行宫颈锥切术可能使剖宫产率增加。C IN保守治疗对于患者受孕能力无显著的影响;宫颈冷刀锥切及LEEP锥切可能增加早产率,早产率的增加可能和胎膜早破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阴道液基细胞学假阴性诊断的可能影响因素, 进一步提高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测的灵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宫颈/阴道细胞学标本检测结果, 将6个月内活检病理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或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2及以上病变, 且细胞学检测结果为未见上皮内细胞病变及恶性(NILM)视为细胞学假阴性。细胞学假阴性涂片的复阅, 由2位高年资(主治以上)细胞学医师共同完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评估年龄、病变位点、病变程度3个因素对细胞学检测假阴性诊断的影响, 并结合复阅结果分析假阴性诊断不一致的原因。结果 1 009例CIN2+和VAIN2+病变中, 180例(17.8%)细胞学结果为NILM。复阅涂片后, 123例(68.3%)判读为NILM;57例(31.7%)判读为细胞学异常。患者年龄≤30岁组的假阴性率最高(20.8%), 其风险是31~60岁年龄组的8.85倍(P<0.001), 是年龄≥60岁组的9.26倍(P<0.001)。以宫颈多点病变为参照, 宫颈息肉或宫颈管内病变的细胞学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宫颈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和HPV检测联合筛查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诊治和随访中的作用.方法 对2006年进行细胞学检查异常,且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患者共135人进行病例回顾性总结,并在2006年至2009年进行连续随访,对其进行TCT和HPV检测.结果 (1)73例高危型HPV阳性的患者中,15例为ASCUS,3例为ASCUS-H,28例为LSIL,27例为HSIL;17例为CINⅠ,24例为CINⅡ,30例为CINⅢ,2例为CINⅢ可疑早侵.(2)3次随访中未出现CIN复发或病理升级情况.结论 HPV检测联合宫颈细胞学检查法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诊治和随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女性HPV感染与其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关系,为临床预防宫颈癌发生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537例HPV感染阳性患者样本来源于解放军第210医院妇科门诊,分析患者感染HPV基因亚型与数量及患者年龄数据,研究其与患者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统计学关系.结果 单一高危亚型HPV感染患者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发病率高于单一低危亚型HPV感染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高危亚型HPV感染患者4种具体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发病率均高于低危亚型HPV感染患者,其中ASC-H及LSIL发病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多重HPV感染患者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发病率差别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HPV感染患者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发病率高于单一HPV感染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HPV感染患者ASC-US发病率高于单一HPV感染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感染患者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发病率在41 ~ 50年龄组最高,65.04%(80/123),与其它各年龄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感染基因亚型种类、数量及感染者年龄均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发生有一定关联,其中高危亚型HPV感染、多重HPV感染与中年妇女三种因素,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血清微小RNA-196a(miR-196a)及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癌胚抗原(CEA)在不同级别宫颈病变患者外周血中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149例宫颈病变患者(观察组)为研究对象,根据组织学活检诊断分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组)及宫颈癌(宫颈癌组)两组,比较血清miR-196a、SCC、...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skp2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原位杂交检测Skp2蛋白和HPV16/18 DNA在30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29例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31例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结果 Skp2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中呈阴性,与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阳性表达率为13.8%,4/29)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上皮病变级别升高,表达也逐渐增强,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表达更强;HPV16/18 DNA在四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均为96.8%),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skp2蛋白表达和HPV感染相关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两组中均呈正相关(γ高级别=0.373,γ癌 =0.416,P<0.05).结论 Skp2过表达主要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形成的中晚期起作用,可作为一个早期诊断恶性的指标,且可能与HPV16/18感染有协同作用.E7-skp2-Rb可能是HPV感染诱导宫颈鳞状细胞癌形成的一条新致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