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CT引导下低温等离子靶点消融术与臭氧结合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9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CT引导下低温等离子靶点消融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CT引导下低温等离子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疼痛评分及直腿抬高度数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5.74%,明显优于对照组77.08%(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直腿抬高度数较对照组提升幅度更大(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CT引导下低温等离子靶点消融术与臭氧结合治疗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患者直腿抬高度数,促使疾病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变化水平,探讨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与其突出类型、体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01/10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需外科治疗的49例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外周血,男26例,女23例。发病部位:L4~522例,L5S127例。治疗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4例,阴性15例。根据术中所见腰椎间盘位置分为破碎疝出组30例和退变突出组19例。以同期健康献血者20名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类。结果:破碎疝出组CD3+、CD4+、CD4+/CD8+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CD8+低于对照组(P0.05);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组CD4+、CD4+/CD8+水平较阴性组高,阳性组CD8+水平较阴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破碎疝出组直腿抬高试验试验阳性率高于退变突出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结论:腰椎间盘疝出后出现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变化,且其不同病理类型也存在差异,T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在患者体征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直腿抬高试验可能有助于证实突出间盘对神经根的损伤及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随机、双盲、药物对照的方法 观察腰痛灵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腰部和下肢各位点微循环的影响,探讨其部分作用机理.方法 将6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腰痛灵栓治疗组(33例)和消炎痛栓对照组(30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5 d,患者腰部和下肢各位点微循环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下肢拇趾关节、二三趾间位点微循环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腰部各位点、患侧下肢膝上5cm 位点微循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痛灵栓对腰部的微循环改善不明显,对下肢微循环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微循环的改善可能与神经功能的恢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臭氧联合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确诊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54例。在CT引导下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摘除突出髓核,术后注入臭氧到盘外及椎旁肌。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测量患侧直腿抬高角度,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alratingscale,NRS)和MacNab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明显缓解,54例均定位准确,无明显并发症。术前患侧直腿抬高(27.54±3.98)o,术后1个月(67.35±4.64)o,术后3个月(68.47±3.75)o,术后6个月(66.35±4.38)o;术前NRS为8.65±1.22,术后1个月为1.75±0.22,术后3个月为1.82±0.52,术后6个月为1.87±0.3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6.4%、95.8%和96.1%。结论CT引导下臭氧联合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定位准、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疗效好等优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脊柱疾患,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在有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或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等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以及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内镜下(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等特点,现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为突出部分压迫一侧神经根引起同侧神经根受压症状,一侧腰椎间盘突出而对侧出现症状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因此对于此类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尚无特定的分型及命名,文中将其称为“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单侧或双侧减压的疗效对比。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并行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的40例对侧症状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减压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突出侧减压组20例和双侧减压组20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第3,6,12个月腰部、下肢目测类比评分以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复查腰椎动力位X射线片评估腰椎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6个月。①两组均未出现硬膜囊撕裂、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②两组患者术后腰部及下肢疼痛均有明显缓解,且与术前相比,术后JOA评分有明显提高,术后腰部及下肢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双侧减压组各对应时间点的目测类比评分及JOA评分均优于突出侧减压组(P < 0.05);③术后12个月改良Macnab评估结果示,突出侧减压组优良率为70%,双侧减压组优良率为9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④术后12个月复查腰椎动力位X射线片,两组均未出现腰椎失稳或滑脱的情况。提示:对于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经皮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两种减压方式均可改善疼痛症状,但双侧减压较突出侧的单侧减压,减压更充分,术后恢复效果更佳。 ORCID: 0000-0002-7636-0921(王秋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腰骶神经根、神经节变异并腰椎间盘突出临床少见,我院自1994年1月至1997年3月收治3例,分析如下: 病例1.男,55岁,腰痛10年,加重伴右下肢疼痛3月,查:L4、5右棘突旁深压痛伴右下肢放射痛,右拇伸肌力减弱,小腿外侧痛觉减退,右直腿抬高试验阳性,CT示:L4、5椎间盘右旁侧突出,侧隐窝狭窄。 术中所见:L_5神经根从L_(4、5)椎间上缘水平缘出硬膜囊,向外下过L5椎体后上部出入椎间孔,L_5神经根增粗变异直  相似文献   

7.
王玲  刘金莉 《医学信息》2002,15(6):390-390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损伤性疾病 ,占腰椎病例的 15 %。多发生于青壮年。病变常为第 4、5腰椎间或第 5腰椎与第一骶椎间。治疗方法有多种 ,手术后护理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我院自 1992年以来共收治手术患者 19例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例中男 17例 ,女 2例 ,年龄 3 5~ 65岁 ,病程 2个月~ 10年不等。1.2 临床症状和体征 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腰痛 ,下肢放射性疼痛 ,其中有间歇性跛行 15例 ,在病变部位有深压痛或坐骨神经定行区域有压痛 ;感觉减退或麻木 2例 ,2例患者伴有相应肌力减弱。体征 ,主要是直腿抬高试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椎间盘镜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后的疗效比较.方法 将我院骨外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疗效、术前术后2周VAS评分及术后1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肌酸激酶(CK)、IL-6、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水平.结果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近(P>0.05),其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术后2周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均<0.05),其血清LDH、CK、IL-6、CRP、ESR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既往采用开放式后路手术,有创伤大、并发症多、术后康复时间长等缺点。如何减小创伤、降低并发症,缩短康复时间,一直是脊柱外科的发展方向。我院自2000年7月以来,采用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行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 Copy Discectomy,MED)5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3例,其中女21例,男32例,年龄21~58岁,平均43岁。病程10年,平均4年。突出部位:L_(4、5)31例,L_5、S_1 18例,L_(3、4)4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26例,足拇背伸力减弱19例,下肢感觉减退、肌力减弱27例,腓肠肌压痛16例,明显下肢跛行4例,脊柱侧弯8例。 2 手术方法与结果 2.1 手术方法:患者俯卧术台,经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后,两侧胸前及髂嵴处垫软枕,使腹部悬空,术野皮肤常规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中西医结合即中医的推拿手法结合西医输液并配合牵引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的观察研究。方法对急性腰椎盘突出症用西医疗法5 %葡萄糖500ml与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0 %甘露醇250ml静脉快速滴注 ,地塞米松5mg 静脉冲击治疗每日1次。中医推拿法 :腰部滚法 ;点穴 ;屈髋屈膝按压法 ;直腿抬高 ;腰椎旋转扳法。结果经治疗后患者功能恢复迅速 ,疗效明显。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快速有效安全的 ,比单一的中医或西医疗程更短 ,是首选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前使用番泻叶焗服的胃肠道处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出现腹胀的影响.方法 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8例及对照组28例,试验组术前一天早上使用番泻叶8~10g焗服,间隔10h后对未能顺利排便者予开塞露2支纳肛排便;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护理.比较2组效果.结果 术前经番泻叶焗服处理后,术后腹胀减轻,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缩短疗效感到满意,达到预期效果.结论 术前胃肠道处理能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开窗手术术后腹胀,能加快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可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护理常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护理专案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锻炼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6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专案干预,两组均干预4 w.干预完成后统计两组的首次下床时间、实现屈膝90°时间、实现直腿抬高时间、住院天数和关节僵硬、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便秘的发生情况,并于干预前1 d和干预完成后1 d使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情况,使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估膝关节情况,使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析步态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时间、实现屈膝90°时间、实现直腿抬高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1 w、2 w、4 w后观察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而HSS评分、步幅、步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用护理专案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疼痛、膝关节和步态情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3.
胶原酶溶解术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新的、有效的方法,但要取得良好效果,围手术期的心理、生理护理是一重要因素,我科采用本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2例,疗效满意,现将术前的心理疏导、手术体位的训练及术后饮食、疼痛、功能锻炼等护理重点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表明有限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但同时面临更高的复发风险,临床上如何在既保证获得良好疗效的同时,又降低椎间盘突出复发的概率,纤维环修复技术可能是有效途径,但目前报道极少。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并同步行纤维环修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椎间盘镜手术患者224例,其中56例同时行纤维环缝合作为修复组,对照组168例单纯行椎间盘镜髓核摘除。两组均记录术前、术后10 d及术后3,6,12,18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腰痛和下肢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同时记录手术并发症、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情况。结果与结论:修复组51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对照组均获得完整随访。修复组与对照组术前及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腰部和下肢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修复组术后10 d 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并持续到术后18个月。两组均未发生硬膜囊撕裂、椎间隙感染、椎管内血肿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对照组9.5%复发,其中有31.2%再次手术,修复组中3.9%复发,无再次手术者。结果证实,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修复可获得显著的早期临床效果,有效降低了腰椎间盘突出的复发率及再次手术的风险,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8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单侧下肢症状的患者开窗手术疗效的回顾性分析,探讨标准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自1996年2月~2001年3月3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单侧下肢症状患者行开窗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术后1年疗效随访调查,并进行疗效评价分析.结果可随访到85例,出院时患者症状均有改善,其疗效功能评分与手术前功能评分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术后1年随访疗效以J0A评分其中改善率为优者55例(64.7%),良23例(27.1%),差7例(8.2%),随访结果的功能评分与手术前功能评分之间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标准开窗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早的优点.标准开窗术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不仅即刻就有功能的改善和良好疗效,而且开窗术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长期疗效作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强调手术不仅要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更应彻底扩大侧隐窝松解被嵌压的神经根以提高手术疗效和积极预防下腰椎失败综合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局部麻醉下行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对照组全身麻醉下行次全切开椎板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评价患者腰、腿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6个月,使用腰椎Macnab评定标准对腰椎功能进行评分,比较腰椎Macnab评定优良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腰、腿VAS的差异.结果: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腰椎Macnab评定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优良率为75.0%,研究组腰椎Macnab评定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比较对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切口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腰部、腿部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腰部、腿部VAS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效果好,患者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周琳  张磊  匡勇  吴海山 《医学信息》2009,22(5):693-695
目的 观测早期直腿抬高锻炼对于臻关节置换术后患膝肿胀程度的影响情况.方法 收集30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7天膝关节周径数据,对比分析不同锻炼方法对于膝关节肿胀程度的影响.结果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直腿抬高训练患者的膝关节周径小于其它患者.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直腿抬高功能锻炼可以明显减轻患膝的肿胀程度,从而避免肿胀引起的局部血供障碍,减少愈合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镜脊椎系统(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8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35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57岁。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测定其术前及术后患侧直腿抬高度数及术后不同时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采用MaCnab量表评价腰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前患侧直腿抬高角度为(32.37±5.49)°,术后为(65.12±6.53)°;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4,P0.05)。术前ODI为(75.47±11.28)%,术后3个月时为(17.04±9.94)%,术后12个月时为(16.93±9.84)%,术后24个月时为(16.86±9.24)%;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68,P0.05),术后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71,P0.05)。术前VAS评分为(7.65±1.36)分,术后第1天为(2.78±1.45)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12,P0.05);术后3个月为(2.65±1.67)分,术后12个月时为(2.37±1.25)分,术后24个月时为(2.63±1.59)分,术后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改良MaCnab评估标准判定手术效果,84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术后3个月时优良率高达97.7%,术后12个月时为94.8%,24个月时为95.7%。所有患者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未发生硬膜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发症少,术后腰椎功能良好,远期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应重视手术前后护理。方法是通过对本科收治的2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术前、术后护理进行总结。结果手术前有效的心理护理和体位训练,有利于患者顺利配合手术成功,术后有针对性地观察及功能锻炼,能预防和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结论手术治疗是解除腰椎间盘患者痛苦的有效手段,而术前、术后的正确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评价及对患者SF-36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传统治疗)及观察组(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每组45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疼痛程度、SF-36评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优良率97. 78%,对照组患者86. 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6. 83±3. 64) m L,对照组(79. 32±5. 47) m 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SF-36评分、JO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两个指标都明显改善(P 0. 05),观察组改善幅度更加明显(P 0. 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6、CRP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