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甲型H1N1流感知识掌握程度、获取途径、关注度及行为改变情况,为探索有效的大学生突发传染病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应用自行编制问卷对900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校方开展为期一月的防控知识宣传后,在校大学生甲型H1N1流感基本知识知晓率仍普遍较低.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和他人口述的方法获取甲型H1N1流感相关信息.医学生对于甲型H1N1流感的关注度高于非医学生,但行为改变程度低于非医学生.结论 在进行大学生突发传染病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以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日常生活习惯的宣传为基础,以疫情爆发后针对性较强的健康教育为重点,侧重采取网络宣传和人际宣传,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方法:抽取安徽某高校三年级大学生共54名作为研究对象,对实施同伴教育者进行培训,并由他们对大学生实施同伴教育。比较干预前后网络成瘾倾向及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得分的变化。结果:干预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11.1%,网络成瘾倾向的发生率为14.8%;干预后网络成瘾及网络成瘾倾向的发生率均为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大学生SCL-90量表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分低于干预前(P0.05~P0.01);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降低(P0.01)。结论:同伴教育能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行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3.
当今网络信息充斥着社会,人们的各种信息行为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是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处理和传播信息的主要人群,由于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阶段,如不施以正面引导,很容易出现信息行为道德缺失问题。该文从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原因分析、信息素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有效途径三个方面,谈论如何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提升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多视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介绍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主要包括网络成瘾、网络舆论暴力、非法入侵和传播不当信息的基础上,从法律、教育、心理和环境角度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以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当今网络信息充斥着社会,人们的各种信息行为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是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处理和传播信息的主要人群,由于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阶段,如不施以正面引导,很容易出现信息行为道德缺失问题。该文从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原因分析、信息素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有效途径三个方面,谈论如何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提升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高等院校大学生对艾滋病/安全性行为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以便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师范类、理工类和医学院三种类型院校大学生进行艾滋病,安全性行为健康教育内容及方式的需求调查.结果:师范类及理工类院校大学生对艾滋病/安全性行为知识、态度、行为指导的需求程度较高,与医学院校大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类院校大学生均对同伴教育接受程度较高,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理工类和师范类大学生及医学院校低年级学生进行艾滋病/安全性行为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并且同伴教育是大学生广为接受的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目前大学生的网络伦理现状,为高校建立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200名大学生进行有关网络伦理的问卷调查.结果 性别变量相比其他变量在大学生网络伦理危机方面差异显著.结论 高校应重视网络伦理教育,丰富网络伦理教育内容,拓展网络伦理教育途径,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伦理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UTAUT2和PRISM模型为基础构建研究模型,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发放网络问卷,调查各高校大学生疫情期间的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模型验证,分析各因素对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结果: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社会影响、习惯、健康信...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交际与学习的主要部分。同时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良行为,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建立网上思想工作阵地,运用校园网对大学生开展丰富生动的思想教育,同时加强网上信息的引导和监控,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教育与引导。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满云  杨小丽 《医学教育探索》2006,5(6):564-565,568
互联网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行为、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成瘾的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了解网络成瘾的危害,探究其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对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峰  孙延斌 《医学综述》2009,15(23):3658-3660
当前,高校大学生受外部因素和自我因素的影响,面临就业竞争、人际关系、情感牵绊的压力及多元化思潮、价值观念的冲击,使其心理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应通过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进行心理疾病三级预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防范措施,系统、科学地开展心理卫生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的流行状况,为制定预防控制及健康促进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菏泽医学专科学校、菏泽学院的医学、理科、文科等专业3个年级共992名大学生为研究样本,用全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大学)对调查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每天吃早餐率73.2%,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仅占27.6%,86.8%的学生感到孤独,想过自杀的学生占17.5%,吸烟率为27.3%,饮酒率为54.6%,网络成瘾倾向率为17.8%,12.7%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结论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有待进一步改善,应加强大学生的健康教育,促进健康行为,倡导科学的生活行为方式,提高认识,完善措施,全面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郭振友  卢笛 《西北医学教育》2014,(4):637-639,66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有机的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教育模式。通过综合教育模式一方面使大学生做到"三早":早认识、早规划、早准备,同时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与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四法并举”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泰山医学院整合教育资源,组建了心理咨询师、阅读治疗师、音乐治疗师、心理辅导员“四方结合”的专兼职心理咨询队伍;建立了心理咨询法、阅读疗法、音乐疗法、朋辈辅导法“四法并举”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5.
以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例,随机抽取1 000名大学生读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学历层次大学生读者心理困惑和利用图书馆心理健康信息资源的情况,探索医学院校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信息服务的途径,包括推广阅读疗法、加强读者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者活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宏  陈明星  田雨鑫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2):121-124,127
目的了,解90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提m相应对策。方法应用症状白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UPI)对4540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键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17.87%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很差,属于一类重点关注人员;32.21%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属于二类次重点关注人员。结论应给予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更多的关注,加强相关研究,改进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程坤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5):548-549,552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4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其中有170名贫困大学生,230名非贫困生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组特质焦虑水平不显著,而状态焦虑水平贫困生显著高于非贫困生(t=2.386,P<0.05)。贫困大学生焦虑和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问题解决和退避两种应对方式对焦虑有较高的预测力。结论:贫困大学生的焦虑和应对方式有密切相关,所以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积极的成熟的应对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焦虑心情。  相似文献   

18.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对某综合性大学在校的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94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非健康型人格发生率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P<0.01)。影响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类型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精神病性是促进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非健康型人格发生的共同危险因素。另外,人际关系不良是促进独生子女大学生非健康型人格发生的危险因素;家庭结构缺陷是促进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非健康型人格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在校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受到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湘南学院临床医疗专业学生毕业前心里健康水平。方法以整群抽样抽样法,共抽取受试样本582人,实际有效样本472人。采用SCL-90健康量表进行测试。结果472湘南学院临床医疗专业学生有117(24.79%)人筛查阳性,男生中有34(7.2%)人,女生中有83(17.6%)人,性别差异显著(P<0.001)。结论多数大学生毕业前处于较好的心里健康水平,毕业前大学生心身健康水平与环境、性别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北京市某高等院校台湾省籍学生孤独、交往焦虑和心理卫生状况,研究该群体的心理行为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某高校台湾省籍学生30名,内地学生(对照组)49名,以UCLA孤独问卷、交往焦虑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量工具,进行孤独、交往焦虑和心理卫生状况问卷调查,并作比较分析。结果台湾省籍学生与内地学生的交往焦虑、心理卫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孤独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台湾省籍学生的交往焦虑、心理卫生整体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孤独水平偏高。走出孤独对提高台湾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