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安全  徐岩 《安徽医学》2009,30(8):985-987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CHD),占CHD的20%-30%,其中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约为75%。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是外科手术有需要体外循环、创伤大、痛苦大、留下瘢痕及其恢复时间长等缺点。1988年Lock首先应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关闭室间隔缺损成功。1990年国内任森根等也报道应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日,但是由于该闭合器只能封闭8mm以下的室间隔缺损,且有导致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报道,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室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中发病率最高的心脏畸形,其中大部分不能自行关闭而需要进行临床治疗[1].传统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外科手术存在体外循环的风险和创伤大、恢复时间长等不足.  相似文献   

3.
1993年3月~1998年9月,我们共施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143例,术后并发精神障碍4例,发生率为2.8%。现将有关问题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4例患者中男女各2例,年龄在10-42岁,术前均无精神病病史。其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左房血栓1例,华氏窦瘤破人右心房1例,外伤性室间隔缺损1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1例。全部病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手术转机时间35min-205ndn,主动脉阻断时间20min-14Omin。其中华氏窦瘤破人右心房及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均因关胸前出现意外而行第二次转机并阻断主动脉,导致手术时间明…  相似文献   

4.
室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中发病率最高的心脏畸形,其中大部分不能自行关闭而需要进行临床治疗。传统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外科手术存在体外循环的风险和创伤大、恢复时间长等不足。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器材和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介入封堵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其疗效已逐渐被医患双方所认可,成为除外科手术外又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阙景芳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6):554-554,589
室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中发病率最高的心脏畸形,其中大部分不能自行关闭而需要进行临床治疗。传统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外科手术存在体外循环的风险和创伤大、恢复时间长等不足。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器材和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介入封堵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其疗效已逐渐被医患双方所认可,成为除外科手术外又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许莲芳 《当代医学》2008,(1):144-145
房间隔缺损(A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左右.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体外循环下行直视修补术,手术疗效确切,但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  相似文献   

7.
从1987年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以来,共手术修补治疗心室间隔缺损病人17例,经半年~4年随访,病人均恢复健康。认为在边远山区医院创造条件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简称VSD)修补术,可以方便病人治疗及减轻经济上的负担。  相似文献   

8.
回长玲  马丽华 《吉林医学》2006,27(12):1537-1538
室间隔缺损(VSD)是小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的25%-50%。既往采取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手术治疗缺点是创伤大、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不利于患儿的身体康复。我院于2003年开始采用进口Amplaz封堵器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取得满意的疗效。但由于进口封堵器价格比较昂贵,许多患儿经济上无法承受,影响了该治疗技术的推广。2004年我院采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不仅安全可靠、损伤小,而且其价格低.降低了患儿的住院费用.给先心病患儿带来福音,临床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至2016年我院45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经验与要点。结果 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康复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8.4±2.5)d。结论改进对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除充分的术前准备外,术中体外循环方面也有其特殊性,它对于患者是否能顺利停机,及术后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我科自1999年1月至2005年7月共收治104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且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此类患者的体外循环管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5%,而膜部室间隔缺损约占78%[1,2],以往开胸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但因创伤大,康复和住院时间长,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手术死亡率为2%~5%[3].室间隔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成功率高的微创治疗手术,康复和住院时间短,2~3 d可出院,治疗后不遗留切口瘢痕,符合现代人要求美观的愿望.我院对20例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行封堵器封堵术,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现将围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体外循环手术后致双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乳头病变1例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叶荣坤肖瑛患者男,20岁。因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收住院。入院前眼科检查无明显异常,验光配镜矫正视力1.0(双眼)。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阻断循环24min,转机3...  相似文献   

13.
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约为2‰,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20%,如包括室间隔缺损合并其它畸形在内,则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50%。我院于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103例婴儿室间隔缺损患者,全部经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经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缺损创伤大,瘢痕长,恢复慢。我科自2006年3月至今,采用国产封堵器经右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10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适应症选择、体外循环管理及围术期处理。方法: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对36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缺损行缝合、修补、成形、疏通等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残余分流2例,发生III0房室传导阻滞2例。除1例F4患儿死于术后低心排,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先天性心脏畸形应在婴幼儿时期予以矫治,精细的手术操作、良好的心肌保护和体外循环灌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12岁。因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而入院。于1982年12月1日,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手术经过顺利,生命体征尚稳定,当晚病人意识清醒。翌晨患儿能进流食,神清语明。在下午一时许,病人呈嗜睡状态,但  相似文献   

17.
我科自1972年起,开展了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共80例。除一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合并闭锁不全作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换术外,共治疗先天性心脏病79例,其中肺动脉瓣狭窄5例,房间隔缺损26例,室间隔缺损44例,三联症1例,四联症3例,死亡4例。本文就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介绍 病例1,男,11岁,29 kg,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胸骨正中切口锯开时曾见胸骨颈静脉切迹处一直径约0.2 cm管状组织断开,有淡黄色液体流出,给予结扎.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85~1996年共收治先天性心脏病120例,其中并肺动脉高压40例,均采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矫治,现将麻醉处理报告如下.1 资料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29岁,手术病种有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并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并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并房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等,心功能Ⅱ~Ⅳ级.  相似文献   

20.
主动脉弓中断或重度缩窄是一种罕见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1%。2007年8月我院成功实施1例一期矫治重度主动脉弓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由于此例患者解剖畸形特点,术中体外循环管理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