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现代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及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后对视神经纤维层、黄斑区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4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观察组患者予以现代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摘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者患者临床总有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黄斑区、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2个月两组患者黄斑区厚度均明显增厚,对照组厚度大于观察组(P0.05);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厚度。对照组术后第1天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明显薄于观察组,术后1周恢复正常厚度;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现代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疗效相当,现代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对视神经纤维层、黄斑区厚度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2.
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改进,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由于手术切口小,术中容易控制前房深度,术后并发症少,散光程度轻,切口愈合快等优点,在广大基层医院得到推广和使用.我院在2002年10月至2004年10月,对152例(共160眼)患者进行了非超乳小切口手术,经临床观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观察硬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法劈核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实施小切口非超乳手法劈核手术210例和超声乳化手术161例,同期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硬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共371例,比较术后视力、术后散光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1周和3个月,患者的并发症、术后视力和散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水肿在术后1周均消退。结论:小切口非超乳手法劈核术后并发症少,操作简单,较超声乳化方法更易掌握。与超声乳化相比,远期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4.
黄晓玲 《医学信息》2006,19(4):660-661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的白内障摘除术后虹膜瞳孔变化的原因。方法回顾性总结了我院自2002年3月~2003年3月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55例57眼虹膜瞳孔近期变化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发生的虹膜及瞳孔变化的并发症占33%。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引起虹膜,瞳孔近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术中瞳孔缩小,器械反复进入前房过多刺激损伤虹膜,术中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人工晶体襻未植入囊袋内,术后虹膜炎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拉坦前列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术的辅助价值.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拉坦前列素(术后开始每晚睡前应用,每次1~2滴)辅助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测定患眼视力、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变化、闪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异常眼压率,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患眼视力、闪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更高,而破裂时间与基础泪腺分泌则更低(P<0.05);术后1个月时观察组异常眼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应用拉坦前列素辅助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可增强临床疗效,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旋 《医学信息》2010,23(1):118-119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300例(396眼)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并发症及并发症的处理情况。结果术中并发症:后囊破裂16眼(4.04%),均一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无晶状体移位发生。术后并发症:角膜水肿56眼(14.14%),术后一周内药物治疗水肿消退。前房炎症反应26眼(6.57%),袁现为房水混浊、纤维素性渗出,药物治疗3-7天内消退,本组无角膜失代偿、视网膜脱离、人工晶状体脱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适合基层医院开展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 上方角膜缘后直切口,进入前房后连续环形撕囊或截囊,水分离核后,晶状体圈匙摘出晶状体核、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1周视力≥0.5者68眼(66.02%),术后1个月视力≥0.5者90眼(87.38%).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操作简便,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适合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与巩膜外冷凝联合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间接眼底镜下巩膜外冷凝裂孔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视网膜脱离12例(12只眼)。结果:术后所有病例白内障一次性摘除干净,10例视网膜复位,复位病例视力不同程度得到提高。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与巩膜外冷凝联合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视网膜脱离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对白内障病人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0例(55眼)白内障病人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病人术前、术后视力变化.结果 在术后3日、1周及1个月时病人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分别占70.91%(39/55)、81.82% (45/55)、89.09% (49/55).6例病人视力低于0.5为视网膜病变者.术后未见巩膜隧道切口渗漏现象,外切口在1周内覆盖结膜上皮,无悬韧带断裂与后囊破裂,瞳孔均呈现出圆形或近圆形.结论 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安全、疗效确切、视力恢复速度快,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治疗白内障的微创手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分析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38例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组126例和B组112例.A组给予超声乳化术治疗,B组给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观察两组术后1、7、30d视力恢复(裸眼视力>0.5)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1、7、30d,A组视力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视力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效果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因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炎症反应轻、视力恢复快等特点,是当前治疗白内障的主流术式。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是近年来白内障手术的一大进展,而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白内障。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不断提高,我院眼科在表面麻醉下经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人术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合并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72例(96只眼),其中男性28例(38只眼),女性44例(58只眼)。将患者配对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6例(48只眼),观察组男性16例(24只眼),女性20例(24只眼),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57.6岁;对照组男性12例(14只眼),女性24例(34只眼),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58.5岁。观察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联合房角分离术。随访时间为4~18个月,随访期间,定期密切观察患者的视力、眼压、房角、前房深度及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对比眼压控制方面的术后疗效,观察患者在第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发现,两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眼压降低幅度分别为(4.10±1.69)k Pa、(2.84±1.00)k 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68,P0.05)。中央前房深度加深幅度和房角形态变化及术后并发症,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加深幅度分别为(1.810 4±0.347 0)mm、(2.168 4±0.283 5)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462,P0.01)。术后并发症,观察组术后虹膜纤维素样渗出及前房炎症、术后浅前房、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分别比对照组高出8%、3%、2%,表明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多于对照组。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有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联合小梁切除术在眼压控制更具有优势;在临床疗效方面,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联合房角分离术在中央前房深度加深幅度、房角形态变化和术后并发症控制更具有优势;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多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表面麻醉[1]下行透明角膜切口,对138例(168眼)老年性、并发性、发育性和外伤性白内障行起声乳化摘除并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结果 术后第一天裸视力0.4以上者157眼(93.45%);术后第一周矫正视力在1.0以上者152(90.48%);术后第一月矫正视力在1.0以上者156眼(93.48%).结论 透明角膜切口具有切口小、术程短、术后散光小、裸眼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能在表面麻醉下安全操作,可门诊手术的优点[2].  相似文献   

14.
黄立梅 《医学信息》2010,23(15):2884-2885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表面麻醉[1]下行透明角膜切口,对138例(168眼)老年性、并发性、发育性和外伤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并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结果术后第一天裸视力0.4以上者157眼(93.45%);术后第一周矫正视力在1.0以上者152(90.48%);术后第一月矫正视力在1.0以上者156眼(93.48%)。结论透明角膜切口具有切口小、术程短、术后散光小、裸眼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能在表面麻醉下安全操作,可门诊手术的优点[2]。  相似文献   

15.
陈巧灵 《医学信息》2007,20(1):74-75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45例(55眼),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5眼眼压均正常,滤过泡隆起,并发症:角膜水肿32眼、人工晶体前纤维性渗出膜4眼,经药物治疗4~9d后吸收。结论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有切口小、损伤小、术后散光轻、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艾宏伟  杨华 《医学信息》2007,20(8):754-75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和超声晶体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护理方法。方法对46例(51只眼)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前后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并发症的预防等,使手术前后血糖稳定在6.0~8.9mmol/L以内。结果健康教育组血糖控制较好,视力维持较好,稍有提高。结论通过对糖尿病健康教育干预,普及糖尿病知识,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和护理能力,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防止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维持术后视力,可取得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袁永刚  郑东健  梁纳 《医学信息》2009,22(5):719-721
目的 分析电脑验光仪辅助下YAG激光拆除角膜缝线控制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术后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02例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术后的患者,进行4周的随访观察,经电脑验光仪检查发现存在明显角膜散光,根据其散光程度及轴向作散光调整,予YAG激光拆除相应的角膜缝线,拆线后随访4周.结果 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术后因切口缝线引起的角膜散光,在拆除角膜缝线后,角膜散光均值较拆线前相比明显减小(P<0.05).结论 电脑验光仪辅助下YAG激光拆除角膜缝线可有效的控制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术后的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优势。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住本院的闭角型青光眼64例(64眼),根据入院顺序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颞侧隧道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结果两组术前视力相差不大,但是治疗后,治疗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大于0.8者8眼,0.3~0.8者20眼。治疗组的视力好转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平均眼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都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的眼压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与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能有效提高视力与降低眼压,无术中与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杨志强  施孝勤 《医学信息》2006,19(12):2185-2186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6例(56眼)高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或超声乳化吸出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手术并发症及老人的身心改变。结果 术后视力≥0.3者42眼(75%),0.05-0.25者9眼(16%),总脱盲率(91.1%)。结论 在精心准备下,对高龄患者行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利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老年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86例老年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3)和干预组(n=43),并分别进行小梁切除、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眼压、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其与视力、并发症发生率、前房深度、房角黏连闭合等治疗疗效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力及眼压,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黏附率,前房深度及房角黏连闭合度,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视力升高(P<0.05),且眼压降低(P<0.05),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黏附率等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前房深度及房角黏连闭合度改善程度均明显提高(P<0.05),治疗疗效明显提高(P<0.05)。结论 老年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可有效增强治疗疗效,使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降低,并促进患者眼压及视力改善,使患者前房深度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显著提升,并能对房角黏连闭合进行有效控制,在老年青光眼治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