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对比微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远中移动磨牙的临床效果,为正畸治疗时远中移动磨牙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本院收治的23例安氏Ⅱ类错患者,对其中13例采用了微种植体作为支抗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和9例采用口外弓作为支抗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SNA、SNB、ANB、U1-X、U6-X、U1-Y和U6-Y来评价两种支抗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使用微种植体的患者ANB和U6-X减小,U6-Y显著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接受口外弓治疗的患者,其ANB显著降低,U6-X显著增大(P<0.01),SNB和U6-Y显著增大(P<0.05)。结论:微种植体支抗和口外弓支抗均发挥了强支抗作用,在上颌磨牙矫治过程中,口外弓提供较高力值,对磨牙远中移动力强,对患者依从性要求高,微种植体支抗提供持续轻力,治疗体验更好,患者依从性高,治疗效果更满意。  相似文献   

2.
李琳  刘琳 《黑龙江医学》2006,30(7):502-504
随着正畸学理论的不断发展,许多牙性Ⅱ类错牙合的边缘病例,可以采用非拔牙方式远中移动上颌磨牙进行治疗.以往远中移动磨牙最有效的支抗手段为口外力装置,即头帽口外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轻力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快速矫治安氏Ⅱ类错的效果。方法将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口腔科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30例上颌前突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组先后顺序采用单双号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Roth直丝弓托槽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矫治,观察组采用轻力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比较两组患者的矫治治疗时间,矫治前及矫治后的SNA角、SNB角、ANB角、U1-SN角、U1-NA角、L1-NB角、L1-MP角及U1-NA、L1-NB、L1-MP、L6-MP距离。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为(20.6±1.6)个月,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5.6±1.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U1-NA角[(25.16±3.84)° vs (28.94±4.72)°]、L1-MP角[(99.41±3.56)°vs (103.46±3.22)°]、L1-NB角[(23.71±6.19)° vs (28.62±6.09)°]、L1-MP [(34.69±2.21) mm vs (36.84±2.49) mm]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L6-MP为(32.19±2.86) 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46±2.3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力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快速矫治与Roth直丝弓托合微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其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内收上前牙及控制上前牙的唇倾程度,增加下颌的顺时针旋转程度、后牙升高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治疗成人骨性安氏Ⅱ类错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2014年7月收治的85例成人骨性安氏Ⅱ类错殆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微种植体支抗技术进行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投影测评结果。结果:治疗后,患者面部美观情况显著改善,磨牙在水平向和垂直向均未发生明显移动,而 U1-SN、U1-NA 及 LS-EP 则比治疗前显著减小,U1-L1、U1-SN 比治疗前明显增大。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是一个疗效确切的成人骨性安氏Ⅱ类错殆治疗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王铭蔚  徐宇红 《医学综述》2012,(21):3621-3623
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病率较高,正确的支抗设计和良好的支抗控制是这类错牙合获得成功矫治的前提。近年来,微种植体支抗由于为正畸治疗中提供稳定支抗效果而逐渐被广大医师认识和接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何优化使用微种植体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是当今正畸治疗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3):67-70
目的探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的正畸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20例口腔正畸患者,以支抗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口内支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有效率、正畸情况及牙周炎、脓肿、牙齿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6.66%)明显优于对照组(85.00%)(P0.05)。治疗后,观察组咀嚼功能评分(9.45±2.75)分、磨牙移位(9.16±1.04)mm等正畸指数优于对照组(8.16±2.64)分、(6.42±1.63)mm(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1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治疗第二磨牙近中移动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后X线检查牙根牙槽骨正常,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的疗效。方法:选择混合牙列或恒牙列早期的牙源性安氏Ⅱ类错伴上颌牙列轻中度拥挤的16例患者,应用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分别在应用摆式矫治器前、上颌磨牙远移至上下颌第一磨牙中性偏近中关系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矫治前后牙齿测量项目、骨骼及软组织测量项目的变化。结果:16例经过(5.1±1.4)个月的矫治,上颌第一磨牙远移至上下颌第一磨牙呈中性偏近中关系。矫治后,前牙覆盖增加,覆减小;上唇突度增加;下后面高距、下颌综合长度、升支高度有所增加,而上下颌骨变化较小。结论: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疗效可靠,可用于牙源性安氏Ⅱ类错的矫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分裂簧推上颌磨牙向远中移动,以改正上下磨牙关系,为解除上牙方拥挤开拓间隙。方法选择安氏Ⅱ类错,伴牙列轻度拥挤患者30例,设计使用活动矫治器上的分裂簧推上颌磨牙远中移动。结果所选病例后牙均被后移,改善了磨牙关系,为前牙拥挤开拓了间隙,经换用方丝弓矫治器后错得以矫治。结论分裂簧矫治牙源性安氏Ⅱ类错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正畸矫治中远中移动磨牙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1例安氏Ⅱ错患者采用远中移动棒与微种植体支抗有机结合,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方法,观察其矫治后磨牙关系的改变情况。结果:患者的上颌磨牙均实现有效远移,解除上颌牙列的拥挤,达到Ⅰ类关系。结论:应用远中移动棒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可以有效解除牙列的拥挤,为牙列拥挤的非拔牙矫治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腭中部微种植体支抗整体内收上前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南通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成人轻中度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100例,均采用全口减数拔牙固定正畸,按不同支抗方式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行腭中部微种植体支抗整体内收上前牙,对照组行口外弓支抗辅助内收上前牙。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线距、角度指标变化及两组患者的完成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正畸治疗,侧貌观均明显改善,患者对矫治效果相对满意。观察组矫治时间为(21.20±5.30)个月,显著低于对照组[(23.15±6.12)个月](P<0.05)。头颅侧位片测量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上中切牙均较治疗前明显内收,且观察组内收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颌磨牙近中移动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腭中部微种植体支抗整体内收上前牙效果明显,能有效减少磨牙支抗丧失,并能缩短疗程,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1.
姚远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1):1544-1546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009年6月正畸治疗的患者65例,试验组34例选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进行治疗,对照组31例选用腭杆加口外弓支抗进行治疗,将两组进行比较。结果:经过13个月的治疗,两种支抗控制均能获得有效的临床效果,但是微型种植体支抗能够使效果更完美。...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不依赖于患者配合的腭杠腭托口内支抗系统矫治双颌前突的临床疗效分析其支抗作用.方法:选取12~26岁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34例,均在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应用标准方丝弓固定矫治技术治疗,支抗设计采用腭杠腭托联合支抗系统(横腭杆+Nance弓);分析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以及牙颌研究模型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磨牙平均前移(1.50±0.85)mm,但未达到拔牙间隙的1/3;上下切牙平均内收量分别为(4.73±2.64)mm和(5.52±4.62)mm;双颌前突软组织侧貌有较大改善(Ls-E,Li-E,Cm-Sn-Ls,Pg′B′-FH,A′Ls-FH,Z角的改变,P<0.01);磨牙伸长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下颌平面角、面高比以及后牙弓宽度改变没有显著性(P≥0.05);上下牙槽骨的变化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腭杠腭托联合支抗系统对于矢状向、垂直向、水平向支抗控制较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非依赖性口内强支抗系统;对于矫治双颌前突拔牙病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强支抗.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与口外弓支抗治疗上牙弓前突的疗效比较,评价微型种植体支抗作用效果。方法将20例严重上牙弓前突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种植体支抗组10例,口外弓支抗组10例,分别应用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配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关闭拔牙间隙。通过头影测量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矫治前、后的反映牙、颌、面形态特征的标志点位置变化,并通过成组t检验分析两组牙、颌、面形态变化的差异。结果矫治后在矢状向上,种植体支抗组上中切牙内收(6.56±1.37)mm,上唇突点后移(4.36±0.79)mm,口外弓支抗组上中切牙内收(5.56±0.66)mm,上唇突点后移(3.86±0.73)mm,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上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分别为(0.55±1.36)mm、(1.81±0.8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垂直向上,种植体支抗组上中切牙压低(1.96±0.82)mm,上第一磨牙压低(1.59±1.15)mm,口外弓支抗组上中切牙伸长(0.60±0.74)mm,上第一磨牙伸长(0.24±1.72)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支抗组U1-SN角减小(16.76±2.85)°、口外弓支抗组U1-SN角减小(20.10±2.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不仅具备较强的矢状向支抗作用,同时具备有传统口外弓支抗难以实现的垂直向支抗能力,有效压低前牙以利于矫正深覆、露龈笑畸形,压低上磨牙以利于骨性Ⅱ类面型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和传统支抗在上颌前突畸形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莱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上颌前突畸形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支抗治疗模式,观察组采取微钛钉种植体支抗治疗措施.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X线片,观察两组患者上颌前突畸形矫正情况[上中切牙切缘到牙周距离(U1-Y)、下中切牙切缘到Y轴的距离(L1-Y)、上第一磨牙冠近中点到Y轴的距离(U6-Y)、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形成的后下夹角(U1-SN)、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形成的夹角(L1-MP)、上下中切牙长轴之间的夹角(U1-L1)]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在治疗后,上前牙突出角度和轴倾度均得到较好的矫正,拔牙间隙也得到缩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U1-Y、U1-SN以及U1-L1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钛钉种植支抗治疗上颌前突畸形能够更好地矫正患者的上颌前突,其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口外支抗,值得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用于口腔正畸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56例上颌前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观察组采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关闭间隙,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关闭间隙。结果观察组矫治前后头影测量指标SNA、ANB、U1-LI、U1-SN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模型测量指标OB、OJ、尖牙间宽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第一磨牙问宽度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种植体在矫治过程中保持稳定。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稳定性好,操作简便,创伤小,疗效可靠,可广泛应用于口腔科的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与横腭杆增强磨牙支抗的效果和对矫治疗程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本科室就诊的上颌前突患者42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种植体支抗和横腭杆支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并通过Paneherz分析法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正畸疗程。结果:种植支抗组较横腭杆支抗组在上中切牙位置方面改善明显,上磨牙位置更为稳定,正畸疗程更短(23.26±3.12)m vs(26.58±4.76)m,均P〈0.01。结论:种植支抗比传统横腭杆支抗增强上颌支抗的临床效果更为理想,其矫治疗程也明显短于传统横腭杆支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类畸形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30例,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通过三维扫描生成数字化牙颌模型,同时建立计算机牙弓形态定量分析系统,通过定位标志点,在牙弓形态分析平面上获取各个牙位的坐标数据,利用三次方程式拟合牙弓曲线,测量牙弓宽度及长度的变化,量化牙弓形态的变化。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经过拔牙矫治后,①上颌侧切牙区以及尖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增加(P〈0.01,P〈0.05),下颌侧切牙区和尖牙区牙弓宽度无明显变化;②上、下颌前磨牙区及磨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减小(P〈0.00t);③矫治后上、下颌尖牙区长度明显增加(P〈0.05),磨牙区长度明显减小(P〈0.001)。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上颌前部牙弓变宽,后部牙弓变窄,下颌前部牙弓形态未见明显缩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方丝弓联合前牙转矩辅弓在治疗前牙错【牙合】过程中转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拔牙患者4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方丝弓正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前牙转矩辅弓进行精细调节,关闭间隙前后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两组上切牙转矩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观察组上牙弓宽度呈现明显增加.前牙覆盖明显减小(3.55±1.68)mm,前牙覆牙合减小(0.78±0.31)mm,在ANB、UI—SN、U1—L1、U1—NA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方丝弓联合前牙转矩辅弓在治疗前牙错【牙合】过程中有效地对上下【牙合】前牙进行转矩控制.减小上前牙唇倾度和前牙覆盖,缩短疗程,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上颌前牙区各根间的近远中及唇腭侧骨质厚度进行测量分析,为确定正畸治疗植入微种植支抗的安全范围提供参考。方法:对30例成人患者上颌前牙区行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距上颌牙槽嵴顶4、6、8、10、12 mm水平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根间区近远中向、唇腭向的距离。结果:上中切牙牙根间至牙槽嵴顶4、6、8、10 mm近远中间距均最宽,在距牙槽嵴顶8 mm 水平,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根间近远中向距离最窄;中切牙牙根间骨厚度在唇腭向距牙槽嵴顶8 mm及以上水平最薄,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根间骨厚度最厚。30例中有6例前牙区各牙根长度均&gt;12 mm,其根间近远中向距离距牙槽嵴顶12 mm水平均较宽。结论:通过对扫描后颌骨影像的分析,明确了前牙区各牙根间骨量,为确定植入微种植支抗的安全范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