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对称面弓单侧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选择13例恒牙早期安氏Ⅱ^1亚类患者;下颌平面角为低角或均角;上牙弓拥挤度为轻、中度拥挤。其中,5例患者伴有上前牙中线偏斜。所有患者均采用非拔牙固定矫治,使用不对称面弓颈牵引远中移动单侧上颌磨牙,不对称面弓通过改变外弓的长度,调节加在上颌磨牙上的力量,在外弓的长臂端可获得较短臂端更大的远移磨牙力量。通过X线头影测量观察磨牙移动情况。结果口外力使用时间5—12个月,所有患者矫治结束磨牙关系均调整成中性;所有上颌中线偏斜均得以纠正。单侧磨牙远中移动平均3.2mm,对侧磨牙未见明显移动,保持原有的中性关系。有2例患者口外弓使用中出现上颌平面偏斜的情况。结论不对称面弓颈牵引可获得较满意的单侧磨牙远中移动效果,只要适应证选择得当,是纠正单侧磨牙远中关系及上颌中线偏斜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口外弓推磨牙远中移动的优势。方法总结安氏II类磨牙关系并伴有牙弓轻、中度拥挤或上前牙前突患者5例,先采用口外弓推磨牙往后,再使用方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结果5例患者两侧牙弓平均共获得间隙4.6 mm,排齐了牙列,同时改善了上牙弓的前突和后牙的牙合关系。结论对于由于乳磨牙早失,上颌恒磨牙前移,导致上颌牙弓轻中度拥挤或前突的一些临界拔牙病例,推磨牙往远中移动无疑是最好的矫治方案。  相似文献   

3.
徐先绿 《中外医疗》2012,31(11):2-3
目的探讨微螺钉种植支抗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临床治疗。方法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微螺钉种植支抗对安氏Ⅱ类患者,前牙深覆盖及深覆患者进行治疗,观察上颌磨牙远中移动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患者前牙覆颌覆盖关系和Ⅱ类磨牙关系改变,以及面型凸度的改善程度。结论微螺钉种植支抗结合滑动直丝弓技术可以远中移动磨牙,并且有效而稳定,维持牙弓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与口外弓支抗治疗上牙弓前突的疗效比较,评价微型种植体支抗作用效果。方法将20例严重上牙弓前突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种植体支抗组10例,口外弓支抗组10例,分别应用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配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关闭拔牙间隙。通过头影测量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矫治前、后的反映牙、颌、面形态特征的标志点位置变化,并通过成组t检验分析两组牙、颌、面形态变化的差异。结果矫治后在矢状向上,种植体支抗组上中切牙内收(6.56±1.37)mm,上唇突点后移(4.36±0.79)mm,口外弓支抗组上中切牙内收(5.56±0.66)mm,上唇突点后移(3.86±0.73)mm,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上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分别为(0.55±1.36)mm、(1.81±0.8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垂直向上,种植体支抗组上中切牙压低(1.96±0.82)mm,上第一磨牙压低(1.59±1.15)mm,口外弓支抗组上中切牙伸长(0.60±0.74)mm,上第一磨牙伸长(0.24±1.72)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支抗组U1-SN角减小(16.76±2.85)°、口外弓支抗组U1-SN角减小(20.10±2.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不仅具备较强的矢状向支抗作用,同时具备有传统口外弓支抗难以实现的垂直向支抗能力,有效压低前牙以利于矫正深覆、露龈笑畸形,压低上磨牙以利于骨性Ⅱ类面型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口外弓在安氏Ⅱ1轻中度拥挤错(牙合)矫治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1患者5例,采用口外弓配合内弓辅助镍钛螺簧及Ⅱ1类颌间牵引,昼夜交替使用,推上颌第一恒磨牙向远中移动.结果 5个病例总计10个上第一恒磨牙在门外弓的作用下均明显向远中移动,最多5.6mm,最少3.2mm,平均4.5mm;平均疗程5个月,磨牙远中移动的速率为0.9mm/月,排齐了牙列,同时改善了上牙弓的前突和后牙的(牙合)关系.结论 应用口外唇弓辅以内弓镍钛螺簧及Ⅱ类牵引,达到了推磨牙向远中移动,加强支抗,开拓间隙,配方丝弓矫治器是不拔牙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种植体支抗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时上颌第一磨牙的Von Mises等效应力及位移变化趋势.方法 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临床种植体支抗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分析牵引力为1.5N时,种植体距离弓丝不同高度(6、8、10、12 mm)与牵引钩距离弓丝不同高度(1、4、7、10 mm)时,上颌第一磨牙Von Mises等效应力及位移变化趋势.结果 当种植体高度大于或等于牵引钩高度时,上颌第一磨牙根分叉处应力值最大;小于牵引钩高度时,应力分布出现在颊侧颈部,且腭根的腭侧应力值变小.上颌第一磨牙位移趋势为:X轴,磨牙向远中旋转,且旋转角度随牵引钩高度的增加而变大;Y轴,磨牙向远中倾斜、旋转,且倾斜角度随牵引钩高度的增加而增大;Z轴,磨牙近中向验方倾斜移动,且倾斜位移随牵引钩高度增加而增加.结论 上颌第一磨牙的应力分布变化与种植体植入高度及牵引钩高度有关;其位移变化趋势为磨牙向远中倾斜和旋转,其倾斜的方向与种植体高度和牵引钩高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微型种植体支抗推磨牙向远中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病例的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颊后牙槽骨区种植体支抗配合镍钛推簧,对12例安氏Ⅱ类1分类轻中度牙列拥挤患儿进行推上颌第一磨牙向远中移动.并通过治疗前后X线头影Ptm-6和SN-6测量结果 变化,评价磨牙向远中移动的疗效. 结果 12例患者治疗4-6个月后,与矫治前相比,Ptm-6值显著下降(P<0.01),SN-6值明显升高(P<0.01),上颌磨牙平均向远中移动(4.38±0.21)mm.结论 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技术推磨牙向远中,获得了强支抗,非拔牙矫治Ⅱ类1分类轻中度牙列拥挤的病例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谭宇  黄丽  杨四维 《海南医学》2016,(8):1266-1268
目的 比较微种植体支抗和头帽J钩内收上前牙后上颌切牙及支抗磨牙位置变化的差异.方法 选择24例安氏Ⅱ1上颌前突患者,随机分为微种植体组和J钩组各12例,微种植体组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间植入微种植体支抗,内收上前牙,J钩组使用头帽J钩内收上前牙,比较两种支抗方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变化.结果 矫治后,两组上中切牙切缘至RL距离以及上中切牙角均减小,微种植体组减少更明显,上切牙内收且直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中切牙切缘至腭平面距离均减小,上切牙被压低,J钩组压低更显著,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J钩组上磨牙至RL距离、腭平面距离明显增大,上磨牙近中移动、伸长,微种植体组增大不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种植体支抗内收上颌切牙效果显著,支抗磨牙前移较少,是稳定有效的骨性支抗,但植入在牙槽骨后段的微种植体压低上前牙的作用却不及头帽J钩,严重的深覆深覆盖应考虑两种支抗方式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外弓在安氏Ⅱ^1轻中度拥挤错胎矫治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1患者5例,采用口外弓配合内弓辅助镍钛螺簧及Ⅱ类颌间牵引,昼夜交替使用,推上颌第一恒磨牙向远中移动。结果5个病例总计10个上第一恒磨牙在口外弓的作用下均明显向远中移动,最多5.6mm,最少3.2mm,平均4.5mm;平均疗程5个月,磨牙远中移动的速率为0.9mm/月,排齐了牙列,同时改善了上牙弓的前突和后牙的[牙][合]关系。结论应用口外唇弓辅以内弓镍钛螺簧及Ⅱ类牵引,达到了推磨牙向远中移动,加强支抗,开拓问隙,配方丝弓矫治器是不拔牙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胎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微钛钉种植体支抗矫治上颌前突1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姝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8):859-860
目的探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治疗上颌前突的疗效。方法应用微钛钉种植体支抗矫治17例上颌前突,植入上颌第一恒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之间的牙槽间隔,以每侧1.47N滑动内收前牙。通过内收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前牙内收情况和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17例牙弓突度均得到明显改善,切牙切缘平均内收6.6mm,支抗磨牙平均前移0.3mm,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均未发生明显移动,种植体保持了稳定。结论微种植体支抗能够有效治疗上颌前突患者,起到磨牙强支抗的效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介绍改良Lokar装置推磨牙向后的制作和临床应用,探讨矫治器的矫治效果。方法:对7例患者13颗牙齿应用改良Lokar装置推磨牙向远中,并对临床效果作总结。结果:经4~6个月临床应用,磨牙向远中移动,获得间隙6.2mm,固定矫治器矫治后,前牙覆盖明显较矫治前缩小1.2mm,第二双尖牙间宽度增加了1.4mm,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加1.6mm。结论:改良Lokar磨牙远移器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非依赖性矫治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Jones装置与口外弓2种方法推磨牙向远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例轻中度前牙拥挤的安氏Ⅱ类错病,介于拔牙和不拔牙矫治的边缘,所有病例随机分配在2个组,分别采用改良Jones装置法和口外弓法2种方法推磨牙向远中,在治疗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分析.结果2组磨牙远中移动效果均比较明显,但在移动速度、前牙覆盖及第一磨牙的倾斜度的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方法都可有效的推上颌磨牙向远中移动,但口外弓法需要患者很好配合且矫治力不能持续发挥作用,导致临床疗效不稳定;而改良Jones装置能更快速、有效地推动上颌磨牙远中移动,且不依赖患者的配合,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建模的方法,探索建立上颌牙列直丝弓矫治器的力学分析模型。方法 采用螺旋CT对已完成排齐整平、处于关闭间隙阶段的正畸患者颌骨进行多层扫描,以医学数字成像和通讯标准(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中,利用灰度值的差异重建上颌骨与牙列;然后利用Geomagic软件进行优化后导入Ansys软件生成牙齿、颌骨、牙周膜、托槽、弓丝的装配模型。结果 建立了直丝弓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可进行三维有限元的力学分析。结论 建立了一套迅速建模的半自动运行程序,探索出了一种提高模型仿真度的可操作性强的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宝兰 《吉林医学》2008,29(19):1613-1615
目的:评价两种后推磨牙矫治器的主要优缺点。方法:将29例磨牙前移所致的Ⅱ类错颌分成两组,应用两种完全不同的后推装置进行矫治:①活动法采用口内常规活动矫治器推磨牙向后;②固定法采用自制的固定矫治器,应用NiTi推簧推磨牙向远中。结果:活动法需6.3~9.1个月可达到预期效果,但需要患者高度配合,磨牙远移以倾斜移动为主;固定法需1~3.1个月就达到目标,且磨牙以整体移动为主。结论:两种方法均能达到磨牙向远中的预期效果,但活动法疗程长,牙体位倾斜移动,依从性高;固定法疗程短,磨牙以整体向远中移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殆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择13例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13.6岁.通过拔除上、下颌共4颗双尖牙或2颗上颌第1双尖牙,采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平均疗程为15.6个月,其中打开咬(牙合)平均用时4.2个月.治疗后均获良好的覆(牙合)、覆盖及中性磨牙(牙合)关系(仅1例拔除2颗上颌第1双尖牙成人病例,获得完全远中磨牙(牙合)关系),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相关的头影测量项目分析显示:治疗后除SNA、MP-SN角、U6-PP距、U1C-PP距外,SNB角、ANB角、U1-NA角、L1-NB角、U1-L1角、U1+NA距、L1-NB距、L6-MP距、LIC-MP距、覆(牙合)、覆盖变化较治疗前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结论 传动直丝弓技术能快速、高效地矫正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  相似文献   

16.
黄绍辉  梁锐森 《微创医学》2012,7(4):354-356
目的研究单侧植入微螺钉支抗体矫治上颌中线偏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例上颌中线偏斜3~5 mm的正畸患者,植入一颗或两颗微螺钉作为支抗,微螺钉植入部位为非中线偏移侧的第一磨牙近中颊侧(需要强支抗的也可在两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植入);非偏移侧用拉簧或链状橡皮圈牵引尖牙、侧切牙,牵引力约100~150 g;偏移侧放置推簧在侧切牙和尖牙之间。结果 16例患者上颌中线都能调整到与面部中线一致,牙弓对称性明显改善,未出现切牙唇倾和上颌平面偏斜情况。调整时间平均4个月。结论利用单侧微螺钉牵引前牙,能有效地矫治上颌中线偏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的疗效。方法:选择混合牙列或恒牙列早期的牙源性安氏Ⅱ类错伴上颌牙列轻中度拥挤的16例患者,应用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分别在应用摆式矫治器前、上颌磨牙远移至上下颌第一磨牙中性偏近中关系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矫治前后牙齿测量项目、骨骼及软组织测量项目的变化。结果:16例经过(5.1±1.4)个月的矫治,上颌第一磨牙远移至上下颌第一磨牙呈中性偏近中关系。矫治后,前牙覆盖增加,覆减小;上唇突度增加;下后面高距、下颌综合长度、升支高度有所增加,而上下颌骨变化较小。结论: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疗效可靠,可用于牙源性安氏Ⅱ类错的矫治。  相似文献   

18.
固定式横腭杆口外弓加强上颌磨牙支抗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固定式横腭杆、口外弓加强上颌磨牙支抗配合方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 1分类患者 ,对其上颌磨牙前移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前者支抗丧失较后者多 ,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固定式横腭杆同样可获得较好的支抗控制 ,且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