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汪志超  胡可明  张毅  陈康海 《医学信息》2010,23(6):1656-1657
目的 探讨MRI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4例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所有病例分别采用SE序列T1﹑T2及STIR序列.结果 44例中,单椎体受累18例,多椎体受累26例,单纯附件受累8例,并椎旁软组织肿块15例.结论 MRI是脊柱转移瘤的高敏感性检查方法,有助于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和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技术诊断脊柱结核与脊柱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脊柱结核患者48例、脊柱转移性肿瘤62例,收集时间为2015年1月到2016年8月。所有患者均行MRI-DWI检查,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MRI-DWI鉴别诊断脊柱结核与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临床价值。结果:在b=500 s/mm2时,脊柱结核组患者的正常椎体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正常椎体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结核患者椎体病灶、骨髓水肿、椎旁病变组织的ADC值显著高于脊柱转移瘤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结核组患者的信噪比与脊柱转移瘤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结核患者衰减百分比显著高于脊柱转移瘤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DWI鉴别诊断脊柱结核与脊柱转移瘤的灵敏度为93.55%、特异度为93.75%、漏诊率为6.45%、误诊率为6.25%,诊断一致性kappa值为0.871。结论:MRI-DWI技术鉴别诊断脊柱结核与脊柱转移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与病理学结果的一致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4.
脑转移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国内报道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6%~10%,我院自1980年~1997年间共收治脑转移瘤患者78例,约占同期脑肿瘤的7.5%。其中经开颅手术并获得病理结果的65例。现通过临床病案分析,对脑转移瘤的有关问题加以分析讨论。 一、临床资料 1.性别和年龄:65例中男44例(67.5%),女21例(32.5%)。年龄最小26岁,最大79岁,平均54.6岁。其中21~  相似文献   

5.
6.
随着癌症患者生存率的提高,肿瘤的脊柱转移日益严重。若不治疗可引起疼痛、椎体稳定性减弱、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脊柱转移瘤的治疗是十分复杂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放射外科的实现彻底改变了脊柱转移瘤的治疗模式。脊柱转移瘤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有望在未来得到不断的改进。目前治疗方法包括传统肿瘤全切术、椎板切除减压术、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射频消融技术和微创手术等外科手段;常规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调强放射治疗等疗法。笔者对已发表的文献中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的Meta分析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脊柱转移瘤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4例脊柱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唑来膦酸联合放疗组(56例),单纯放疗组(40例),单纯唑来膦酸组(28例)进行治疗,并观察比较各组止痛及改善活动能力效果.结果 治疗结束时唑来膦酸联合放疗组与单纯唑来膦酸组止痛效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唑来膦酸联合放疗组与单纯放疗组止痛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2个月后唑来膦酸联合放疗组止痛效果及活动能力改善均较单纯放疗组及单纯唑来膦酸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脊柱转移瘤疗效优于单纯放疗或单纯唑来膦酸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疼痛缓解率,延长疼痛缓解时间,显著改善患者活动能力,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X线平片与CT影像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的应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0例(80处)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对其采取X线平片及CT检查,观察CT图像、横断面及多平面进行重建后的图像、X线平片、CT的影像结果、扫描时间。结果70例(80处)患者中,手术之前接X线平片均可以显示患者具有椎体压缩骨折。对于骨折细节方面,X线平片可以检测41处,占51.25%;CT影像能够检测78处(97.50%),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21,<0.05)。而经过CT影像检查后,但没有检测出的2处,是由于患者具有神经功能障,之后经过MRI后被检测出。X线平片检查患者的时间为(2.3±0.5)min,经过CT影像检查的时间分别为(8.1±1.0)min,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8,<0.05)。结论对于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首先应该先拍摄X线平片将其作为诊断病情的基础,若难以确定患者骨折的损伤的细节及椎管受累情况等,可结合CT影像方式进行正确诊。  相似文献   

9.
通过回顾性分析32例肾上腺转移瘤的CT检查资料,结合文献进行讨论,来探讨肾上腺转移瘤的CT表现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肾上腺转移瘤多见于单侧,肿块直径变化范围大,形态可呈类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平扫呈实性、囊性或囊实性密度,增强后实性肿块与囊壁强化.瘤侧肾上腺正常结构消失或肢体可见粗大.最终得出结论:CT对绝大多数肾上腺转移瘤均可做出正确诊断,主要需与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多节段脊柱转移瘤存在手术时间长、透视剂量大、骨水泥易渗漏等相关问题。机器人辅助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可优化手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的:评价机器人辅助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多节段脊柱转移瘤的安全性和优势所在。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43例无神经损伤症状多节段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机器人辅助组(n=22)和传统透视组(n=21)。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椎数量、原发肿瘤来源、术前目测类比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收集2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透视剂量、椎弓根突破率、穿刺内倾角及骨水泥渗漏情况;对比2组术前、术后2d及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椎体中线高度、Cobb角度。结果与结论:①机器人辅助组和传统透视组治疗的病椎数量分别为79个和70个;②机器人辅助组平均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明显少于传统透视组,透视剂量低于传统透视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③机器人辅助组椎弓根突破率为6%,传统透视组为2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040,P=0.014);④机器人辅助组穿刺内倾角大于传统透视组(P<0.001);⑤机器人辅助组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传统透视组(8%,23%,χ^2=6.869,P=0.009);⑥术前、术后2d、末次随访2组间目测类比评分、椎体中线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⑦提示机器人辅助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多节段脊柱转移瘤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降低透视剂量,穿刺准确率高,骨水泥渗漏风险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影像处理技术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脊柱畸形矫形患者同期行X线片、CT检查,其中CT检查图像处理主要为3D骨重建和3D重建加CTA联合成像。结果 X线平片无法进行动态旋转观察,并且椎管内结构情况不满意。CTA联合成像和3D骨重建在脊柱侧弯的椎体显示方面效果均优于X线平片,重建图像可以旋转任意角度,切除干扰肋骨,从而可以发现脊柱三维空间的畸形。在CT测量的值中,骨桥的CT值最大,正常椎体的CT值最少,各个组织间的CT值多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影像处理技术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的应用能在侧弯椎体确认、椎体旋转度测量和椎管显示方面获得很好的效果,同时不同骨组织的CT值也明显不同,从而为手术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肿瘤脊柱转移是前列腺癌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脊柱转移瘤引起的骨相关事件(SRE)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死亡风险。临床上对于前列腺癌脊柱转移的治疗尚无统一标准。本文简述了放疗、外科手术及护理、骨靶向制剂在前列腺癌脊柱转移瘤治疗上的进展。笔者认为脊柱转移瘤的治疗策略应当是个体化、多学科联合。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讨脊柱转移瘤在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常规序列的特征表现以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脊柱病区2011年1月~2014年2月的符合病例收集纳入标准113份病例。其中脊柱转移瘤组有42例,非脊柱转移瘤组有71例。平均年龄(63±13)岁。对所有病例的年龄、性别、症状、体征、病史及初次检查MRI特征进行诊断脊柱转移瘤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性别和神经障碍的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肿瘤病史和发热在组间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具有统计学意义的MRI特征差异有病变累及颈椎(28.6%,93%)、椎旁肿物(57.1%,94.4%)、脊椎附件破坏(73.8%,83.1%)、STIR序列病变累及椎体后部(61.9%,85.9%)。结论 在引起脊柱病变的多种疾病诊断中,MRI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特征差异有病变累及颈椎、椎旁肿物、脊椎附件破坏、STIR序列病变累及椎体后部是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标志。通过脊柱转移瘤在MRI常规序列上的特征来诊断脊柱转移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Notch受体1(Notch receptor 1,Notch1)在肺癌脊柱转移瘤中的表达,并探讨Notch1 siRNA对肺癌干细胞(lung cancer stem cells,LCSCs)迁移能力和脊柱转移瘤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ox2、Oct4和Notch1蛋白在肺癌脊柱转移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通过lipofectamine 2000将Notch1 siRNA转染到肺癌干细胞(A549-CSC),Transwell法检测Notch1 siRNA对A549-CSC迁移能力的影响;将BALB/C裸鼠分为两组:control siRNA组和Notch1 siRNA组,分别通过左心室注射control siRNA和Notch1 siRNA转染的A549-CSC,通过Mic-CT检测小鼠脊柱转移瘤的生长。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ox2、Oct4和Notch1蛋白在脊柱转移瘤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对照组(P<0.01);Transwell结果显示,与control siRNA组比较,Notch1 siRNA组细胞迁移率显著降低(P<0.01);Mic-CT结果显示,与control siRNA组比较,Notch1 siRNA组小鼠脊柱转移瘤生长显著降低。结论siRNA干扰Notch1能够抑制LCSCs迁移能力,抑制小鼠肺癌脊柱转移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蝾螈瘤(malignanttritontumor,MT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PET/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右咽旁MTT的临床表现、PET/CT影像学表现、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并结合文献分析讨论.结果:女性,51岁,右侧颌面部胀痛麻木,且进行性加重.PET/CT检查:右侧咽旁间隙显示软组织肿块并FDG明显异常高摄取,SUVave为16.9.病理组织学检查:瘤细胞多为梭形,小圆形细胞,其间还可见似横纹肌特征的细胞,肿瘤细胞中等大,圆形或卵圆形,具有丰富的嗜酸性细胞质,核偏位.免疫组化:神经鞘膜细胞标记S-100阳性,其内分化横纹肌细胞标记desmin及vimentin阳性.结论:MTT是伴有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分化的恶性外周神经肿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PET/CT可提供一定诊断价值的信息,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具有特征性表现.MTT主需与尤文氏肉瘤(Ewing'sscarcoma,ES)/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neuroectodermaltumour,PNE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ymphoblasticlymphoma,LBL)、RMS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fibroushistocytoma,MFH)相鉴别.根据PET/CT影像学特征,结合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学特点,可对该疾病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了127例老年患者脑转移瘸的临床特点及与之相关的因素,总结临床治疗的适应征.方法 对资料完整的127例脑转移瘤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就不同临床表现,病理类型,转移部位,原发肿瘤距出现脑转移瘤的时间间隔,及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肺癌最易发生颅内转移,约占56.7%,其次是消化系统肿瘤,约占11%,病人的临床表现主要与年龄,转移部位有关,而与转移瘤个数,病人的性别无关.后颅窝转移瘤检出率明显增多.结论 老年患者颅内转移瘤起痛隐匿,发现时肿瘤已较大,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水肿明显;治疗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和采取以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均可取得良好疗效;病人单发颅内转移瘤且一般情况较好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病人转移瘤较多,一般情况较差可采取以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了127例老年患者脑转移瘤的临床特点及与之相关的因素,总结临床治疗的适应征。方法对资料完整的127例脑转移瘤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就不同临床表现,病理类型,转移部位,原发肿瘤距出现脑转移瘤的时间间隔,及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肺癌最易发生颅内转移,约占56.7%,其次是消化系统肿瘤,约占11%,病人的临床表现主要与年龄,转移部位有关,而与转移瘤个数,病人的性别无关。后颅窝转移瘤检出率明显增多。结论老年患者颅内转移瘤起病隐匿,发现时肿瘤已较大,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水肿明显;治疗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和采取以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均可取得良好疗效;病人单发颅内转移瘤且一般情况较好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病人转移瘤较多,一般情况较差可采取以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姑息性切除减压内固定联合骨水泥填充对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行姑息性切除减压内固定联合骨水泥填充术的37例患者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23~71岁,平均(55.0±10.4)岁;受侵犯椎体数为64个,其中胸椎37个,腰椎27个。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以及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估术前及术后椎体前缘、椎体中部高度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7±2.0)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松动者,1例患者出现手术切口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及换药后好转,无需外科干预。1例患者于术后16个月因肿瘤转移引起多器官衰竭而死亡。患者术后1周、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时的VAS评分及ODI指数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时的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中部高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转移瘤姑息性切除减压内固定联合骨水泥填充术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功能障碍,维持椎体高度,保护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治疗效果持久,对于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脊柱转移瘤是最常见的骨转移瘤,约40%的癌症患者死亡时已发生脊柱转移,其中最多见于胸椎(70%),其次是腰椎(20%),再次为颈椎(10%)。由于椎体内松质骨血  相似文献   

20.
脊柱转移瘤占脊柱恶性肿瘤的一半以上,以腰椎多见,其次为胸椎、骶椎、颈椎。脊柱转移瘤的根治较为困难。临床症状主要是剧烈疼痛,因而缓解疼痛,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成为治疗护理的主要内容。经皮椎体成形术是在影像学技术(如CT、X线等)引导下,应用骨穿针经皮肤穿刺到病变椎体,然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