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报告三野淋巴结清扫根治术治疗胸段食管癌的初步经验。方法从2000年6月~2004年10月开展食管次全切除合并颈、纵隔、腹腔三野淋巴结清扫治疗胸段食管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胸段食管癌病人接受手术,无手术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26.98%。结论采用三野根治术治疗胸段食管癌之颈、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右纵隔囊性淋巴管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报告 患男,32岁。因胸闷不适1年于2006-07-06入院。查体:胸部无阳性体征。胸部正位X线片示:右纵隔影中部可见一弧形隆起影,外缘光整。增强CT检查示:纵隔支气管囊肿(中央型)。术前诊断:右纵隔占位、右纵隔支气管囊肿?全麻下行右侧剖胸探查术。术中见右后上纵隔奇静脉弓上方见一约8cm×6cm×5cm囊肿,包膜透明、完整,内为澄清液体,与迷走神经轻度粘连,蒂部位于气管食管旁沟之间,与气管及食管不相通。游离出迷走神经予以保护,沿瘤体分离包膜,完整切除瘤体。术后病理诊断:右纵隔囊性淋巴管瘤。患如期拆线出院。[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上、中、下段食管癌在食管壁及淋巴系统内转移的规律。方法对472例胸段食管癌行全胸段食管切除加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全组472例共清扫淋巴结10227枚,平均21.7枚/例,其中1028枚见淋巴结转移,全组27:3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57.8%。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方向主要向上纵隔和下颈部;中段食管癌颈、胸、腹均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腹部转移;472例全胸段食管切除,两切端均未发现癌残留。结论胸中段食管癌应行全胸段食管切除加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术;胸上段食管癌应行纵隔和下颈淋巴结清扫术;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清扫重点在胸腹部,下颈部清扫可酌情施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中下段食管癌根治手术方式并术后综合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56例胸中下段食管癌病人经左胸左颈二切口手术,不常规切开弓上三角区游离食管并清扫上纵隔淋巴结,术后对T3、T4、N1病例给予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结果 胸中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食管旁及胃周围为主,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3.1%,改良手术加选择综合治疗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5%、44.9%、34.2%,术后接受综合治疗者远期生存率优于相同分期未接受术后治疗者。结论 胸中下段食管癌经左胸左颈二切口改良根治术加术后综合治疗是合理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右开胸手术访式治疗中上段食管癌的方法和体会。方法右开胸,颈、胸、腹三切口治疗胸中上段食管癌。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吻合口瘘l例,经治疗后痊愈,喉返神经损伤2例.吻合口狭窄3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疗效理想。结论右开胸三野手术方式切除率高,淋巴结清除彻底,并发症少,是治疗胸中上段食管癌比较理想、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上叶肺癌根治术中保留迷走神经肺支是否减轻术后咳嗽的发生。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我科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胸腔镜上叶肺癌根治术120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保留迷走神经肺支组(保迷组)和切断迷走神经肺支组(传统组),每组各60例,应用莱斯特咳嗽量表中文版(The Leicester Cough Questionnaire in Mandarin-Chinese, LCQ-MC)从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维度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咳嗽情况。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维度的LCQ-MC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均出现咳嗽症状。保迷组患者术后生理、心理、社会维度的LCQ评分均优于传统组,咳嗽情况有所减轻(P<0.05)。结论 胸腔镜上叶肺癌根治术中保留迷走神经肺支可减轻术后咳嗽的发生,对于患者加速康复具有重要作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采用右侧胸腹联合及右颈切口治疗胸中上段食管癌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我院1994年1月至2002年4月采用本手术方式治疗的117例胸中上段食管癌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手术切除113例,其切除率为96.6%。术后发生并发症共18例,占15.4%。手术死亡率为0.9%,手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1.5%,57.3%和30.2%。结论 右侧胸腹联合及右颈切口的手术入路可作为治疗食管癌,尤其是胸上段食管癌的常规手术方式。该术式不但对病变显露清楚,而且病人在术中无须改变体位,减少了手术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并为今后临床诊断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82例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患者临床资料,研究螺旋CT在其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将82例术前螺旋CT检查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结果显示CT诊断的灵敏度为82.74%,特异性为75.00%,螺旋CT术前检查与病理结果高度一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其中胸上段分布以气管旁组、最上纵隔组为主,胸中段分布以最上纵隔组、隆突下组、气管旁组最多,胸下段部分以贲门旁组、胃左动脉旁组为主。结论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临床诊断中,螺旋CT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清晰显示淋巴结是否转移情况,可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二野清扫术和三野清扫术在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8月某院胸外科手术治疗的189例胸中段食管癌病例,87例行完全二野淋巴结清扫术,102例行完全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对比两组手术清扫淋巴结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5年生存率。结果:组间比较三野清扫组的淋巴结清扫总数与平均清扫数均高于二野清扫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三野清扫组术后吻合口瘘与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二野清扫组(P0.05)。组间比较三野清扫组的术后生存率显著高于二野清扫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二野清扫术,在胸中段食管癌治疗中应用三野淋巴结清扫术能显著增加淋巴结清扫数,利于减少肿瘤局部复发,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在食管癌手术前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我院经纤支镜、病理检查确诊的30例食管癌患者,术前全部给予胸部、上腹部的CT扫描检查,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食管癌患者均为中晚期食管癌,主要位于胸中段,绝大多数为鳞癌。CT扫描可见食管壁僵硬,并伴有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病变近段管腔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积气、积液等,主要侵犯气管和主动脉,可能伴有纵隔淋巴结、纵隔下淋巴结肿大,甚至肝、肺转移。结论术前CT检查能够准确地掌握肿瘤病变程度,以及转移情况,为食管癌手术治疗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创伤性支气管狭窄与闭锁的外科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88-2001年手术治疗的6例创伤性支气管狭窄与闭锁,诊断主要靠创伤史,呼吸困难症状,伤侧胸廓萎陷和呼吸音减弱或消失体征,X光片及CT片显示液气胸和肺不张以及纤支镜检查等,但更强调纤支镜检查的重要性,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根据肺膨胀情况,气道阻力及肺漏气情况等综合判断是否保留肺脏,保留者行支气管狭窄或闭锁段切除端端吻合术,否则行肺切除术,结果 5例患者行支气管狭窄或闭锁段切除端端吻合术,1例行右全肺切除术;6例患者均治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创伤性支气管狭窄或闭锁主要因为创伤性支气管断裂未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所致。一旦诊断明确即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庄建军 《江苏医药》1998,24(5):381-381
我院自1975年6月至1997年6月共行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1283例,术中及术后发生意外和并发症共58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大出血病例:(1)术中4例:奇静脉出血2例,胃左动脉出血与脾动脉出血各1例。(2)术后7例。胃网膜血管、肋间动脉、纵隔床出血各2例,不明原因出血1例。二、脏器损伤病例:(1)肝脾损伤8例;(2)胸导管损伤5例;(3)支气管损伤3例。三、吻合口疫及胸胃穿孔病例:(l)吻合口瘦18例;(2)胸胃穿孔3例。四、张力性气胸4例。五、其它:胃管误插于吻合口处与胸管断裂各3例。讨论一、本组2例奇静脉出血者,是食管中段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选择性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治疗胸段食管癌的临床经验与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3年2月于我科行食管次全切除并选择性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治疗的62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3881岁;上段食管癌24例,中段食管癌28例,下段食管癌10例;术后病理报告:鳞状细胞癌59例,鳞腺癌2例,腺癌1例。结果 55例患者获根治性切除,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1.61%。本组病例中颈部、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87.09%、79.03%。随访6个月至5年,死亡13例,10例已存活5年。吻合口肿瘤复发3例。结论选择性三野根治术治疗胸段食管癌可提高肿瘤根治率,减少肿瘤局部复发。通过选择和防治,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潘朝阳  漆滨  崔少庸 《江西医药》2006,41(10):739-740
目的探讨病变范围累及一叶以上的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及外科手术方法选择。方法我院对21例病变范围累及一叶以上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采取术前以HRCT检查明确支气管扩张的诊断以及病变累及部位。手术为尽量切除主要病变和充分保留正常肺组织而采取了选择性肺段、叶切除术。结果本组病人术后均恢复良好出院,随访3—12个月,咳嗽、咳疲消失治愈者16例.5例咳嗽、咳痰明显好转,术后均无咯血再发。结论HRCT检查可替代传统的支气管造影而作为支气管扩张的术前诊断手段.对于病变范围累及一叶以上的支气管扩张患者采取选择性肺段、叶切除术可获得良好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晚期食管上、中段癌外侵至胸段主气管或左、右主支气管膜部及侧壁,联合气管部分膜部及侧壁切除,气管纵形缝合或自体心包片气管修补术的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6例食管癌外侵至气管膜部及侧壁患者(其中食管胸中段鳞癌16例,食管胸上段鳞癌患者10例),食管胸上段癌经右胸-颈-腹三切口联合胸段气管侧壁及膜部窗形切除,气管纵行缝合术或自体心包片气管膜部及侧壁修补,食管胃颈部吻合术;胸中段食管癌经左胸后外侧切口,联合左或右侧主支气管膜部、侧壁开窗切除,自体游离心包补片气管修补术,食管胃胸内吻合术。结果26例患者无气管瘘发生,3例气管轻度狭窄,4例术后咳痰困难,经纤支镜吸痰,痊愈出院。结论食管癌联合气管部分切除,可明显提高食管癌的切除率和远期生存率,避免食管-气管瘘发生。  相似文献   

16.
喻祖胜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8):1076-1077
目的探讨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早期胃癌患者48例按人院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实施保留迷走神经的胃癌根治术,对照组实施传统的经典胃癌根治术,观察两种不同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48.5±17.3)min与对照组的(205.4±16.7)min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7,P〈0.05);平均随访6个月,观察组进餐后不适感发生率12.5%(3/24)、术后习惯性腹泻发生率8.3%(2/24)、胆石症发生率4.2%(1/24)均低于对照组的29,2%(7/24)、33.3%(8/24)、25.0%(6/24)(χ^2=25.83、33.65、23.28,均P〈0.05);胃镜随访检查,观察组胆汁反流发生率25.0%(6/24)低于对照组的29.2%(7/24)(χ^2=16.07,P〈0.05)。结论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能明显减少围术期、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前口服脂肪乳能否降低术后乳糜胸发生率.方法 分析研究458例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其中218例术前8h给予口服脂肪乳250 ml(实验组),对照组240例按常规术前准备.采用胸腔镜经右胸食管癌根治术(430例)或中转右侧三切口手术(28例),术中常规结扎胸导管.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T分期、病理类型、手术方式、住院时间、乳糜胸发生率及术后其他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乳糜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92% vs 5.42%,P< 0.01),实验组2例乳糜胸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对照组1 3例乳糜胸中有5例保守治疗失败,再次行手术结扎胸导管,1例二次手术后肺感染呼吸衰竭死亡.其他并发症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前口服脂肪乳可以使胸导管充盈,降低误伤胸导管可能,使术中乳糜漏更易于发现,降低了术后乳糜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梁雁  韦洁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0):1574-1575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近年来用以诊断肺部及纵隔病变的一项微创性检查方法,尤其适用于经纤维支气管镜难以诊断的支气管腔外病变,它具有定位精确、检出率高等优点.但也存在手术并发症,如果处置不当会危及患者生命。现就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观察与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改进的胸中段食管癌根治术,即先关左胸、摆平体位,再行食管-胃颈部吻合。我们于1999年1月至2000年6月对26例胸中段食管癌施行改进的根治术,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胸中段食管癌中,男24例,女2例;年龄45~68岁。术后病理均为鳞状上皮细胞癌,肿瘤上下切缘阴性。1例吻合口瘘,经换药治愈。无1例术后声音嘶哑。1.2 手术方法 选择左后外侧切口,经第六肋间隙进胸。充分游离食管中段肿瘤和胃大小网膜,清扫周围淋巴结。右手对抗下拉食管,左手食指或中指钝性向上分离食管,至主动脉弓上食管长约6~8cm。注意勿剪开食管上三角纵隔胸膜。在弓下食管近端预缝结扎两针,与胃大小弯标志结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刀对胸中下段食管癌根治术后应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胸中下段食管癌行剖左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0例使用超声刀,另55例使用电刀.比较两组术后72 h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及住院天数、术后第2天白细胞计数、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及血糖.结果 超声刀组和电刀组术后72 h引流量分别为(856.2±233.4)ml和(1271.5±346.8) ml(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第2天白细胞计数、粒细胞百分比、CRP、血糖均较术前升高(均P<0.05);且两组间各指标除血糖外,其余超声刀组均较电刀组减少(均P<0.05).结论 使用超声刀,可以减少食管癌根治术后72 h引流量及术后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