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38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经脐部切口放置Trocar建立气腹,置入单孔带操作通道0°腹腔镜,探查肠套叠,无损伤钳操作使之完全复位。肠套叠复位后,如果发现肠管畸形,可扩大脐部切口,将病变肠管提至腹腔外切除。同时收集同期行传统多孔腹腔镜肠套叠手术的2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切口美观满意度评分。结果 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与多孔腹腔镜组相比,单孔腔镜组手术时间缩短[(32.4±8.6)min vs.(40.6±9.8)min,P<0.05],出血量减少[(5.5±1.5)mL vs.(8.6±2.2)mL,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4.6±1.2)d vs.(6.2±1.4)d,P<0.05],切口美观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4.2±0.8)分vs.(3.2±0.7)分,P<0.05]。随访6个月~2年未见肠套叠复发。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并且能达到更好的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辅助下治疗小儿肠套叠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设备的更新和手术技巧的日益成熟 ,该技术在小儿腹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日渐广泛 ,我院小儿外科选择 6例急性肠套叠患儿 ,在腹腔镜辅助下进行空气灌肠复位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1 995年 5月至 2 0 0 3年 3月收治的儿童肠套叠 6例 ,男 5例 ,女 1例 ,年龄 8月 - 6岁 ,平均 1 6岁。发病时间在 48小时以内 ,入院时主要症状为阵发性哭闹 ,反复呕吐 ,果酱样便或肛诊时指套染血 ,右中上腹部可触及腊肠样肿块 ,并有触痛。所有患儿术前腹部立位X线平片示 :符合肠梗阻征象 ,其中 4…  相似文献   

3.
4.
96例小儿肠套叠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肠套叠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常由于就诊不及时或延误诊断 ,而威胁婴幼儿的生命安全。为了提高对该病早期诊断重要性的认识 ,以期通过非手术方法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降低手术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我们对我院 1986年~ 2 0 0 0年手术治疗的 96例小儿肠套叠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96例 ,男性 6 9例 ,女性 2 7例 ,男女之比为 2 .6∶1。年龄最大为 2 6个月 ,最小仅 3个月 ,其中 12个月以内发病 82例 ,占 85 .4%。1.2 就诊时间和误诊时间 本组病例就诊时间在发病 2 4小时后 81例 ,占 84.38%…  相似文献   

5.
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急腹症。我院自1995年8月至2003年4月共收治急性肠套叠患儿83例,经灌肠整复成功治愈43例,对失去灌肠整复机会或灌肠整复失败的40例,施行手术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对手术治疗的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肠型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肠型肠套叠临床上较少见,其病因和临床表现与婴幼儿回结型肠套叠有很大差别,在外科急腹症中诊断常较困难。我院自1959年1月到1989年1月30年间共收治14例,报告如下,着重对其病因和诊断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张庭澍 《重庆医学》1999,28(6):460-460
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急腹症。近13年我院对失去灌肠整复或灌肠整复失败的68例,施行手术治疗,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8例中,男53例,女15例,男:女为3.5:1。年龄:2~12月57例,1~3岁8例,4~6岁3例。发病时间:2~8天,平均73小时。1.2临床表现:阵发性哭吵61例,呕吐63例,血便67例,腹块68例,肛检触及套头3例。出现血便时间:最短5小时,最长106小时,平均18小时。首发症:腹泻49例,发烧23例,饮食改变3例。合并过敏性紫癜2例。发现膈下游离气体3例。…  相似文献   

8.
我院在1997年2月-1999年1月间将氧气灌肠应用于20例小儿肠套叠术中,取得满意疗效。结果,除1例因肠管广泛坏死,难以复位,直接做回肠造瘘外,余均复位成功,复位率达95% 。术后恢复良好,无1例死亡。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复位术治疗肠套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肠套叠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的数据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和体征、症状持续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复发例数以及从腹腔镜手术转为开腹手术的例数。结果在所研究的时间段,有162例肠套叠患者:腹腔镜组73例和手术组89例。2组间年龄、性别、体质量、临床症状和体征、症状持续时间、麻醉时间和肠套叠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显著短于手术组(P<0.05)。2组间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中均未发现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手术对小儿稳定性肠套叠的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1.
Zhu LH  Cai XJ  Liang X  Yu H  Xu HS  Wang YF  Wang ZF  Peng SY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5):1059-106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超声肝脏检查及在其引导下施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价值.方法 22例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应用10 mm 7.5/10 MHz线性超声探头检查肝脏,在腹腔镜和超声波共同引导下,了解切线上肝内管道分布和走行,确定并校正切线,引导腹腔镜肝切除,并了解肿瘤边缘或结石残留情况.结果 应用腹腔镜超声的22例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发现1例肝脏意外肿瘤灶1个,21例手术获得成功,其中1例由于肝硬化肝创面出血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平均为157 min,腹腔镜超声检查和引导时间平均14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20 ml.无结石或肿瘤残留.术后出现肝创面胆漏和膈下积液各1例,均经引流后痊愈.结论 腹腔镜超声检查能较准确对腹腔镜肝切除术前后进行评估,在其引导下有助于腹腔镜肝切除术的顺利施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小儿肠套叠复位后术中经阑尾肠道减压灌洗的临床经验。方法2006年1月-2008年4月,37例小儿肠套叠复位后术中实施经阑尾肠道减压灌洗。结果肠道减压满意,关腹时间缩短,亦避免了切开肠管减压所带来的并发症。结论小儿肠套叠复位后术中经阑尾肠道减压灌洗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成人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驰  马春峰 《疑难病杂志》2002,1(3):146-147
目的 探讨成人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临床表现有腹痛、呕吐、腹胀、腹块、腹泻、便血。术前确诊6例,误诊15例。本组根据病因、病变部位、受累肠管的范围和程度均行相应的手术治疗。随诊6个月~2年,无肠套叠复发病例。结论 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详细询问病史,体检、X线钡餐检查、B超及CT检查联合应用可提高肠套叠早期确诊率,及时手术可有效治疗成人肠套叠。  相似文献   

14.
Ji JS  Zhang SZ  Shao CX  He J  Xie S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6):1129-1132
目的评价螺旋CT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并对肠套叠原发病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对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和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68例经手术证实为成人肠套叠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2例、女26例,年龄30-82岁(平均52.5岁),病程3d至13个月。结果68例肠套叠中,CT诊断出66例,达97.1%。主要直接征象有:(1)同心圆征或彗星尾征,66例;(2)血管卷入征,61例;(3)脂肪征,58例。主要间接征象有:(1)靶环征,19例;(2)肠梗阻,24例;(3)腹水,4例;(4)其他征象如邻近肠系膜或筋膜浸润4例,腹膜后淋巴结增大8例。螺旋CT对肠套叠原发病诊断的准确率为72.1%。结论螺旋CT对诊断成人肠套叠及其原发病具有重要价值,诊断肠套叠的特异性征象是同心圆征、血管卷入征和脂肪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在婴幼儿肠套叠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ALOKAa10及GE LOGIQ 7 PRO彩色超声诊断仪对76例婴幼儿肠套叠超声声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例中有57例低频超声提示可疑肠套叠征象,73例高频超声均有明确肠套叠征象,误诊2例,漏诊1例;所有病例均经灌肠复位或者手术证实。结论:超声诊断肠套叠具有无创性、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低频与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相结合可提高诊断符合率,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254例患儿行空气灌肠治疗,58例手术治疗。结果:312例小儿肠套叠的主要症状以腹痛、便血、呕吐、腹部包块为主。空气灌肠,操作简便,复位率可达80%以上,空气灌肠如不能成功,需手术治疗。结论:早期诊断,合理选择辅助检查及术中、术后的正确处理是成功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的误诊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38例误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8例肠套叠曾被误诊为菌痢、腹泻病、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肠痉挛等病。38例中28例行空气灌肠,成功21例,成功率75.0%;17例行手术治疗,其中8例行坏死肠段切除,本组38个病人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对不典型病例应耐心询问病史,仔细检查腹部并行肛门指检,正确应用辅助检查是防止肠套叠误诊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Shi BB  Li HZ  Rong S  Zhao YJ  Fan 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174-175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外科相关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7-2004年20例Castleman病外科相关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15~70岁,平均年龄39岁。肿瘤最小约2cm×3cm,最大约10cm×9cm。肿瘤分布:纵隔肿瘤6例,腹膜后2例,腹腔内2例,肾上腺区域1例,腋下、颈部、耳后等肿瘤6例,多中心肿瘤3例。结果20例患者中19例行手术切除肿瘤或行淋巴结活检。病理均提示为Castleman病,肿瘤类型多为巨大淋巴结增生,血管滤泡型和透明血管型。大多数肿瘤为良性病变。其中3例为副肿瘤性天疱疮(PNP)。结论Castleman病临床上少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肿块可发生在淋巴组织的任何部位,以纵隔、颈部、腋为好发部位,腹膜后肾上腺区域罕见。因此,在临床发现原因不明的肿块时,还要考虑其他少见的肿瘤。手术切除肿瘤为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治疗的治疗体会。方法对276例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整复前后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复位前276例均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解果酱样血便表现,复位后症状消失245例;复位前腹部可触及异常包块245例,复位后包块消失240例;复位前276例B超均能探及腹部异常包块,复位后异常包块消失265例。碳剂试验267例(4—8h后)排便有碳末263例,无碳末排出4例。B超诊断符合率100%,复位成功263例,复位成功率为95.3%。结论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操作方便、复位成功率高,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0.
小儿坏死性肠套叠外科治疗9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坏死性肠套叠的病因、诊断、低压空气灌肠复位的作用、手术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经手术治疗的93例小儿坏死性肠套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9例原发性肠套叠,14例继发性肠套叠。套叠类型为回-结肠型73例,小肠型15例,结-结肠型5例。全组均行套叠复位加坏死肠段切除一期吻合术。术前误诊5例,死亡3例。结论:(1)局部解剖因素是小儿肠套叠发生的主要原因;(2)B超检查有助于肠套叠的诊断;(3)对于复发性肠套叠不宜反复多次地进行低压空气灌肠复位;(4)手术原则是对于高度怀疑肠管坏死的不能姑息,应积极切除,但同时亦应尽可能多地保留有活力的肠管及回盲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