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人工智能技术将有助于推动中医诊断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尤其在解决中医四诊信息客观化采集和术语规范化研究瓶颈问题上.文章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医四诊以及四诊合参的研究现状和问题,论述了课题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诊断术语规范化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总结提出中医诊断人工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
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古典医籍及现代医学的检测指标,论述了中医四诊的客观化研究,分析了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的规范化上存在的问题,并对四诊客观化、证候、辨证等提出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医四诊过于主观化和抽象化,因此如何将中医四诊客观化、标准化是现今中医诊断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四诊信息的采集是中医四诊客观化的必要手段,目前在望、闻、问、切等方面均有所建树.整理概括近15年中医四诊采集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装置,分别从望诊、问诊、闻诊、切诊等几个方面按照采集装置不同的原理、侧重解决的采集问题等分类表述,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研究过程中,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将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把采集到的舌诊、面诊、脉诊信息进行分析并与CRF中医诊断相关联,为其提供客观化和标准化的依据。整理概括近10年以来对CRF舌诊、面诊和脉诊信息的研究情况,发现CRF四诊信息的分析和客观化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有望为CRF的中医诊断、辨证和治疗提供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中医声诊是中医四诊中闻诊的重要内容,是四诊客观化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闻诊在当今中医界有渐被忽略的势头,不论是在教学以及临床方面,闻诊的重要性都难以得到重视。近年来,有关声诊客观化研究的报导也不多,中医声诊研究存在较大的空白。实验语音学的发展,为中医声诊研究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使开发符合中医声诊特色的诊疗软件成为可能。笔者就近年来中医声诊研究的现状以及实验语音学的发展状况作一综述,以便于更好的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发展中医声诊客观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的相关技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客观化诊断技术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孕育而生,尤其在指导脾胃病诊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脾胃病相关的数据库建设日益丰富,望闻问切相关仪器相继被研发,投入临床使用,分析诊断系统也日益丰富精进,故本文对脾胃病中医诊断相关的数据库及四诊客观化的研究现况进行汇总整理,以期为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中医证候客观化、规范化研究进程,量表概念渐被引入。尤其本世纪初开始,严格按照量表研制程序制备中医四诊信息和病证量表的工作方兴未艾。本文对目前国内中医四诊信息和证候量表的研制工作作一探讨,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中医四诊仪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舌象、脉象、面象、问诊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化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50例作为实验组,另选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DSO1-C型中医四诊仪采集患者的舌象、脉象、面象,通过计算机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分析得出患者证型。结果中医四诊仪测出的结果与临床中医辨证分型紧密相关。结论应用中医四诊仪对2型糖尿病患者辩证分型,其结果更加客观化、标准化,从而避免医师的主观偏差。  相似文献   

9.
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着手于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现状,从四诊信息采集、证候群特异性生物学基础研究、中医证候模型的建立以及证候辨证方法客观化4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四诊信息客观化是中医证候客观化的前提;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证候生物学物质基础的探索提供了可行条件;方证结合和建立证候动物模型是证候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复杂系统理论为辨证客观化提供新方法。证候客观化研究应当从中医整体性出发,多学科交叉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0.
循证医学对四诊客观化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诊客观化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主要领域。探讨四诊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四诊客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循证医学方法,提出实现四诊客观化的对策。四诊合参,真实准确全面的记录病史资料;四诊重在分级,逐步实现量化;开展大规模四诊与客观检查结果相关性的研究;采用大样本,遵守随机、对照、双盲和重复的原则,逐步实现四诊客观化。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是中医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医肿瘤学现代化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分析中医肿瘤学在理论创新、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明确现代科技进步对中医肿瘤学发展的助推作用,同时也看到中医肿瘤现代化研究中尚且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纵观中医肿瘤学现代化发展的历程,其发展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和发扬中医辨治优势,在遵循中医肿瘤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理念,积极推动科研模式的转变和方法学的创新,始终以提高临床疗效作为发展的方向,使中医肿瘤学现代化发展真正做到有机融合、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2.
黄哲  李美辰  施卉  徐凤翔 《中草药》2021,52(17):5132-5138
中药是我国具有原创性优势的健康资源,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的价值,强调"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推动中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但目前中药仍面临创新能力不足、中药新药发展缓慢的问题,严重制约中药产业的发展。中药新药研发具有政策导向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运用和监管科学的兴起,将会促进中药监管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发展,为中药研发提供政策指导。对中药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殊性及监管情况进行分析,探索中药监管科学建设思路,以期为改善中药新药监管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调查研究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获奖成果、科研课题、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以及专家访谈、会议研讨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以下问题:1.中医理论的先进性及其历史贡献;2.发展中医理论的重要现实意义;3.中医理论现代发展的概要情况;4.中医理论现代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5.中医理论发展的总体趋势;6.中医理论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思路;7.中医理论发展的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8.中医理论发展的保障措施等。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入新时期、迎来新机遇,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都需要中医药对外传播交流人才。高等中医药院校应立足自身特色,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在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构建大学英语-中医英译-专业双语/英语课程的培养模式,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构建英语专业课程-中医英译-中医药英语课程的培养模式。中医英译作为过渡课程,讲解中医英译理论和中医英译策略并进行中医英译实践,为后续中医药双语/英语课程打下基础,其课程开发和开设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东省粤东地区基层中医药发展现状。方法:采用现场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2种方式对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揭阳市揭东县等卫生主管部门和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调研,对被调查地区卫生局相关领导、基层医院院长、基层医院医生代表进行访谈,以了解各地基层中医药发展状况。结果:由于中医药服务定价偏低、“中医院西化”“中医人员西化”现象严重、中医医疗机构底子相对薄弱、专业队伍后继乏人、中医药特色不明显、体系结构有缺陷等原因,广东省粤东地区基层中医药的发展陷入困境。结论:应充分认识基层中医药发展现状,针对制约中医药发展的薄弱环节,制定正确的应对措施,使基层中医药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6.
循证医学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的主要方法,但将现有的循证指南制定程序和方法用于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存在一定的难点。本文通过对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现状及中医自身特点的分析,提出若干建议,以期能够为制定符合中医特点的临床实践指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学对民族的繁衍昌盛、人民的医疗保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认识的偏差和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影响了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正确评价,进而影响了中医药学的健康发展。临床是促进中医药学发展的动力,疗效是中医药研究的中心,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中医药学健康发展的保障。因此,要以临床为中心,以增强防治疾病的能力为重点,加强疑难病症的临床研究,满足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加强危重急症的临床研究,提升中医药在医疗事业中的地位;加强功能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展现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建立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反映中医药特色,确立中医药优势地位,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医药;并以此为契机,带动理论的突破和基础研究的深化,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回顾近代中医发展的浮沉命运,大批有识之士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朱氏妇科传人朱小南先生不仅精研中医学术,亦积极关注中医发展,不仅从事中医教育事业,还创办了《新中医刊》,为中医的存亡抗争、学术交流及提供了言论的平台,也为中医的发展传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朱小南先生在《新中医刊》中发表了大量文章,融会了学术、科研、社论,具体表现在关注中医院的建设、关注中医出版的舆论作用、关注中医学校的建设工作以及中医发展之命运,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目前中医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发展中医依然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清代中医文献数量庞大,种类繁多,门类齐全,传播面广,是古代中医文献流传至今保存量最大者,使得后人可以最大限度地从中了解清代医学发展的信息,这是其它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纵观清代中医文献特点与医学发展,可谓互为相长。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学著作的产生,医书的问世与传播有力地推动医学前行。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华夏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精准、科学地传播中医药文化不仅对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意义重大,也对“健康中国”行动的实施影响深远。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作为一种新兴理念,在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公众提高科学素养、发展超越现有科学理论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从科学传播角度来剖析研究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在某种角度下可使中医药文化脱离唯科学主义和“一元论”观念的裹挟,重塑中医与科学的关系对正确理解、认知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的关系有所助益,也可引导公众重新学习中医文化,提升社会对中医药整体的认可和接纳程度。文章从科学传播相关视域对中医药文化影响进行简述,并分析展望科学传播各主体在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发展进程中的责任与意义,以期将科学传播作为工具,提高公众整体中医科学文化素养;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