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脏常见弥漫性疾病的ADC值及DWI上信号强度与相应血供相关性。方法:共110例(19例肝硬化癌变结节、20例肝转移性肿瘤、35例海绵状血管瘤和36例肝囊肿)弥漫性肝占位进行磁共振扫描并计算感兴趣区ADC值、信号强度及增强率。结果:癌变结节与DN及正常肝组织间ADC值相比明显高于后两者,P<0.05。肝囊肿、海绵状血管瘤、肝硬化癌变结节及转移性肝癌在DWI上均为明显高信号。结论:DWI及ADC值对于鉴别弥漫分布的肝脏恶性实质肿块与肝硬化再生结节及良性富水肿块(血管瘤及囊肿)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在弥漫分布的肝硬化再生结节中发现癌变结节,有其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一种新的调频连续波(FMCW)雷达触发技术与传统的膈肌导航触发技术和呼吸门控触发技术在自由呼吸肝脏MRI中的临床应用对比。方法:临床收集23例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同时使用调频连续波雷达触发技术(FT)、膈肌导航触发技术(NT)、呼吸门控触发技术(BT)在自由呼吸状态下行肝脏磁共振T2WI和DWI,评估三种技术下各序列的图像质量和成像时间,测量和比较信噪比SNR病灶、SNR肝、对比度噪声比CNR及ADC值。结果:NT的T2WI图像质量优于FT和BT并且扫描时间最长(N=23,P<0.05),三者的DWI图像质量无差异。三者的T2WI和DWI中SNR肝相似。FT的DWIb50中SNR病灶(705.13±434.80)和CNR(504.41±400.69)高于NT(SNR病灶:639.41±407.98,CNR:420.64±416.61)和BT(SNR病灶:...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3.0T磁共振上,分析评价呼吸门控DWI序列在胰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3.0T磁共振上,15例正常志愿者行常规T1WI、频率饱和脂肪抑制T2WI、MRCP、DWI及LAVE平扫,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术前行常规T1WI、频率饱和脂肪抑制T2WI、MRCP、DWI、三维LAVE及增强三维LAVA扫描,DWI序列基于SE-EPI序列及b值为0和600s/mm2,应用呼吸门控翻转恢复脂肪抑制技术,统计学比较分析正常胰腺胰头、胰体及胰尾的ADC值和胰腺癌、正常胰腺、邻近胰腺及远端炎症区的ADC值.结果:胰腺不同部位的ADC值从大到小依次为胰体、胰尾和胰头,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胰腺各部位的ADC值统计学有明显差异,值为5.521,P<0.05,两两比较显示胰头分别与胰体及胰尾的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1及0.023.不同组织的ADC值从低纠高依次为胰腺癌、正常胰腺、远端炎症及邻近胰腺组织,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组织的ADC值有明细统计学差异,F值为15.976,P值为0.000002,两两比较分析显示胰腺癌分别与正常胰腺、邻近胰腺及远端炎症的ADC值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00271、0.000003及0.000105,结论:在3.0T磁共振上,在呼吸门控DWI序列有助于病灶筛查,且测量的ADC值能够较好的反映胰腺癌、正常胰腺、邻近胰腺及远端炎症的组织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DWI和LAVA技术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小肝癌30例、肝血管瘤15例、肝囊肿15例)的MRI图像。扫描序列为常规自旋回波序列(T2WI、T1WI)、LAVA多期增强序列及DWI检查(b值分别为0和800 s/mm^2)。比较小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的ADC值是否有差异;对比分析LAVA多期增强序列(A组)、T1WI、T2WI和DWI(B组)及这2种方法联合应用(C组)在病变检出和定性诊断方面的价值。结果:在病变检出方面:A组检出67个病灶,B组检出67个,C组检出67个,A组与C组比较,对病变的检出率无差异。在结节的定性诊断方面:在取得临床或病理证实的67个病灶中,A组诊断正确57个(85.1%),C组为65个(97%),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858,P〈0.05);肝囊肿、肝血管瘤、小肝细胞癌的ADC值分别为(3.341±0.299)×10-3mm^2/s、(2.154±0.308)×10-3mm^2/s、(1.132±0.241)×10-3mm^2/s。结论:DWI结合LAVA技术对肝脏小病灶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一种检测水分子弥散状况的磁共振成像方法。DWI最初是应用在中枢神经系统,目前也以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最为成熟,特别是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随着对DWI认识的加深以及磁共振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人们逐渐把DWI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肝脏病变的磁共振扩散成像的量化研究初探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目的 量化分析肝脏病变的磁共振扩散成像 (DWI)的表面扩散系数 (ADC值 )及磁共振影像特点。方法 对 12 7例磁共振检查发现的病变行磁共振扩散成像 ,计算病变的ADC值及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的瘤 /肝ADC值比值。结果 病变的ADC值均值为 :肝细胞癌 (0 .99± 0 .2 6)× 10 -3 mm2 /s ,肝转移瘤 (1.17± 0 .3 2 )× 10 -3 mm2 /s ,肝血管瘤 (1.81± 0 .42 )× 10 -3 mm2 /s ,肝囊肿 (3 .11±0 .3 8)× 10 -3 mm2 /s ,肝硬化 (0 .92± 0 .2 5 )× 10 -3 mm2 /s ,脂肪肝 (1.3 7± 0 .3 2 )× 10 -3 mm2 /s ;肝细胞癌的瘤 /肝ADC值比值均值是 0 .89± 0 .17,肝转移瘤的瘤 /肝ADC值比值均值是 1.2 7± 0 .2 1,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综合量化分析病变的ADC值、瘤 /肝ADC值比值的变化规律 ,能准确地判断肝脏有关病变的性质 ,对肝脏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做出更准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常规成像及DWI对脑膜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磁共振常规成像序列(T1WI、T2WI及FLAIR)与DWI对脑膜瘤的检出率,探讨其鉴别病理亚型及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的MRI图像,计算不同序列对脑膜瘤的检出率;测量并比较不同病理亚型、不同病理分级的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和相对ADC值(rADC值)。结果:在T2WI上出现低信号的多是纤维型、过渡型和砂粒体型,出现高信号的多是脑膜上皮型和血管瘤型。在各个序列中,以DWI对脑膜瘤病变的检出率最高(87.1%),T2WI次之(74.3%),T1WI最低(38.6%)。恶性脑膜瘤的囊变发生率(67%)明显高于良性脑膜瘤(22%)。良性组各亚型间、良恶性两组间平均ADC值及r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提高对脑膜瘤的检出率,但单独根据ADC值并不能鉴别脑膜瘤的亚型及良恶性。DWI结合常规MRI表现对脑膜瘤亚型及良恶性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肝脏磁共振扩散成像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计算机技术、磁共振硬件及软件的迅速发展 ,以及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 ,磁共振在肝脏的诊断作用日趋重要[1~ 4 ] 。平扫和增强扫描使病变的检出率、定位及定性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 ,这无疑给临床带来了很大的鼓舞。但同时又带来了新的问题 ,小病灶、不典型病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更加困难[5,6] 。这就使得人们在完善MR硬件、软件及优选序列的同时 ,结合已有解剖图像发展了一种新的MR检查技术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 ,DWI) ,使MR向功能化检查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 肝脏磁共振扩散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对胰腺癌诊断价值。方法:搜集胰腺癌患者35例,正常对照组共32例。DWI选用b值分别为50、400、700s/mm^2,分别测量胰腺癌组织、癌周胰腺组织及正常对照组的ADC值,并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测量胰腺癌组织在T2WI,DWI(b=400s/mm^2)及磁共振增强扫描图像中病灶最大直径,并进行分析。结果:3组b值所测得ADC值统计结果示胰腺癌组织与正常对照组、癌周胰腺组织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与癌周胰腺组织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胰腺癌组织在T2WI,DWI(b=400s/mm^2)及动态增强图像中最大直径测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WI可以较清楚地显示胰腺癌病灶,b值为400s/mm^2时图像效果最佳,与ADC值测定共同分析对胰腺癌病灶的检出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出血(ICH)不同时期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经CT证实的ICH患者MR图像,结合出血时间进行分期,分析各期MR信号特点,并测量血肿内部及健侧对应部位ADC值,对各期ADC值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超急性期、亚急性晚期、慢性期血肿DWI大部为高信号,其中超急性期血肿边缘见低信号环;急性期、亚急性早期DWI以低信号为主,边缘见高信号环;各期患侧ADC值与健侧比较均明显下降,其中急性期和亚急性晚期下降幅度最大;除慢性期外双侧ADC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脑出血各期DWI信号有一定特征性,血肿中心ADC值较健侧降低,DWI可以鉴别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12.
3.0 T MR DWI在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3.0 T 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采用GE 3.0T Signal EXCITE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对47例肝脏局灶性病变(57个病灶)行DWI,其中25例良性病变30个病灶,22例恶性病变27个病灶.b值选用0、500、1000 s/mm2,测量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DC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b值为500 s/mm2和1000 s/mm2时,良性病变的ADC值分别为(3.12±1.58)×10-3mm2/s、(2.23±1.01)×10-3 mm2/s;恶性病变的ADC值分别为(2.01±0.95)×10-3mm2/s、(1.31±0.37)×10-3 mm2/s,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评价ADC值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99、77.8%、76.6%、77.2%、75.0%、79.3%和0.852、81.5%、90.0%、85.9%、88%、84.3%.结论 3.0 T MR DWI ADC值在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且b值为1000 s/mm2时所测ADC值较准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4年12月-2015年7月临床怀疑为肝脏肿瘤、且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临床或随访明确诊断的92例患者(共93个病灶)的病例资料,其中恶性组69例、良性组23例(24个病灶)。所有患者均行常规 MRI平扫、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及IVIM(b=0、20、50、100、200、400、600、800和1200s/mm2)。将ROI 放置于肿瘤最大实性区域,采用单指数及双指数模型获得以下参数值:表观扩散系数(ADC)、慢速表观扩散系数(D)、快速表观扩散系数(D*)及快速扩散成分所占比例(f)。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恶性组间各参数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计算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良性病变的ADC、D、D*和f值分别为(1.67±0.59)×10-3、(1.23±0.34)×10-3、(36.13±17.84)×10-3mm2/s 和(29.96%±15.67%),恶性组者分别为(1.20±0.36)×10-3、(0.88±0.21)×10-3、(34.84±19.75)×10-3mm2/s 和(21.77%±10.07%)。除D*值外,ADC值、D值及f值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0及0.023),相应ROC下面积分别为0.764、0.804及0.665。以D值<1.13×10-3mm2/s为阈值,诊断肝脏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5.5%和62.5%。结论: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有助于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其中使用双指数模型计算的慢速表观扩散系数值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3.0T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新西兰大白兔I/R模型36只,随机分成6组(Sham,0.5 h,2 h,6 h,12 h,24hI/R组),每组6只.肝缺血组采用half-Pringl.结扎肝左叶血供60min后,恢复血供,b值分别选取50mm2/s,100mm2/s,300mm2/s,600mm2/s,同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肝生化天门冬氨酸轻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检测.结果 除b=600mm2/s外,0.5h与24h组AD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b=50,100mm2/s时,6h组与Sham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 h和12hUR与Sha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VR血清AST,ALT明显高于Sham组(P<0.05).结论 3.0TDWIADC值能动态监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发展过程,采用较小的b值(b<300mm2/s)能敏感地反映肝脏血窦淤血等病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DWI成像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CSM患者,22例非CSM患者行颈髓MRI和扩散加权成像,分析病变表现并测量其ADC值。结果:48例均获得弥散加权图像和弥散系数。CSM患者受压部位ADC值明显高于邻近部位和正常颈髓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CSM脊髓受压部位T2WI出现高信号,ADC值增高;9例T2WI表现为等信号,其中有6例表现为脊髓受压部位ADC值增高,DWI显示不同信号组受压部位平均ADC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信号组受压部位与相应邻近正常部位平均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以通过受压脊髓ADC值改变更早的判断脊髓内部变化,比常规T2WI能更早、更准确显示脊髓受压的情况,从而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胰腺炎(AP)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AP及75例正常胰腺的MR资料,计算DWI序列b=800 s/mm2图像上胰腺与肝脏的信号强度比(SIR),测量胰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分别比较2组的SIR及ADC,并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诊断阈值,评价SIR、ADC与MRI常规序列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正常胰腺相比,AP组SIR显著升高(2.06±0.48 vs 1.24±0.27,t=12.2,P<0.0001),ADC显著降低[(991±133)μm2/s vs(1153±149)μm2/s,t=-6.2,P<0.0001].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SIR>1.51、ADC≤1039μm2/s.SIR的敏感度(92.0%)高于ADC(72.0%)及MRI常规序列(74.0%),SIR(88.0%)及MRI常规序列(93.3%)的特异度高于ADC(77.3%).结论 AP时水分子扩散受限,SIR诊断效能优于ADC及MRI常规序列,有利于AP的检出. 相似文献
17.
临床应用的肝脏CT和MR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动态增强CT(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动脉造影CT (computed tomography arteriography,CTA) 及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CT arterial portography,CTAP)和经肝动脉造影CT(CT during hepatic arterioportography,CTHP),顺磁性对比剂动态增强MR成像,及超顺磁性对比剂(例如SPIO)动态增强MR成像等,这些检查能发现肝脏局灶性病变并确定其影像特征,互相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b值DW I序列A DC值测量在肝脏感染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肝脏病变(肝脓肿11例,肝结核3例,9例肝泡状棘球蚴)行多b值的DWI扫描及常规MRI检查,分别拟合出10个b值ADC10 b图,3个低b值(0s/mm2、50s/mm2、100s/mm2)ADClow图,3个高b值(500s/m m2、750s/mm2、1000s/mm2)ADCh ig h图,并将ADClow与ADCh ig h值之间的差异定义为ADCp e r f值。在病变液化区及边缘带绘制两个相同大小的感兴趣区(ROI),分别计算出ADCl ow、ADCh ig h、ADCp e r f及ADC10 b值,并分析三组肝脏病变在不同b值以及不同区域各个测量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不典型肝泡型包虫与脓肿之间液化区及边缘带ADC10 b,ADCh ig h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脓肿、不典型泡性包虫病边缘带ADC10b、ADCpe r 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脓肿及泡性包虫病液化区ADCpe r f以及结核及脓肿边缘带ADCh ig h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各组病变不同区域的ADClow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和ADC图分析及ADC值测量可为肝脏感染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