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辅助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ac shock,CS)患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共90例AMI合并CS的患者,应用IABP辅助行PCI治疗,根据出院转归分为死亡组30例和生存组60例。结果 (1)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7.57±3.19)h,死亡组较生存组明显延迟(P0.05)。(2)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女性和糖尿病比例大、年龄大、入院时收缩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PCI治疗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 3级比率及PCI术前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比率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罪犯血管、入门-球囊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在住院期间临床事件发生率(床旁血滤、急性肾衰竭)较生存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ABP辅助PCI治疗AMI合并CS,并不能明显降低早期院内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术辅助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将我院125例AMI合并CS患者(2019年8月~2021年5月)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性别、年龄、治疗方法、合并症等),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AMI合并CS患者IABP术辅助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25例AMI合并CS患者IABP术辅助治疗后存活75例,存活率为60.00%(75/120),死亡50例,死亡率为40.00%(50/125);存活组、病死组的年龄、吸烟、伴有高血压、伴有糖尿病、伴有脑梗死、前壁梗死、冠脉病变支数多、IABP治疗后并发心排量不足、IABP治疗后并发肺部感染、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Ⅱ级、平均动脉压、TC、FBG、BUN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发现,年龄≥75岁、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多、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为Ⅱ级、IABP并发心排量不足为AMI合并CS患者IABP术辅助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AMI合并CS患者IABP术辅助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因素较多,年龄、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术后TIMI血流分级、IABP并发症等均可引起不良预后,对此,临床应针对高危因素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3.
陆铭  梁春  任雨笙  潘晓明  樊民  杨靖  吴宗贵 《重庆医学》2013,(24):2904-2907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AMI置入IABP患者共73例,评价其院内死亡及1年死亡率,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73例应用IABP患者中,院内死亡21例(28.8%),1年死亡27例(37%),在院及1年死亡患者的年龄更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血流分级TIMI(0和1级)低血流患者比例更多,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低LVEF及PCI术后的TIMI低血流为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ABP可应用于AMI的多数危险状况,高龄、低LVEF,PCI术后的TIMI低血流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近中期临床疗效及影响患者院外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共入选AMI合并CS行急诊PCI患者58例,分为院外死亡组(22例)和院外存活组(36例),统计患者的临床高危因素、冠脉造影及介入特点。结果:死亡组既往有心肌梗死患者及心功能较差者死亡率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年龄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发病至PCI时间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死亡组梗死相关血管发生于前降支和严重三支病变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既往有心肌梗死及心功能较差者、发病至PCI时间、年龄、梗死相关动脉及严重三支病变与院外死亡率显著相关,急诊PCI对AMI合并CS患者具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项研究主要探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时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或不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对院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77例(男性67例,女性10例)2006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置入IABP的AMI并发CS病例,分成两组,A组(n=47)为行支架术组,B组(n=30)由于血栓负荷重、复杂多支或严重狭窄病变未行支架术组.观察指标为狭窄血管数目,术后罪犯血管远端血流TIMI分级,在院死亡.结果 冠脉造影结果:3支病变发生率:A组31.9%,B组63.3%,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术后罪犯血管远端血流TIMI<3级:A组10.6%,B组26.7%,无统计学差异(P=0.20).在院病死率:A组44.7%,B组56.7%,总病死率49.3%,无统计学差异(P=0.39).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后罪犯血管远端血流TIMI<3级(OR =2.14,95% CI:1.76~41.40)可作为AMI合并CS病人在院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诊介入治疗AMI合并CS,支架术或未行支架术的预后可能取决于术后冠状动脉的再灌注,术后罪犯血管远端血流TIMI<3级可作为AMI合并CS病人在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近期疗效。方法收集AMI合并CS患者资料,按照是否行PCI治疗分为PCI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并将PCI治疗组根据有无使用IABP分为两个亚组。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和院内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1)PCI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2.9)h vs(27.5±8.3)h,P〈0.05],在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况下,两组院内病死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35.7%vs 57.4%,P〈0.05)。(2)IABP基础上行PCI治疗组在一般情况、危险因素与单纯PCI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况下,两组患者院内病死率有统计学意义(14.3%vs 46.4%,P〈0.05)。结论早期行PCI可改善AMI合并CS患者近期预后,在IABP基础上再行PCI治疗,院内病死率可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因AMI入住我院并行PCI的275例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史、入院情况、术中及术后情况、并发症等资料,对可能影响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性( P=0.047,OR=2.91)、广泛前壁心肌梗死(P=0.044,OR=3.07)、肾功能不全史(P=0.021,OR=7.98)、发生心源性休克(P=0.008,OR=15.71)、术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3级(P=0.016,OR=5.61)、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P=0.043,OR=3.49).结论 影响AMI患者行PCI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女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置入IABP、术后TIMI血流<3级、肾功能不全史和发生心源性休克.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发病在6h以内,或12 h内仍有持续胸痛的843名AMI患者给予急诊PCI,收集患者的临床、造影和介入治疗资料。PCI术后,根据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显色分级两项结果将病人分为两组,正常血流组和无复流组。比较这两组病人基本临床资料、造影结果和手术相关资料的差异,分析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的原因。结果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率约为15.9%。通过单变量分析,既往MI病史、心梗Killip分级、症状至PCI时间、术前IABP应用、术前TIMl分级、病变长度、血栓负荷程度、再灌注方法与急诊PCI术后发生无复流有关(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认为,症状至PCI时间(OR:1.60;95%CI:1.02~2.73)、术前TIMI血流分级(OR:1.1;95%CI:1.04~1.16)、病变血管长度(OR:1.40;95%CI:1.19~1.69),血栓负荷程度(OR:2.02;95%CI:1.47~2.76)可作为急诊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症状至PCI时间、术前TIMI血流分级、病变血管长度和血栓负荷程度可作为AMI患者急诊PCI后发生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背景 心源性休克(CS)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研究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AMI合并CS患者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究早期液体平衡和乳酸清除率对接受ECMO辅助治疗AMI合并CS患者的短期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ECMO治疗的49例AMI合并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CMO上机后30 d结局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27)和死亡组(n=22)。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MI合并CS患者ECMO上机后30 d死亡的影响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24 h液体平衡、24 h乳酸清除率及联合指标在预测AMI合并CS患者ECMO上机后30 d预后的价值,采用Delong检验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死亡组患者年龄、肌酐、罪犯血管左主干或左前降支、急性肾损伤、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比例、24 h液体平衡、上机24 h乳酸高于生存组,24 h乳酸清除率低于生存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02,95%CI(1.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我院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2例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2例患者年龄45~73岁(平均60.3±12.6岁),其中男性22人,女性10人,发病时间在1~12 h之内,均采用右侧股动脉穿刺法行急诊PCI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30例AMI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急诊PCI组中除1例因高龄、3支病变、合并心源性休克、PCI术后发生无再流、于术后2 h死亡外、其余患者术后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IRA)前向血流均达到TIMI 2,3级,且住院时间短,酶峰提前,3个月时的心功能优于药物保守治疗组。结论:急诊PCI治疗AMI能更迅速而持久地开通和恢复IRA的血流,挽救濒死心肌,改善预后,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廖贵红  张健 《中国热带医学》2009,9(8):1528-1529,1534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于发病0.5~12h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对梗死相关血管(IRA)直接行PTCA及支架置入。监测IABP置入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并于4周内行心脏超声检查及心功能测定。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示:单支血管病变2例,双支血管病变6例,三支血管病变18例,左主干病变2例。28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全部再通,23例患者血流达到TIMI3级,5例患者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急诊介入术中死亡2例,介入治疗术后住院期内死亡10例。住院期间总死亡率为42.9%(12/28)。16例存活患者4周时检查射血分数(EF)为0.43-0.67(0.53±0.10)。结论应用IABP可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行急诊PCI中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支持。  相似文献   

12.
方文宾  马骥  徐耕 《浙江医学》2009,31(8):1124-1126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病情危重、预后差,常规药物治疗效果较差,死亡率可达80%以上。近年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逐渐应用于AMI并发CS和心力衰竭的治疗,它能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压、稳定血流动力学,并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赢得宝贵时间,已成为目前治疗AMI合并CS的一种有效的机械循环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13.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3):413-416
目的:研究血清可溶性基质溶素-2(sST2)联合胱抑素C(CysC)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风险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3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纳为研究对象,随访1年。统计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将发生MACCE事件者纳为预后不良组,未发生MACCE事件者纳为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行COX多因素分析,统计影响AMI患者PCI治疗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1年,AMI患者MACCE事件发生率为21.95%;COX单因素分析提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的年龄、Killip心功能分级、血管病变支数、最终TIMI血流分级、血清sST2及CysC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OX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60岁、最终TIMI血流分级0~2级、sST2>78.16ng/mL及CysC>1 218.12 ng/mL将增大AMI患者PCI治疗后MACCE事件发生风险;AMI患者PCI治疗1年后MACCE事件累积发曲线显示:入院时血清sST2>78.16 ng/mL者MACCE累积发生率为91.16%,显著高于≤78.16ng/mL者的78.16%(P<0.05);血清CysC浓度>1 218.12 ng/mL者的MACCE累积发生率为90.13%,显著高于≤1 218.12 ng/mL者的70.26%;sST2≤78.16 ng/mL联合CysC≤1218.12 ng/mL MACCE累积发生率低于其余组合(P<0.05)。结论:AMI患者入院时血清sST2联合CysC水平能预测其行PCI治疗1年后MACCE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发病在6 h以内,或12 h内仍有持
续胸痛的843名AMI患者给予急诊PCI,收集患者的临床、造影和介入治疗资料。PCI术后,根据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显色分
级两项结果将病人分为两组,正常血流组和无复流组。比较这两组病人基本临床资料、造影结果和手术相关资料的差异,分析
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的原因。结果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率约为15.9%。通过单变量分析,既往MI病史、心
梗Killip分级、症状至PCI时间、术前IABP应用、术前TIMI分级、病变长度、血栓负荷程度、再灌注方法与急诊PCI术后发生无复
流有关(P<0.05 )。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认为,症状至PCI时间(OR:1.60;95% CI:1.02~2.73)、术前TIMI血流分级(OR:1.1;
95% CI:1.04~1.16)、病变血管长度(OR:1.40; 95% CI:1.19~1.69),血栓负荷程度(OR:2.02; 95% CI:1.47~2.76)可作为急诊PCI
术后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症状至PCI时间、术前TIMI血流分级、病变血管长度和血栓负荷程度可作为AMI患者
急诊PCI后发生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冠脉血流水平、无复流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南阳医院收治的行急诊PCI治疗的139例AMI患者按再灌注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n=78)与血栓抽吸组(n=61),溶栓组靶血管病变部位逆向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血栓抽吸组对闭塞血管行血栓抽吸,比较2组手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术后校正TIMI血流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及心功能变化,统计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率、90 min内ST段回落率及近远期不良出血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总结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影响因素。结果:①2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无复流率为5.13%,...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并发胃肠出血的危险因素,为AMI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诊断且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AMI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PCI术后胃肠出血者纳入观察组(47例),将术后胃肠正常者纳入对照组(43例),对比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心梗Killip分级、犯罪血管长度、高血压、消化性溃疡、肾功能)、临床指标(甘油三酯、血浆胆固醇、白蛋白、C-反应蛋白、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手术资料(手术时间、支架数量、替罗非班使用情况、血栓抽吸、术前TIMI血流分级及术后TIMI血流分级)的差异,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AMI老年患者PCI术后胃肠出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犯罪血管长度、消化性溃疡、肾功能、C-反应蛋白、白蛋白水平、支架数量及替罗非班的使用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肾功能、C-反应蛋白水平及替罗非班的使用情况是影响患者胃肠出血的危险因素。 结论 AMI老年患者PCI术后并发胃肠出血的危险因素是肾功能、C-反应蛋白水平及替罗非班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定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的预后指标。方法:对一个地区性心胸医院内11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或择期PCI的患者队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内死亡率为51%(58例患者)。不利的预后因素有:心肌梗死病史、年龄超过70岁、心源性休克合并对溶栓治疗无反应(溶栓失败)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3种因素是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OR5.21(95%CI1.85~14.69)、OR4.02(95%CI1.14~14.12)和OR3.78(95%CI1.43~9.96)。结论:大约50%的心源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件心源性休克(CS)复苏后急诊PCI救治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在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2例AMI合并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患者在复苏后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例患者均在入院后2小时内实施PCI手术,且手术顺利进行,患者身体状况恢复良好,均在住院治疗2周后康复出院.结论:急诊PCI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复苏后的治疗效果显著,能显著降低患者近期的病死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病例资料,旨在探讨影响急诊PCI治疗AMI患者住院期间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急诊PCI治疗AMI的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分为事件组及非事件组,比较两组间可能引起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2%(67/304);通过t检验或χ2检验发现:肌酐,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红细胞比容,白细胞、年龄>75岁,Killip分级≥2级,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2级,术前发生心律失常、多支病变,术后2 h ST段回落率<50%,长就诊至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2B)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红细胞比容(red blood cell specific volume,HCT)、N 端脑钠肽激素原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Killip分级≥2级、术后TIMI血流≤2级、术后2 h ST段回落率<50%、长D2B时间是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HCT,NT-proBNP,Killip分级≥2级,术后TIMI血流≤2级,术后2 h ST段回落 率<50%、长D2B时间是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上述高危患者进行积极的监测与处理,能够有效改善AMI患者急诊PCI术后的预后,减少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背景 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可能在救治和预后方面有异于老年男性AMI患者。而目前中国关于老年AMI患者救治现状和预后的性别差异研究较少。 目的 分析不同性别老年AMI患者的救治情况、院内死亡率和1年心血管死亡率的差异。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成都地区11家综合医院就诊的1 579例老年(>60岁)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 056例,女523例。比较不同性别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及1年预后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性别患者出院后1年内心血管死亡的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出院后1年内心血管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果 女性吸烟、饮酒、PCI史和COPD史、典型胸痛/胸闷症状发生的比例、肌酐水平、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及降脂药物的应用比例低于男性(P<0.05),女性年龄、合并糖尿病史比例、心率、Killip分级≥Ⅱ级比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症状发作至导丝通过的时间(S-to-B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导丝时间(FMC-to-B时间)、院内全因死亡率高于男性(P<0.05)。女性出院后1年内心血管相关死亡率高于男性(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性别〔HR=1.830,95%CI(1.029,3.255),P=0.040〕、年龄〔HR=1.063,95%CI(1.031,1.095),P<0.00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HR=2.382,95%CI(1.380,4.113),P=0.002〕、心源性休克〔HR=2.474,95%CI(1.259,4.859),P=0.009〕、肌酐〔HR=1.004,95%CI(1.001,1.006),P=0.003〕和PCI〔HR=0.228,95%CI(0.135,0.386),P<0.001〕是老年AMI患者出院后1年内心血管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论 老年AMI患者院内行再灌注治疗措施的比例无性别差异,但救治效率和预后存在差异。女性AMI患者院内救治效率更低、心肌总缺血时间更长、药物使用比例更低,且院内全因死亡率和1年内心血管死亡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