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置管术于上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具有留置时间长,创伤小,安全系数高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1]、术后需要补充肠外营养、长期静脉治疗等患者。然而,受患者年龄、体型、情绪、血管解剖个体差异等不同因素影响[2],PICC置管操作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到达上腔  相似文献   

2.
1例PICC颈内静脉异位正位后无名静脉回折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君娥  周志芳 《护理学报》2009,16(23):59-59
PICC置管过程中可因操作者或患者的因素导致导管异位,若处理不及时常导致许多并发症而缩短导管的使用时间。关于导管异位于颈外静脉、奇静脉、胸外侧静脉、胸廓内静脉、右心房等已有报道,但无名静脉处导管回折尚未见报道。2009年3月我科成功处理PICC颈内静脉异位正位后无名静脉回折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导管异位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最常见、发生率最高的是颈内静脉异位,国外报道PICC异位发生率为10%~60%[1];颈内静脉异位占36%[2]。国内报道异位发生率为3.7%~40.0%[3],颈内静脉异位占64.1%[4]。我科自2012年9月—2014年1月选取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预防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012年10月~2014年3月我院160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患者上肢外展与躯干呈90°体位,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采用偏头法;试验组送管前对导管进行塑形、当导管头端送至肩峰时再采用举臂贴头体位。置管后比较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时采用对导管塑形和举臂贴头法能明显降低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ICC导管异位的处理方法。方法 发生导管异位时,由两名护士进行调整,患者采取平卧位、侧卧位或坐位,将导管外露部分及穿刺点充分消毒后,将导管外撤,撤出的长度即透视时上行至颈内静脉的长度+2cm,平卧位时嘱患者将头转向穿刺侧,同时下巴紧贴锁骨,使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形成一锐角,将导管送入。侧卧位或坐位时,使穿刺侧肢体与身体的纵轴成一直线,利用重力作用,再将导管送入。结果 23例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的患者,经过调整,20例送入上腔静脉,仅3例留置在锁骨下静脉,均未发生感染。结论 发生导管异位时,应首先考虑调整,不急于拔除,这样不仅降低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而且大大减轻了由于患者血管条件欠佳再次穿刺失败所造成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6.
【】 目的 运用导管漂浮原理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方法 将2012年9月到2014年1月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0例。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超声实时观察,确认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观察组(200 例)即从末端分离导丝和导管,撤出导丝3cm, 导管送入至预测量长度。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可以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现状。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在吉林省某三甲医院肿瘤科行颈外静脉置管的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原发性导管异位与继发性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并将患者按穿刺部位分为左、右颈外静脉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97例颈外静脉置管患者,发生异位20例,发生率为20.6%,其中原发性导管异位17例、继发性导管异位3例;右颈外静脉置管发生导管异位12例,左颈外静脉置管发生异位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原发性导管异位发生率高于继发性导管异位发生率,故置管时更应注意预防原发性导管异位的发生;在本研究中,左、右颈外静脉置管发生异位率无明显区别,左、右侧颈外静脉对导管异位发生率可能无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胡伟  吴书楷  张丽娜  胡绿   《护理与康复》2022,21(1):32-33+36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左、右臂PICC置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选取360例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置管侧上肢分为左、右臂组,各180例。选择贵要静脉置管,观察两组患者颈内静脉的异位情况。结果左臂1次穿刺成功167例(92.78%)优于右臂组的149例(8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89,P=0.004)。左臂组总调整率为18.33%,与右臂组17.2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58,P=0.498),但两组调整的患者中,异位颈内静脉调整及其他原因调整均有统计学意义(x2=7.264,P<0.01;x2=6.470,P=0.011)。结论超声引导下相较于右臂在左臂进行PICC置管可降低PICC管末端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导管(Power PICC)在静脉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异位颈内静脉的调整方法。方法统计采用Power PICC的3258例肿瘤患者导管置管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中26例异位颈内静脉患者进行导管调整,记录并比较导管在进入机体的10 min内、20~30 min这2个时间段的调整成功率。结果 26例Power 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肿瘤患者中,有8例患者在10 min内调整成功,调整成功率为30.8%,其余18例异位导管在25~30 min调整成功,调整成功率为100%。3258例置管患者中,发生渗液4.48%,渗血3.99%,皮疹9.97%,血栓0.64%,发生一侧堵管116次、两侧堵管42次。结论将Power PICC导管退回到异位起始处前1 cm,抬高头肩部30°,退出部分导丝,使导管在人体温度下软化25~30 min后再进行导管异位调整,能有效地将异位的导管调整置入上腔静脉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行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 )异位的最佳正位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2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行PICC的乳腺癌患者160例,并比较不同正位方法(退管后再送管、拔出部分导管)的一次成功率。结果 PICC异位率为15.00%,头静脉发生异位的概率最大,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再次为贵静脉,三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次正位成功率上,退管后再送管和拔出部分导管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防止乳腺癌患者经PICC异位,首先要选发生异位率低的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一旦发生异位,一定要及时正位,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端坐位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异位调整正位中的作用。方法对18例PICC导管异位的患者,采取端坐位进行调整正位。结果18例患者PICC导管异位均成功正位。结论取端坐位可有效纠正PICC导管异位,此方法操作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PICC操作时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原因,总结正位方法。方法:69例患者接受PICC操作时,9例发生导管头端异位至颈内静脉,在超生动态监控下为患者分别采用术中转头压肩、无菌纱布压迫颈内静脉加生理盐水推注法、深吸气并憋气法等纠正导管头端位置。结果:正位均获成功。结论:超声引导下进行PICC操作发生导管异位现象时要积极探查异位位置,采取及时、正确的正位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3种颈部静脉阻断在预防PICC(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时导管异位实际价值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210例患者为研究资料,依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70例。送管时实施传统偏头法治疗Ⅰ组,助手协助实施指压法治疗Ⅱ组,为将颈外和颈内静脉阻断让助手实施按压器法治疗Ⅲ组。置管后对比观察Ⅰ组、Ⅱ组和Ⅲ组患者导管异位率。结果将Ⅰ组、Ⅱ组和Ⅲ组患者首次穿刺颈部异位率、总异位率情况比较,组间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Ⅰ组患者总异位率和颈部静脉异位率最高,其次为Ⅱ组,最低为Ⅲ组。结论相比偏头法与指压法,实施用按压器将颈部静脉阻断法,能够对PICC导管异位直至颈部静脉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在预防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颈内静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142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实验组66例。实验组在置管过程中送管至15cm时,助手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下端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观察两组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无1例导管被送人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零;对照组3例导管被送入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3.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PICC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可明显减少导管异位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预防方法。方法将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的172例PICC置管者分成两组:研究组(86例)在送导管至患者肩部位置时,穿刺侧上肢向头部靠拢呈20°~30°;对照组(86例)采用传统的穿刺方法。结果研究组导管异位发生率(2.32%)低于对照组(1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士在PICC置管时正确评估置入长度、适当调整患者置管侧上肢的体位、掌握熟练的穿刺技术有助于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指压式压迫颈内静脉联合回抽法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124例,置入预测长度后助手四指并拢压迫同侧颈内静脉,操作者抽回血,根据导管回血情况初步判断导管头端是否异位同侧颈内静脉,对导管异位者及时调整。结果置管过程中初步判断导管头端异位到同侧颈内静脉12例,及时调整导管。结论指压式压迫颈内静脉联合回抽法有利于初步判断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并进行导管调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回撤导丝配合深呼吸方法调整一例PICC置管颈内静脉异位。方法:异位导管退至锁骨下静脉,回撤导丝3cm配合患者深吸气动作匀速送管,屏气时停止送管。结果:PICC导管成功复位于上腔静脉。结论:当发生PICC置管颈内静脉异位时,在患者能理解配合的前提下,可借鉴此种方法调整。  相似文献   

18.
姜晓丽  朱明芝 《护理研究》2014,(14):1734-1735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直观、有效的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方法。[方法]选择需行PICC的病人90例,按其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均采用耐高压导管,其中对照组采用转头法预防颈内静脉异位,观察组采用横断面按压联合血管超声仪预防颈内静脉异位。比较两组病人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22.2%,观察组发生率为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横断面按压联合血管超声仪可有效预防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颈部静脉阻断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的价值比较,为临床护理操作方法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该院行PICC置管患者28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3例。对照组患者在置管时采取传统偏头法同时助手可辅以指压法进行颈部静脉阻断,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按压器法阻断颈部静脉,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时间、导管总异位率、颈部静脉异位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总异位率及颈部静脉异位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按压器法阻断颈部静脉可显著降低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经上腔静脉穿刺置管1700例中,发生严重且罕见并发症4例。即Horner氏综合症、喉返神经损伤、空气栓塞、导管割断遗留心脏各1例。就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