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7A (interleukin-17A,IL-17A)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中表达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6月—2022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住院的KD患儿14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IVIG敏感型115例,IVIG无反应型28例。另选取110例同性别、同年龄段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发热时间≥5 d,但排除了KD)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检测血清IL-17A水平,同时检测全血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ount,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 count,NE)、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WBC、NE、CRP及IL-17A对IVIG无反应型KD的预测价值。采用...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患儿血清总胆固醇浓度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崎病(K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全身性血管炎,部分病例可合并冠状动脉损害,后者是本病的主要致死原因。目前关于川崎病患者血脂代谢方面的研究尚少,我们回顾分析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48例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的变化,并将其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现将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患儿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Kawasaki’s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小儿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其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目前尚缺乏客观实验室指标。为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MCLS疾病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我们对9例川崎病患儿血清IGF1进行了动态检测。对象根据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为MCLS的住院患儿共9例,其中男6例,女3例;最小年龄2岁8个月,最大年龄6岁,平均4岁8个月。所有患儿均持续高热5~7d,抗生素治疗无效而入院。血沉明显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脑血流变化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确诊为KD的住院患儿52例,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害,将其分为冠状动脉受损组(n=27)和无冠状动脉受损组(n=25)。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方法观察KD患儿脑血流异常率及脑血流参数变化。结果冠状动脉受损组患儿脑血流异常率较无冠状动脉受损组明显升高(55.6%vs12.0%,χ2=10.671,P=0.001)。脑血流参数主要表现:冠状动脉受损组右侧ACA Vm、PCA Vm值较无冠状动脉受损组显著减低[(59.15±13.23)cm.s-1 vs(68.20±18.59)cm.s-1,t=6.499,P=0.014;(59.00±9.62)cm.s-1 vs(67.71±4.48)cm.s-1,t=6.878,P=0.012)];双侧MCA的PI值(0.94±0.16 vs 0.87±0.69,t=6.709,P=0.013;0.97±0.14 vs 0.88±0.09,t=4.669,P=0.036)、左侧PCA的PI值(0.98±0.11 vs 0.96±0.06,t=7.166,P=0.010)均较无冠状动脉受损组显著升高。冠状动脉受损组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较无冠状动脉受损组显著升高(40.7%vs 8.0%,χ2=7.279,P=0.007)。结论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KD患儿易于出现脑血流异常。脑血流异常较敏感,有助于及早发现颅内动脉血管损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急性期T细胞的功能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ELISA法检测急性期KD患儿35例和10例健康儿童血浆Th1/Th2细胞的代表性细胞因子IFN-γ、IL-4水平变化,评价T细胞功能状态。结果急性期KD患儿血浆[IFN-γ(34±17)ng/L、IL-4(45±23)ng/L]水平较对照组[IFN-γ(59±21)ng/L、IL-4(69±28)ng/L]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IFN-γ/IL-4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状动脉受累(CA)组[IFN-γ(28±15)ng/L、IL-4(31±14)ng/L]与无冠状动脉受累(NCA)组[IFN-γ(39±25)ng/L、IL-4(43±21)ng/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样,两组IFN-γ/IL-4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KD急性期T细胞功能受抑,这或许是KD免疫学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检测川崎病(KD)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388例KD患儿,160例感染发热性疾病患儿,85例健康体检的正常对照儿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B淋巴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Ig G,Ig M,Ig A和补体C3、C4水平。结果与感染发热性疾病患儿及正常对照儿童相比,KD患儿B细胞、补体C3和CD4/CD8比值显著升高,而CD8+T细胞和NK细胞百分比下降,CD3+T细胞的绝对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淋巴细胞亚群和补体可作为鉴别KD和了解KD发病机制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患儿血脂四项参数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川崎病(KD)患儿各期血脂变化并探讨其意义,前瞻性观察30例KD患儿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变化,并与30例同期患其他发热性疾病患儿的血脂四项参数比较,两组同期测定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全部KD患儿均有脂质代谢异常,各期血清TG明显升高,而HDL-C明显降低,两者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亚急性期T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期LDL-C变化不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ESR、CRP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KD各期均存在血脂代谢异常,以急性期及亚急性期TG升高和HDL-C降低为著,血脂四项测定对K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9(Th9)及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9(IL-9)在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外周血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45例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进行研究,并且对其进行恢复期随访;另取健康体检儿童4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9水平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9水平。结果 KD患儿急性期Th9及IL-9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P0.05);而恢复期患儿与对照组的Th9、IL-9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的Th9与CRP、PCT、ESR、PLT及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324、0.402、0.382、0.467、0.386,均P0.05),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r=-0.306;P0.05);IL-9水平与CRP、PCT、ESR、PLT、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365、0.456、0.403、0.423、0.453,均P0.05),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r=-0.343;P0.05)。结论 KD患儿急性期外周血Th9细胞及其细胞因子IL-9水平明显升高,恢复期降至正常;且Th9表达及IL-9水平与急性期指标密切相关。推测Th9细胞与IL-9在KD的发病及转归过程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患儿血清脂联素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KD 患儿45 例,其中冠状动脉损伤(CAL)患儿18 例,未合并CAL 患儿27 例;另选取健康儿童20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 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全自动生化测定仪检测血脂四项,包括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结果 合并CAL 与未合并CAL 组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血清脂联素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期与亚急性期其水平均低于恢复期(P<0.01).在急性期与恢复期,CAL 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CAL 组(P<0.05).合并CAL 与未合并CAL 组血清TC、HDL、LDL 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KD 患儿血清脂联素水平与TC、TG、CRP 水平及CAL 的发生呈明显正相关,r 分别为0.31、0.30、0.34、0.35,均P<0.05.结论 KD 患儿存在血脂紊乱及低脂联素水平;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可能是全身炎症反应的结果;血清脂联素增加与CAL 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患儿血红蛋白及血钾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可引起多脏器受累,以心血管病变最为严重,多侵犯冠状动脉[1],川崎病的早期诊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观察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和血钾的变化,结合冠状动脉受累情况,探讨血红蛋白和血钾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意义。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0年1月~2004年1月我科收治川崎病急性期(≤11d)住院患儿50例,均符合第3届国际川崎病…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患儿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质量浓度变化及其与心功能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青岛市儿童医院2004-02—2006-11收治的KD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FABP;并行心脏彩超多普勒(UCG)检测冠状动脉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分组。结果急性期血清h-FABP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恢复期(P<0.01);冠状动脉病变(CAL)组和非冠状动脉病变(NCAL)组血清h-FABP质量浓度对比差异显著(P<0.01);KD患儿血清h-FABP质量浓度与LVEF呈负相关(r=-0.35,P<0.05)。结论血浆h-FABP质量浓度能够反映KD患儿心肌损害的严重程度,与LVEF相结合可估计患儿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鲡����Ѫ�彵����ԭ�Ͱ���-6����Ũ�ȱ仯�����벢��֢�Ĺ�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KD并发症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03-10—2005-12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88例KD患儿,测定其血清PCT、IL-6水平;正常对照为同期33例健康儿童,进行同样检测。结果(1)71例急性期患儿PCT水平与14例亚急性期患儿、33例正常对照儿童PCT水平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0.01)。(2)急性期24例其他系统并发症患儿PCT水平显著高于47例无其他系统并发症患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PCT≤0.5ng/mL时,其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16.3%;当PCT>0.5时,其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4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6例急性期患儿IL-6水平与11例亚急性期患儿、14例正常对照儿童IL-6水平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4)急性期17例其他系统并发症患儿IL-6水平显著高于39例无其他系统并发症患儿IL-6水平,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KD患儿急性期血清PCT、IL-6水平增高,亚急性期下降,PCT增高维持时间较IL-6稍长。(2)血清PCT、IL-6水平在发生其他系统并发症患儿中是显著升高的,对其检测有助于KD的病情评价。 相似文献
14.
15.
This letter to editor discusses on the publication on adipocytokine profile in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 Concerns on confounding factors are rais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血小板升高与血清血小板生成素、白介素3、白介素6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数量与血小板生成素(TPO)、白介素3(IL-3)、白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探讨KD血小板升高的机制.方法 川崎病患儿35例,正常对照儿童25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两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TPO、IL-3和IL-6水平.结果 KD患儿急性期PLT数量有所增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恢复期PLT增高明显(P<0.001).KD患儿急性期血清TPO、IL-3和IL-6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及恢复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PV在急性期也较恢复期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1).相关分析显示,KD息儿血小板计数与TPO、IL-3、IL-6水平呈负相关,MPV与TPO和IL-6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KD急性期血清细胞因子TPO、IL-3、IL-6等水平的升高可能是恢复期血小板数量增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急性期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血清中脂源性细胞因子Omentin-1和Chemerin浓度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确诊为川崎病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40例健康儿童和40例急性感染性疾病患儿分别作为健康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根据是否对IVIG治疗敏感将川崎病患儿分为IVIG敏感组(n=51)和IVIG不敏感组(n=9);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AL)将川崎病患儿分为合并CAL组(n=13)和不合并CAL组(n=47)。ELISA法检测川崎病患儿IVIG治疗前后及两对照组儿童血清Omentin-1和Chemerin水平。结果 川崎病患儿血清Omentin-1和Chemerin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P < 0.05)。经过48 h治疗后,IVIG敏感组患儿血清Chemeri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5),血清Omentin-1水平在IVIG敏感组患儿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IVIG不敏感组患儿血清Chemerin水平明显高于IVIG敏感组(P < 0.05);合并CAL组血清Chemerin水平明显高于不合并CAL组;而血清Omentin-1水平在IVIG敏感与不敏感组间及合并CAL与不合并CA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川崎病患儿血清中高表达的Chemerin和Omentin-1可能参与川崎病的发生和发展;Chemerin可能参与川崎病所致CAL过程,且血清Chemerin水平可能成为临床预测IVIG敏感性的新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川崎病(KD)合并无菌性高白细胞尿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发病机制。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420例K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尿常规检查将其分为高白细胞尿组(95例)和对照组(325例),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及不典型KD发生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白细胞尿组的C反应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儿在入院前平均热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白细胞尿组入院行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发热持续时间更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冠状动脉扩张及丙种球蛋白首剂治疗无反应方面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患儿无菌性高白细胞尿的发病率约为22.6%,伴有高白细胞尿患儿具有更强烈的炎症反应,存在更明显的高凝状态,可能有轻微或亚临床肾损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