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老年人粗隆间骨折较为常见 ,无论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均需较长时间卧床。长期卧床制动不仅能引起肌肉、骨骼的废用性改变 ,而且可能发生多种并发症。因此做好老年粗隆间骨折病人的临床护理和康复指导至关重要。康复训练是预防老年病人产生废用性综合征的重要措施 ,并能加速骨折愈合 ,尽快恢复患者活动功能。近年来 ,我科共收治老年粗隆间骨折 196例 ,随访 168例 ,平均随访时间 2年零 6个月 ,效果满意。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 196例 ,男 10 4例 ,女 92例。年龄 61~ 90岁 ,平均 74岁。大多为摔伤 ,伤后距入院时间 1~ 2 0 d,住院时间 3…  相似文献   

2.
关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9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结果.方法 从1990年至2006年我院收治老年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9例,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外固定架及多种内固定器材手术治疗并比较疗效.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年,并发症最少的是采用重建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结论 股骨重建交锁髓内钉是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常发生导针或防旋钉将主钉向上推移的现象,导致拉力钉在股骨颈中位置偏上,应在定位钻孔时施加外力固定.防止主钉上移.伴有骨质疏松老年转子部骨折,普遍伴有大转子粉碎骨折,术中一定要在透视下探入主钉导针,避免形成假道,加重股骨近端及大转子的破坏程度不利于骨折愈合.另外,应注意因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内固定螺钉在股骨头内深度不够不能有效固定的问题,拉力螺钉应在股骨颈中下1/3处深及股骨头下0.5~1.0 cm位置,拧入到钉尾靠近骨皮质时要注意,防止原地空转破坏骨孔道螺纹,降低拉力螺钉的固定力.  相似文献   

4.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外固定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外固定术的可行性。方法闭合复位,模拟股骨粗隆部骨小梁的排列走向,于非同一平面向股骨头颈内交叉穿入三枚斯氏针,股骨上段穿入二枚螺纹半针形成不规则四边形固定。结果无脱针,断针,头切割,无髋内翻,无再手术,无手术死亡。  相似文献   

5.
影响老年粗隆间骨折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分析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伤前或术前的一般特征与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为临床预测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995年以来收治的83例60岁以上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病历复习和随访,包括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伤前生活自理能力、身体状况、术前血红蛋白(Hb)水平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术前Hb水平、骨折类型、伤前生活自理能力与术后功能恢复密切相关:结论: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受多种因素影响,高龄、术前贫血、伤前生活自理能力差以及不稳定型骨折预示着功能恢复较差。  相似文献   

6.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材料的选择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相似文献   

7.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6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手术治疗45例;非手术治疗23例.结果 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按Harris评分标准:非手术治疗优良率68.4%,手术治疗85.6%.结论 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不仅可使患者早期离床,早期康复,并能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病残率和死亡率,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老年股骨颈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血尿酸(SUA)水平,研究尿酸与骨代谢的相关性。方法笔者收集自2014-01—2016-06诊治的437例股骨颈或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股骨颈骨折26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73例,空腹血检测SUA水平。结果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年龄为(75.6±9.1)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年龄为(80.5±7.3)岁,股骨颈骨折患者年龄小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患者的SUA水平为(298.6±93.4)μmol/L,女性患者的SUA水平为(261.7±85.2)μmol/L,男性患者SUA水平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年龄段男女患者的SUA水平与该结果保持一致。股骨颈与粗隆间骨折患者的SUA水平较高,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且各年龄段中男(女)性股骨颈与粗隆间骨折患者的SU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是骨质疏松独立的危险因素,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股骨颈骨折患者,提示其骨质疏松程度更高。但SUA水平在2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步说明尿酸与骨代谢无关。在临床中仍应积极控制尿酸水平,避免高尿酸血症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作者从1994年3月~1999年6月利用解放军304医院研制的单侧成角外固定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6例,随访6~18个月,骨愈合时间平均11.8周,无脱针、断针,无髋内翻、再手术、深部感染和死亡等。本外固定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允许早期负重、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通过调节固定器,使骨折部位内翻剪力转变为压应力,促进骨折愈合等优点。对于治疗老年体弱多病,手术耐受力差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手术治疗老年人粗隆间骨折,减少卧床时间及并发症。方法:用Richard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粗隆间骨折。结果:38例病人用Richard钉治疗,术后随访,平均愈合时间3月,优良率87%,疗效满意。结论:Richard钉是治疗老年人粗隆间骨折较好的方法。术中小粗隆骨折要给予固定。伴有严重内科疾患,严重骨质疏松,严重粉碎骨折是手术禁忌症。  相似文献   

11.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质疏松性骨折外固定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式的选择和外固定术的可行性,扩大其治疗范围。方法闭合复位,股骨头颈内交叉穿入3枚斯氏针,股骨近段穿入2枚螺纹半针并组合成不规则四边形固定。结果经平均16·3个月的随访,本组25例无脱针、股骨头切割、继发髋内翻等病例,无严重的针道感染,骨折愈合良好。结论骨外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等优点,结合头颈内交叉穿针不仅提高了固定的可靠性,而且对伴有骨质疏松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较好固定作用,尤其对不能耐受内固定术的高龄患者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爪钢板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 7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患者 ,术前对合并的内科疾病及全身情况进行评估。采用按照股骨大粗隆及股骨上段形态设计的解剖型双爪钢板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38例。结果 经 6个月~ 8年随访 ,按高龄患者特点疗效分为优、良、可、差四等进行评定。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 97 5 %。结论 双爪钢板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符合生物力学观点 ,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术中剥离范围小、出血少、手术操作容易、术后并发症少、固定牢固、患髋能够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尤其适合伴有骨质疏松及骨折端碎裂严重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DHS内固定与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5项临床指标,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方法随机抽取2000年6月~2004年12月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DHS内固定(A组)与股骨头置换术(B组)各20例,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锻炼时间、并发症、疗效优良率5项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5项临床指标显示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股骨头置换术的疗效明显优于DHS内固定,其可作为临床治疗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 0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 4 2例大肠癌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及 2 0例大肠癌患者新鲜癌组织标本中CK2 0mRNA的表达 ,另以 2 0例健康成年自愿者作对照。结果  4 2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 0mRNA呈阳性表达者术前为 19例(45 .2 4 % ) ,术后为 14例 (33.33% ) ;2 0例大肠癌患者新鲜癌组织中CK2 0mRNA表达均为阳性。而正常对照组2 0例外周血CK2 0mRNA表达均为阴性。且大肠癌外周血CK2 0mRNA阳性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无关 (P >0 .0 5 ) ,但与有无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Dukes分期有关 (P<0 .0 5 )。结论 检测外周血中CK2 0mRNA表达将有助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预后的判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5.
PFN和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通过比较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常用的两种内固定系统 :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和动力髋螺钉 (DHS)的生物力学性能及临床疗效 ,评价二者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劣。方法 取 8根新鲜尸体股骨 ,在其近端内外侧皮质沿股骨长轴布置 6枚电阻应变片后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插入PFN和DHS ,先后模拟稳定型 (EvansⅠ型 )和不稳定型 (EvansⅢA型 )股骨转子间骨折 ,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测定其抗压载、抗扭转能力及股骨近端应变分布情况。同时临床上分别用PFN和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10 6例和 115例 ,比较其手术难易程度、疗效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随着骨折稳定性的下降 ,DHS组股骨矩区的压应变值明显增加。在EvansⅠ型骨折中 ,PFN和DHS的抗压能力相近 ,在EvansⅢA 型骨折中 ,PFN强于DHS ;PFN的抗扭转性能在EvansⅠ型和EvansⅢA 型骨折均强于DHS。临床资料显示 ,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于DHS。结论 DHS抗扭转性能较差且股骨矩区易产生应力集中 ,术中、术后并发症较高。PFN设计合理 ,抗扭转能力强 ,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确实、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是治疗股骨转子骨折的理想内固定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骨水泥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4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加长柄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结果 24例获随访,时间8~20个月。术后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评定:优良率87.5%(21/24)。患者术后无切口感染、假体脱位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骨水泥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及负重功能锻炼,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髋关节功能良好恢复,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重症急性胆管炎时核因子-kB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胆管炎 (ACST)患者术后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中核因子 kB(NF kB)活性的变化及其与胆道感染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2 0例ACST患者根据其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 ( 14例 )和死亡组 ( 6例 ) ,同时选择胃溃疡行大部切除术或疝修补术等非炎症疾病患者 10例作为对照组 ,分别于术后 2 4h取外周血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提取核蛋白 ,并用凝胶电迁移改变分析法 (EMSA)测定PBMC中NF kB活性的变化 ,所得结果用图像分析仪分析并以相对光密度 (ROD)表示。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测定血浆中TNF α、IL 6和IL 10含量的变化。结果 ACST死亡组NF kB活性最高 ( 5.0 2± 1.0 3 ) ,生存组次之 ( 2 .98± 0 .51) ,对照组最低 ( 1.0 2± 0 .3 4 ) ,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ACST死亡组血浆TNF α和IL 6含量明显增高 ,分别为 ( 4 96.2 8± 52 .3 5)ng/L和 ( 578.13±67.72 )ng/L ,生存组分别为 ( 2 84.47± 3 9.41)ng/L和 ( 3 18.67± 3 4 .92 )ng/L ,对照组分别为 ( 89.43± 10 .3 9)ng/L和( 10 1.2 7± 13 .47)ng/L ,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ACST死亡组和生存组IL 10分别为 ( 3 78.42± 41.0 2 )ng/L和 ( 3 84.75± 3 9.2 4)ng/L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 69.3 6±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髓损伤 (cervicalcordinjuries ,CCI)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的相互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了 2 0例急性颈髓损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CD3、CD4 、CD8、CD69、CD54 、CD56表达的变化 ,并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T细胞CD3、CD4 和CD4 /CD8比值显著降低 (P <0 0 1) ,而早期活化标志CD69则显著升高 (P <0 0 1)。B细胞CD19表达明显增加 ,粘附分子CD56和CD54 表达也明显增加 (P <0 0 1)。结论 以上结果提示急性颈髓损伤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发生明显变化 ,主要表现为T细胞的减少 ,B细胞的增加以及淋巴细胞活化抗原和粘附分子的表达增加。CCI对细胞功能造成严重损伤 ,机体免疫系统对CCI的刺激则表现为产生能力的增强和活化及粘附功能的反应性增强  相似文献   

19.
中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程  张立 《实用骨科杂志》2005,11(4):309-310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经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应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中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31例,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49~65岁,平均57.3岁。结果术后随访9~17个月,平均13.1个月。骨折均达到满意复位并愈合,无髋内翻,髋螺钉切割、拔出或穿透股骨头现象。结论中老年人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应用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牢,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严重四肢骨折并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因素。方法 对 71例严重四肢骨折患者采用乳胶凝集法 (半定量法 )测定血浆中D -二聚体。结果 严重四肢骨折患者伤后 1、 3d ,1、 2周血浆中D -二聚体浓度均比正常对照组呈不同程度的增高 (P <0 0 1) ;同时显示 :严重四肢骨折患者合并消化道出血组与不合并消化道出血组血浆中D -二聚体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严重四肢骨折并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因素与凝血机制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