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腹泻时患儿脂质过氧化反应在病变过程中的作用及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抗氧化治疗的效果。方法对5岁以下重型腹泻患儿,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前及后1小时测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Hb)活性及血浆脂质过氧化分解产物丙二醛(MDA)含量进行动态监测并与健康儿童作对照观察。分别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及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结果重型腹泻患儿发病期SOD·Hb活性明显低于健康儿童,血浆MDA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儿童(P<0001);重型腹泻患儿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后1小时与治疗前相比SOD·Hb活性明显升高(P<001)。血浆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重型腹泻患儿病变过程中存在自由基损伤,大剂量维生素C能单独、迅速、有效地清除自由基,且能保护自身抗氧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重型腹泻患儿脂质过氧化及抗氧化治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型腹泻时患儿脂质过氧化反应在病变过程中的作用及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抗氧化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5岁以下重型腹泻患儿,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前及后1小时测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Hb)活性及血浆脂质过氧化分解产物丙二醛(MDA)含量进行动态监测并与健康儿童作对照观察。分别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及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结果 重型腹泻患儿发病期SOD·Hb活性明显低于健康儿童,血浆MDA含量明显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择2个月~8岁的小儿52例测定其血液维生素E 的含量,其中急性肺炎36例,健康儿童16例作对照,结果对照组血液维生素E 含量为1~3.7mg%,重症肺炎患儿则明显下降(0.8~0.5mg%)。机体内抗氧化剂,特别是维生素E 血液浓度下降是过氧化物自由基氧化、中和及代谢过程各个阶段急剧消耗抗  相似文献   

4.
儿童阴茎发育不良治疗前后血睾酮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睾酮含量在儿童阴茎发育不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放免法对 137例阴茎发育不良患儿及 30例正常儿童血睾酮含量进行检测 ,并测阴茎长度 ,同时观察治疗后血睾酮水平及阴茎长度的变化。结果  137例阴茎发育不良患儿血血睾酮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治疗后血睾酮明显升高 ,阴茎长度明显增加。结论 儿童外阴茎发育不良与HCG、血血睾酮含量有关 ,经HCG治疗后可增加机体血睾酮含量 ,促进阴茎发育  相似文献   

5.
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在儿童慢性腹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儿童慢性腹泻病因复杂,难以明确病因,常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目前认为食物过敏可能是儿童慢性腹泻的重要病因,特别是IgG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起主要作用。该文就食物特异性IgG与儿童慢性腹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对儿童慢性腹泻病因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患儿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浓度,根据IgG浓度分为4级:0级,+1级,+2级,+3级。其中 0级采取“安全进食”, +1级采取“轮替”进食,+2级、+3级采取“忌食”的健康饮食指导,并观察患儿腹泻症状改善情况。结果:82例慢性腹泻患儿中,79例有1~11种不等的食物特异性IgG升高,阳性率96.2%,而对照组阳性率仅为26.7%,慢性腹泻组中对2~5种食物过敏的比例最高占58.5%。其中对牛奶、蛋清/黄敏感性最高,分别为68.3%、62.2%,而针对鸡肉和猪肉的特异性IgG升高者较少,分别为2.4%和0%。79.3%病人经过健康饮食指导治疗后疗效显著。17例(20.7%)病人症状在3个月内无明显缓解,其中5例大便培养有细菌感染,6例家属或患儿未严格执行健康饮食指导,6例原因不明。结论:食物过敏是引起儿童慢性腹泻的重要原因,根据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结果对患儿进行健康饮食指导是治疗儿童过敏性慢性腹泻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抗胸腺球蛋白联合环孢素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联合使用抗胸腺球蛋白(ATG)及环孢素(CSA)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ATG联合CSA对7例SAA进行治疗。ATG4~5mg/(kg.d)静脉滴注,共5d,同时静脉滴注甲泼尼龙2~3mg/(kg.d)以减少过敏反应;CSA起始量为3~5mg/(kg.d),根据血药质量浓度调整用量,辅以成分血输注,造血生长因子等支持治疗。结果随访7例中基本治愈2例,缓解1例,明显进步2例,死亡1例,1例因随诊时间较短暂时无法判断,总有效率为71.43%。成分血输注在治疗4~6个月较治疗后1~3个月明显减少(P<0.05)。2例治疗后并严重感染,其中1例早期死亡,1例并慢性感染,较轻度感染患儿成分血输注量明显增多。免疫治疗后30d内达到CSA有效血药质量浓度患儿较30d以上达到患儿输血次数减少,患儿ATG治疗过程中均出现发热,心率加快,4例(57.1%)出现血清病,无克隆性病变出现。结论ATG联合CSA治疗SAA及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是一种有效的免疫抑制治疗,但要注意感染,CSA达到有效血药质量浓度时间及监测可能是影响疗效的因素。儿童患者使用ATG近期不良反应可耐受,远期克隆性病变尚需继续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7.
铅中毒儿童血清锌、铜、铁、钙等元素含量变化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目的探讨铅中毒儿童体内锌、铜、铁、钙等元素含量变化。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在市区、农村、海岛共抽取540名儿童。对这些儿童进行血铅及其他元素(锌、铜、铁、钙等)含量测定,并分析这些元素含量在儿童铅中毒情况下有无变化。结果铅中毒组血锌水平(4.93±1.12)mg/L,明显低于非铅中毒组(t=2.282 P<0.05),其他元素含量两组无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体内血锌、血铜含量对儿童血铅水平有显著意义。结论补充适量锌制剂或通过膳食补锌可预防儿童铅中毒,减少铅对机体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本院1985.1~1986.3入院的各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患儿63例,于入院时(治疗前)、好转期及恢复期,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法测其血中皮质醇含量,以观察其肾上腺皮质功能,说明各型流脑患儿(轻型、普通型、重型)于入院时治疗前其血中皮质醇含量均升高,好转期下降,至恢复期趋于正常。另可见到入院时治疗前其血中皮质醇浓度高低与流脑的临床类型有关。并提出在临床上并非所有流脑患儿在感染早期即应用皮质激素治疗,在严重暴发型死亡病例血中皮质醇浓度并不很高,故应早用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9.
母乳喂养及营养状况对秋季腹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季腹泻(秋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疾病,其发病和预后与机体所处营养状况及免疫力有密切关系。国内外均作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对206例住院患儿进行了喂养方式和营养状况的调查分析,旨在提倡母乳喂养和科学喂养,以提高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减少腹泻等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发脑水肿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993—2005年住院治疗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发脑水肿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病因进行分析,并与未并发者进行对照比较。结果在71例酮症酸中毒患儿中,有6例临床表现符合脑水肿的诊断标准,临床确定为并发脑水肿,并发率为8·4%。6例均为重型酮症酸中毒。与未发生脑水肿同等程度的重型酮症酸中毒患儿相比较,并发脑水肿患儿酸中毒更为严重,在治疗期间血钠上升缓慢及持续低钠血症,尿素氮水平升高。6例患儿中有5例应用碳酸氢盐治疗,用量大于未并发者。结论糖尿病儿童并发重型酮症酸中毒易发生脑水肿。严重酸中毒、血钠上升缓慢或持续低钠血症、血尿素氮升高及碳酸氢盐的使用有可能增加脑水肿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儿童伤寒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8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伤寒住院患儿56例临床资料,总结近10年儿童伤寒临床特点及病原菌药敏模式表现。另回顾1993—2008年笔者医院确诊为伤寒住院儿童(138例)并发症及相关资料,了解儿童伤寒并发症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儿童伤寒表现不典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平均(12.0±8.3)d。74.1%(23/31)的腹泻出现于发热后1~5 d内。细菌培养阳性率从高至低依次为:血培养63.8%、骨髓培养41.7%、粪便培养39.0%,且不同病程时期各培养阳性率不同。肥达反应阳性率仅为8.8%。伤寒患儿有73.8%出现嗜酸性粒细胞下降,其中40.5%嗜酸性粒细胞数消失。伤寒患儿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低钙血症),在婴幼儿(≤3岁)中表现更为明显。在培养阳性病例中有12.2%呈现多重耐药(MDR),临床分离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度较1993—2008年无明显变化,仍普遍敏感。伤寒患儿有78.9%(71.7%~86.1%)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与血小板减少和患儿年龄有关。同时,血小板情况、发病年龄对并发症系统个数也有提示作用。结论儿童伤寒临床表现不典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较长且易误诊,但仍以发热及腹泻为主要表现,且腹泻大多数出现于发热后1~5 d内。培养阳性率以血培养最高,对于培养阴性者,肥达反应仍有补充、提示的作用。近20年来,临床所分离的菌株对头孢三代及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仍普遍敏感。儿童伤寒易发生并发症,出现血小板降低及年龄越大的患儿更易发生并发症,同时也更易发生多个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贫)患儿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含量,为探讨其临床治疗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酶联法检测25例β地贫、17例血红蛋白H病(HbH病)和25例健康对照组儿童血EPO含量。结果 重型β地贫患儿EPO含量最高,其次为中间型β地贫患儿,最后为HbH病患儿,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01),各组儿童与成人EPO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贫患儿EPO含量增高,因贫血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3.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儿童再障,是儿童血液病中较受关注的一类疾病,其实质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或衰竭,导致周围血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病征.临床上常表现为较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儿童易于患重型再障,并且在急性再障的发病中,小儿占有较高的比例.Clausen等报道北欧5国15岁以下的儿童重型  相似文献   

14.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虽是一种常见疾病,但诊断和治疗仍有很多未能解决的问题。儿童发病有其特点起病急、自限性居多;男童发病率偏高;以严重血小板减少为主,而少见威胁生命的严重出血;临床过程大多平静,多数6个月内恢复,未恢复的患儿仍有一定自行恢复可能,因此被定义为仅有血小板减少、而其他方面健康的儿童身上发生的疾病状态。在发病机制方面已由过去简单认为血小板特异抗体吸附引起单核-巨噬系统吞噬造成血小板减少衍变到对机体免疫尤其是细胞免疫异常的认识,个体的遗传易感性也成为关注的焦点。被称为“免疫捕捉法”的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逐步替代特异性差的血小板抗体检测法,血小板功能和幽门螺杆菌的监测及意义尚需探讨。对血小板(20~30)×109/L且无明显出血的患儿,观察和等待是最佳方法,而需要治疗时丙种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是一线治疗方法。目前新的治疗方法有大剂量地塞米松、抗CD20、血小板生成素(TPO)类似物等。由于远期效果不肯定、手术并发症及感染暴发,儿科医师对于脾切除越来越持谨慎态度。ITP患儿的社会心理情况也引起了人们重视。相信随着科学发展,儿童ITP的相关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儿童伤寒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8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伤寒住院患儿56例临床资料,总结近10年儿童伤寒临床特点及病原菌药敏模式表现。另回顾1993—2008年笔者医院确诊为伤寒住院儿童(138例)并发症及相关资料,了解儿童伤寒并发症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儿童伤寒表现不典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平均(12.0±8.3) d。74.1%(23/31)的腹泻出现于发热后1~5 d内。细菌培养阳性率从高至低依次为:血培养63.8%、骨髓培养41.7%、粪便培养39.0%,且不同病程时期各培养阳性率不同。肥达反应阳性率仅为8.8%。伤寒患儿有73.8%出现嗜酸性粒细胞下降,其中40.5%嗜酸性粒细胞数消失。伤寒患儿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低钙血症),在婴幼儿(≤3岁)中表现更为明显。在培养阳性病例中有12.2%呈现多重耐药(MDR),临床分离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度较1993—2008年无明显变化,仍普遍敏感。伤寒患儿有78.9%(71.7%~86.1%)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与血小板减少和患儿年龄有关。同时,血小板情况、发病年龄对并发症系统个数也有提示作用。结论 儿童伤寒临床表现不典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较长且易误诊,但仍以发热及腹泻为主要表现,且腹泻大多数出现于发热后1~5 d内。培养阳性率以血培养最高,对于培养阴性者,肥达反应仍有补充、提示的作用。近20年来,临床所分离的菌株对头孢三代及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仍普遍敏感。儿童伤寒易发生并发症,出现血小板降低及年龄越大的患儿更易发生并发症,同时也更易发生多个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儿童过敏性紫癜凝血状态改变及其机制探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儿童过敏性紫癜 (HSP)凝血状态的改变及其机制。分析处于发病期及缓解期的过敏性紫癜患儿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比 (Prothrombintimerate ,PTR)、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issueFactorPathwayInhibitor,TFPI)水平 ,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健康儿童相比 ,不论发作组或缓解组 ,HSP儿童的PTR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t=- 1 86 9,t =1 4 91 ,P >0 0 5,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发作组HSP儿童轿浆D 二聚体浓度明显升高 ,t =- 1 5 8,P <0 0 5;而缓解组HSP儿童血浆D 二聚体浓度下降并与正常对照组没有差异 ,t =- 1 94 8,P >0 0 5;发作组血浆TFPI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t=1 2 1 1 ,P >0 0 5。结果表明 :HSP儿童凝血状态的特征是发病期间处于高凝状态 ,并随着病情缓解高凝状态可恢复正常 ,TFPI在HSP儿童发病期防止血管内凝血活动过度和扩散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呼吸道异物是常见危重症,可引起患儿窒息、心脏及肺部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常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1])。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高。呼吸道异物分内源性异物和外源性异物,临床上通常是指外源性异物。尽管随着健康教育的推进,人们的健康素质与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但儿童呼吸道异物的发病率仍没有下降,早期诊断及治疗可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2])。现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对儿童呼吸道异物的诊断与治疗进展综述如下。一、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1.异物滞留位置及种类:儿童呼吸道异物主  相似文献   

18.
维生素A与儿童腹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A(Vit A)水平与腹泻病的关系.方法 血清Vit A水平测定方法是在暗光条件下采集患儿入院次日、入院第7天及健康儿童晨起空腹指血,以3 000 r/min分离血清,置-20 ℃冰箱避光冻存.用美国Sigma公司生产的Vit A标准血清,日本岛津RF-540荧光分光光度计,在激发光波长330 nm,发射光波长480 nm处测定.平均回收率102.4%,变异系数2.0%.分析本院收治的205例腹泻患儿血清Vit A水平变化及相关因素,选择同期保健科体检的健康儿童162名作为对照.亚临床Vit A缺乏(SVAD)诊断标准:血清Vit A 0.35~0.70 μmol/L.结果 腹泻患儿血清Vit A水平[(0.70±0.40) μmol/L]明显低于健康儿童[(1.90±0.60) μmol/L](P<0.01).SVAD检出率为54.1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P<0.05).腹泻儿童血清Vit A水平在入院第7天较入院时明显升高,腹泻患儿的血清Vit A在平均体温≥39 ℃,有脱水,入院次日大便10次/d组为低.SVAD检出率以体温≥39 ℃、有脱水组为高,与发热、脱水、腹泻次数相关.短时期Vit A干预治疗对腹泻病程无影响,但与近3个月内患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相关. 结论 Vit A缺乏易导致腹泻病的发生,而腹泻会进一步降低患儿原本不高的血清Vit A水平,建议腹泻患儿应补充Vit A.  相似文献   

19.
儿童过敏性紫癜不同时期凝血功能状态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研究儿童过敏性紫癜 (HSP)发作期及缓解期凝血状态的改变情况及其机制。方法  2 0 0 1~2 0 0 3年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HSP患儿共 6 0例 ,根据发病期和缓解期的不同 ,相应分为HSP发作组 (30例 )和HSP缓解组 (30例 )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比 (PTR)、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水平 ,并与对照组 35例健康体检儿童比较。结果 两组HSP患儿的PT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均P >0 0 5 ) ;HSP发作组血浆D dimer明显升高 (P <0 0 5 ) ,而HSP缓解组血浆D dimer浓度下降 ,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HSP发作组血浆TFPI含量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HSP缓解组降至正常水平 ,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SP患儿发作期凝血解溶状态处于高活动状态 ,随着病情进入缓解期高凝状态可恢复正常 ;TFPI在HSP患儿发作期可能具有防止血管内凝血活动过度和扩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婴幼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PIL)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5例婴幼儿PIL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学特点以及治疗方法,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对婴幼儿PIL临床表现、内镜下特点及诊疗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 5例均存在腹泻、水肿、低蛋白血症、浆膜腔积液以及发热。3例贫血,1例伴惊厥。实验室检查提示,5例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血白蛋白和球蛋白浓度均明显下降,2例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免疫学检查CD4明显降低3例,IgG明显降低5例,NK细胞升高4例,B细胞升高1例。胃镜表现5例均为十二指肠黏膜密集细白色颗粒样隆起;组织病理均为黏膜及黏膜下层淋巴管迂曲和扩张。治疗给予低脂、富含中链三酰甘油(MCT)高蛋白饮食、补充白蛋白及球蛋白、控制感染、纠正内环境紊乱和补充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经内科治疗后感染症状可控制,水肿症状减轻,但腹泻症状改善较缓慢。随访1岁以后腹泻症状可改善,但仍需长期定期补充白蛋白及球蛋白。结论婴幼儿PIL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水肿、低蛋白血症、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呈现出临床症状重、实验室指标改变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