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度我院收治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了尽可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死亡率 ,为今后的治疗提供依据 ,以进一步提高AMI患者的生存率 ,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我们统计了死亡原因并分析死亡率与溶栓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 2 0 0 1年度出院的176例AMI患者病历资料 ,其中男 116例 ,女 6 0例 ,年龄最大 94岁 ,最小 37岁 ,平均年龄 (70 1± 10 5 )岁 ,其中死亡 6 1例。在同一年龄段中根据是否做溶栓治疗分为 2组 :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溶栓治疗组 31例 ,死亡 3例 ;非溶栓治疗组 86例 ,死亡 31例。方法 用SPSS统计学软件包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 x±s)表示 ,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 我院 2 0 0 1年度AMI患者的死亡率为 34 6 6 % ,溶栓治疗率为 18% ,溶栓治疗组的死亡率较未溶栓治疗组显著减少 P <0 0 1,溶栓治疗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发病年龄偏大 ,就诊过迟延误溶栓及溶栓指征掌握偏紧。结果 为了降低AMI的死亡率 ,应提高溶栓治疗的使用率 ,实行溶栓治疗的年龄指征应放宽至 75岁或更高 ,给老年患者提供改善治疗效果的机会 ,以进一步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早期静脉注射尿激酶(UK)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能缩小梗塞范围,降低死亡率。目前应用大剂量UK静脉注射价格昂贵,且易发生出血并发症。为探索UK的安全有效剂量,我院将1988年3月至1991年4月间31例符合溶栓指征的AMI患者分为大剂量UK(100万u)组与中等剂量UK组(50万u)。两组对比溶栓成功率分别为62.5%与66.7%,无明显差别(P>0.05)。现报道如下。病例选择与方法病例选择溶栓指征:(1)年龄≤70岁;(2)持续胸痛>0.5h,静滴硝酸甘油无效;(3)发病时间6h以内或在24h内心电图ST段仍呈单项曲线,没有病理性Q波;(4)心电图符合AMI的证据;(5)无溶栓禁忌症。符合上述溶栓指征的31例AMI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I组16例,男14例,女2例。平均年龄50.9±8.9岁。梗塞部位:前间壁3例,前壁5例,下壁5例,广泛前壁3例。室性早搏7例,Ⅲ  相似文献   

3.
中等剂量与大剂量尿激酶治疗AMI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UK的安全有效剂量,我院将1988年3月~1991年4月间31例符合溶栓指征的AMI患者分为大剂量UK(100万u)组与中等剂量UK(50万u)组,对两组溶栓效果、预后及并发症进行比较。 1 病例选择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溶栓指征 (1)年龄≤70岁;(2)持续性胸痛>0.5h,静滴硝酸甘油无效;(3)发病时间6小时以内或在24小时心电图ST段仍呈单项曲线,没有病理性Q波;(4)心电图符合AMI的证据;(5)无溶栓禁忌症。符合上述溶栓指征的31例AMI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组Ⅰ16例,男14例,女2例。平均年龄50.9±8.9岁。梗塞部位:前壁3例,前  相似文献   

4.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刘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8):1200-1201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溶栓治疗目前已成为公认的疗效显著而安全的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疗法。但因老年患者的出血风险及并发症较多 ,故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国内大多数医院仍采用年龄低于 6 5岁的溶栓指征[1 ] 。为了探讨国人中不同年龄 AMI患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 ,我们回顾总结 3a内我院溶栓治疗经验。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连续收集本院心血管监护病房 (cardiovascularcare unit,CCU) 1994~ 1999年收治的 AMI6 4 3例。其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溶栓组 ) 30 2例 ,男 2 19例 ,女 83例 ,年龄 31~ 89岁…  相似文献   

5.
溶栓治疗可有效地改善心功能,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病死率,其疗效已被大家公认,但对于高龄心肌梗死(AMI)患者,由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溶栓疗法应用并不普遍[1].我院对1998年1月~2001年12月确诊的≥75岁的AMI患者32例进行随机分组,以观察高龄AMI患者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溶栓疗法是80年代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一大进展。早期溶栓治疗是挽救濒死心肌,降低病死率.改善颈后的重要方法。随着AMI溶栓沿疗经验的积累,人们认识判溶栓后出现的严重再灌注心律失常可能是造成患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我科1992年12月至1996年12月对符合溶栓指征的AMI 39例进行了溶栓治疗.其中25例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占64%,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病死率较高的心脏急症之一,随着AMI治疗的进展,溶栓疗法的广泛应用,其病死率大大降低,但有关AMI溶栓疗法指征,大多认为:年龄越大,溶栓效果越差,我们分析了我院1992年1月~1994年7月50例AMI(两个年龄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资料,结果表明:溶栓疗效与年龄因素关系不大,提示临床医生应避免因单纯年龄因素而将老年人排除在溶栓治疗之外。现报告如下。三资料与方法1二1病例选择50例AMI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其中男44例,女5例。年龄>65岁(684士3.5)13例,<65岁(53.4士7.5)37例。前壁…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的再灌注损伤,如心律失常,心功能低下等,都会增加AMI溶栓治疗的风险,增加病死率,为了减少再灌注损伤,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麦和黄芪注射液,并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2002-2004年选择我院具有溶栓指征的AMI患者96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和一般常规治疗,治疗组在用尿激酶前或同时应用参麦、黄芪注射液各60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d;对照组只用尿激酶和常规治疗。2结果治疗组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42~75岁,平均63.…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因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入住我院行溶栓治疗的患者33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是否接受IABP治疗,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的冠状动脉开通率、溶栓后2 h血流动力学指标、入院后8 h死亡率及院内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溶栓后冠状动脉开通率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治疗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入院8h死亡率及院内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尽早选择应用IABP联合溶栓治疗,将有助改善此类高危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特点及溶栓治疗观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我院近 4 a来老年急性心肌梗塞 (AMI)特点及溶栓治疗疗效观察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 1998~ 2 0 0 1年收住的 6 5岁以上的老年 AMI15 9例 ,男 115例 ,女 4 4例 ,年龄 6 5~ 90岁 ,平均年龄 73.7岁± 6 .5岁。分为溶栓组与未溶栓组两组 ,溶栓组 71例 ,未溶栓组88例 ,两组间性别、年龄均无显著差异。并将同期 6 5岁以下的AMI患者 14 1例作参照组。1.2 方法 除溶栓治疗外 ,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治疗相同。溶栓入选条件及疗效判定参照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制定的 AMI溶栓疗法参考方案 [1 ] 。患者入选后立即嚼服阿司匹林 …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静脉溶栓 PCI(补救性PCI)、静脉溶栓与传统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AMI患者96例,其中25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22例患者接受直接PCI治疗,31例行补救性PCI,18例接受传统疗法。比较4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与住院死亡率。结果4组患者IRA再通率:直接PCI组IRA再通率达100%,与补救性PCI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明显高于溶栓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P<0.05)。溶栓治疗组IRA再通率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4组患者住院死亡率:补救性PCI组住院死亡率略低于直接PCI组,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补救性PCI组和直接PCI组住院死亡率均显著低于溶栓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P<0.05);溶栓治疗组住院死亡率与传统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传统治疗相比,尿激酶静脉溶栓IRA再通率高、死亡率低。与溶栓治疗比较,直接PCI能使IRA安全有效充分开通,可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住院死亡率。补救PCI也能有效地开通IRA,获得TIMI3级血流,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106例AMI患者分为≥70岁组(31例)、<70岁组(75例)均在发病6小时内接受尿激酶150万单位静脉溶栓治疗.结果:≥70岁组与<70岁组血管再通率无差异(P>0.05),血管再通与血管未通者比较病死率有差异(P<0.05),溶栓开始越晚病死率越高.结论:AMI的溶栓疗效与年龄无关,与血管是否再通密切相关,疗效与溶栓时间呈显著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溶栓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通过实现梗死心肌的血液再灌注 ,能有效地降低 AMI患者的病死率及改善其预后。然而溶栓治疗是否成功 ,众多的研究普遍关注溶栓治疗后早期 ST段变化 ,而极少注意到 T波的改变。通过对我院 1994~ 1998年 AMI静脉溶栓治疗患者 42例的临床分析 ,旨在探讨 AMI静脉溶栓后早期 T波倒置对冠状动脉再通及预后的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 30例 ,女 12例 ;年龄 34~ 72岁 ,平均(5 9.6± 8.3)岁。溶栓患者入选及排除标准依照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并肿瘤抗凝及溶栓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我院急性心肌梗死(AMI)并肿瘤抗凝及溶栓治疗疗效观察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治疗组为AMI并肿瘤患者23例,AMI诊断参照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男16例,女7例,年龄40~65(平均58.4)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前后氨基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2例行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的AMI患者,检测治疗前后NT-ProBNP水平的变化,并与同期发病超过12 h未行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的64例AMI患者治疗前后NT-ProBN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经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组较未行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组NT-ProBNP水平降低更加显著(P<0.05);死亡率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 NT-ProBNP水平的变化体现心功能恢复的状况,AMI患者经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同时可降低AMI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可使其病死率降低 ,心功能得以保护 ,临床预后大为改善 ,这均与相关血管及早再通有关。本文将 1995~ 2 0 0 2年间的 82例静脉溶栓病例的临床情况及随访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82例AMI静脉溶栓患者 ,均符合AMI诊断标准 ,其中男 69例 ,女 13例 ,年龄 3 3~ 78岁 ,平均年龄 5 6± 4 2岁。AMI根据典型胸痛持续时间超过 3 0min ,心电图相邻两个导联ST段抬高 >2mm和动态演变过程及系列酶学改变 [主要指血清肌酸激酶 (CK)及其同工酶 (CK -MB)的开始升高和继后降低 ]确诊。其中 3h…  相似文献   

17.
重症肺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死亡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救治。方法参照2001年美国ATS指南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的判断标准,分析我院2004年重症肺炎患者42例临床资料。结果42例重症肺炎患者中,死亡31例,平均年龄(74.3±12.2)岁;存活11例,平均年龄(51.4±18.9)岁,死亡组年龄明显大于存活组,t=4.85,P<0.05。部分营养支持治疗与充分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的病死率分别是82.8%(24/29)与53.8%(7/1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3.851,P<0.05。结论年龄是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充分营养支持治疗可降低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采取非溶栓常规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8例 AMI患者,根据心电图ST段抬高与否分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19例(STEMI组)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19例(NSTE‐MI组),均采取非溶栓常规药物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近期疗效。结果38例AMI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2.6 d ,治愈或好转出院34例(NSTEMI组18例,STEMI组16例),死亡4例(NSTEMI组1例,STEMI组3例),两组近期疗效评价NSTEMI组优于STE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NSTEMI适宜采取非溶栓常规药物治疗,而对有溶栓指征的STEMI患者宜尽早实施溶栓治疗,以免耽误治疗黄金时间窗。  相似文献   

19.
院外静脉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使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得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院外AMI患者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连续观察发病≤6小时的120例在院外给予静脉溶栓的AMI 患者,其中发病≤3小时内溶栓者91例,发病4~6小时溶栓者29例,对比两者的冠状动脉(冠脉)再通率;同时与同期住院治疗的120例AMI患者比较.结果:再通率:≤3小时溶栓者68.13%,4~6小时溶栓者58.33%,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05.确诊为AMI距接受溶栓时间:院外组为(0.54±0.58)小时, 院内组为(2.74±1.02)小时;2组比较P<0.000 1.院外AMI诊断准确率达98.4 %,无一例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院外静脉溶栓能减少不必要的耽搁时间,溶栓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院外溶栓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探讨放宽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指征对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 1998~ 2 0 0 0年CCU病房的AMI患者溶栓范围放宽到据发病时间至 12h ,病人年龄不限。结果 :溶栓范围由 48例扩大到 72例 ,溶栓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不溶栓组。结论 :放宽溶栓范围可使更多的病人受益 ,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