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复方的关键,目前研究中药方剂配伍规律多围绕“综合分析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展开。研究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方剂物质基础的认识,并在方剂药理学、方剂药代动力学、中药含药血清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一定进展。随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快,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利用有效组分进行组方配伍成为新近研究的特点,对于继承和发展配伍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和筛选新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医方剂配伍作用实验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方剂配伍作用实验研究展望樊巧玲(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部方剂教研室210029)主题词方剂十中药配伍,综述中医方剂的配伍作用,主要是指方剂中各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诸药组合成方后的整体综合作用,有关方剂配伍作用的研究是方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最早见于...  相似文献   

3.
药对,又称对药,是临床上常用且相对固定的配伍形式,系历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总结.有的药对相须配伍以增强疗效,有的药对相畏配伍或相杀配伍来降低毒副作用.药对是连接单味中药与方剂的桥梁,是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药对也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方剂[1].麻黄辛温性燥,临床上常配伍甘草,以降低麻黄的毒副作用,还可以起到调和诸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中药方剂配伍研究的现状,认为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研究模式是促进中药方剂研究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一种重要模式,它对于创制新型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复方,研制成分清楚、机制明确、质量可控的高效低毒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了在方剂配伍理论和药理机制指导下的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研究思路,强调应加强方剂配伍理论对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研究的指导,加强从经典方剂和中药药对入手研究有效组(成)分配伍,加强用药理机制指导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角药是三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而成,如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作用或辅助作用或独立成方,以达到减毒增效之目的。经方中蕴含着丰富的角药配伍知识,文章谨遵经旨,对经方中的麻黄角药进行详实梳理,将其分为独立成方之"角药"、作为方剂主要部分之"角药"、以及联合应用之"角药"三个部分,并介绍名家运用经验,以期对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对药又称"姊妹药"或"药对",是相对固定的两味中药相互配伍的形式,同时也是单味中药应用向复方过渡的重要环节。在中医临床用药组方上,通过两味中药之间的配伍,药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两味药形成固定搭配,起到增加临床疗效、降低中药毒性的作用。对药是单味中药与方剂之间的桥梁,是方剂所含的规律性特征与辨证施治的内涵体现。随着医药学的发展,通过对对药理论与临床应用的研究,有助于增加对中药配伍规律的理解,扩大药物的临床治疗范围,提高用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挖掘中医文献中收录的具有催乳功效的方剂及中药配伍的规律,为临床防治产后缺乳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具有催乳功效的方剂及中药等相关资料,并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构建数据库,用频数分析及关联规则方法挖掘催乳方剂中的中药组成和配伍规律。结果共筛选治疗产后缺乳的方剂286首,涉及中药164味。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单味药为甘草、通草和漏芦;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药对为川芎-当归(40次);3味中药组合为川芎-当归-甘草(30次)。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产后缺乳的方剂中,木通与黄芪、桔梗与茯苓、猪蹄与人参等都是临床常用的配伍。结论催乳中药可以疏通乳脉,补气补血,进而促进乳汁分泌。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临床治疗产后缺乳选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对配伍组合的现代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药对是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组成简单却具备配伍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中医遣方用药的特色优势,具有内在的组合变化规律与丰富奥妙的科学内涵,也是复杂方剂组成的基础.本文基于药对配伍的原则、药对配伍组合特点及现代研究认识等对其配伍组成的现代科学内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与中药新药发现提供借鉴,为中药药对的现代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药对配伍对其成分药动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对"又称对药,是指在临床上由相对固定的两味中药组成的方剂,是中药复方配伍中最基本、最简单和最常见的用药组方形式。药对研究一直是复方配伍研究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切入点。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就中药药对配伍对其化学成分体外溶出等理化性质变化以及有效成分在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从几个常用经典方剂中药物组成的配伍及方药分析出发,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指出临床疗效好的中药方剂,离不开"动力药"。旨在进一步阐明中药应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认为中药通过合理的辨证,科学的配伍,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药对是方剂配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不同证型和中药功用特色,将两味中药有机地组合一起治疗SLE时,疗效显著。探讨SLE临证药对的配伍与运用,有利于学习、掌握临床治疗SLE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中药复方的剂量效应(量效)关系除具有一般药物的共有属性特点外,还受中药产地、炮制、配伍、化学组分、辨证论治应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使得临床研究面临很大的挑战.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内容包括对整方、方剂君药、中成药的量效关系研究,以及方剂中各个药物不同剂量水平配伍与疗效的关系研究.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和前瞻性队列研究可应用于对整方、方剂君药、中成药的量效关系临床研究,但具体研究方案的设计还应充分考虑中药量效关系的特点.从临床的角度研究方剂中各个药物不同剂量水平配伍与疗效的关系,实施的难度极大.基于中医和中药复方量效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和改进临床研究方法,才能科学评价中药复方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3.
茯苓甘淡性平 ,补而不腻 ,利而不峻 ,与他药配伍成对 ,妙用无穷。配利药助祛湿之功 ,配补药益健脾之效 ;配敛涩之药则涩精止遗 ,配行散之药则利水行湿 ;配寒药则寒 ,配热药则热。茯苓的对药配伍 ,除形成药对外 ,主要是形成对药方。对药方是最简单的复方 ,最能体现方剂配伍中的阴阳、君臣、补泻等对药关系 ,且方只二味 ,药简力捷。茯苓的对药配伍研究 ,对于中药配伍、方剂研究以及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中药药组属"药对"~([1])范畴,药对是指通过临床应用被证明确有实效的两味药物的配伍方式,药组则为三种及以上的药物配伍形式。古代方剂初以单味药立方,即单方,随后逐渐出现了药对、药组,最后才发展成为方剂。因此,药对、药组可视为方剂学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神农本草经》将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七情",即单行者、相须者、相使者、相畏  相似文献   

15.
中药配伍是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并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结合患者的年龄、体重、嗜好及习俗等进行合理药物配伍。配伍是中药治疗疾病的主要形式,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主要环节,配伍得当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文章即从中药临床应用出发,总结了常用配伍有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相互补充、相生配伍、降低毒性、改变药性、明确主治等几方面,起到增效、解毒、生效的作用,对合理高效的配伍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避免出现盲目堆积的有药无方及照搬方剂的有方无药现象,提高中药治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5):F0002-F0002
由我院裴妙荣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酸碱对药在方剂中的配伍化学研究”立项于2005年1月,项目组成员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于2007年12月完成研究。该项目首次提出酸性药、碱性药、酸碱两性药、中性药及酸碱对药的概念,潜藏着极有意义的研究空间,结合中医药理论,就此展开深人的探索,必将对中药药性理论和方剂配伍理论有实质性的充实和扩展;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从中药所含主要化学成分类群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7.
方剂在体内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四谱法、2维和3维HPLC法,经不同途径给药后,方剂在体内化学成分的动力学特征与“证”、临床疗效、中药配伍、制剂与给药时间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项目将中药领域科学前沿问题与核心技术创建相结合,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经典方剂为示范,以体内过程为重点,运用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改变传统的以经验为主的中药研发模式,创新研究中药有效组分配伍优化设计方法学,构建创制现代中药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多层次揭示方剂配伍规律及科学内涵。经过两年的研究,项目在组分中药关键技术研究、中药组分体内过程研究和方剂配伍理论诠释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中药药对配伍的现代研究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对配伍是中医方剂遣方用药的关键。本文从药对沿革、药对配伍原则、现代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药对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通过药对配伍这种形式,可以加深对方剂组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临床的选方用药和疗效的提高;对方剂配伍理论内涵的揭示及中医药理论的挖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药又叫药对。对者双也,配伍也。角药是三种中药的有机组合,是对药的扩展,既精简方剂又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根据中药药性和配伍理论,从气味、功能主治、协同作用、适应证等方面,介绍了张文红教授运用中药对药与角药治疗不孕症的经验。主要介绍了熟地与山茱萸,当归与川芎,杜仲、续断与桑寄生,柴胡、香附与白芍等对药与角药;临床应用灵活,疗效显著,对不孕症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