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椎前路手术中微型磨钻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型磨钻可否替代环锯进行颈椎前路手术。方法:采用微型磨钻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治疗各种颈脊髓压迫症15例,具体描述磨钻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结果:本组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1例脊髓、神经及大血管损伤,减压后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微型磨钻是一种低振动、低冲击、安全可靠、减压彻底、操作方便的器械,可以取代环锯法施行颈椎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应用超声骨刀与高速磨钻治疗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超声骨刀组29例和高速磨钻组30例。超声骨刀组采用超声骨刀进行截骨减压,高速磨钻组采用常规高速磨钻进行截骨减压。比较两组患者椎管后壁切除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中均无脊髓、神经根及硬膜囊损伤,术后随访期间均获得骨性融合,均无脑脊液漏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等并发症发生。超声骨刀组椎管后壁切除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短于或低于高速磨钻组(均P<0.05)。两组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JOA评分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P<0.05),分组与时间无交互效应(P>0.05)。结论超声骨刀与高速磨钻应用于胸椎管背侧减压术均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与应用高速磨钻相比,应用超声骨刀能可以显著地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前入路对短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短期疗效及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接诊的60例短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颈前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后路手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神经功能恢复率、脊髓压迫率.结果:术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术中,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术后,观察组JOA评分、神经功能恢复率、脊髓压迫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颈前入路手术在OPLL中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调节患者术后JOA评分、神经功能恢复率、脊髓压迫率的表达,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安全性高,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侧开门外侧块螺钉固定植骨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02-2008—06采用单侧开门外侧块螺钉固定植骨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51~67岁,平均58岁。26例中有22例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个或3个节段以上),其中10例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症(6例合并动力性椎管狭窄症,3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1例为外伤性);4例为颈椎管内肿瘤。随访9个月-2年2个月,平均1年8个月。结果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优8例,良1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8.5%。无一例出现血管损伤或内固定物断裂并发症,1例脊膜瘤因肿物过大术后出现脊髓再灌注损伤表现,经积极治疗好转,生活可自理。结论该法适用于需要从后方人路进行减压的颈脊髓压迫症,疗效肯定。其优点是手术相对安全,在彻底减压的同时进行坚强的内固定,尤其适用于伴有节段性不稳的脊髓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5.
背景:黄韧带骨化症是胸椎管狭窄和胸髓压迫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压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描述计算机辅助微创脊柱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效果。 方法:全部病例均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施术,保留棘突和棘上韧带,采用高速磨钻微创切除相应节段的黄韧带骨化灶以解除脊髓压迫。脊髓功能采用JOA评分及治愈率进行评价。 结果:本组共14个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9年。JOA评分均值从术前6.1分,恢复至末次随访8.6分。治愈率为52.7%,其中包括优2例,良8例,可3例,无效1例。 结论:计算机辅助微创脊柱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椎连续性多节段黄韧带骨化症致胸脊髓压迫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效果。方法:对18例胸椎连续性多节段黄韧带骨化症致胸脊髓压迫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平均年龄57岁(43~72岁),病程平均7.5月(2 d~16月)。16例患者行椎板切除术,2例行椎管成形术,平均随访34个月(28~49个月)。术前及术后应用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患者术前JOA平均得分为3.6分(0~6),终末随访JOA平均得分8.3分(5~11),术后平均恢复率为66.3%(33.3%~100%)。结论:胸椎连续性多节段黄韧带骨化症致脊髓压迫应尽早治疗;MRI和CT扫描能明确压迫部位及程度;采用后路胸椎板切除或椎管成形术均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颈脊髓压迫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颈部疾患,颈椎后路“开门”扩大成形术为治疗颈椎疾患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而手术方式、术中操作对术后功能恢复影响很大,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术室7500041997~1998年我院骨科应用微型电动磨钻行颈椎后路“双开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1年1月收治的经颈前路手术治疗的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患者38例,对于压迫最严重的节段行椎体次全切除,对于次要节段行椎间盘切除,取自体髂骨植骨配合颈前路钢板作内固定.对患者术后进行JOA评分,进而评价术后疗效.结果38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术后颈椎恢复正常,受压节段脊髓膨隆良好.术前JOA评分为(8.91±0.62)分,术后1年JOA评分为(15.34±0.65)分,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14例,良22例,可2例,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4.74%.结论颈前路手术能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融合率较好,神经功能评分较高,效果明显,是治疗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的首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颈脊髓压迫症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对117例颈脊髓压迫症的术前处理、手术方法及术中干预措施、术后康复进行综合分析和随访。结果本组117例术后随访3~28月(11·43±6·25)月,术前按JOA评分法平均(10·34±1·26)分,术后平均(15·43±1·66)分。神经功能恢复率76·43%、加重3例、并发症24例。结论提高对整个围手术期处理重要性的认识,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更好地降低并发症、最大限度地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前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经MRI检查,选择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32例(32个椎间隙)应用椎间盘镜手术系统辅助施行手术,取颈椎前入路,镜下用超薄的枪钳、小刮匙和磨钻清除椎间盘、骨赘及变性的后纵韧带,神经根的压迫完全松解,置入椎间融合器和前路钛板内固定。术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32例(32个椎间隙)病人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根据JOA评分标准,优良率达90.63%。结论内镜辅助下前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较单层开放手术具有切口小,损伤小,出血少,减压充分,恢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段脊柱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42例颈胸段脊柱病变患者的手术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及随访12个月后,复查X线及CT等影像检查,记录JOA评分及Cobb角,综合判断患者病变控制、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术后Cobb角为(8.8±2.6),12个月随访后Cobb角为(9.3±3.1),与术前比较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JOA评分为(14.2±3.4)分,12个月随访后JOA评分为(14.6±2.9)分,与术前比较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分级为:C级5例,D级7例,E级30例。结论: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段脊柱病变的临床疗效确切,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显微镜下颈前路经颈椎间隙减压的手术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椎间隙颈前路减压技术,总结手术技巧。方法2000年6月至2005年12月间于显微镜下共行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术271例,均为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单间隙178例、双间隙71例、三间隙22例。所有患者影像显示脊髓前方压迫、压迫程度轻到中度及轻度髓内改变。主要设备为脊柱外科专用手术显微镜和高速磨钻。高速磨钻磨除纤维环和部分椎体后壁,显露清理变性髓核,钩形剥离子提起后纵韧带后切断,再切除残余的后纵韧带及椎体后缘骨赘。结果271例手术无脊髓、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手术时间(62±12.4) min,失血 (126±29.4) ml,下地时间为术后(1.8±0.4) d。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功能改善率优69例,良157例,中27例,差18例。结论经椎间隙减压适用于椎间隙平面的病变,显微镜下精细操作及高速磨钻有利于手术成功,术后椎间隙结构更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前路多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效果。方法多节段连续型或混合型OPLL患者14例,经前路结合磨钻技术开"烧瓶"状骨槽,直视下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减压后牵引下植骨并安置钢板,观察术后植骨融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按JOA评分和X线摄片,判定改善率和优良率。结果14例患者获3~20个月(中位时间10个月)的随访。无1例并发神经根麻痹、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4个月后均获骨性融合。按JOA评分,优8例(57.1%),良4例(28.6%),好转2例(14.3%)。结论结合磨钻技术前路多椎体次全切除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与脊髓最大压迫处矢状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脊髓最大压迫处矢状径和JOA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前脊髓最大压迫处矢状径平均为6.59±1.04mm,JOA评分10.9±1.87分;术后6个月JOA评分为15.1±0.83分。JOA评分改善率为(67.84±12.82)%。脊髓最大压迫处矢状径与JOA评分改善率呈正相关(r=0.586,P<0.01)。结论脊髓最大压迫处矢状径随着病情加重而缩小,神经细胞损伤变大,术后疗效差,因此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闭合性颈髓损伤手术治疗的手术经路及效果。方法:对我科运用多功能动力系统的自停颅钻及高速微型磨钻施行的5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2例,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改善3例。结论:颈椎前中柱损伤,脊髓前方有压迫者,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是最佳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3/4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52例颈3/4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颈前路环钻减压+髂骨植骨融合手术,术后观察临床症状、神经功能改变、影像学改变及其并发症,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定。结果 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5例(9.6%)。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个月,术后影像学提示植骨融合好,融合时间3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3.3±0.4)分,明显高于术前的(7.0±0.3)分(P〈0.05)。结论颈前路环钻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3/4椎间盘突出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根据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特点,通过对33例患者的随访研究,分析治疗CSM的适宜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CSM33例,12例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椎间髂骨植骨融合术, 21例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随访调查中临床症状程度以JOA脊髓功能评分为标准.并根据不同病程、脊髓压迫程度进行分组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33例患者术前JOA评分5~12分,平均8.7分.术后2周JOA评分7~15分,平均11.3分,平均改善率为31.3%.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JOA评分8~17分,平均13.8分,平均改善率为61.4%.前路手术患者融合率为91.7%.结论 手术治疗CSM是有效改善患者脊髓症状的治疗手段,其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病程是影响CSM术后早期恢复效果的显著因素.与之相比较,压迫程度是影响疾病预后的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9例胸椎OLF患者,其中30例采用“揭盖”式全椎板切除减压,9例采用改良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及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随访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术前病程、术前JOA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学会,11分)、硬化节段、CT分型、脊髓信号改变与术后疗效的关系。结果 3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在10个月~8年,平均54个月。根据JOA评分标准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疗效评价。术后疗效评价为优19例、良14例、可6例,优良率达84.6%。术前病程短,JOA评分高,单节段骨化,CT分型为外侧型及矢状位T2加权像髓内信号无改变的病例术后疗效好。结论 “揭盖”式全椎板切除减压和改良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是治疗胸椎OLF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患者术前病程、术前JOA评分、硬化节段、CT分型及压迫节段MRI示脊髓信号有无改变是影响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术后脑脊液漏继发皮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脊柱组完成手术的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术中、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者186例,选取其中继发皮下积液且规律随访的1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方法依据患者脑脊液漏严重程度以及胸脊髓病恢复情况决定。采取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改良11分评分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脊髓功能,将手术前后的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黄韧带骨化者6例,均接受椎管后壁切除及“涵洞塌陷法”360°脊髓环形减压术,单纯黄韧带骨化行椎管后壁切除术者5例。随访时间30~131个月,平均(85±34)个月。术前症状持续时间3个月至8年,中位数18个月;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2~6 d,平均(4.2±1.1) d;围手术期出现发热患者10例,最高体温(37.3~39.7) ℃,其中高热患者2例,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10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随访发现脑脊液漏全部吸收,其中拔出引流管后加压包扎伤口者8例,局部穿刺抽液后加压包扎伤口者2例;1例患者因保守治疗无效,继发脑脊液假性囊肿而接受再次手术治疗。11例患者的JOA评分从术前的(3.8±1.6)分升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9±1.2)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0.8%。没有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切口不愈合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胸椎管狭窄症术后脑脊液漏继发皮下积液者多数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只有出现脑脊液假性囊肿压迫脊髓时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术用于局灶性颈椎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3月~2009年7月9例局灶性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其中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例,外伤致颈脊髓中央管损伤综合征患者2例,对比术前、术后颈椎JOA评分。结果:术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3个月,9例患者植骨均融合,钢板位置稳定,术后JOA评分显著提高(P<0.05)。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在治疗局灶性颈椎椎管狭窄症中近期疗效肯定,但要掌握好适应证,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