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梗死的X线、CT和MRI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2例累及20个骨骼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将骨梗死分为早、中、晚期,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早期骨梗死x线、CT表现为干骺端骨质疏松,MRI 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骨梗死中期X线、CT扫描为斑点状硬化,MRI表现为病灶中心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内信号不均,病灶边缘呈地图样改变;骨梗死晚期X线、CT呈不规则、蜿蜒状硬化斑块,MRI 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骨梗死的各期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在早期和中期MRI特征性表现优于平片,在晚期X线平片、CT及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三者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骨梗死的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35例累及75处骨骼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病变主要累及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多双侧发病。骨梗死急件期、亚急性期x线、CT表现为阴性和局部的骨质疏松及斑点状钙化,MRI表现为病变中心T1WI呈等或稍高、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边缘呈典型的地图样改变;慢性期x线及CT呈不规则状、蜿蜒状骨质硬化,MRI 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MRI检查是诊断早期骨梗死最为有效的方法,X线平片对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病变有帮助,CT较平片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0例累及25个骨骼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骨梗死病变急性期X线、CT扫描表现为干骺端骨质疏松,MRT1W1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示梗死灶内出血肿胀,周围见规则低信号环,与正常骨髓间有线状T1低信号、T2高信号;亚急性期X线、CT扫描表现为小的虫噬样改变,伴有斑点状硬化,MR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周围见低信号带,与正常骨髓间有线状T1低信号、T2高信号;慢性期X线、CT扫描呈不规则状、蜿蜒状硬化斑块,MR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骨梗死的各期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在急性和亚急性期,MRI优于平片和CT,在慢性期,平片、CT和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对l3例累及44处骨骼的骨梗死患者进行X线、CT及MRI检查,将骨梗死分为早、中、晚期,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病变主要累及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呈双侧对称发病。骨梗死X线、CT表现为阴性或不典型局部斑点状钙化,MRI表现为早期病灶中心基本等同于正常骨髓信号,或者为轻度水肿、出血的信号特点;中期病变中心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早中期周边线样影均呈长T1长T2改变;晚期病灶中央信号不均匀减低,周边线样影均呈低信号改变。结论:MRI显示骨梗死敏感而且其影像学表现有特征性,是早期检测和正确诊断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3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骨梗死急性期X线、CT表现为干骺端骨质疏松,MRT1WI骨梗死灶中央部分呈等至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骨梗死灶边缘呈环形低信号,T2WI呈环形高信号;亚急性期X线、CT表现为小的虫噬样改变,伴有斑点状钙化,MRT1WI骨梗死灶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T1WI骨梗死灶边缘呈环形低信号,T2WI呈环形高信号;慢性期X线、CT表现为不规则状、蜿蜒状骨质硬化,MR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MRI是诊断骨梗死急性期的最有效方法,在急性和亚急性期,MRI优于X线和CT,在慢性期,X线、CT和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管状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0例经手术、活检及临床随访证实的长管状骨骨梗死的X线平片、CT和MRI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进行比较。结果病变均发生在股骨下端、胫腓骨上端等长管状骨。早期X线片多为阴性,CT表现为骨质疏松或小的虫蚀状改变,MRI表现为T1WI等或等低信号,RWI呈等或略高信号,边缘围以低信号环,再外缘见等T1、长T2信号环。中晚期X线片上可见斑点状、争状钙化,排列成串或蜿蜒走行;CT断面图像主要表现为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钙化。MRI上成典型地图样改变,即病变中心等或稍长T1、T2信号改变,均匀或不均匀,边缘T1WI呈花边状低信号带,T2WI呈内层为高信号,外层为低信号的双层轨道样改变。结论:MRI发现早期骨梗死比X线片及CT要敏感,中晚期三者均有典型表现,MRI检查优于X线片、CT。  相似文献   

7.
骨梗死MRI检查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5例经MRI诊断的骨梗死,均由临床和手术证实。其中3例行X线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后行MR检查。结果:5例行MRI检查的骨梗死中共累及9个部位的骨骼,股骨下段5个,胫骨上段4个。MR上均呈“地图板块”样改变,T1WI上中心呈等骨髓信号,边缘呈花边样低信号,T2 WI上中心呈等高混杂信号,边缘呈内高外低的2层者7个,呈花边样高信号者2个。结论:MRI是检查诊断骨梗死最佳方法,可以发现早期病变,明显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骨梗死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或穿刺证实的6例骨梗死患者的MRI表现和X线表现,重点观察病变部位、范围、在各MRI序列上的表现以及邻近软组织情况。结果 6例骨梗死共累及8个部位。股骨下段7个,胫骨上段1个,1例累及股骨和胫骨,1例双侧对称发生。6例患者X线平片均无明显异常发现。MRI显示病变位于骨干或干骺端髓腔内,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边缘呈低信号;T2WI上病变呈等、高或混杂信号,边缘呈花边状高信号,或呈"双线征"、"三线征"。结论 X线平片对诊断早期骨梗死价值有限,MRI能够显示早期骨梗死的各种征象,是无创性诊断、评估骨梗死的最好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婧 《中外医疗》2012,31(35):179-180
目的探讨骨梗死CT和MRI诊断方法。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20例骨梗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就CT和MRI诊断的特点及效果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次研究选择的20例患者中,16例为多发骨梗死,累及双侧胫骨上段、股骨下段10例,累及单侧胫骨上段、股骨下段6例;4例为单发骨梗死,累及单侧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各2例。共累及56处骨骼。早期骨梗死CT检查干骺端存在轻微骨质疏松区或无明显异常;MIR检查有地图样改变,T1W1梗死区边缘为迂曲状,边界清楚,呈低信号带,正常骨髓组织在梗死区中央与周围呈略低或中等信号;T2WI边缘呈迂曲高信号带,梗死区中央呈略高或中等信号。中期骨梗死MRI检查以病变中央呈稍长或等长T1、T2信号改变为主要表现,为不均匀或均匀信号。晚期骨梗死MRI边缘和梗死区T1W1和T2W1提示均呈低信号,或不均匀低信号。早期骨梗死,向关节面软骨下骨质累及8例,病变信号强度与骨干病变类似,呈小灶状。10例邻近关节腔有少至中量积液。病变区手术或穿刺活检结果显示:骨小梁结构消失,形状不规则,边缘骨硬化,内有坏死,周围有慢性炎症改变,病变小梁间见纤维化骨或纤维组织增生。结论早、中期骨梗死中,MRI为检查的较为有效的方法,效果优于CT,晚期CT、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依据病情,结合应用才可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晚期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中晚期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骨梗死患者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表现及3例手术病理结果。结果 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27-63岁,2例单发仅累及股骨下端,其中1例因骨性关节炎手术;3例多发累及双侧股骨下段、胫骨上段,其中2例行部分病灶清除、植骨。3例术后病理检查见梗死灶内骨坏死,水肿,反应性肉芽组织和纤维、钙化组织、均属中晚期骨梗死。其X线平片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影伴有斑点状或蜿蜒状硬化致密影;CT见松质骨内出现匐行的,周边为带状硬化缘的骨质吸收区,骨小梁结构消失呈磨砂玻璃样,其中可见不规则钙化;MR ,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销高信号,以及部分双低信号,边缘与正常骨髓间见蜿蜒迂曲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于STIR序列呈异常高信号,结论 中晚期骨梗死的X线平片,CT和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以MRI检查为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