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合理的外科微创治疗.方法 对17例直肠类癌患者进行外科微创治疗;直径<1 cm者在结肠镜下行电灼摘除术;直径1~2 cm者经肛门行局部切除术,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确定切缘有无类癌残留及浸润深度,如肿瘤侵犯肌层,则行根治性手术;直径>2 cm或肿瘤侵犯肌层者行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Dixon手术).结果 在结肠镜下电灼摘除术8例,经肛门局部切除术6例,其中1例术中病理示肿瘤肌层侵犯而中转行腔镜根治性手术;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4例.所有病例均手术成功,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均治愈,随访6个月至5年不等,无复发病例.结论 根据直肠类癌的不同病情,采用个体化的外科微创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超声内镜在直肠类癌术前诊断的价值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直肠类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例用ESD方法治疗的直肠类癌经行临床、病理分析及随访观察。结果: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诊断8例直肠类癌,直径大小约0.51.2 cm,超声内镜(EUS)表现为起源于黏膜下层或黏膜深层的低回声病变,固有肌层无累及。8例患者全腹部及胸部CT检查无转移,均行ESD完整剥离,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类癌,切缘及基底阴性。术后随访161.2 cm,超声内镜(EUS)表现为起源于黏膜下层或黏膜深层的低回声病变,固有肌层无累及。8例患者全腹部及胸部CT检查无转移,均行ESD完整剥离,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类癌,切缘及基底阴性。术后随访1627月,未见局部复发及全身转移。结论:ESD是治疗无固有肌层浸润及转移的直肠类癌的有效方法,EUS有助于该疾病的术前诊断及浸润深度判断,术前活检并非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8例均为典型性类癌,均位于距肛门10 cm以内.内镜下多表现为典型的黏膜下肿物,色黄、质硬或韧,活动度差.所有病例神经内分泌分化标记物染色阳性.直径≤2 cm者34例,其中30例位于黏膜内,4例侵犯黏膜下层,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愈;4例直径〉2 cm,均侵犯肌层,行直肠癌根治术.肿瘤≤2 cm者Ki-67阳性表达率〈3%或阴性.34例获随访,均存活.结论 直肠类癌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直肠类癌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一般不侵犯肌层,也很少转移,多数病例可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例直肠类癌的诊断方法、手术方式及随访情况。结果:24例病人中,5例肿瘤直径≤0.5cm,经肠镜下电灼切除,13例直径<2cm者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另3例直径<2cm者经腹行直肠部分切除术,随访至今无复发或转移。3例肿瘤直径≥2cm者行根治术,随访5年死亡2例。5年生存率总计为87.5%。结论:直肠类癌症状不典型,诊断主要依靠直肠指检及肠镜检查和活检。手术应结合病变大小、浸润深度及有无转移决定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在直肠类癌的可行性.方法 对本组13例直肠类癌分别采用不同的微创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3例经肛门局部切除术,2例带蒂的直肠类癌在内镜下进行圈套手术治疗,5例直径>2cm或侵犯肌层或浆膜层的肿瘤,全麻下行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Dixon手术),2例位于5~8cm的直肠类癌侵犯肌层的肿瘤行腹腔镜下改良Welch术 (其中1例经肛门局部切除术的患者在术中快速病理证实肿瘤侵犯深肌层,而中转行腹腔镜下改良Welch术),1例位于5-8cm的直肠类癌只局限于黏膜的患者在结肠镜下行黏膜切除术.1例肿瘤位于距肛门3~5cm肿瘤在1~2cm大小且经腔内超声内镜检查证实浸润直肠深肌层.并有淋巴结转移的实施腹腔镜下Miles手术.结果 2例分别因肝转移和肺转移仅生存2年以内,有1例经内镜下圈套治疗的病例在第一次手术后7个月发生局部复发.后在腹腔镜下行根治术.至目前仍健康生存.其余病例至今生存,未发生转移和复发迹象.有2例发生肛瘘,后经肛瘘挂线术得以治愈,有1例经腹腔镜下根治性切除术(Dixon手术)术后发生结肠旁疝、肠梗阻,经开腹手术解除梗阻治愈.其余病例未发生其它并发症.结论 对于直肠类癌肿瘤的大小、部位、浸润深度,采用不同的微创手木方式.  相似文献   

6.
何娅  吴兵   《中国医学工程》2011,(11):73-73,75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式选择。方法对8例直肠类癌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复习、应用SP法免疫组化染色、并随访。结果 8例均为直肠典型类癌,免疫表型8例Syn、CgA均阳性,CEA均阴性,Ki-67阳性表达率小于5%或阴性。本组病例均位于距肛门8cm以内,直径均小于1cm。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保证标本切缘0.2cm为阴性,制订超声内镜随访计划,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对组织学上典型类癌,肿瘤直径小于1cm,未浸润肌层者,超声内镜下治疗长期疗效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内镜诊断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直肠类癌术前行内镜检查,确诊者4例;直径小于1cm的直肠类癌8例,仅1例伴淋巴结转移,选用结肠镜下高频电切除术、局部切除术或根治性手术进行治疗;直肠不典型类癌3例,直径均大于2cm,均有淋巴结转移,其中2例伴肝转移,选用根治性手术或姑息手术进行治疗。结论内镜检查是术前诊断直肠类癌的重要手段。直肠类癌的大小、病理类型、浸润程度与治疗方法的选择、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直肠类癌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 对笔者医院1999年3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68例直肠类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肛门局部切除术31例,结肠镜下肿瘤电切术9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4例,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16例,直肠前切除术(LAR术)4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术)4例.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7.5%、95.5%、89.7%.直肠类癌最大径<2cm组与≥2cm组的生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浸润肌层组与未浸润肌层组的生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生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肿瘤部位、大小、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是选择手术方式的重要因素.TEM为适合局部切除的直肠类癌患者提供了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9.
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治疗(附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直肠类癌非常少见,症状也不典型。为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治疗选择,病理学特点。对我院1989-1999年10年间收治的6例直肠类癌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6例均经病理学检查而确诊,其中4例分别做了局部切除或局部扩大切除,1例因肿块直径大于2cm而行根治性手术。1例无法手术切除。作者认为,直肠镜检查和直肠指检是术前发现直肠类癌的重要手段,对可疑病变行活检时,除常规HE染色外,应加做嗜银染色、亲银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治疗是其最佳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的范围取决于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受累等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联合超声内镜(EUS)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类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 对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2004年3月-2011年8月行常规检查时发现消化道黏膜面呈半球状隆起的患者18例,患者常规内镜检查考虑消化道类癌后均行EUS检查,对其中直径<1cm的行EMR治疗,直径1~2cm的行ESD治疗。结果 18例患者EUS所见考虑肿瘤可能,未累及肌层,其中17例病灶深度判断正确。病灶部位为直肠11例,胃3例,食管2例,十二指肠球部2例;1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内镜下切除治疗,17例切除完整,1例病变与肌层有粘连,转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联合EUS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直径≤2cm且未累及肌层的消化道类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