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川芎嗪自微乳在大鼠小肠的吸收动力学。方法运用大鼠在体肠循环实验,HPLC法研究川芎嗪自微乳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情况。结果川芎嗪自微乳在大鼠小肠中的累积吸收速率显著高于川芎嗪。结论与川芎嗪相比较,川芎嗪自微乳能够改善大鼠的小肠吸收。  相似文献   

2.
单向灌流法研究磷酸川芎嗪的大鼠在体肠吸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磷酸川芎嗪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性质。方法运用单向灌流模型、采用HPLC法对药物的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分别研究灌流速度、药物质量浓度、pH值以及吸收部位对磷酸川芎嗪吸收的影响。结果灌流速度和pH值对磷酸川芎嗪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有显著性影响;药物质量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性影响;小肠各段间药物吸收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回肠段相比吸收明显增大。结论磷酸川芎嗪的吸收速率不受药物质量浓度的影响,而与灌流速度、灌流液的pH值和肠段部位有关。药物在全肠道吸收较好,吸收窗主要在小肠,且小肠内无明显的特定吸收部位。  相似文献   

3.
复方丹参滴丸对阿司匹林大鼠在体肠吸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阿司匹林的HPLC分析方法,研究复方丹参滴丸对阿司匹林大鼠肠吸收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吸收实验模型,应用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HPLC测定灌流液中阿司匹林浓度,计算阿司匹林肠吸收参数。结果 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与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灌流组、复方丹参滴丸诱导组阿司匹林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1.05×10-2,1.44×10-2,2.29×10-2 min-1,吸收渗透系数(Papp)分别为0.219×10-3,0.304×10-3,0.504×10-3 cm·min-1。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对阿司匹林大鼠肠吸收有明显影响,能促进阿司匹林的肠吸收。  相似文献   

4.
杨颖  戚爱棣  潘桂湘 《齐鲁药事》2009,28(2):105-107
目的考察杠柳毒苷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灌流液中的杠柳毒苷进行分析。结果杠柳毒苷在不同浓度下未发现饱和现象,其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基本保持不变。结论杠柳毒苷在小肠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在临床应用及制剂研究中应考虑其吸收机制。  相似文献   

5.
考察了杜仲提取物中京尼平苷酸(1)、新绿原酸(2)、绿原酸(3)和隐绿原酸(4)在大鼠小肠的吸收动力学特性.采用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模型,建立了UPLC-MS/MS法测定1~4,考察了pH值、样品浓度、胆汁和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1~4在体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pH 7.4条件下吸收较差,2、4在不同pH值下的吸收有显著差异,而3对pH值不敏感.2、3在中浓度样品溶液(4.0 mg/ml)的3h累积吸收率(A)显著高于高浓度样品(8.0 mg/ml),两者在高浓度下的吸收存在饱和现象.胆汁对1~4的吸收均有显著抑制作用.1~4在整个肠段均有吸收,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P-gp抑制剂不影响杜仲提取物的肠吸收,提示1~4可能不是P-gp的底物.  相似文献   

6.
采用大鼠在体灌流法,以灌流液中剩余药物浓度为指标,考察普拉克索(1)在不同吸收部位的吸收动力学特征以及不同pH、不同药物浓度对1全肠段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h-1)分别为:十二指肠0.295、结肠0.513、回肠0.480 h和空肠0.808 h.药物在大鼠全肠道内的吸收量随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升高,药物浓度和pH对吸收速率常数无显著性影响.1在肠道的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吸收机制为被动吸收.采用大鼠在体胃灌注法,以胃灌注液中药物前后浓度变化计算1在胃部吸收情况.结果表明1几乎不吸收.  相似文献   

7.
川芎嗪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川芎嗪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回流装置,以UV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酚红和川芎嗪的含量.结果:川芎嗪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于不同药物浓度2.5,5,10,25 mg·L-1时分别为0.360 8,0.388 1,0.444 6,0.385 9 h-1;不同pH值7.8,6.8,5.4时分别为0.466 4,0.413 9,0.270 5 h-1;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时分别为0.291 3,0.220 9,0.172 8,0.133 3 h-1.结论:药物浓度对Ka无影响;在pH 7.8~5.4范围内,随药液pH值的增大,药物的Ka显著增加;药物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吸收较好,在结肠的吸收较差;川芎嗪在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补肾温肺微乳中黄芪甲苷的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并考察P-糖蛋白(P-gp)对其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采用HPLC法测定黄芪甲苷的含量,分别研究肠段不同吸收部位、黄芪甲苷浓度、P-糖蛋白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对黄芪甲苷单体及其在补肾温肺微乳中吸收的影响。结果:黄芪甲苷单体在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有显著性差异(P<0.05);流速在0.10~0.40 ml·min-1内和质量浓度在0.1~1.0 mg·ml-1范围内,十二指肠吸收速率常数和表观吸收系数无显著性差异;补肾温肺微乳中黄芪甲苷的肠灌流试验结果与黄芪甲苷单体相比略小,但无显著性差异;P-糖蛋白抑制剂对黄芪甲苷的肠吸收影响很小。结论:黄芪甲苷和补肾温肺微乳中黄芪甲苷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具有相似的吸收特性;其在大鼠肠内的吸收不受P-糖蛋白影响。因此,推测黄芪甲苷不是P-gp的底物。  相似文献   

9.
依托泊苷固体分散体的溶出与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爱文  平其能 《中国新药杂志》2008,17(19):1663-1667
目的:制备依托泊苷(VP-16)固体分散体,对其在大鼠小肠各部位的吸收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溶剂-熔融法制备VP-16-硬脂酸聚氧烃酯(S-40)或泊洛沙姆188(F68)固体分散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溶出度第二法测定VP-16固体分散体的溶出,以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法和X-射线衍射法鉴定VP-16在体系中的状态,运用大鼠在体肠循环模型,采用HPLC法测定药物浓度,考察药物的吸收.结果:固体分散体中VP-16的溶出比原料药和物理混合物均有显著提高,随着载体质量比增加而增大.DSC图谱显示VP-16的特征峰消失,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VP-16的结晶衍射峰消失,药物以无定形或分子状态分散在固体分散体中.VP-16在小肠上半段吸收较好,当载体对药物质量比≥3时,固体分散体在空肠段吸收有显著增加,且VP-16/S-40固体分散体的吸收比VP-16/F68固体分散体的吸收好.结论:S-40和F68两种表面活性剂均能显著提高VP-16的溶出度,并对VP-16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有明显促进作用,S-40的吸收促进作用显著大于F68.  相似文献   

10.
银杏总黄酮苷在大鼠体内的肠吸收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考察银杏总黄酮苷(TFG)在大鼠体内的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对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4个部位分别进行在体肠吸收实验,计算和比较TFG在各部位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2h的累积吸收量。结果 TFG在大鼠肠道各部位的Ka 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依次下降;在10 0~4 0 0mg·L-1浓度范围内,各肠段TFG的吸收量与浓度有良好线性关系(r>0 .994 4 ) ,Ka 值基本不变。结论 TFG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特征,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洛索洛芬钠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为剂型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检测器测定洛索洛芬含量,取麻醉后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段作为受试肠段建立在体肠灌流模型,计算洛索洛芬的吸收速率常数和吸收百分率。结果:洛索洛芬在大鼠各肠段吸收百分率和吸收速率常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特异吸收部位。洛索洛芬在不同质量浓度及pH范围内的肠吸收速率常数基本不变。结论:洛索洛芬大鼠肠吸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各肠段均有吸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适合制成缓控释制剂。  相似文献   

12.
<正>杜仲为杜仲科杜仲属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树皮,其味甘,性温,归肝经、肾经,为国家二级珍稀树种,是传统名贵滋补药材。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头晕目眩、妊娠漏血、胎动不安等疾病[1-3]。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采用Caco-2细胞模型研究杜仲提取物的摄取机制以及不同因素影响下杜仲提取物的摄取特  相似文献   

13.
尼莫地平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灌流实验 ,主要从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H值等 3方面对尼莫地平的肠段吸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尼莫地平在大鼠肠道内无特定吸收部位 ,各肠段吸收速率常数按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回肠顺序依次下降 ,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 0 0 6 87、0 0 6 2 0、0 0 5 97、0 0 4 89h-1。在 4 8~ 14 3μmol·L-1浓度内药物吸收量与浓度呈线性关系 ;在 pH 5 0~ 7 4内药物吸收不受 pH值影响。 结论尼莫地平在大鼠全肠段均有吸收 ,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 ,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适于制备日服 1次缓释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考察原人参二醇纳米混悬剂的在体肠吸收特征。方法 采用溶剂蒸发法, 以白蛋白作为稳定剂制备原人参二醇纳米混悬剂。以酚红为标示物,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评价原人参二醇纳米混悬剂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结果 Zetasizer nano ZS仪测得原人参二醇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220±10)nm, Zeta电位为(-28±0.2)mV。肠吸收实验表明, 原人参二醇纳米混悬剂在整个肠段都有吸收, 且吸收速率常数(Ka)与渗透系数(Peff)均大于原人参二醇原药(P<0.05), 原人参二醇纳米混悬剂在小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KaPeff均大于结肠(P<0.05)。结论 原人参二醇纳米混悬剂能够有效促进原人参二醇的大鼠在体肠吸收, 其转运机制可能为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  相似文献   

15.
大鼠在体吸收连翘苷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连翘苷在大鼠消化道内的吸收机理。方法采用HPLC测定大鼠在体实验中连翘苷的含量,分别进行大鼠原位胃吸收、结肠、小肠全肠段、分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合用吸收促进剂(SDS、牛胆盐、冰片、卡波姆)的连翘苷吸收机理研究。结果连翘苷各时间点含量几乎不变。结论口服连翘苷在大鼠消化道内并无吸收。  相似文献   

16.
辛伐他汀在大鼠中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灌流实验,以HPLC法测定辛伐他汀和酚红在肠回流液中的浓度,观察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H值3个因素对辛伐他汀肠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辛伐他汀在大鼠肠道内无特定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结肠、空肠和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397、0.0342、0.0316、0.0282/h。在pH5.0~7.4范围内药物吸收不受pH值影响。结论:辛伐他汀在大鼠全肠段均有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适于制备日服1次的缓释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模型,用HPLC-UV法测定灌流液中药物浓度,研究穗花杉双黄酮肠吸收动力学。结果表明穗花杉双黄酮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药物表观渗透系数(Pa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高药物浓度的吸收速率常数基本保持不变。在大鼠各肠段均有吸收,无特定吸收部位,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盐酸洛美沙星在大鼠各肠段吸收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灌流实验装置,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分别测定酚红和盐酸洛美沙星的含量。结果盐酸洛美沙星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204 5、0.321 0、0.183 9、0.129 2 h-1;在不同药物浓度1.5、15、150μg/mL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192 7、0.219 2、0.230 9 h-1;在不同pH值(6.29、6.79和7.4)时的吸收速率为0.163 1、0.181 9、0.160 2 h-1。结论盐酸洛美沙星在大鼠全肠段均有吸收,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吸收机制为被动转运。  相似文献   

19.
天山雪莲提取物主要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天山雪莲主要活性成分绿原酸和芦丁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方法:采用单向灌流实验技术,利用HPLC法测定绿原酸和芦丁的量,分别研究药物质量浓度及吸收部位对绿原酸和芦丁吸收的影响。结果:药物质量浓度对绿原酸和芦丁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无显著性影响;绿原酸和芦丁在小肠各段间吸收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但与结肠相比吸收明显增大。结论:一定范围的药物浓度对绿原酸和芦丁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药物在全肠道吸收较好,吸收窗主要在小肠,且小肠内无明显的特定吸收部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胡黄连苦苷Ⅱ在大鼠肠道各区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吸收部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实验,采用HPLC法对循环液中的胡黄连苦苷Ⅱ进行分析,研究其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胡黄连苦苷Ⅱ在肠道各部位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按照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的顺序依次下降.结论胡黄连苦苷Ⅱ在肠道内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