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械瓣膜替换术后抗凝治疗的国际标准化比值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机械瓣膜替换术后适宜的抗凝程度时最佳国际标准化比值(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方法] 对我院从 2000年 4月至 2002年 4月收治 40例瓣膜替换术后应用华法令抗凝治疗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所在患者均应用 CarboMedics 双叶瓣行人瓣膜替换术.术后 24 h开始每天服华法令 3 mg,每天测定 INR值,连测 14次,出院后临床随访 1~ 2年,按研究计划测定 INR值共 14次.同时观察指标包括与抗凝有关的出血、血栓、栓塞和死亡等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口服华法令 3~ 5 d后 INR趋于稳定,术后 2周时华法令用量为( 2.56± 0.57) mg, INR达 2.11± 0.67.随访 1~ 2年,平均 18月,总随访 62个患者年,出院后平均口服华法令量为 (2.66± 0.72)mg, INR达 1.98± 0.54( 1.44~ 2.52).出血并发症 12例.出血性事件发生率为 19.35%患者年,其中轻度出血 8例( 7例 INR< 2.5,1例 >2.5) 中度出血 2例( INR >2.5),重度出血 2例( INR >3.0). 10例出血发生在 3个月内, 2例出血发生在 3~ 6个月内.全组无血栓、栓塞和死亡.[结论] 机械瓣膜替换术的患者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建议 INR 的理想范围保持在 1.80~ 2.50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分娩期的抗凝方法,以及对妊娠分娩及胎儿的影响。方法11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妊娠期仍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例(INR)维持在1.5-2.0;分娩期停用华法林。结果12例次孕产如无栓塞及出血,胎儿无畸形。结论单纯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使INR维持在1.5-2.0,既防止栓塞及出血,又保障妊娠分娩期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非瓣膜心脏病房颤(NON-Af)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强度(INR)的有效区间,以指导今后治疗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NON-Af时INR范围观察,从中总结出该范围与中风之间存在的关系。按INR测得值分为:<1.5,1.5~2.0,2.0~3.0,>3.0四组,分别统计四组脑梗塞和出血的发生率结果INR<1.5时,脑梗塞发生率22.9%(11/48);INR1.5~2.0时,16.9%(18/106);INR2.0~3.0时,13.4%(18/106);INR>3.0时,11.4%(18/106)。即INR1.5~2.0时,脑梗塞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INR在2.0~3.0,脑梗塞的发生率进一步下降(P<0.01)当INR>3.0时,脑出血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结论NONAf患者华法林凝治疗时,INR应大于1.5,最好在2.0左右。  相似文献   

4.
心脏主动脉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prosthetic mechan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PMAVR)后需终生抗凝,抗凝过量或抗凝不足是PMAVR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也是导致病人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至今仍是心脏瓣膜外科关注的课题。尽管PMAVR后的抗凝监测有一些经验性指标,但抗凝监测的标准并不统一。为此,我们参考阜外医院心脏PMAVR后抗凝标准,  相似文献   

5.
刘美莲  要帅 《包头医学》2013,37(4):196-196,221
目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病人需进行终身的抗凝治疗,指导病人正确服用抗凝药物,为患者及时、定期化验,调整药物剂量,预防并发症发生。方法:监测患者化验结果维持凝血酶原时间为正常值的1.5-2.0倍,(一般在18.24秒)或活动度为35%~45%,INR为1.5~2.0。根据,临床表现及化验结果调整抗凝药物剂量。结果:使患者及家属认识到定期监测INR的重要性,避免用药过程中出现出血、栓塞等并发症。结论:病人按时准确服用抗凝药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机械瓣膜替换术后抗凝治疗的监测及并发症发生原因。方法 通过38例机械瓣膜替换术后病人1月至5年的定期随访,发现抗凝治疗中出血、栓塞并发症的发生及与抗凝酶原指数、饮食、药物间的关系。结果 38例病人随访中出现出血并发症4例次,病人1年出血率3.6%;栓塞并发症1例次,病人1年栓塞率0.9%。结论 抗凝治疗以单用香豆素类药物为佳,监测方法以凝血酶原指数简单易行,活动范围在60% ̄70%较为适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早期抗凝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比较,以期优化术后早期抗凝方案。方法58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按术后使用不同的抗凝方案分为三组:华法林1组: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华法林;华法林2组:术后第2天晚开始口服华法林;低分子肝素钙组:术后第1天予低分子肝素钙,术后第2天晚开始口服华法林。监测术前、术后当天、第3天和第5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imer)、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3组均术后第5天达到抗凝要求(INR1.5~2.5)且无出血、栓塞等并发症。华法林1组,PT、INR持续升高,术后第5天有10例患者>2.5与其他2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第2天开始单用维持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不需增加其他辅助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8.
国人Carbomedics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制定一个适合中国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强度标准提供参考。方法:对178例置换Carbomedics机械瓣膜病人,按INR(1.4~2.0)标准抗凝,通过术后随访,比较有并发症与无并发症组病人间INR均值有无差异以及术后不同时期INR的波动情况。 结果:本组发生出血22例(5.83%病人-年),栓塞1例(0.26%病人-年),晚期死亡3例(0.79%病人-年),最终INR 1.68±0.38,口服华法林剂量(2.34±0.80) mg,术后5个时间点INR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1月INR 1.75±0.27,与其余4个时间点INR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4个时间点INR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中国人,出血是抗凝治疗的首要并发症,其发生率远高于栓塞发生率。INR 1.4~2.0的强度抗凝可明显减少出血发生率,同时可预防栓塞发生。术后第1月INR的波动最大,需积极复查和监测。  相似文献   

9.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收集我院 2 0 0 0年 7月至 2 0 0 1年 7月期间 10 0例资料完整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病例 ,对其术后抗凝治疗进行临床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本组 10 0例病人中男 3 5例 ,女 65例 ,年龄 12~ 61岁 ,平均42 .5岁。行二尖瓣置换术 5 3例 ,双瓣置换术 3 0例 ,主动脉瓣置换术 17例。应用国产机械碟瓣 5例 ,St.Jude双叶瓣 62例 ,Carbomedics双叶瓣 3 3例。术后为房颤心律的 49例 ,窦性心律的 5 1例。  患者均于体外循环下接受常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 ,术后3d或 4d ,引流量明显减少时 ,开始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 ,…  相似文献   

10.
范萌  赵晔  魏锋 《中国医药导报》2007,4(4X):149-150
风湿性瓣膜病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心脏疾病,外科治疗能从根本上解除病变瓣膜所造成的血流动力障碍,有效地改善心脏功能,恢复患的活动能力与工作能力,延长其寿命。而机械瓣膜作为异物置入心脏,术后易出现出血或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导致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故病人需终身抗凝治疗。为了使病人出院后能正确进行抗凝治疗,提高病人的自我保护和自我保健能力,本探讨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相关问题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患者非心脏手术前停用华法林的最适时间,以及停药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2012年2月至2021年4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21例心脏机械瓣膜患者再次非心脏手术的病例资料。运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华法林停药后INR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华法林停用<3dINR为(1.33±0.35),停药3~7dINR为(1.15±0.16),停药时间> 7dINR为(1.02±0.09)。停药后INR≤1.2与INR> 1.2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华法林停药后,INR的变化与停药时间、患者性别和白蛋白含量相关。结论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患者再次非心脏手术时,建议术前停用华法林4~7 d,不宜> 7 d,有助于心脏机械瓣膜患者非心脏手术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抗凝治疗中华法林对映体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3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24 h、48 h、72 h、120 h、144 h同步测定血浆华法林总浓度(W总)、华法林S-对映体浓度(WS)、华法林R-对映体浓度(WR)、国际标准化值(INR)、凝血因子Ⅶ、Ⅱ(FⅦ、FⅡ)的动态变化,同时观察临床上出血、栓塞及死亡等事件. 结果 23例患者均无抗凝并发症发生.首次口服华法林后24 h其WS、WR即有明显增高,并于首剂量华法林后120~144 h基本达到稳态.在抗凝治疗144 h内,WS与FⅦ、FⅡ呈负相关性(P<0.01);WS与FⅦ、FⅡ的相关性大于W总和WR(P<0.01).服药后120 h内WS和W总均与INR值无相关(P>0.05),服药后120 h后与INR值正相关(P<0.01).结论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抗凝治疗中监测WS可较准确地反映华法林抗凝的强度.  相似文献   

13.
机械瓣置换术后为防止血栓并发症需终生抗凝,用华发林或加用阿司匹林,必须达到抗凝监测的国际化标准(INR2.0-3.5).其中有少数患者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需要安置永久性起搏器,但长期抗凝治疗以及心脏长大等为起搏器植入手术带来较多风险.我科从1998-2003年中,为5例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行起搏器植入,无一例出现手术并发症,随访显示起搏器感知和起搏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14.
张红  吴朝光  洪萍 《海南医学》2007,18(1):84-84
1990年7月至2005年7月期间,共为608位妇女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有16例患者行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22次,现将此类患者抗凝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最大者59岁,最小者34岁,平均44岁.行二尖瓣替换术者2例,主动脉及二尖瓣双瓣替换术2例,出现颅内出血的时间分别为术后2个月、5个月、11个月和18个月.4例病人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其中左侧顶、额、枕叶大面积血肿1例.本组病人在确诊为颅内出血后立即查凝血酶原时间,均在30秒以上,其中1例达  相似文献   

16.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具有用药时间长,需要随时调整药物剂量等特点.若抗凝过量会引起出血,而抗凝不足则会有血栓形成.据统计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不当所致的出血和栓塞占所有远期并发症的首位[1-2].这些并发症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的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加强对患者用药指导,提高治疗依从性,对预防出血、栓塞等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我科自2005 年6月开始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出院患者进行系统的家庭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低强度华法令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门诊及住院的房颤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服用华法令治疗,雏持INR在1.5~2.0之间;对照纽服用阿斯匹林(100-300mg/d)治疗,随访时间12-24个月,记录INR及其它检查结果、终点事件发生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栓塞事件1例(3.0%),对照组6例(20.0%),两组出血事件均为1例(3.0%),观察组死亡1例(3.0%),对照组死亡7例(23.3%)。结论低强度华法令抗凝治疗对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1年3月开始,在低温、体外循环下为46例心脏瓣膜病变患者置换人工机械瓣膜均获成功,其中二尖瓣32例,主动脉瓣14例,女29例,男17例,最大年龄42岁,最小15岁,术后均选用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其中2例女性患者,因在妊娠期害怕华法林致胎儿畸形而中断抗凝治疗引起瓣膜血栓,其它均未发生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机械瓣膜替换术后合理抗凝治疗。方法 将129例患者分为2组,A组年龄≥65岁(30例),B组年龄<65岁(99例),随访2~79个月,比较不同年龄组在不同抗凝强度下血栓栓塞和出血发生率,观察抗凝效果。结果 随访期间共发生与抗凝有关的出血16例,血栓栓塞6例,其中A组分别为4例(13.3%)和2例(6.7%),B组12例(12.1%)和4例(4.0%)。死亡4例(3.1%),A组1例(3.3%),B组3例(3.0%)。在同一抗凝水平下,A、B两组血栓栓塞和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抗凝治疗期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长时间低于1.65或高于2.50者,血栓栓塞和出血发生率高于INR 1.65~2.50水平者。结论 老年患者机械瓣膜替换术后维持INR为1.65~2.50,可有效减少抗凝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人工机械瓣膜围术期合理抗凝治疗, 减少血栓栓塞与抗凝出血并发症, 对40 例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第1、3、7、15 d 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因子X活性、抗凝血酶Ⅲ(AT Ⅲ)、D-二聚(D-dim er)、纤维蛋白原含量(Fg) 及血浆血小板α颗粒蛋白(GMP-140) 改变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结果: 体外循环期间及术后早期, 出现大量血小板破坏、多种凝血因子减少、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 同时伴有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讨论了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的因素以及围术期及时抗凝治疗并适当提高抗凝强度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