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斌  张潍  李少民  乔哲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9):1142-1144
目的:重建贲门功能,防止贲门失弛缓症术后并发症。方法:对72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施行食管下段胃贲门部切除,贲门成形术。术后对68例患者进行了1~8年随访,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胃镜及食管内测压检查,并与正常人测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手术组的食管上、下括约肌静止压和压力区范围与正常人食管上下端括约肌静止压和压力区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贲门成形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食管贲门外科手术中三大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云峰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6):171-172
目的预防食管贲门外科手术中的三大并发症:吻合口瘘、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提高食管癌和其他食管疾病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方法食管外科手术中通过将食管环形肌推移成形,用3厘米长的食管黏膜瓣与1厘米的胃黏膜瓣向胃腔内翻转成形吻合术来重建贲门扩约功能和抗反流功能。结果208例食管贲门癌,4例贲门失弛缓症和3例重度反流性食管炎,1例食管下段癌术后严重返流合并吻合口溃疡患者接受贲门再造术;216例食管床内贲门再造术患者术后和随访5年未发生吻合口瘘、吞咽困难和在任何体位下的反流现象。经X线立位和头低脚高位下气钡造影动态观察有类似正常人贲门的扩约功能;胃镜下形态观察呈现出“玫瑰花结”样黏膜瓣环;无胃液反流;有良好的弹性开合现象。食管测压实验均显示出贲门生理电位和压力变化。结论贲门重建术是食管贲门外科手术中防止术后三大并发症较为理想的一种术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1986~1991年,作者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 Nissen 氏胃底成形术治疗门脉高压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40例。急症手术全部立即止血,出院的37例术后6~52个月随访.无再出血病例。3例作了术中食管压力测定.其包裹折迭部压力分别为3.47、3.87、4.27个 kPa。术后食管测压26例,食管下段压力范围为2.5~4.27kPa,平均3.52kPa。其中3例於术后17、19、21个月测压,食管下段静息压仍分别为3.88、3.64、3.46kPa。表明胃食管折迭术后食管下段腔内压明显增高。作者讨论了胃食管折迭术在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病人的临床应用。认为:只要正确掌握折迭缝合的松紧度.本术式具有确定的近期止血作用且可以有效预防再出血。  相似文献   

4.
食管测压对贲门失弛缓症药物治疗效果的监测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食管测压技术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药物治疗效果的监测作用 ,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食管测压技术观察了硝苯吡啶和硝酸山梨醇酯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 :硝苯吡啶和硝酸山梨醇酯都可降低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 (LESP)、食管下段括约肌 (LES)残余压和食管体压力 (EBP) ,但硝酸山梨醇酯对LESP的降低作用显著强于硝苯吡啶 (P <0 .0 1~ 0 .0 0 1) ,对LES残余压和食管体压力的影响两药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钙离子拮抗剂和硝酸酯类药物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运动功能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 ,通过食管测压 ,有针对性地用药 ,对于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减少副反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经腹贲门肌层切开加绕食管后方胃底部分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手术前、后食管测压及24h pH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手术前、后进行食管测压及24h pH监测分析.结果全组病例手术后恢复顺利,吞咽困难症状缓解,无并发症.13例术前末端食管括约肌压力为(36.25±12.91)mm Hg(1mm Hg=0.133kPa),术后为(19.05±5.04)mm Hg,两者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24h pH监测DeMeester评分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食管测压及24h pH监测对贲门失弛缓症手术后疗效的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亚型患者食管动力学特点的差异.方法 纳入2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食管测压检查并分型,观察贲门失弛缓症临床特点,同时对不同亚型患者的食管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①2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均有吞咽困难不适,伴有反流症状13例(13/24,54. 17%),I型患者伴发反流不适症状更为常见(P=0. 015);②2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测压结果均为食管同步蠕动,而且均存在食管下括约肌残余压升高和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不完全,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升高的患者有5例(5/24,20. 83%), Ⅱ型患者的食管体部近端蠕动压力和食管体部远端蠕动压力均高于I型患者(P<0.05).结论 贲门失弛缓症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食管动力学特点,对于怀疑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建议进行食管测压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和进行分型,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监测山莨菪碱肌注前后食管动力的变化,探讨其在假性贲门失弛症和贲门失弛症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0例贲门失弛症和3例胃底贲门癌致假性贲门失弛症的患者,通过8通道袖套式测压导管持续观察食管动力在肌注山莨菪碱前后的变化。结果 10例贲门失弛症患者在肌注山莨菪碱后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程度达47.4%~74.0%,食管体部静息压明显降低;3例假性贲门失弛症患者食管括约肌松弛程度仅2.2%~8.8%,食管体部静息压亦无明显变化。结论山莨菪碱试验可作为贲门失弛症食管测压诊断时的重要补充,也是贲门失弛症和假性贲门失弛症鉴别诊断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宁慧娟  钟雪梅 《中国医刊》2023,(10):1121-1126
目的 探讨儿童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3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儿中,呕吐12例、吞咽困难9例、体重减轻9例、咳嗽6例、胸痛4例。15例患儿均进行消化道造影,均可见食管下端近贲门处典型的“鸟嘴”样改变;均进行电子胃镜检查,提示贲门张力高通过困难,食管炎8例。12例接受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其中3例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Ⅰ型,9例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Ⅱ型。9例经24h食管pH抗阻监测结果显示,8例正常,1例评分偏高。5例进行胸部CT检查,均可见食管扩张、积液,1例可见肺炎及食管受压表现。15例患儿中5例接受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7例接受腹腔镜下Heller手术(laparoscopic Heller myotomy,LHM),2例给予药物治疗,1例行内镜下球囊扩张术。结论 儿童贲门失弛缓症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呕吐和吞咽困难,结合临床表现,电子胃镜、消化道造影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可诊断儿童贲门失弛缓症。POEM和LHM可明显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贲门失弛缓症的食管压力改变及经腹改良Heller手术的疗效。方法:应用SGY-3多功能消化道检测仪对9例贲门失弛缓症术前及其中的7例术后进行食管压力测定,同时与8例健康人对照。结果:贲门失弛症患者的食管体部静息压和下括约肌静息压分别为8.72mmHg和48.17mmHg,显著高于健康人的1.18mmHg和17.52mmHg,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手术前后食管体部均无原发性蠕动。结论:经腹改良Heller手术能有效缓解贲门失弛缓症的吞咽困难,但不能恢复食管的蠕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液态高分辨率食管测压(Water-perfused high resolution esophageal manometry,WHRM)与多通道腔内24小时pH-阻抗监测(24 hours pH-impedance monitoring)技术研究胃镜下贲门松弛患者食管动力特点并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将2015年10月9日~2016年9月9日,本科胃镜下检查发现贲门明显松弛20例患者的胃动力检测:液态高分辨率食管测压与多通道24小时pH-阻抗监测参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贲门松弛程度与pH小于4时的反流次数、酸反流次数和Demeester评分密切相关.结论 当患者在胃镜检查中被发现贲门松弛时,应当警惕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Heller肌切开加Dor胃底折叠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自2005年2月起,经腹腔镜Heller-Do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病人3例。术前常规食管钡餐检查和食管测压。结果本组3例手术时间110~120min,术中出血量40~50ml,住院6~7天。术后1个月食管静息压和残余压基本正常,松弛率升高,自发性蠕动和逆蠕动消失,症状无反复,无胃食管反流症状。结论腹腔镜Heller-Dor手术与传统手术比较具有创伤小、痛苦轻、并发症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好等优点,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健康成年人食管运动的测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30例正常人进行了食管运动的测压研究,用3头微型换能器进行测压。我们的压力值与其它实验室报告的压力值作了比较。由于测压设备与技术差别很大,没有食管测压的标准值。  相似文献   

13.
杜瑜  杨瑞琦  黄华钦  苏夏  潘桂 《广西医学》2021,43(23):2809-2813,2823
目的 探讨内镜隧道手术(TES)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及弥漫性食管痉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6例贲门失弛缓症或弥漫性食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TES行食管贲门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胃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和2年,采用Eckardt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并采用多层螺旋CT检测患者的食管最大直径、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和LES松弛压;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复发情况和胃食管反流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长于或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Eckardt症状评分、食管最大直径、LES静息压和LES松弛压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在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和2年,观察组的Eckardt评分、食管最大直径、LES静息压和LES松弛压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皮下气肿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气胸、气腹、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年,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和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与球囊扩张术相比,TES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弥漫性食管痉挛可以更好地降低患者LES压力,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复发率,但其住院费用较高,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4.
贲门失弛症手术前后食管运动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贲门失弛症术前后食管动力学特征。方法 :对 12例贲门失弛症者经胸行Heller手术 ,并在手术前后进行食管测压检查。结果 :术后 1月~ 1年与术前相比 ,LESRR明显改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LESP明显下降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术前食管体部均为同步收缩波 ,术后有 1例恢复成蠕动收缩。结论 :Heller术可降低LESP、改善LESRR。LESP、LESRR对贲门失弛症的手术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术后大多数患者食管体部并不能恢复成正常的蠕动收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内镜直视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方法:5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内镜直视下气囊扩张治疗,比较分析扩张前后临床症状和食管钡餐、胃镜、食管测压检查结果。结果:本组55例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症状迅速消失。53例1次扩张成功,成功率为96.36%,2例需第2次扩张,13例接受食管测压者扩张4周后LES-P较扩张前有明显下降(P<0.01),1例出现纵隔气肿,经禁食、补液、抗感染好转。未出现心肺意外、消化道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内镜直视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气囊加压扩张术已成为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白云 《基层医学论坛》2013,(8):1079-1080
目的观察经口内镜下食管环形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2012年7月—12月在院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LingⅠ型患者50例,行经口内镜下食管环形肌切开术。结果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7 d患者进流食均无吞咽梗阻,总有效率达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食管测压下段食管括约肌压力均回到正常范围。结论经口内镜下食管环形肌切开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一种安全、有效、恢复快、并发症少的新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6年3月确诊的2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儿的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 男15例,女6例,就诊时年龄7个月至16岁9月,病程40 d至4年,呕吐和吞咽困难是最多见的症状,其次为咳嗽、反酸、胸骨后疼痛、体重增长缓慢等.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消化道造影、电子胃镜、食管高分辨测压等诊断,治疗包括口服硝苯地平、胃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术和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POEM)、开胸及腹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Heller手术).结论 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食管高分辨测压可对本病进行分型和手术疗效评估,腹腔镜下Heller手术+胃底折叠术和POEM术损伤小、恢复快、手术效果显著,是本病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缝合术在反流性食管炎中的应用价值及该术的安全性。方法:对经内镜、食管ph鉴测、食管测压、临床症状等确诊并且有质子泵抑制剂依赖的11例胃食管反流病(其中贲门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2例),应用美国BARD内镜缝合系统行内镜下贲门缝合术,观察术前术后胃食管反流的积分情况及该术的并发症等项目,对该术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11例患者共缝合26针,13个结,其中纵行缝合4例次,环行缝合9例次。术后症状完全缓解的5例,部分缓解的4例,无效2例。除术中缝合处针孔少许渗血外,术中及术后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内镜缝合术近期疗效可靠,安全性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王刚  张逊  卢喜科 《重庆医学》2013,42(14):1632-1635
目的探讨经腹行改良Heller+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远期疗效。方法自2001年6月至2009年8月,对2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经腹改良Heller+Dor术,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8例患者术后随访3~9年,平均5.12年,89.29%(25/28)的患者达到满意的疗效。术后反酸率为10.71%(3/28),其中1例在术后6年出现较为严重的胃灼热症状。术后远期随访示患者吞咽困难评分由术前6.50分降至1.18分;钡餐造影示食管最大直径由术前(3.46±1.16)cm减少至(1.88±0.93)cm;食管测压示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平均下降了10.07mm Hg,上诉3项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Heller+Dor术可以有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和减少术后反酸的发生,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胡健  常栋  龚民 《北京医学》2016,38(1):20-23
目的 总结继发性贲门失弛缓症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 经计算机选取2000-2012年本院确诊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149例,其中5例为继发性贲门失弛缓症,观察症状持续时间;钡餐下食管形态学改变,包括食管最大宽度及狭窄长度变化;胃镜下贲门黏膜改变;食管下段压力变化,CT检查结果.结果 本组继发性贲门失驰缓症平均年龄(54.0±23.7)岁,症状持续时间平均(4.6±0.7)个月,检查显示食管贲门狭窄长度平均(3.80±0.26)cm,食管最大径平均(4.32±0.64)cm,食管下端括约肌测压(LES)检查平均(40.50±0.70)cmH2O,CT检查提示食管下段贲门及纵隔占位,手术探查病理证实胃黏液腺癌1例,贲门腺癌2例,食管下段鳞状细胞癌1例,纵隔型肺腺癌1例.结论 继发性贲门失弛缓症少见,临床诊断中多存在误诊,延误治疗,应根据患者资料全面认真分析,做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