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张謇在清末民初以“状元办厂”、建成当时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被时人称为“中国第一个实业大王”。张謇投身实业的动机根源于时代的召唤。经历弃官从商的艰辛历程,张謇取得了经营实业的辉煌成就。张謇实业生涯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开创了旧式知识分子弃虚务实、“学而优则商”的新型人生道路。他所开创的发展经济的“南通模式”,他所领军的“儒商”群体,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謇教育思想的最大特色是以实业为依托 ,以国民教育为中心 ,通盘考虑 ,整体规划 ,不断创新 ,全面发展。他自始至终高举“教育救国”的大旗 ,大力创办近代教育 ,促使南通建成了以师范教育为本的普通教育体系 ,以生计教育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体系 ,以大众教育为目的的社会文化教育和救助弱势群体为主的慈善教育。这种具有近代意义的大教育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张謇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 ,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在江苏南通的教育实践成就卓著 ,极富特色。他较早地提出了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 ,创造了“以实业辅助教育 ,以教育促进实业”的成功模式 ,反映了教育从边缘走向经济中心这一历史发展的趋势。张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张謇是导淮的倡议者和积极推行者,也是清末学者中唯一研究水利的专家。他的导淮实践起到了我国从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过渡的桥梁作用。他呕心沥血,历尽坎坷,心系淮河,关注导淮22年,奔走呼号后半生,直到垂死之前,未曾一日忘怀。他为导淮作准备,创办水利教育,测量淮河流域各河地形、雨量、水位、流量,为尔后导淮计划的制订提供了重要资料和科学依据。他制定的“蓄泄兼施”、“七分入江三分入海”的江海分疏、沂沭兼治的导淮方案,对于以后各个时期的治淮工作具有不可磨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与张謇教育实践的不同特征及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张謇对中国近代教育的突出贡献,既体现在他们相似的教育活动上,也体现于他们不同的教育实践中。梁启超对"新民"教育观的打造,彰显出理性的光芒;张謇对近代南通教育体系的创立,凸现出实践的魅力。梁启超启蒙教育的全面开展,为国民性改造打开了一条通途;张謇实业教育的全面实施,为实业人才的培育树立了典范;梁启超转战全国,四处办学,显示出他兴学活动的广博特征;张謇立足南通,辐射东南,体现了他有序发展的办学思路。梁启超于理论上的引导和宣传,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启蒙家;张謇在实践中的创新和贡献,同样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实绩最显著的教育实践家。  相似文献   

6.
张謇对现代经济体系的实践性构想是:实行“棉铁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商品大农业和以机械制造业为核心的重工业,且优先发展棉纺织业;同时建立以民间劝业银行为主的银行网络为工农业提供金融服务,以类似早期商会的组织协调各经济部门关系,建立实业学堂和学会组织,保证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诗词格律与古诗词校勘——以校勘张謇诗词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词与散文不同之明显处在于其独有的格律,诗词在流布过程中所产生的隐蔽性讹误,常常由于诗词格律的存在而留下印记.因此,诗词校勘除了掌握散文校勘的各种知识与手段外,还须掌握诗词的格律,运用诗词格律发现与改正隐蔽的讹误,以提高诗词校勘质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乡村建设的另一种典范——张謇的南通乡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乡村建设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政府支持的学者所倡导,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调剂金融、提倡合作与地方自治和移风易俗等措施复兴农村经济的改良运动.然而,大量史实表明,张謇尽管没有明确提出"乡村建设"理念,但其实业家身份、"村落主义"思想、"经营乡里"以及良好的实施效果足以令南通乡村建设独树一帜.张謇的南通模式与"邹平模式"、"定县模式"、"江宁模式"同样是中国近代乡村建设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南通模式”——张謇研究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现代化,只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难以吸收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前提条件下进行,这个前提从中国近代延伸到当代依然存在.它要求发展中国经济须兼顾农业和工业,实行乡村和城市的相互补充,只有如此才有望解决单一城市化难以应对的劳动力就业、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等发展瓶颈,而"南通模式"的精华恰恰是农业工业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现今在江、浙、粤、闽等地蓬勃发展的产业集群与农村经济密不可分,显示出"南通模式"的发展理念不仅在中国早期现代化道路中具有开拓性,也对当前的我国现代化建设有战略性启发意义.张謇研究不应局限于单纯的近代史领域.将张謇及其事业置于古今变动的历史长河中进行整体考量,将"南通模式"与国情、时代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征相联系进行评判,是深化张謇研究的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10.
张謇对南通乃至中国现代化的贡献为世称道,然而他对苏北地区社会变迁的贡献却少有评价。1904年,张謇撰《徐州应建行省议》条陈,建议以徐州为中心设立行省,并为徐州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设计了具体路径。他主张在利用煤炭资源的同时,综合利用其他矿业资源、农副产品资源及再生资源;在发展煤矿的同时,综合发展农业、商业、教育以及其他工业。他深刻总结经营活动中资源匮乏的教训与综合发展的经验,准确把握徐州地区现实资源多样性与历史传统复杂性,规划启动了综合利用的实践,调整了煤炭独大的产业结构。张謇建立行省的建议虽被清政府否决,但其综合利用、综合发展的规划思路,对资源型城市徐州及周边地区日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翁同龢与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在交往中的信函成为研究清末政治斗争、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的宝贵文献材料,但2005中华书局出版的《翁同龢集》对集中收录的翁同龢致张謇文稿的系年考订有多处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教学管理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我院根据高等医学教育形势的发展 ,实施弹性教学管理制度 ,并对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临床教学管理体制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校园雪景张伯礼望雪覆校舍,东湖思团泊。阴雨何如雪,早归须伏魔。(2月14日于武汉东湖)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古稀之年身先士卒,亲赴武汉抗击疫情一线,昼夜奋战指导疫情防治。2月14日,张伯礼院士挂帅的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江夏大花山方舱医院正式开舱并收治病人。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中医药学教育国际化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在实践中也面临着问题与困难。中医药学教育国际化要处理好国际化和民族化之间的关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宣传与介绍,加强理论的创新和标准化建设,增强国际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
以现代远程网络教育手段对传统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践,探索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措施、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师。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我校十多年来医学专科教育进行社区定向医学教育改革,实行面向社区,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模式,为进一步实行全科医学教育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以预防为先导,以社区定向为基础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在我国现阶段对于实现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加快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全科医师"这一目标具有现实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将艾滋病健康教育纳入高考的教育实施模式的实施效果及各方对此模式的看法和评价并对该模式推广的可行性进行论证。方法:以课题组成员在武汉市、黄石市教育部门以及四所中学的问卷调查及访谈资料为基础,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了解该模式有关情况。结果:教育官员、教师、学生等都觉得该模式的施行非常有必要,但从客观而言,该模式的实施效果不够理想。结论:该模式的推广具备可行性,但仍需在考试大纲、考试题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配置、课时设置、部门重视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医学本科专业教育现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内容分析法,(A-B-C-D-X模式)对中医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等作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现行的中医学本科专业教育基本满足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但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作为中医本科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改革进展还不够快,忽视了更宽广的知识基础,中医学本科专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新世纪的要求,亟须进行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观念的更新,从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来制定中长期的中医学本科专业教育发展规划,改革现行中医学本科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并探索新的课程体系,建立起全面推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成本是高校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 ,只有与提供教育有关的支出才可计入教育成本 ,而与此无关的学校支出不能计入教育成本。从本质上看 ,高等教育成本表现为提供或接受教育服务所耗费的资源价值量。理清高等教育成本分类及其构成项目 ,正确界定核算方法 ,对于加强高校内部管理 ,优化教育资源 ,提高办学效益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医的道德人格教育应当充分体现师承文化中主体间性这一内涵,如崇尚德才并重的教育观、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真实场景中的交互行为等,同时坚持主体间性认识论,进一步树立师生互为主体的意识、民主意识、宽容意识等,探索与发展更为符合主体间性特征的道德人格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