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阿霉素(ADM)脂质体-碘油犬肝动脉栓塞(Ⅲ)后 ADM 的体内靶向性特征和药代动力学,并分别与肝动脉 ADM 溶液灌注组(Ⅰ)和肝动脉 ADM-碘油栓塞组(Ⅱ)做了平行比较,实验结果:与(Ⅰ)组相比,(Ⅲ)组外周静脉中 ADM 浓度非常显著降低(P<0.01)而 ADM 的半衰期和肝组织中的浓度则非常显著增加(P<0.01);与(Ⅱ)组相比,(Ⅲ)组外周静脉血中 ADM 浓度显著降低(P<0.05),而消除半衰期和肝组织中 ADM 浓度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ADM 脂质体与碘油混合肝动脉栓塞可显著提高 ADM 对肝脏的靶向性,延长 ADM 消除半衰期,并因降低外周血浆中 ADM 的浓度而减少了 ADM 对心脏及其它器官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阿霉素微囊经门静脉灌注化疗栓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霉素微囊经门静脉灌注化疗栓塞的实验研究周根泉,刘子江肝癌血供研究的结果表明,肝癌具有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门静脉在肝癌治疗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外经门静脉栓塞治疗肝癌已有成功的报道 ̄[1,2],但所用的栓塞剂仅为明胶海绵和淀粉微球。本实验旨在探索...  相似文献   

3.
壳多糖阿霉素缓释药粒的体内释放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壳多糖缓慢降解的特性,把它与阿霉素制成壳多糖阿霉素缓释药粒,植入家兔胫骨上端进行体内释放试验,并与静注相同剂量阿霉素的家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缓释药可使阿霉素在局部骨组织中维持较高浓度达8周以上,且骨组织中最高浓度是静注相同剂量阿霉素时骨含量的29倍,但血浆峰值浓度仅为静注组血浆峰的1/13。因此,壳多糖与阿霉素制成的缓释药粒具有良好的缓释功能,该缓释药粒阿霉素的一次局部用量可超过静注一次用  相似文献   

4.
5.
在化疗药物到达肝癌细胞的过程中,多种因素均可影响药物的传导,通常有压力障碍(影响药物分子的扩散和对流)、肿瘤血管异常(影响药物分子均匀地分布到整个肿瘤)、细胞间质内障碍(间质中的酶可与药物分子结合或将其降解,以及间质内的异常结构影响药物分子进入靶细胞)和肿瘤细胞抗药性(获得性抗药性和多药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照单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研究暂时阻断肝静脉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THVO)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为了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随机将病人分为两组,TACE组和TACETHVO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肝静脉和外周静脉血中5氟尿嘧啶(5Fu)的血药浓度,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肝静脉和外周静脉血中5Fu的曲线下面积比值,TACETHVO组明显大于TACE组;肝静脉血中5Fu的峰浓度,TACETHVO组明显高于TACE组。同组中肝静脉和外周静脉的5Fu浓度趋向一致时间,TACETHVO组30分钟,TACE组为6分钟。结论暂时阻断肝静脉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可明显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延长作用时间,加倍提高了抗肿瘤的效果,该法在临床上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肝肿瘤经动脉植入式导管药盒系统的灌注和栓塞化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介入放射学方法留置导管药盒治疗肝肿瘤的方法和效果。材料与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左锁骨下动脉穿刺将导管插入肝动脉,然后与植入式药盒连接并埋置于皮下,对31例原发性和转移性肝肿瘤患者经导管药盒系统进行了多次动脉灌注和栓塞化疗,灌注抗癌药物有ADM和CDDP,栓塞采用MMC-碘油乳剂。结果:有30例病人导管超选择置入肝左右动脉、肝固有动脉或肝总动脉,1例导管留置在腹腔动脉。患者术后  相似文献   

8.
甲氨蝶呤明胶微球经肝动脉灌注后近期毒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肝动脉灌注的实验研究旨在了解甲氨蝶呤明胶微球(MTX-ms)的近期毒性作用,为这种新型化疗栓塞剂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经大白鼠肝动脉灌注后显示;与对照组和单纯MTX化疗组比较,较大剂量的MTx-ms可使动物血中ALT和AKP值暂时性升高,肝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12天后肝组织坏死区小血管内仍可见大量微球滞留。其它主要脏器(心、脾、肺和肾脏)未发现与微球有关的病理改变。结果提示  相似文献   

9.
10.
经动脉热化疗治疗大鼠肝肿瘤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经动脉热化疗治疗大鼠肝肿瘤杨继金,朱永法,左长京,田建明,欧阳刚,王振堂,贾雨辰,林琳,刘崎,季永洲实验研究及临床试用均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加温能显著提高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1~4],热疗与化疗同时进行,疗效最为显著 ̄[1]。临床上加温方...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对介入方法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价值进行初步的探索。方法 1998年9月至2001年11月进行的200例肝移植病人中术后18例发生肝动脉狭窄、闭塞,对18例病人行球囊扩张与内支架置入术的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结果 15例病人成功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治疗13例,内支架治疗2例,3例病人介入治疗失败。治疗成功的15例病人中7例愈后良好,8例愈后不良。结论 介入方法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可作为治疗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手段。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影响治疗愈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作犬颈内动脉的选择性灌注模型,验证可取出式动脉滤器对犬脑的保护效率.方法健康杂种犬12只,随机分为滤器组及对照组.以明胶海绵栓塞颈外动脉,制作犬颈内动脉的选择性灌注模型.滤器组每只犬于颈总动脉内滤器近侧注入1m×1mm×1mm大小的血栓5个,对照组犬则不用滤器,直接注入栓子.术后观察动物神经系统功能改变情况,术后24h行犬脑MR检查,术后7d将犬脑取出、固定,行大体病理检查.结果栓子注入后血管造影,对照组犬中,5只显示颈内动脉分支闭塞,滤器组犬均未见颈内动脉栓塞表现.对照组犬中,5只术中出现对侧肢体及颈部强直,其中2只在注入栓子后于术中死亡;滤器组犬中,2只术后出现栓塞对侧肢体轻瘫,12~24h后症状消失.对照组犬中,4只术后MR显示栓塞侧大面积脑梗死;滤器组犬中,除1只犬术后MR显示术侧外囊点状梗死灶外,其余5只犬术后MR显示正常.术后大体病理表现与MR结果相符.结论动脉滤器对约1mm大小的较大栓子有令人满意的捕获能力,能有效防止严重脑梗死并发症的发生.但此种动脉滤器对小于1mm的栓子的捕获能力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兔VX2肝癌模型建立方法的改良及肝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共40只,分别采用常规开腹穿刺接种法及改良开腹穿刺接种法。将种植成功的实验兔于第2、3周分别肝动脉、门静脉造影检查。结果:36只实验兔成功建立兔VX2肝癌模型。改良法模型种植成功率较高(95%,19/20),发生肝内播散转移及腹腔或网膜种植几率小(P〈0.05)。第2周均成功施行了经导管股动脉-肝动脉造影术(36/36,100%),开腹行门静脉直接穿刺造影成功率97.22%(35/36)。第3周时实际存活实验兔26只均成功开腹行肝动脉及门静脉直接穿刺造影检查(26/26,100%)。结论:①采用改良方法制作的兔VX2肝癌模型,种植成功率较高,所建模型较稳定;②本研究所采用肝动脉及门静脉造影检查策略切实可行,且不影响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介入技术对肝移植术后假性动脉瘤的治疗价值。 方法收集5例行介入治疗的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瘤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随访资料、介入治疗并发症、预后等情况进行观察和回顾。 结果5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中发生于肝内肝动脉2例,肝外肝动脉主干3例。3例行介入栓塞治疗,2例行覆膜支架治疗。介入治疗全部取得成功,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血管内介入技术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乙酸局部注射治疗实验性肝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比评价 5 0 %乙酸与无水酒精对兔实验性肝肿瘤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植有VX2肝肿瘤的 3 0只实验兔分为 5 0 %乙酸注射组和无水酒精注射组 ,每组 15只 ,分别于开腹直视下向肿瘤内注入乙酸或无水酒精 ,治疗后 1、3、5和 7d分别采静脉血检测血清ALT、AST、BUN、Cr变化 ,术后 7d处死动物 ,观察肿瘤坏死情况及坏死区范围。结果 :5 0 %乙酸及无水酒精治疗后均导致肿瘤及周围肝组织凝固性坏死 ,两组肿瘤完全坏死率分别为 73 .3 %( 11/15 )和 3 3 .3 %( 5 /15 ) ,局部坏死区平均直径分别为 ( 1.6± 0 .7)cm和 ( 0 .9± 0 .5 )cm ,肿瘤完全坏死率及坏死区范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治疗后 1周内两组动物ALT、AST均有一过性升高 ;乙酸治疗组术后 1周内BUN和Cr亦有一过性升高 ,酒精治疗组术后BUN和Cr变化不明显。结论 :5 0 %乙酸较无水酒精具有更强的致组织坏死能力 ,同时 5 0 %乙酸可能具有轻度的肾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行阿霉素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注射阿霉素毁损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男24例,女39例;年龄43~77岁,平均59岁。右侧疼痛41例,左侧22例。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三叉神经支配区域疼痛病史及服用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史,其中27例患者曾接受三叉神经周围分支化学毁损术,7例接受过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毁损术,4例为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病例。结果 63例CT引导经皮穿刺卵圆孔全部引导成功。确定针尖在卵圆孔神经节内时,分次缓慢注射阿霉素0.2~0.5ml。治疗后,即刻疼痛完全缓解者61例(96.8%),明显缓解1例,轻度缓解1例。治疗后行6、12个月随访观察,有效率分别为84.1%,79.4%。并发症少而轻微,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疗法对三叉神经痛具有定位准确,无痛苦,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的优点,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经门静脉无水酒精选择性肝段硬化术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 ,初步探讨经门静脉无水酒精选择性肝段硬化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及相关的一些技术问题。方法 健康杂种犬 3 0只经球囊导管向肝段门静脉快速注射无水酒精 ,进行选择性肝段硬化术 ,注射剂量为 0 2~ 1 0ml/kg。术后复查血酒精浓度、WBC、肝功能及CT ;定期处死犬 ,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 所有犬术后均存活。F组的血液中酒精浓度的峰值最高 ,平均值为 ( 1 60 3± 0 0 83 )mg/ml,远远低于致死阈值。血白细胞 (WBC)、丙氨酸转氨酶 (ALT)值呈一过性升高。术后 2 4hF组WBC均值为 ( 46 3 6± 7 2 8)× 10 9,ALT均值为 ( 82 7 3 6± 147 2 5 )U/L。CT和病理学检查证实 ,注射剂量为 0 3~ 1 0ml/kg的肝段呈“楔形”样区域性完全坏死 ,2 8d后硬化肝段明显萎缩 ,逐步为纤维组织取代。结论 经犬的肝段门静脉注射适当剂量的无水酒精进行选择性肝段硬化术是安全的、有效的 ,因此 ,可以考虑将选择性肝段硬化术应用于临床 ,进一步研究其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支架置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支架置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HAS)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肝移植术后经肝动脉造影证实、并行肝动脉支架置入(12例)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1例)的HA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支架置入技术要点。结果 13例患者中,11例成功置入支架,1例PTA加支架置入失败,1例单纯PTA治疗成功。支架术后随访9—227d,平均97d,无一例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诊疗时距在2周内的7例患者,1例支架置入术后9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术后血清转氨酶和(或)胆红素恢复正常;而诊疗时距大于2周的4例患者,1例死于胆道感染引起的败血症和肝功能衰竭,3例血清胆红素仍高于正常、反复出现胆道感染,经抗感染和(或)胆道引流病情好转。结论 支架治疗肝移植术后HAS是可行的,指引导管或长鞘技术和冠状动脉支架的应用可提高支架置入技术的成功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影响支架置入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患者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肝移植术后发牛肝动脉并发症,并接受肝动脉溶栓、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或)肝动脉支架置入术等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肝脏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较好组,比较2组胆道并发症、肝动脉再狭窄、早期并发症或是晚期并发症等15项变量,采用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筛选出影响介入治疗疗效的因素.结果 2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36 d,中位随访时问464 d(3~1037 d).其中预后不良组11例(5例再次肝移植,6例死亡),平均存活时间191 d,中位存活时问为73 d(3~616 d);预后较好组10例,移植肝平均存活时间706 d,中位存活时间692 d(245~1037 d).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胆道并发症、血总胆红素水平以及间接胆红素水平;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危险因素是胆道并发症(P=0.027,OR=22.818). .结论 伴有胆道并发症,是影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兔后肢缺血模型,研究局部动脉内灌注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促进血管生长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股动脉完全切除法,对1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任意侧后肢建立缺血模型。10天后,分成两组并施以如下方案:治疗组,于患侧髂内动脉内灌注aFGF1000μg;对照组,于患肢髂内动脉内灌注等量生理盐水。第40天,通过血管造影和组织学分析以比较血管生长情况:在血管造影片上测量通过股中部的显影血管数;取股内收长肌中段切片免疫组化染色,40倍光镜下测定单位视野内微小血管密度和血管/肌束比。结果第40天,治疗组患肢血流灌注改善,缺血症状较轻,新生血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显影血管数分别为:13.63±1.85和8.17±1.72,t=5.608,P<0.01;微小血管密度分别为:37.38±3.81和16.17±1.94,t=12.37,P<0.01;血管/肌束比分别为:0.63±0.08和0.32±0.02,t=9.394,P<0.01。结论采用介入放射学局部动脉内灌注法给予aFGF,能促进缺血后肢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血液灌注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