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对26例多形红斑组织中的单纯疱疹病毒DNA进行检测。18例为阳性,阳性率为72%,对照组选择结节性红斑11例,固定性药疹8例,均为阴性。结果对研究单纯疱疹病毒在多形红斑发病中的意义和临床治疗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结节性红斑与结核病的关系,回顾分析56例结节性红斑病例的PPD试验、抗结核抗体结果,并与4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结节性红斑组的PPD试验强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节性红斑组的抗结核抗体的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对PPD试验强阳性的结节性红斑患者,单纯抗结核治疗具有肯定疗效。结节性红斑与结核病的关系密切,抗结核治疗对于结核及其诱发的结节性红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结节性红斑女性因素的临床分析张堂德,曹化琴,邱贤文,梁应权结节性红斑好发于女性,女性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生理性变化。目前尚没有报道充分说明这些生理变化是否与结节性红斑的产生与发展有关。本文从临床上探讨41例女性结节性红斑与多种女性因素之间的关系。1.临...  相似文献   

4.
102例结节性红斑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02例结节性红斑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发现病因未明的占30例(占29.4%),感染引起者18例(占17.6%),风湿病引起者54例(占53%),风湿病既可以结节性红斑为首发,也可继发,且皮疹的分布多较广泛。对多部位结节性红斑,特别是伴ESR,CRP,肝功能明显异常的患者要注意合并风湿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阿昔洛韦治疗多形红斑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阿昔洛韦口服0.2g,每日5次治疗了21例多形红斑患者,与对照组相比,痊愈时间明显缩短。此结果说明阿昔洛韦是治疗多形红斑的有效药物,并提示多形红斑的发生可能与疱疹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结节性红斑的可能诱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结节性红斑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45例患者均具有典型的结节性红斑皮损,PPD试验阳性或强阳性;男女之比为1∶4.5,平均年龄34.5岁,平均病程1.2年。45例X光胸片检查合并肺结核6例(13.4%),淋巴结核4例(8.9%),胸膜炎4例(8.9%),肺部阴影灶8例(17.8%);无异常者23例(51.1%)。实验室检查:45例中血沉增快32例,抗"O"阳性2例,Ig G较正常升高3例,类风湿因子阳性2例,痰菌涂片阳性1例,其余各项均为阴性。结论:结节性红斑病因复杂,结核菌感染是原因之一。对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结节性红斑,抗结核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最常见的下肢结节性疾患中,结节性红斑,硬结性红斑,结节性血管炎三种疾患共120例,进行了临床的及实验室的检查,并对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结节性红斑8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节性红斑(EN)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其病因。方法将81例患者据其基础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组,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81例患者中上呼吸道感染者35例(43.21%),关节炎表现24例(29.63%),结核菌素试验(PPD)异常者22例(27.16%),ASO滴度异常者27例(33.33%),血常规WBC计数异常者36例(44.44%),两组原发性EN和继发性EN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继发性EN的病因与上呼吸道感染、结核杆菌及链球菌感染有密切关系,注重结节性红斑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差异,有助于寻找病因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结节性红斑与硬结性红斑皮损原位抗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PAP法对结节性红斑、慢性游走性结节性红斑、硬红斑及结节性血管炎4种疾病共35例的原位抗原进行检测。结果在血管的检出例数分别为11/12,8/8,8/8,6/7;在胶原纤维表面的检出例数分别为11/12,7/8,8/8,6/7;所有病例表皮角朊细胞内均能检出;在血管腔内与血管腔外的红细胞表面的检出例数除慢性游走性结节性红斑为5/8外,其余病种均能检出。提示结节性红斑等4种疾病均为存在免疫复合物  相似文献   

10.
结节性红斑是真皮脉管和脂膜炎症所引起的结节性皮肤病,结节好发于小腿伸侧,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作者最近诊治了3例结核性的结节性红斑,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下肢红斑结节性皮损与结核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下肢红斑结节性皮损与结核的关系。方法 对50例下肢红斑结节性皮损的患者进行结核菌素及X线胸片检查。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者进行抗结核治疗。结果 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的有42例,占总数的84.0%。其中10例有明确肺结核病史。经抗结核治疗后41病例1月内明显好转,2月内原发皮损消退而痊愈。无肺结核的患者疗程为3个月,有肺结核者疗程为6个月。所有病例治疗完成后,半年内未见复发。结论 结核杆菌感染可能是下肢红斑结节性皮损最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结节性红斑病理活检(环钻取材)术后,局部皮损往往未经其他治疗就能很快消退。受这一现象启发,我们应用针刺方法替代或模拟环钻术对皮损的局部刺激,治疗结节性红斑4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火把花根片治疗结节性红斑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火把花根片治疗结节性红斑(42例)。对照组(25例)除无火把花根片外,其他治疗相同。疗程为1个月。有效率分别为92.86%和68.00%,两组疗效相差显著(P<0.01)。结果显示火把花根片治疗结节性红斑显效快,方法简单,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频谱治疗仪治疗寒冷性多形红斑疗效观察朱小枫,王慧英,苏玮我们于1993年1月~3月应用频谱治疗仪治疗寒冷性多形红斑51例,并设对照组53例,进行疗效对比观察。治疗组中30例进行了甲皱微循环检查,其中21例作了治疗前后微循环对照,对66例作了血冷球蛋白...  相似文献   

15.
结节性红斑患者红细胞指数改变李冠勇,刘华昌,季军捷济南军区总医院皮肤科(邮政编码250031)结节性红斑患者存在着血液流变学异常已有报道[1]。为了解本病患者红细胞变化的特点,我们采用SysmexF-800血细胞分析仪对结节性红斑患者的红细胞四项指数...  相似文献   

16.
丹参对结节性红斑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节性红斑属血管性疾病 ,其发病和病理过程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有密切的联系[1 ] 。我们观察了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节性红斑时的血液流变性变化。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5 4例结节性红斑患者 ,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部分病例作皮肤组织病理检查 ,诊断明确。其中男 19例 ,女 35例 ;年龄 16~ 5 7岁 ,平均36 .7± 9.31岁。均不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肝肾疾病。对照组为正常参数人群 2 0 0例。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不同年龄和体重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 16~ 2 0ml(平均0 .35ml kg) ,加入 5 %葡萄…  相似文献   

17.
结节性红斑血循环及皮损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结节性红斑患者血循环及皮损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透射比浊法检测结节性红斑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血液IgG、IgA、IgM、C3和C4.应用免疫组化 LAB-SA法对结节性红斑皮损及正常组织进行IgG、IgA、IgM及补体C3检测.结果:结节性红斑血中除IgG在治疗前其水平高于正常组外(P<0.05),其余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及正常组三者之间两两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性红斑皮损IgG、IgA、IgM及C3阳性率分别为83.33%,66.67%,100%和94.44%,其阳性率除IgA,IgM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外(P< 0.05),其余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和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结节性红斑血管壁的形成和沉积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多形红斑型药疹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多形红斑型药疹增多原因,探讨如何提高疗效及减少发生。方法 对 40例多形红斑型药疹致敏药物、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①致敏药物多为青霉素类、解热镇痛类及中药类;②临床常见,重型较多;③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综合治疗,疗效高。结论 多形红斑型药疹增多与多用、滥用及伪劣药品相关;糖皮质激素为主、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结合能显著提高疗效;规范用药,加强监管能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19.
<正> 1979~1988年1月我们应用高压氧治疗结节性红斑24例,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于下。临床资料24例中男5例、女19例;年龄20~48岁;病期3天~20年;初发病者12例,发病  相似文献   

20.
卡马西平常用于治疗癫痫等疾病,是重症药疹的常见原因,我科在1996年11月-2000年12月期间共收治由卡马西平引起的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7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7例均为我科住院病人,皮疹形态符合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诊断,其中男5例,女2例;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