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性偏斜伴有下斜肌亢进的手术方式。方法对40例(52眼)分离性垂直性偏斜伴有下斜肌亢进后徙前移法。垂直分离〈10。者,下斜肌固定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水平后1mm处;11^Δ-20^Δ者,下斜肌固定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水平处;21^Δ-30^Δ者,下斜肌固定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前1mm处;向上分离15^Δ-20^Δ者,则行同侧上直肌后退4-5mm。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时采用水平直肌后徒或缩短矫正。结果40例(52眼)术后良好者43眼(82.7%),好转者9眼(17.3%)。下斜肌亢进均获得矫正。结论下斜肌后徙前移术是治疗分离性垂直性偏斜伴有下斜肌亢进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的有效手术方式。方法对54例95眼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应用下斜肌后徒转位法。依据上斜程度确定下斜肌新附着点的位置。上斜小于6△16眼转位到下直肌止端水平后1mm;上斜7~11△45眼,转位到下直肌止端水平;上斜大于11△34眼,前移到下直肌止端前1mm或2mm(1mm25眼,2mm9眼)其中1例单眼上斜50~80△者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6mm,对合并水平斜视者,则采用水平直肌后徙和缩短术同时矫正水平斜视。结果术后满意者93眼(97.89%),好转者2眼(2.11%),无1例无效者。95眼术后下斜肌亢进均消失,无1例上转受限者。结论下斜肌后徒转位术是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下斜肌前置移位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方法:下斜肌前置移位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前2mm或下直肌附着点颞侧成一直线处,同时矫正水平斜视。结果:患者8例11眼中,术前6眼DVD程度是1+,术后DVD消失;术前3眼DVD程度是2+,术后2眼垂直斜视消失,1眼DVD程度为1+;术前2眼DVD程度是3+,术后1眼DVD程度为1+,1眼为2+。所有患者下斜肌均不亢进。结论:下斜肌前置移位是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的有效方式,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讨论分离性垂直性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手术治疗方法对15例(25眼)第一诊断为DVD患者,手术治疗方案进行经验总结。方法单纯DVD做上直肌后徙术,DVD合并下斜肌亢进者做下斜肌断腱加转位至下直肌附着点颞侧,DVD合并水平斜视同时联合水平斜视矫正术。结果1.DVD疗效标准:痊愈:垂直斜视消失或小于10^△;好转:垂直斜视较术前减少10^△以上;无效:垂直斜视无改善或改善小于10^△。2.治疗结果:痊愈12例(80%),好转2例(13%),无效l例(7%)。结论DVD患者双眼虽然分离不相等,但尽量行双眼等量手术,如果双眼分离相差10^△以上做双眼上直肌不等量后徙手术,如伴有下斜肌亢进应做下斜肌断腱加转位术。  相似文献   

5.
分离性垂直斜视手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对40例58眼DVD根据双眼视力状况,双眼上斜程度及合并其他类型斜视进行综合分析,设计手术。双眼DVD不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若双眼视力良好,且上斜程度相等者做双眼上直肌等量后徙术;双眼上斜程度不等者做双眼上直肌不等量后徙或先做上斜明显眼手术。若单眼弱视明显先做弱视眼手术。单眼DVD,仅做单眼手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做下斜肌缩短4-5mm后徙转位术。DVD合并水平斜视者,尽可能一期完成。否则,先矫正水平斜视,6个月后行DVD矫正术。上直肌后徙按1mm矫正3Δ计算,最大后徙量为8mm。结果40例58眼DVD,50眼满意(85.21%), 8眼好转(13.79%)。结论对不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行上直肌超常量后徙术疗效满意;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行下斜肌缩短4-5mm后徙转位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对称性分离性垂直偏斜(DVD)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15例因非对称性分离性垂直斜视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观察患者性别、年龄、斜视类型、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和效果,并随访3个月到2年.结果 单纯DVD患者6例,合并其他类型斜视患者9例;单眼受累5例,其中3例采用上直肌后徙,2例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加转位;双眼受累10例,6例采用不等量的上直肌后徙,后徙量为3.5~10 mm,4例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加前转位,根据垂直斜度及下斜肌亢进程度的不同,分别将下斜肌离断并切除一定量后转位于下直肌颞侧水平前1 mm至下直肌颞侧水平后1 mm不等.术后12例患者眼位正位,遮盖后无上斜视出现,外观满意,1例行单眼手术者对侧眼出现DVD,1只眼行下斜肌转位后患者出现上转受限.结论 非对称性分离性垂直斜视选择非对称性手术效果较好,对于无下斜肌亢进的患者首选上直肌不等量后徙,对于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患者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加前转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6例(29眼)实施了手术治疗。其中15例(17眼)行下斜肌单纯切断术;合并分离性垂直偏斜3例(4眼)行下斜肌前转位术;垂直斜视度在20△以上者5例(5眼)行下斜肌切断加对侧眼下直肌后徙术;术前没有下斜肌亢进者3例(3眼),行单纯下直肌后徒术。合并内外水平斜视者同时行水平肌的缩短或后徙术。结果治愈22例(25眼),治愈率86.21%(25/29).有效3例(3眼)。其中2例(2眼)行单纯的下斜肌切断,术后残留垂直斜视度6△~10△;1例(1眼)合并DVD者,术中将下斜肌切断并前转位于下直肌旁,术后仍残留有10△的垂直斜视度。无效1例(1眼),合并间歇性外斜视,术前有40△的垂直斜度,术中将下斜肌前移位,同时行内外直肌的手术,术后仍有20△的垂直斜度。患者放弃治疗。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早期实施手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下斜肌截除及前转位术治疗大度数垂直斜视的疗效.方法 以2001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53例大度数垂直斜视(≥15△)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取下斜肌截除(3~8mm)及前转位术,即转位于下直肌颞侧缘前1 mm处.对于垂直斜度在15△~25△之间者,下斜肌截除3~5mm;垂直斜度在25△以上者,下斜肌截除6mm及前转位后,术中照影观察,将残留的垂直斜度按1∶1.5的原则分配在该眼的上直肌与另一眼的下直肌(上、下直肌后徙1mm可解决1.5°的垂直偏斜);对于垂直斜度在60△以上的先天性下直肌缺如合并小角膜患者,下斜肌截除6~8mm及前转位术.伴有水平斜视时,按水平斜视矫正原则进行一并矫正.结果 经3~36mo随访,平均18mo.53例大度数垂直斜视患者Ⅰ期治愈40例(75.5%),好转9例(17.0%),未愈4例(7.5%).总有效率92.5%.结论 在大度数垂直斜视患者中,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首选下斜肌截除及前转位术,不足以矫正垂直偏斜时,联合该眼的上直肌与另一眼的下直肌后徙术,合并水平斜视时,均可Ⅰ期矫正.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下斜肌减弱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手术治疗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5月至2016年2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临床确诊为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患者12例,所有患者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15△,麻痹眼侧歪头试验阳性,向麻痹眼方向注视时垂直斜视度比第一眼位〉5△,上方所有注视眼位均上斜,对侧眼上斜肌功能过强。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手术治疗,手术将下斜肌后徙于下直肌颞侧止端后3mm,上直肌后徙3-5mm,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时予以矫正。结果术前患者均有代偿头位,中度9例,重度3例;术后所有患者代偿头位均有改善,头位消失者6例,轻度倾斜者4例,中度倾斜者2例;术前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24.8±5.2)△,术后(6.0±2.8)△;术后歪头试验10例阴性,2例轻阳性;术后术眼有轻度上转受限,无双眼复视。结论下斜肌减弱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手术是治疗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可选择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改善代偿头位和垂直斜视,未引起明显上转受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状况。方法对48例V型斜视按下斜肌功能状况分为四组:Ⅰ组V型外斜视伴有下斜视肌功能亢进17例;Ⅱ组V型外斜视无明显下斜肌功能亢进10例; Ⅲ组V型内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14例;Ⅳ组V型内斜视无明显下斜肌亢进7例;对Ⅰ组和Ⅲ组行内外斜视矫正同时行单(双)侧下斜肌后徙术,对Ⅱ和Ⅳ组行内外斜视矫正同时行水平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术。结果Ⅰ组患者术后原在位眼位-8△-+3△向上与向下注视时斜视角差≤4△。Ⅱ组原在位眼位-10△-+5△向上与向下注视时斜视角差≤8△。Ⅲ组原在位眼位-4△-+6△向上与向下注视时斜视角≤4△。Ⅳ组原在位眼位-5△-+10△,向上与向下斜视角差为7△。结论采用两种术式矫正V型斜视疗效确切,下斜肌后徙较水平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效果明显,并且有希望建立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韩爱军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7):1286-1287
目的:探讨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的临床特征,分析改良的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48例。将下斜肌离断,然后转位固定于下直肌止端颞侧1mm后1mm处。术后随访2wk~12mo。结果:下斜肌转位术对小度数DVD组和中等度数DVD组的原在位垂直斜度的矫正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小度数DVD组和中等度数DVD组与大度数DVD组在原在位垂直斜度的矫正效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改良的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治疗垂直分离性斜视(DVD)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对43例(72眼)DVD根据不同的术前检查结果选择不同的术式。有下斜肌亢进者首选下斜肌切断加转位,根据亢进程度不同决定下斜肌在转位之前的截除量。无下斜肌亢进者首选上直肌后退术。双眼DVD不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且上斜程度相等者行双跟上直肌等量后徙术;双眼上斜程度不等者行双眼上直肌不等量后徙,或先行上斜明显眼手术,改期行另眼手术;合并水平斜视者尽可能同时完成,否则先矫正水平斜视,半年后矫正DVD。结果52眼疗效良好(72.22%),16眼好转(22.22%),4眼(5.56%)无效,1眼(1.38%)退上直肌和双眼外直肌后出现继发内斜视和对侧眼下斜肌亢进。结论对不同类型的DVD采用不同的术式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分离性垂直斜视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分离性垂直斜视(DVD)的最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36例(56眼)DVD根据不同情况设计手术.双眼DVD不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且上斜程度相等者行双眼上直肌等量后徙术;双眼上斜程度不等者行双眼上直肌不等量后徙,或先行上斜明显眼手术,改期行另眼手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行下斜肌断腱并转位术合并上直肌后徙术;单眼DVD仅行单眼手术;单眼弱视明显先行弱视眼手术.合并水平斜视者尽可能同时完成,否则先矫正水平斜视,6个月后矫正DVD.结果 47眼疗效良好(83.92%),8眼好转(14.28%),1眼无效(1.78%).结论 对不同类型的DVD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均收到比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水平直肌移位治疗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效果。方法对我院56例(103只眼)水平斜视合并小角度垂直斜视者,在行内、外直肌缩短或徙后手术同时,将附着点上下移位。结果 56例(103只眼)中,30例垂直斜度5-7△,将单眼水平直肌垂直移位5mm,平均矫正垂直斜度5.78±0.57△,疗效较好。21例垂直斜度8-20△将水平直肌垂直上下移位6-7mm,平均矫正垂直斜度6.69±0.91△,其中6例垂直斜度15-20△,欠矫。5例不伴有下斜肌异常V型外斜者,垂直斜度为7-20△,将双眼外直肌徙后并同时向上移位6-7mm,获得较好效果。结论水平肌移位治疗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及不伴有下斜肌异常的V型外斜视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垂直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垂直斜视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方法垂直斜视病例43例,其中麻痹性斜视33例,垂直性分离性偏斜(DVD)8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2例。检查双眼和单眼运动、角膜映光法、三棱镜遮盖试验及同视机检查垂直和水平斜视角,垂直斜视角3△~60△,水平斜视角10△~70△,作牵拉试验和Bielschowsky头位倾斜试验。手术一期完成31例,二期手术12例。手术选择在高位眼,麻痹眼及非注视眼。上斜肌麻痹26例行单侧或双侧下斜肌减弱术,5例行下斜肌和垂直直肌手术。1例上直肌麻痹行对侧眼下斜肌后退术,另1例行同侧眼下直肌后退术。8例DVD均采用一眼或双眼上直肌等量或不等量后退,后退量为6~9mm,合并下斜肌亢进的同时作下斜肌减弱术,其中1例行下斜肌转位术。2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行下直肌后退术。结果40例病人第一眼位正位,复视消失。2例DVD患者术后明显改善,1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术后垂直斜视8△。结论垂直斜视的手术起点是垂直斜度大于10△,在斜度最大视野内起作用的肌肉上手术,垂直斜视矫正应保证正前方及前下方注视野,手术宜选择在高位眼,麻痹眼及非注视眼上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伴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DVD)的手术方式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合并下斜肌亢进DVD手术方式,原在位垂直斜度较小选择单纯下斜肌转位术;大度数垂直斜视行下斜肌后徙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术。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垂直斜度,反复检查3次,取平均值;下斜肌亢进分+1~+4;术后随访1个月至3年。结果术前下斜肌亢进28例(41只眼),其中双眼13例;亢进+1,4只眼;+2,20只眼;+3,16只眼;+4,1只眼。下斜肌亢进均得到矫正。单纯下斜肌转位22例(30只眼),单眼14例,双眼8例。近期满意率85.71%。远期满意率71.42%。下斜肌后徙+同侧上直肌后徙术6例(15只眼),双眼5例,单眼1例;双眼5例中4例满意,1例好转,其中2例术后出现轻度上转受限;单眼1例,效果满意,但术眼出现轻度上转受限,睑裂变小。结论伴有下斜肌亢进DVD垂直斜度较小时下斜肌转位术效果良好;垂直斜度较大需行下斜肌减弱+同侧上直肌后徙术,上转肌同时减弱术,双眼手术比单眼安全。  相似文献   

17.
杨隆艳  孙伟  徐春玲 《眼科新进展》2011,31(8):772-773,776
目的分析下斜肌转位术对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的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行下斜肌转位术的24例(30眼)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的完整资料,并根据术前原在位垂直斜度将患者分为小度数、中等度数和大度数组,比较下斜肌转位术对各组近距离(33cm)和远距离(5m)原在位垂直斜度矫正效果。所有患者下斜肌固定于下直肌颞侧缘外的浅层巩膜,与下直肌附着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期手术矫正。结果近距离小度数DVD组、中等度数DVD组、大度数DVD组治愈率分别为100%、0、0;3组有效率分别为92.3%、7.7%、0;3组无效率分别为41.7%、25.0%、33.3%;远距离时各组治愈率分别为100%、0、0;3组有效率分别为92.9%、7.1%、0;3组无效率分别为25.0%、50.0%、25.0%;无论是近距离还是远距离,下斜肌转位术对小度数和中等度数DVD组的原在位垂直斜度矫正效果明显优于大度数DV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小度数和中等度数DV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斜肌转位术对小度数DVD组(≤10△)和中等度数DVD组(11△~19△)近距离和远距离原在位垂直斜度的矫正效果明显优于大度数DVD组(≥20△)。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一种,以患眼上斜视和代偿头位为特征,常合并DVD,手术设计以减弱患眼亢进的下斜肌为主,如垂直斜视在10△~15△选用下斜肌后徙术,15△~25△选用下斜肌前转位术,大于25△,联合对侧眼下直肌后徙术。本文总结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4年间对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继发下斜肌功能亢进斜视度在15△~25△的患者,采取下斜肌前转位术的资料齐全的51例患者,随访发现,有10例出现抗上转综合征(发生率19%),经随访观察6个月,症状无好转,7例行下斜肌探查+断腱+部分切除术,术后眼位满意,达到改善外观的目的,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上斜肌麻痹不同术式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报道180例上斜肌麻痹手术患者3~12岁儿童占73.33%。手术方法:斜视角在5~20△之间单纯下斜肌部分切除;斜视角>25△者行下斜肌部分切除+对侧下直肌后徙或下斜肌部分切除+同侧上直肌后徙;伴有水平斜视者行下斜肌部分切除+水平斜视矫正。结果:全愈147例占79.46%,其中以单纯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效果最好,全愈为92.54%。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的手术治疗方式,以便寻求最佳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41例(79眼)DVD患者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根据不同的上斜程度,对双眼上直肌行不等的超常量后徙(限定最大量≤7mm);对合并有水平眼位偏斜及下斜肌功能亢进伴或不伴Bielschowsky(+)者,分别行水平斜视矫正或下斜肌断腱联合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1个月~2a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17例(32眼)眼球正位,19例(37眼)仍存在小度数上斜(≤8△),5例(10眼)存在9△~10△欠矫,远期满意率87.8%,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眼科手术显微镜下充分分离DVD患者的上直肌及其周围关联的组织;根据上斜的程度不同,对其双上直肌行不等的超常量后徙,术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