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梦琼  崔俊茹 《北京中医》2009,(12):963-964
目的应用组织培养及扩繁等现代生物技术,将优良黄花蒿品种迅速扩大到露地大面积栽培,实现黄花蒿的标准化、现代化栽培,以提高其产量与质量。方法以黄花蒿花序为外植体分别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及芽和根的分化得黄花蒿组培苗;利用黄花蒿组培苗进行继代生根培养,并依次完成温室移栽和露地栽培。结果黄花蒿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芽分化率为100%,根的分化率可达85%;继代培养黄花蒿组培苗生根率最高可达99%,温室移栽成活率100%,露地栽培成活率为98%,且生长性状稳定。结论使用此方法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优选黄花蒿组培苗及继代苗进行露地栽培,从而实现迅速扩大黄花蒿优良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且成本低廉、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2.
黄花蒿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因含有青蒿素(Arte misinin)而在药用植物中占有重要地位.青蒿素类药治疟效果明显,不仅是我国目前唯一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按西药标准研究开发的中药,也是我国仅有的两个被收入世界药典的中药之一.目前,WHO(世界卫生组织)对2004年的联合用药(ACTs)政策做了调整,确定了复方蒿甲醚等作为替代奎宁类的抗疟推荐用药,无疑将极大地促进对青蒿素的需求,就现阶段的技术而言,人工合成青蒿素尚不经济可行,仍然依靠从原植物中提取,蒿属几百种植物除黄花蒿外,尚未发现其它种含有青蒿素,蒿属乃至菊科植物中数以千计的各类化学成分,尚未发现青蒿素以外的成分具有抗疟作用.全世界70%的黄化蒿资源集中在我国,我国历来是青蒿素原料药品的最大供应者,随着青蒿素类药品用量的增加,野生黄花蒿植物资源已经极其匮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因此,人工种植黄花蒿将成为近几年内中药材栽培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黄花蒿栽培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旨在推进其栽培研究进程,为开展人工种植黄花蒿药材基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青蒿素是抗疟的有效成分,黄花蒿是提取青蒿素的原料。文章总结了黄花蒿人工栽培出现的主要问题即种植地的选择不当、不当的种植方式、种苗混乱、播种期太迟和收获期过早、忽视水肥管理、连作栽培及病虫害严重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今后黄花蒿种植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黄花蒿新品种选育和杂交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野生黄花蒿在间苗、补苗、除草、施肥、培土、防治病虫害和除杂去劣等技术环节的研究,提高野生黄花蒿的种子产量。结果平均每hm产黄花蒿种子31.95kg以上。结论本试验可解决黄花蒿品种人工栽培的用种需求。  相似文献   

5.
黄花蒿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郑丽屏  王剑文  谭仁祥 《中草药》2007,38(4):602-605
目的研究青蒿素高产的黄花蒿植株的遗传多样性特征。方法结合青蒿素量的测定,应用RAPD技术对10个产地黄花蒿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RAPD多态位点为53.6%,证明在黄花蒿野生群体中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分析表明:在黄花蒿中可能至少存在具有遗传分化的4个分支,黄花蒿遗传分化与青蒿素量的变化及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黄花蒿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这些遗传分化是黄花蒿种质资源筛选的关键,是青蒿素“高量育种”和生物技术开发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引种黄花蒿的黄花蒿素含量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长强  朱海 《中药材》1996,19(12):597-598
以重量法测定结果:引种品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的黄花蒿素含量高者为8.20‰(g/g),低者为4.55‰,均显著高于当地野生黄花蒿所含0.90‰的黄花蒿素含量。  相似文献   

7.
播种期对黄花蒿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黄花蒿播种期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不同播种期的叶片及种子产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播种期对叶片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种子产量的影响极显著。结论以收获叶片为目的时适宜播种期为2月中旬至4月中旬,以收获种子为目的时最佳播种期为2月中旬以前。  相似文献   

8.
查阅近5年相关文献,综合分析青天葵扩繁体系的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对青天葵在品种鉴别、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扩繁技术是青天葵药材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综述为建立可操作的青天葵扩繁体系,进一步实现工业化生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黄花蒿多倍体诱导研究,探讨解决黄花蒿资源紧张及产量较低问题。方法:以秋水仙素诱导产生黄花蒿多倍体,并对黄花蒿多倍体进行鉴定,通过HPLC对青蒿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以0.05%的秋水仙素处理叶芽时,其诱导率为24%,死亡率为6.7%。30 d后,二倍体黄花蒿气孔长为(23.3±4.66)μm,多倍体黄花蒿气孔长为(40.4±4.66)μm。多倍体中的叶绿体含量比二倍体叶绿体高31.6%。30 d后,多倍体的生物生长量为二倍体生物生长量的1.25倍。在显微镜观察中,多倍体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n=4X=36,观察到的多倍体染色体数率为91%。通过HPLC检测表明:二倍体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为2.10‰,多倍体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为2.17‰。结论:诱导的多倍体与二倍体中青蒿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同一生长期内诱导的多倍体生物量比二倍体高出20%。  相似文献   

10.
黄花蒿挥发油的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彭洪  郭振德 《中药材》1996,19(9):458-459
本文采用GC和GC—MS联用技术对四川产黄花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剖析,共鉴定出26种化合物,占出峰总面积的73.73%,主要成分为樟脑、龙脑和倍伴萜醇类,其中,薄荷酮等5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研究结果表明其成分和其他产地的黄花蒿挥发油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1.
黄花蒿优质种质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5  
钟国跃  周华蓉  凌云  胡鸣  赵萍萍 《中草药》1998,29(4):264-267
黄花蒿资源品质(青蒿素含量)具有显著的生态地域性,可能是黄花蒿的不同生态型之间的生理生化特性上的差异的表现。作者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对华中地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区山峡武陵山地所属的川东南、鄂西、湘西及黔东北各地进行了黄花蒿的生态环境调查及青蒿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实验区域内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普遍较高,平均在4.847‰~8.853‰之间,最高可达10.221‰,说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对黄花蒿中青蒿素成分的生物合成与转化有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石家庄野生黄花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水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结果:鉴定出13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4.0%.结论: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蒿酮(33.4%)、右旋樟脑(15.7%)、1,8-桉叶素(8.7%)和石竹烯(7.1%).  相似文献   

13.
黄花蒿EST资源的SSR信息分析及标记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EST-SSRs的分布频率及核苷酸重复特征,开发微卫星(microsatellites)标记,为黄花蒿种质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方法:NCBI下载黄花蒿94 923条EST序列经组装后去除冗余,MISA获得EST-SSRs序列,分析EST-SSRs组成特点和分布规律。Pfam2go注释黄花蒿SSR-ESTs数据集,GOSlim程序对注释结果进行分类。Primer3程序设计18对SSR引物扩增黄花蒿基因组D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多态性。结果:黄花蒿拼接组装后获得24 601条序列,含2 110个SSR,出现频率为8.6%,其中二、三核苷酸重复分别占28%,50.4%,三核苷酸重复中ACC/GGT为主要类型,占9.8%。312条黄花蒿SSR-ESTs序列被功能注释。15对引物建立了合适的PCR反应体系,在36个黄花蒿样品中扩增呈现良好多态性。结论:黄花蒿EST-SSR基元类型丰富,在检测的18对引物中有效扩增和多态性均较高,根据EST资源规模开发SSR标记是可行的,为进一步开展黄花蒿种质资源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梁惠凌  韦霄  唐辉  蒋运生  王满莲 《中药材》2007,30(11):1349-1352
2005~2006年对广西区内黄花蒿病虫害调查结果,病害有3种,虫害有11种,主要有猝倒病、茎腐病、小地老虎、菊瘿蚊、桃蚜。本文报道症状、病原、形态特征、危害情况、以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黄花蒿为传统中药,具有清热解毒、除蒸截疟的功效.近年来采用现代中药研究方法,如HPLC、GC-MS、LC-MS等从黄花蒿中分离出多种有效成分.黄花蒿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倍半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和挥发油类,其中倍半萜类和甲氧基黄酮类成分较为丰富,且甲氧基黄酮类对黄花蒿的抗疟活性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龙蒿、黄花蒿、野艾蒿花粉的形态,结合薄层色谱鉴别特征,为准确鉴别3种蒿属药材提供了试验依据。方法:采用硫酸-醋酸酐分解法制备花粉,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测量粉粒大小、形状、沟张开的角度,并选取有代表性的视野(目镜15×,物镜40×)进行拍摄;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结果:龙蒿花粉粒是由长圆到圆的变化(1.38~1.03),黄花蒿(1.53~0.741)、野艾蒿(1.32~0.771)的形状较相似,都是由长圆到圆再到扁圆变化,花粉粒形状野艾蒿与其他二者无显著性差异,而龙蒿与黄花蒿差异显著,从而可以区分龙蒿与黄花蒿;3种蒿属花粉粒沟所张开的角度大小不同,大小依次为龙蒿〉野艾〉黄花蒿,且黄花蒿与二者差别显著;薄层色谱特征斑点清晰。结论:观察植物花粉形态、大小,结合薄层色谱鉴别可以很好的鉴别上述3种植物和药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氮磷钾肥用量对黄花蒿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方法进行田间试验。结果不同氮磷钾用量对黄花蒿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结论钾肥用量对叶蕾产量影响较大,适宜用量为每亩8kg;氮肥用量对种子产量影响较大,适宜用量为每亩12kg。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培育青蒿素高含量的新品种,降低青蒿素提取成本,保障我国青蒿素原料供应优势地位。方法:通过混合选育获得青蒿素含量高的新品种"研青一号",进行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评价;对来自15个产地样品进行基因组重测序,筛选"研青一号"特征性插入缺失突变位点,并采用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信息系统(GMPGIS)预测其全球适宜种植范围。结果:"研青一号"植株呈圆塔型,矮小、紧凑、叶片较大,生育期240~250 d,种子千粒质量(34.98±1.74) g,单株干叶片产量(211.90±48.07) g;青蒿素含量较高,平均为(2.11±0.38)%,最高达2.70%。2对AaIn101和AaIn110特异性引物,可用于区分"研青一号"和其他产地黄花蒿种质。中国为"研青一号"适宜种植的主要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部,以广西最大,达211 656.27 km~2;结论:"研青一号"植株形态特征特异性明显,青蒿素含量较高;具有特异性、一致性及稳定性,适宜在我国东南部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源黄花蒿花粉形态及生活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黄花蒿花粉生活力的差异,同时比较两者花粉形态上的差异.方法采用TTC染色法和花粉液体培养法.结果,TTC染色法不适宜作为黄花蒿花粉活力测定的有效方法,在选定的培养基上花粉液体培养测得两种黄花蒿花粉活力分别为(24.64±0.14)%,(57.58±0.34)%,RSD%分别为1.69%,1.78%.结论两种黄花蒿的花粉活力有显著差异,而形态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黄花蒿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婧  陈新  宣朴 《中草药》2007,38(1):125-128
目的用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RAP)这一新的分子标记技术建立稳定可重复的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的SRAP最佳反应体系。方法以黄花蒿DNA为模板,分析了SRAP反应体系中的一些重要参数对PCR扩增的影响。结果建立了稳定可重复的SRAP反应体系;25μL反应体系中,模板DNA为30~105ng,MgCl2为2.0mmol/L,dNTP为0.25mmol/L,Taq酶为1.0U,引物为2.0μmol/L;扩增程序:94℃预变性3min,94℃变性1min,35℃复性1min,72℃延伸1min,5个循环;94℃变性1min,50℃复性1min,72℃延伸1min,35个循环,72℃延伸7min。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黄花蒿SRAP体系重复性好,稳定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