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Parkin基因5号外显子缺失与早发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琼脂糖电泳方法检测了60例早发性帕金森病病人外周血白细胞DNA的Parkin基因5号外显子缺失情况。结果 发现1例病人(1.67%)存在Parkin基因5号外显子缺失。结论 Parkin基因外显子缺失可能与部分早发性帕金森病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遗传易感基因Parkin基因4,6,7号外显子突变的多态性,探讨Parkin基因突变在家族和散发的原发性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08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功能性脑疾病研究所完成。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测序技术及整合荧光偏振技术和模板指导荧光末端掺入技术,对36例家族性及214例散发性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进行Parkin基因4,6及7号外显子突变检测,观察有无Parkin基因突变及其突变类型和不同的突变率,并以250名正常健康人作为阴性对照,参与均知情同意。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5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和250例健康对照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36例家族性帕金森病患中共发现Parkin基因exon4号缺失突变8例、601位GA点突变型2例;exon6缺失5例、768位T→C点突变型1例;exon7缺失3例、未发现exon7点突变型。②214例散发性帕金森病患中有exon4号缺失突变2例、601位G→A点突变型40例;exon6缺失2例、。768位T→C点突变型22例、820位c—G点突变20例;exon7缺失1例,924位C→T点突变型10例、952位G→C点突变型12例。③250名阴性对照组中无缺失突变,发现exon4 601位G→A点突变型10例,exon6768位T→C点突变型5例、820位C→G点突变型3例,exon7924位C→T点突变型3例、952位G→C点突变型8例。结论:Parkin基因在家族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中表现出不同的突变类型,提示出可能具有不同的遗传特性,也可能与其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相关联。  相似文献   

3.
Parkin基因S/N167多态性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parkin基因S/N167多态性与帕金森病(PD)发病的关系.方法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英文)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纳入内容涉及parkin基因S/N167多态的基因型频率和(或)等位基因频率的独立病例对照研究,同时手检并纳入了我们研究组未发表的文献.各文献满足研究方法相似,有综合的统计指标.研究年限为1998~2003年.语种不限.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涉及S/N167多态基因频率的对照研究.应用RevMan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合并统计,总体效应检验未发现统计学上的差异(Z=1.57,P=0.12),但根据东西方人群进行分组分析后发现,S/N167多态在基因型水平[OR=1.41,95%CI=(1.08,1.83),P=0.01]和等位基因水平[OR=1.25,95%CI=(1.08,1.44),P=0.01]均可能增加东方人群患PD的发病风险.加入我们研究组的未发表资料后,上述结论未改变,趋势更明显.而西方人群在基因型水平[OR=0.55,95%CI=(0.30,1.02),P=0.06]和等位基因水平[OR=0.55,95%CI=(0.28,1.08),P=0.08]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结论我们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S/N167多态性可能增加了东方人群患PD的危险性,对西方人群的影响尚不确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遗传易感基因Parkin基因4,6,7号外显子突变的多态性,探讨Parkin基因突变在家族和散发的原发性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08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功能性脑疾病研究所完成。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测序技术及整合荧光偏振技术和模板指导荧光末端掺入技术,对36例家族性及214例散发性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Parkin基因4,6及7号外显子突变检测,观察有无Parkin基因突变及其突变类型和不同的突变率,并以250名正常健康人作为阴性对照,参与者均知情同意。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5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和250例健康对照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36例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中共发现Parkin基因exon4号缺失突变8例、601位G→A点突变型2例;exon6缺失5例、768位T→C点突变型1例;exon7缺失3例、未发现exon7点突变型。②214例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中有exon4号缺失突变2例、601位G→A点突变型40例;exon6缺失2例、768位T→C点突变型22例、820位C→G点突变20例;exon7缺失1例、924位C→T点突变型10例、952位G→C点突变型12例。③250名阴性对照组中无缺失突变,发现exon4601位G→A点突变型10例,exon6768位T→C点突变型5例、820位C→G点突变型3例,exon7924位C→T点突变型3例、952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SMPD1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PD)发病的关系,为PD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16例PD患者(PD组)和同期在本院体检的216名健康者(健康组)作为研究对象,参照SMPD1基因序列及相关文献设计引物序列,采用PCR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检测两组SMPD1基因多态性。结果 PD组rs1050228位点TT、CT、CC基因频率、等位基因T、C频率(分别为73.15%、5.56%、21.30%、76.07%、23.93%)与健康组(分别为72.22%、6.02%、21.76%、78.03%、21.97%)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7951904位点的CC、CT基因频率、等位基因C、T频率(分别为99.07%、0.93%、99.64%、0.36%)与健康组(分别为99.54%、0.46%、99.81%、0.19%)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202081954位点的CC、CG基因频率、等位基因C、G频率(分别为99.07%、0.93%、99.64%、0.36%)与健康组(分别为99.54%、0.46%、99.81%、0.19%)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1050239位点的等位基因G、A频率(分别为81.43%、18.57%)与健康组(分别为91.62%、8.38%)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和健康组均发现缬氨酸重复次数的多态,且PD组缬氨酸重复次数分布概率与健康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PD1基因突变型p.G508R及缬氨酸7个重复多态在PD的诊断或预防中可提供有用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与致病基因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长彦  任惠 《临床医学》2012,32(5):112-115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元变性疾病,主要症状是震颤,姿势和肌张力障碍及运动减少;典型病理表现为黑质致密带神经元的缺失,镜下可见部分细胞内出现嗜伊红包涵体(Lewy小体)。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人们普遍认为其致病基因在PD的发病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目前已经定PD的致病基因位点有12个(4q21-23,2p13,4p14-16,3/4p15,4p14/4p14-15,12p11-q13,6q25-27,1p35-36,1p36,1p32,1q36-37,xq21-25)。本研究主要阐述上述基因位点改变后的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亚型帕金森病(PD)患者中parkin基因外显子2-10的缺失分布,探讨parkin基因在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63例患者被分为早发性PD和晚发性PD。以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parkin基因第2-10号外显子,然后行琼脂糖电泳,观察外显子纯合性缺失的分布。结果:63例PD患者中发现外显子2、4纯合性缺失各1例,外显子3纯合性缺血2例,这些缺失均出现于早发性PD组。结论:parkin 基因外显子2-4的纯合性缺失是我国早发性PD患者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亚型帕金森病(PD)患者中是否存在parkin基因新的突变以及突变的分布,探讨parkin基因在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70例患者被分为早发性PD和晚发性PD,7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以提取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parkin基因的全部12个外显子,然后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电泳观察,对泳动异常者进行DNA序列测定,以确定外显子中突变的存在及其分布。结果70例患者中发现4例SSCP泳动异常,测序证实在1例早发性PD患者的外显子7中存在一个未曾报道过的新的点突变位点Gly284Arg。结论parkin基因点突变也是我国早发性PD患者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国外报道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2%[1],大多数PD患者无家族史,以散发性为主,仅约15%呈现家族性。PD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包括运动症状如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还包括非运动症状,如幻觉[2]、疼痛、多汗、皮脂腺分泌旺盛、便泌、抑郁等。目前对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很多,但确切病因仍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多因素的,可能来源于多基因遗传、环境暴露和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迄今为止,已发现和PD相关的基因有10余种,从中识别出500个不同的突变(表1[3-4])。  相似文献   

10.
背景:大多数早发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与早老素1基因突变有关,这些突变大多数发生在第5号和第8号外显子。除了发病年龄和家族史不同,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与早发性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基本相同,其发病是否也与早老素1基因突变有关?目的:探讨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与早老素1基因突变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一对照分析。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对象:选择1998-04/2000-06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记忆障碍专科门诊就诊无阿尔茨海默病家族史的患者,共分3组:①阿尔茨海默病组:根据NINCDS-ADRDA的临床诊断标准,符合“很可能为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病例,共68例。②血管性痴呆组:根据NINDS-AIREN的临床诊断标准,符合“很可能为血管性痴呆”诊断的病例,共25例。③正常对照组:共20例,均为无痴呆的健康老人(上述两组中部分病例的配偶)。方法:采用常规酚抽提法从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应用多聚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对被试者的早老素1基因第5号和第8号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结果:所有被试者早老素1基因第5号和第8号外显子的多聚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结果均显示两条单链和一条双链,未发现异常泳动,推断没有存在突变。结论: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和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原因存在差异,在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中早老素1基因第5号和第8号外显子不存在突变或突变率极低,并非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致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苗江永  张祥建  刘瑞春  许蕾  李春岩 《临床荟萃》2004,19(21):1232-1235
目的 通过检测帕金森病 (Parkingsondisease,PD)患者外周血清可溶性补体受体 2 (solublecomplementreceptor 2 ,sCR2 )的浓度 ,探讨炎症反应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以 8例脑梗死 (cerebralinfarction ,CI)患者和 8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了 2 4例PD患者外周血清sCR2的浓度。结果 PD患者按照Webster量表评分和病程分组后与CI患者和健康查体者进行比较 ,发现PD轻度组 (99.7± 18.3)U/L与CI组 (92 .5± 13.7)U/L及正常对照组 (95 .8± 15 .9)U/L相比 ,sCR2浓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分别 >0 .0 5 ) ;而PD中度组 (70 .2± 12 .4 )U/L与各组相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分别 <0 .0 1) ;CI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PD(<3年组 ) (10 1.5± 16 .8)U/L与CI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 ,sCR2浓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 >0 .0 5 ) ;PD(3~ 6年组 ) (6 4 .4± 13.1)U/L与各组相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P分别 <0 .0 1)。结论 PD患者外周血清sCR2的减少提示患者体内炎症反应过度 ,可能是PD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 ,抗炎治疗可能会延缓PD患者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亲情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睡眠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亲情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睡眠状况的改善效果。方法将81例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41例。对照组实施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亲情护理。分别在入院时和入院4周后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抑郁自评量表(sei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睡眠状况和抑郁状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实施亲情护理4周后,观察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和PSQI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使用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抑郁情绪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对帕金森病患者实施亲情护理,在减少催眠药物使用的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状况和抑郁情绪,利于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he purpose was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Dupuytren disease (DD) is associated with a previously reported mutation in mitochondrial DNA at position 2839. Methods Two hundred sixty-nine cases of DD and an equal number of matched controls were identified in Marshfield Clinic's Personalized Medicine Research Project (PMRP). Clinical data used to describe the cohort were abstracted from the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of the population. Genetic analysis of all the cases and controls was done using a custom synthesis TaqMan assay, while genetic analysis of sixteen of the above cases with a familial history of DD was performed by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ing at position C2839A. Results Cases and controls were evenly distributed with 167 (62%) men and 102 (38%) women. The majority, 264 (98%) of the cases and controls were white non-Hispanic. Of the 269 cases, 16 were found to have a familial history of DD. Two cases had a maternal history, eight a paternal history, five an affected sibling, and one a paternal grandfather. All cases and controls were found to have only the C allele at the site of the reported mitochondrial C2839A polymorphism. Conclusions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mitochondrial mutation was not present in our small, maternally inherited cohort or in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538 cases and controls. This finding does not support the reported incidence of this polymorphism in 90% of the affected population with a maternal inheritance, and calls into question the role of the C2839A mitochondrial DNA polymorphism in familial or sporadic cases of DD.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大多数早发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与早老素1基因突变有关,这些突变大多数发生在第5号和第8号外显子.除了发病年龄和家族史不同,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与早发性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基本相同,其发病是否也与早老素1基因突变有关?目的探讨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与早老素1基因突变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分析.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对象选择1998-04/2000-06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记忆障碍专科门诊就诊无阿尔茨海默病家族史的患者,共分3组[1]阿尔茨海默病组根据NINCDS-ADRDA的临床诊断标准,符合"很可能为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病例,共68例.[2]血管性痴呆组根据NINDS-AIREN的临床诊断标准,符合"很可能为血管性痴呆"诊断的病例,共25例.[3]正常对照组共20例,均为无痴呆的健康老人(上述两组中部分病例的配偶).方法采用常规酚抽提法从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对被试者的早老素1基因第5号和第8号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结果所有被试者早老素1基因第5号和第8号外显子的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结果均显示两条单链和一条双链,未发现异常泳动,推断没有存在突变.结论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和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原因存在差异,在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中早老素1基因第5号和第8号外显子不存在突变或突变率极低,并非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致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噬相关基因5( Atg5)基因3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Tag SNP,rs17587319C/G、rs573775C/T、rs9486315C/T)及其单倍体型与帕金森病(PD)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PD患者80例(病例组)和健康体检者87例(对照组)为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检测Atg5 Tag SNP rs17587319C/G、rs573775C/T、rs9486315C/T,并分析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正常人群及PD患者中的分布特点.结果 Atg5 Tag SNP rs17587319C/G的C等位基因频率病例组为89.4% (143/160),对照组为74.7%(130/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CC基因型频率为78.7% (63/80),对照组为58.6%(5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NP rs573775C/T和rs9486315C/T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在两组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SNP rs17587319C/G的CC基因型与PD的发病有独立相关性(P<0.01).单倍体型分析结果病例组中H1、H2单倍体型的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和<0.01).结论 H1,H2单倍体型和Atg5 Tag SNP rs17587319C/G的C等位基因可能是P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国上海地区汉族人群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CAG重复序列多态性与其冠心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对30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及10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进行PCR扩增DNA直接测序,以检测CAG重复序列多态性,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组均存在杂合性CAG重复序列,CAG重复序列数为4~11。将短CAG重复序列数(n=4~7)定义为等位基因S;长CAG重复数(n=8~11)定义为等位基因L。健康对照组中等位基因S及基因型SL频率均高于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CAG重复序列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相关,等位基因L可能是中国上海地区汉族人群的冠心病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由胰蛋白酶原基因(cationic trypsinogen, PRSS1)突变引发的早发型自身免疫性相关的多器官多发囊肿及其致病机制。方法采用DNA全长测序技术分析PRSS1、囊性纤维化跨膜通道调节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 CFTR)、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Kazal 1型(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Kazal type 1, SPINK1)、蛋白激酶D(protein kinase D, PKD)1和PKD2等胰腺炎和多囊性病变相关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剪切区域,确定DNA和cDNA序列的变异,通过与家系内部和正常对照的比较分析,对检测到的变异是否与疾病相关进行探讨,并构建突变体表达体系进行功能学验证,同时对患者的肺、肝、胰腺等穿刺样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特殊染色。结果在2例年轻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中首次发现PRSS1基因2号外显子缺失突变生成激活肽缺失型的胰蛋白酶原,并具有生物学活性;肝脏、肺穿刺病理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肺组织病理显示弹力纤维、网状纤维明显减少;患者表现为多脏器多囊性病变,血清胰蛋白酶、弹力蛋白酶、AAT显著增高。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PRSS1:c.1300_1304 del CCCAG是引发早发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新突变形式,并与多器官囊肿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分辨荧光熔解曲线分析在SMNt基因7号外显子缺失检测中的应用. 方法 用高分辨荧光熔解曲线分析方法分析脊肌萎缩综合症SMNt基因7号外显子纯合缺失、SMNc基因7号外显子纯合缺失及未见SMNt、SMNc完全缺失三种情况. 结果 高分辨荧光熔解曲线分析方法能很好地区分SMNt基因7号外显子纯合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