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体质量的增长影响效果。方法将96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将接受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48例作为观察组,接受静脉留置针置管的48例作为对照组,在给予输静脉营养液过程中,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体质量的增长差异、住院时间及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增长速度、住院时间分别为(46.27±5.10)g/d、(38.78±3.12)d,对照组分别为(26.26±6.11)g/d、(45.01±2.9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可显著提高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体质量的增长速度,并避免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同时不会增加感染发生率,缩短了患儿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免疫强化营养治疗对住院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预后的改善作用,以期进一步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178例,按采取喂养方式分为观察组(母乳喂养+母乳强化剂)57例和对照组(早产儿配方奶粉支持)121例,观察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住院时间、白蛋白水平、出院体质量、感染发生率、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住院时间、出院体质量、感染发生率、胃肠功能紊乱等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母乳与母乳强化剂结合的方式喂养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可提高体内白蛋白含量,改善营养状况,是一种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3.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在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在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采用1·9Fr规格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对5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PICC置管,按照PICC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对留置结果和并发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PICC留置时间为2~45d,平均(16·3±10·3)d,42%完成输液计划;PICC费用占总住院费用的2·6%,使用PICC完成37%补液疗程;PICC定位在上腔静脉组完成输液任务明显优于下腔静脉组和锁骨下静脉组;PICC导管定位准确性下肢静脉明显优于上肢静脉;主要并发症为: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58%),静脉渗出(发生率22%),导管培养阳性(4·4%),血培养阳性(11·6%)。结论PICC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静脉输液通路;导管定位在腔静脉是成功保留的关键,准确的定位将大大提高PICC的留置时间;加强护理可有效减轻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脂肪乳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质量增长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方法沈阳市妇婴医院新生儿科2012-01/2014-12收治8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于生后24h内给予脂肪乳静脉滴注,0.5~1.0g/(kg·d)开始,每日增加0.5g/kg,最大量3.0g/kg。对照组于第4天开始脂肪乳静脉滴注,方法同观察组。两组其他静脉营养方法相同。比较两组患儿体质量增长情况、出生体质量恢复时间、血生化指标和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较快开始体质量增长,较快恢复出生体质量,住院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血胆红素、转氨酶、尿素氮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增加患胆汁淤积、高胆红素血症、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的危险。结论生后早期应用脂肪乳能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体质量增长,减少宫外迟缓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且不会引起相关并发症发生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期持续微量喂养与常规间歇喂养在低出生体重儿中的效果。方法 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郑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低出生体重儿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间歇喂养,观察组采用早期持续微量喂养。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质量变化和血清胃泌素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儿体质量开始增长时间、自行吮吸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和喂养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体质量为(1 673.54±154.27)g,胃泌素(124.82±14.28)ng/L,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体质量(1 395.77±102.54)g,胃泌素(98.79±6.8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质量开始增长时间、自行吮吸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喂养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早期持续微量喂养应用在低出生体重儿中能够提高喂养耐受性,促进胃肠道组织成熟,增长体质量快,缩短黄疸持续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连地区低出生体重儿(LBWI)母孕前期及孕期的高危因素情况.方法 根据患儿出生体质量将2012年4月至2019年10月大连地区出生的402例LBWI分成3组,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组(≤1000 g)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组(1001~1500 g)70例,LBWI组(1501~2500 ...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鸟巢式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随机双盲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2例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2例同时实施鸟巢式护理,两组均护理观察20d,观察结束后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7.58±2.43)d、出暖箱时间(13.67±2.84)d、黄疸消退时间(12.78±2.49)d及住院时间(20.56±1.82)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呼吸暂停(4.76%)、皮肤溃损(2.38%)、窒息(0.00%)、硬肿(2.38%)、喂养不耐受(14.29%)等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鸟巢式护理取得显著效果,且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观察早期滴服喂养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效果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45例,分为观察组(早期滴服喂养组)23例,对照组(早期鼻胃管喂养组)22例。观察奶量增加速度、体重增长速度、经奶头喂养时间、达全口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胎粪完全排出时间、累计光疗时间、住院时间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体重增长速度快(P < 0.05),奶量增加速度明显加快(P < 0.01),经奶头喂养时间、达全口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胎粪完全排出时间、累计光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 < 0.01)。吸入性肺炎、胃出血及口腔炎的发生率减少(P < 0.05),呼吸暂停、呕吐及腹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 < 0.01)。结论 早期滴服喂养能较快提高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极低体重儿静脉输液中改良静脉留置方法,并对静脉通路进行有效地维护。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2007-01/12极低体重儿共175例,通过置管方式的改变,有效固定留置针,关注疼痛;合理使用静脉,警惕压脉带现象,完善药物护理和皮肤护理。观察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静脉外渗率、有无静脉炎和皮肤破损等严重并发症。结果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5%,静脉外渗率为14%,无一例发生静脉炎,组织坏死和皮肤破损。结论改良静脉留置方法,有效维护静脉通路,减少了静脉穿刺的次数,避免了输液出现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极低体重儿常见危重症的治疗与管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23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临床资料,其中出生后合并急性感染的2例,呼吸急促10例,呼吸暂停7例,惊厥2例,剧烈呕吐3例,病理性黄疸4例。结果:采用对症治疗以及综合治疗管理方法,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无1例死亡,平均住院(32.6±18.5)天,出院时体重平均(2.21±0.42)k2,随访12个月患儿体重、身长、头围增长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未见听力、视力障碍以及明显智力和行为能力异常。结论:极低体重儿可能合并多种危重症,给予及时适当的治疗与管理,积极预防和纠治各种并发症,才能明显提高极低体重儿生存率,保障其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VLBL)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作用。方法沈阳市妇婴医院于2005-01-2006-12,将56例VLBL分为2组,甲组25例给以胃肠道外营养,乙组31例延迟开奶在胃肠道外营养的同时于生后24h内给以微量喂养,观察2组患儿胃肠道耐受情况、体重增长情况以及静脉营养时间、过渡到经口喂养的时间差异,监测血清胆红素、肾功能指标改变。结果2组患儿相比,早期微量喂养组缩短了达到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和拔除胃管的时间,体重增长优于对照组。生后14d2组血清胆红素、肾功能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可缩短病程,明显增加体重,使VLBL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症炎症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重症肺炎极低出生体重儿17例为重症肺炎组,选取同期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2例为对照组,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并进行比较。结果重症肺炎组早产儿PT、APTT、TT均高于对照组,血小板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症肺炎患儿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对有明显病理性凝血功能障碍者应积极进行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两种肠道外营养方式(传统肠道外营养和早期肠道外营养)不同效果。方法:2005年~2010年我院新生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生后24h内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68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是传统肠道外营养治疗,于出生24 h后给予氨基酸0.5g·kg-1·d-1,然后每日递增0.25~0.5g/kg,在出生后第3天给予脂肪乳0.5g·kg-1·d-1,然后每日递增0.25~0.5g/kg;观察组行早期肠道外营养,于出生12~24h后给予氨基酸1.0g·kg-1·d-1,然后每日递增0.5g/kg,出生24 h即可给予脂肪乳0.5~1.0g·kg-1·d-1,然后每日递增0.5g/kg。每日观察并记录早产儿生后非蛋白热卡量,生理性体重持续下降、增长的时间、体重增长是否达标以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早期肠道外营养较传统肠道外营养体重下降持续时间短,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短,体重增长快,无并发症。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行早期肠道外营养比行传统肠道外营养摄入热量多,体重增长快,而且并发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给予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展性照顾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予早产儿发展性照顾护理,对照组仅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体质量恢复到出生体重天数、恢复出生体质量后体质量的增长速度、住院期间发生呼吸暂停次数、发生胃食道返流的次数、经胃管喂养的天数、出暖箱天数、住院天数等临床数据资料。结果:采用早产儿发展性照顾护理的患儿多项观察指标均显示出较好的结果,前者恢复出生体质量、恢复出生体质量后体质量后体重增长的速度明显加快(P<0.01或P<0.05),呼吸暂停发生次数及胃食道返流的次数明显减少(P<0.01),经胃管喂养的时间、出暖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P<0.05或P<0.01)。结论:早产儿发展性照顾可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体重恢复时间缩短,体重增长速度加快,提高了营养摄入量,缩短经胃管喂养的时间,同时可减少呼吸暂停及胃食道返流的发生,有利于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糖代谢异常孕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临床资料齐全的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足月单胎孕妇1157例,根据孕前体质指数(BMI)分成4组:53例BMI<18.5 kg/m2为低体质量组,647例BMI18.5~23.9 kg/m2为理想体质量组,323例BMI 24.0~27.9 kg/m2为超体质量组,134例BMI≥28.0 kg/m2为肥胖组.1157例新生儿按出生体质量分为:出生体质量2500~4000 g为正常体质量儿(987例),其中545例出生体质量3000~3500 g为适宜体质量儿;出生体质量≥4000 g为巨大儿(112例);出生体质量<2500 g为低体质量儿(58例).记录其孕前体质量、身高、糖代谢异常诊断时间及诊断时体质量、孕期血脂水平、不良产史、糖尿病家族史、分娩孕周、分娩时体质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分析孕前BMI、孕期体质量增长(分娩时体质量-孕前体质量)、诊断糖代谢异常的孕周、诊断后孕妇体质量增长(分娩时体质量-诊断糖代谢异常时体质量)、孕期血脂水平、不良产史及糖尿病家族史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及计算孕前不同BMI孕妇分娩适宜体质量儿的孕期体质量适宜增长范围.结果 (1)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低体质量组为(3142±333)g,理想体质量组为(3339±476)g,超体质量组为(3381±581)g,肥胖组为(3368±644)g.新生儿出生体质量随孕前BMI增加而增加,低体质量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低于其他3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理想体质量组、超体质量组、肥胖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分娩正常体质量儿和巨大儿孕妇的孕期体质量增长:分娩正常体质量儿及分娩巨大儿的各组孕妇孕期体质量增长为,理想体质量组分别为(13.5±4.5)及(17.1±5.4)kg,超体质量组分别为(11.6±4.9)及(15.3±6.4)kg,肥胖组分别为(10.3±5.0)及(14.7±7.4)kg,3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质量组分娩巨大儿的孕妇仅1例,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3)分娩正常体质量儿和巨大儿孕妇的糖代谢异常诊断孕周:理想体质量组分别为(27.8±5.8)及(29.8±5.3)周,超体质量组分别为(26.7±6.8)及(30.2±4.1)周,两者分别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分别为(26.2±7.5)及(25.7±9.3)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低体质量组分娩巨大儿孕妇例数仅1例,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4)分娩正常体质量儿与巨大儿孕妇的血脂水平:分娩巨大儿孕妇血清甘油三酯水平[(3.1±1.5)mmol/L]明显高于分娩正常体质量儿的孕妇[(2.7±1.2)mmol/L,P<0.01];分娩巨大儿孕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1.4±0.3)mmol/L]明显低于分娩正常体质量儿的孕妇[(1.7±0.9)mmol/L,P<0.05];分娩巨大儿孕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总胆固醇水平[分别为(2.8±0.8)及(5.4±1.1)mmol/L]均低于分娩正常体质量儿的孕妇[分别为(3.0±0.9)及(5.6±1.1)mmol/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影响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相关因素:将年龄、不良产史、糖尿病家族史、孕前BMI、孕期体质量增长、诊断糖代谢异常后孕妇体质量增长、孕期血脂水平、糖代谢异常分类、诊断孕周等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最终进入回归模型的变量中排在前3位的是孕前BMI、孕期体质量增长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1).结论 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孕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孕前BMI、孕期体质量增长、孕期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6.
早产发生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和社会状况会有所不同,一般在5%~10%.早产是造成围产儿死亡和婴幼儿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真正导致最大危害的还是占早产比例较小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出生体质量<1 500 g),特别是超低出生体质量儿(ELBWI,出生体质量<1 000 g).  相似文献   

1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cutaneous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从外周可见的血管进行穿刺,将导管留置到中心静脉的方法,广泛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新生儿静脉营养以及应用刺激性药物的血管通路,至少46%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在住院期间需要留置PICC[1].在上肢静脉穿刺留置PICC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导管异位的情况,而下肢静脉分支少,故而成为第二选择.现就本院NICU近年来115例新生儿上、下肢静脉穿刺留置PICC的情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早产儿配方奶粉对早产儿(胎龄≤34周)和(或)低出生体重儿(体质量≤2.0 kg)实现早期追赶成长的效果.方法 151例早产儿和(或)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给予普通奶粉喂养,观察组给予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观察3个月末追赶成长和合并疾病情况.结果 观察组3个月末体质量、身长和头围追赶成长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喂养期间贫血、感染和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和(或)低出生体重儿早期使用早产儿配方奶粉,能够实现早期追赶成长,降低婴幼儿合并疾病的发生率,在促进脏器发育和系统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情况,为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防治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1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对不同胎龄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并发症主要有呼吸暂停、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贫血、败血症等,治疗措施主要有吸氧治疗、抗生素治疗、输血治疗、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氨茶碱治疗、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全胃肠外营养、布洛芬治疗、第3代S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机械通气等.11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治愈出院96例(82.76%),放弃9例(7.76%),死亡4例(3.45%),转院7例(6.03%).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多,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及机械通气等治疗措施,存活率不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分析3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护理资料,所有患儿均给予良好的综合护理,包括环境、保暖、呼吸、营养、并发症预防、病情观察及出院宣教等护理措施。结果 3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经过有效治疗及精心护理,治愈29例,治愈率达96.67%,自动放弃治疗(因经济原因)1例,占2.33%,无一例死亡。结论科学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有助于提高患儿的成活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