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2):199-201
目的:比较两种外周静脉穿刺方法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效果及探讨在超声心动图辅助导管头端定位下行儿童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0例行PICC置管术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采用超声血管定位下血管穿刺方法,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外周静脉穿刺采用盲穿方法。比较两组患儿外周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贵要静脉选择率、外周静脉穿刺时间、置管时间、置管中、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外周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93.3%),贵要静脉穿刺选择率高(90.0%),外周静脉穿刺时间及总的PICC置管时间短,穿刺点渗血及静脉炎的发生率低(P<0.05)。结论:超声血管定位联合超声心动图辅助导管头端定位行儿童PICC置管术操作方便,能够提高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腋静脉置入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及其对PICC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经腋静脉置入PICC的14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经其他部位置入PICC的139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次置管成功、送管困难、第一次置管时导管异位及异位纠正成功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穿刺送管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异位纠正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生儿经腋静脉置入PICC与其他部位置入PICC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及纠正PICC导管异位的成功率,也能降低送管困难的发生率,值得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使用静脉留置针行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观察组在B超引导下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置管操作.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术后静脉炎发生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以提高儿童PICC置管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行PICC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盲法穿刺置管,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置管,评估两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容易操作、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贵要静脉不同部位行PICC置管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贵要静脉在肘上部与肘窝部静脉置管(PICC)的差别,探讨最佳PICC穿刺置管部位。方法将220例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肘上组为A组(100例)与肘窝组为B组(120例),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按需换贴膜间隔时间。结果两组静脉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别,A组较B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低,按需换贴膜间隔时间长。结论肘上部贵要静脉穿刺PICC导管置入能显著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延长换贴膜间隔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皮下隧道法经肘静脉置入后预防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行肘静脉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试验组采用皮下隧道法行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统的PICC置管术,置管期间二组患者严格执行导管维护,观察两组置管后穿刺部位渗血、静脉炎、导管移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延长,穿刺处的渗血率、导管头端感染率、导管移位、静脉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皮下隧道PICC置管法可有效减少穿刺渗血,移位,预防感染和静脉炎的发生,操作、简单、方便、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置管与带管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3年1~6月PICC置管患儿141例(观察组)进行集束化护理, 包括严格无菌操作、正确更换敷料、更换输液接头及冲封管等, 观察局部静脉炎、穿刺点渗血及断管与堵管的发生率。并与2012年7~12月行常规护理的PICC置管患儿124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局部静脉炎及堵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降低早产儿PICC局部静脉炎及堵管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皮下隧道法预防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对69例患者采用皮下隧道法PICC静脉置管(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传统PICC静脉置管(对照组),置管期间加强感染监测和护理.观察一次穿刺成功率、期间穿刺部位渗血、导管移位、导管相关性感染及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及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过程中及留置期间出血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导管移位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下隧道法穿刺PICC导管置管方法操作容易,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在预防PICC穿刺部位出血及导管移位中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兰考第一医院需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126例新生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新生儿分为上肢组和下肢组,每组63例。上肢组39例经贵要静脉、10例经腋静脉、9例经肘正中静脉、5例经头静脉置管,下肢组51例经大隐静脉、6例经小隐静脉、6例经股静脉置管。比较两组置管出血量、操作用时、留置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下肢组置管出血量小于上肢组,操作用时短于上肢组,留置时间长于上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肢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上肢组,导管异位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上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下肢静脉PICC置管具有一定优势,更易于穿刺,出血量更小,不易发生异位及并发症,可留置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建立全程跟踪护理体系对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的影响。方法:留置PICC患者103例,按留置PICC期间是否行全程跟踪护理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3例,观察2组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一次置管成功率、穿刺点渗血、过敏反应、导管堵塞、非计划拔管、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留管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穿刺点渗血、过敏反应、导管堵塞、非计划拔管、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管时间和SCL-90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建立全程跟踪护理体系对留置PICC患者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其身心舒适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对30例晚期肝癌患者采用硅胶导管进行PICC置管,探讨晚期肝癌患者经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PICC置管血管选择贵要静脉25例,肘正中静脉4例,头静脉1例,置管后进行观察记录。结果显示发生穿刺点渗血30例,导管脱出5例,静脉炎1例,导管堵塞1例。本研究提示晚期肝癌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需要护士进行更加细致的导管护理。通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陶莲德  张莉  袁志平  王静  邹翰琴  王培忠 《西部医学》2011,23(7):1362-1363,136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经肘上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需行PICC置管但血管条件差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PICC,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经肘上3 cm处行PICC。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血栓形成、穿刺部位渗血、脱管堵管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患者置管满意度和舒适度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100%(40/40),高于对照组的88%(46/52);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2/40),低于对照组的34.7%(18/52);满意度和舒适度分别为92.5%(37/40)、85.0%(34/40),高于对照组的57.7%(30/52)、48.1%(25/52)。结论与常规PICC相比,超声引导下经肘上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率高,患者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措施。方法:观察116例PICC置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给予相应护理。结果:116例PICC置管患者出现并发症40例,其中导管堵塞10例,管腔内返血8例,穿刺点渗血8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导管脱出4例,穿刺点感染4例。经给予相应护理措施后,继续留置PICC管32例,拔管8例。结论:加强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技术及并发症的原因和护理措施的掌握,可有效减少PICC临床应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B超引导改良穿刺法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 将199例静脉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PICC常规置管化疗(常规组)85例,B超引导改良穿刺法PICC化疗(观察组)114例。观察2组首次置管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并评价患者置管后舒适度。结果: 常规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置管后舒适度和首次穿刺成功率低于观察组(P<0.01)。结论: B超引导改良穿刺法PICC置管化疗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痛苦小,是肿瘤化疗的理想置管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磺酸粘多糖乳膏在静脉穿刺困难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静脉穿刺困难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使用山莨菪碱治疗,观察组患儿使用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留置针和PICC置管耗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留置针和PICC置管耗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4/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33%(1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静脉穿刺困难患儿采用磺酸粘多糖乳膏进行治疗,能够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同时可以预防静脉炎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在降低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80例PICC置管化疗治疗的肿瘤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PICC盲穿,而观察组则实施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置管一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效果[穿刺点渗血率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a PTT、Fbg、PT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仅对照组a PTT、Fbg、P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较,观察组置管一次成功率明显高,置管时间明显长,置管后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导管堵塞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化疗治疗的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中,对患者凝血功能无较大影响,其可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明显降低置管后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导管堵塞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经患者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将PICC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大剂量化疗.结果 108例患者中102例一次穿刺成功,6例第二次穿刺成功.导管留置时间58~192d,化疗过程中共发生静脉炎4例,无1例出现渗漏性损伤.结论化疗早期行PICC置管,可以更好地保护血管,减少患者痛苦,而护患双方的共同参与才是PICC留置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观察及其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措施。方法:观察116例PICC置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给予相应护理。结果:116例PICC置管患者出现并发症40例,其中导管堵塞10例,管腔内返血8例,穿刺点渗血8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导管脱出4例,穿刺点感染4例。经给予相应护理措施后,继续留置PICC管32例,拔管8例。结论:加强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技术及并发症的原因和护理措施的掌握,可有效减少PICC临床应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166-169
目的 探讨隧道式PICC置管方法与传统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3月我中心收治的76例PICC静脉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隧道式PICC静脉置管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静脉置管方法,研究结局包括并发症发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渗血程度与量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和导管脱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常规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技术,隧道式PICC置管术可有效降低置管后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及导管脱出的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心静脉导管术在长期大量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用于长期大量输液的效果,以寻找最佳输液途径。方法将需长期大量输液(长期≥15d,每日补液量≥2500ml)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采用PICC,对照组50例采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果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留置时间PICC组长于浅静脉组,导管堵塞、液体渗漏、静脉炎、补钾疼痛的发生率PICC组低于浅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用于长期大量输液患者,可减少静脉置管并发症,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