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体外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DLBCL初治患者(DLBCL组)20例和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20名,每个对象分别采集4份外周血标本,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按照培养条件的不同分成4个亚组:空白组(A亚组)、加入利妥昔单抗组(B亚组)、加入利妥昔单抗和血清组(C亚组)和极化组(D亚组)[加白细胞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培养后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亚组外周血PBMC中Th17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上述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 健康对照组中,D亚组的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分别为(17.12±4.90)%、(45.735±10.012)pg/ml,均高于A、B、C亚组(P<0.05),A、B、C亚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LBCL组A亚组的Th17细胞比例及IL-17水平为(0.69±0.24)%、(6.012±1.312)pg/ml,均低于健康对照组A亚组的(2.43±0.61)%、(8.217± 1.681)pg/ml(P< 0.05);在与利妥昔单抗一起体外培养后,DLBCL组中B、C和D亚组的Th17细胞比例分别为(2.34±0.48)%、(2.31±0.53)%和(16.92±4.81)%,IL-17水平分别为(7.944±1.538) pg/ml、(7.957±1.533) pg/ml和(44.417±9.881) pg/ml,均高于A亚组,且D亚组明显高于B、C亚组(P<0.05).B、C亚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实验证实,DLBCL患者外周血PBMC中Th17细胞比例低于健康人,利妥昔单抗作用于DLBCL患者外周血PBMC后可升高Th17细胞比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体外培养的Th17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小鼠,分析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BALB/c小鼠脾来源的CD4+CD62L+T细胞,加入抗CD3抗体、抗CD28抗体、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IL-6体外培养Th17细胞,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DLBCL细胞株SUDHL-4传代培养后接种到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建立DLBCL小鼠模型.将荷瘤小鼠分为Th17细胞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20只),实验组荷瘤小鼠接种Th17细胞,对照组注射0.9%NaCl溶液.分别于预实验得到的小鼠肿瘤中位发病时间和小鼠中位生存时间处死半数小鼠.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肿瘤组织IL-17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HCⅡ的表达.结果 DLBCL小鼠肿瘤中位发病时间为8d,中位生存期为28d.Th17细胞接种后IL-17表达水平[(11.93±0.56)pg/ml]较对照组[(9.82±0.26)pg/ml]升高(P< 0.000 1),随着肿瘤病程进展,IL-17表达水平降低[(9.53±0.18)pg/ml](P< 0.000 1);Th17细胞接种后MHCⅡ阳性细胞比例[(69.13±0.36)%]较对照组[(42.59±0.12)%]升高(P< 0.000 1),随着肿瘤病程进展,MHCⅡ阳性细胞比例降低[(54.63±0.45)%](P< 0.000 1).IL-17与MHCⅡ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89,P=0.000).结论 IL-17可上调DLBCL小鼠肿瘤组织MHCⅡ表达,且随着肿瘤病程进展,MHCⅡ表达下降.MHCⅡ表达水平可作为DLBCL疾病状态的判断指标,而其正向调控因子IL-17表达水平的上调会影响DLBCL的疾病进程,联合检测IL-17和MHCⅡ表达水平对判断DLBCL疾病状态及进程可能更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白细胞介素17(IL-17)、巨噬细胞炎性蛋白3α(MIP3α)表达及3年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60例DLBCL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联合组(30例,采用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和化疗组(30例,单用CHOP方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h17细胞、IL-17、MIP3α表达量以及3年生存率.结果 联合组和化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22/30)、46.7%(14/30),3年生存率分别为87.4%、4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后联合组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率及IL-17表达水平分别为(0.52±0.14)%和(1.61±0.53)%、(5.61±0.75)pg/ml和(8.87±1.84)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化疗组治疗前后Th17细胞及IL-17表达水平分别为(0.75±0.05)%和(0.74±0.07)%、(5.69±0.29)pg/ml和(5.26±0.24)pg/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后联合组患者外周血清中IL-17、MIP3α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8.51±0.23和13.96±0.89、27.4±1.5和83.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化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8.85±0.32和9.45±0.55、23.7±1.8和38.7±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与化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利度胺可能通过干预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治疗DLBCL,延长DLBCL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极高的临床和生物学异质性。免疫化学疗法作为现今的标准治疗方案,仅能保证60%的总生存率。寻找新的临床参数和生物标志物,以更好地对DLBCL患者进行分类和预后分层,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文章通过分析一系列基因组和转录组的相关研究,对DLBCL的分型及其预后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溴结构域和超末端结构域(bromodomain and extra terminal domain,BET)抑制剂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RL-2630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ALB/c-nu裸鼠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s,Th17)数量和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株CRL-2630,使用不同浓度BET抑制剂(2、4、8、16、32 nmol/L)处理48 h,32 nmol/L BET抑制剂处理不同时间(12、24、36、48 h),CCK-8法检测各处理细胞活性;集落形成实验检测不同BET抑制剂浓度处理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不同BET抑制剂浓度处理后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与Western blot检测32 nmol/L BET抑制剂处理CRL-2630细胞48 h后HMGA1 mRNA与蛋白的表达水平;构建HMGA1过表达载体并通过脂质体介导法转染CRL-2630细胞,并用32 nmol/L BET抑制剂处理48 h,检测细胞活性与凋亡情况;构建裸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模型并采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在一定范围内,BET抑制剂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CRL-2630细胞的活性,32 nmol/L BET抑制剂以时间依赖性地抑制CRL-2630细胞的活性。随着BET抑制剂处理浓度的增高,CRL-2630细胞集落形成能力逐渐下降,凋亡率逐渐升高。32 nmol/L BET抑制剂处理CRL-2630细胞48 h后,细胞中HMGA1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pcDNA3.4-HMGA1转染CRL-2630细胞再使用BET抑制剂处理后,细胞的活性升高而凋亡率明显下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裸鼠经BET抑制剂作用后,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和IL-6、IL-17、IL-23含量较生理盐水组明显下降。结论:BET抑制剂能有效抑制 CRL-2630细胞活性,并诱导其凋亡,在一定范围内呈时效和量效关系。BET抑制剂还可以抑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裸鼠外周血Th17细胞数量和相关细胞炎性因子的分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HMGA1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6.
含有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能改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在一线应用R-CHOP方案后转为复发难治性DLBCL(RR-DLBCL),且预后不良.对DLBCL及其相关肿瘤基因表达研究证实基因水平的生物靶向治疗能改善RR-DLBCL患者的预后.目前,一些新的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热点.文章就RR-DLBCL的生物靶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年人发生率最高的淋巴瘤亚型,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肿瘤,不同亚型有不同的生物学特征、临床表现及治疗反应,患者预后差别很大,尽管目前的标准治疗R-CHOP方案为基础的免疫化疗使DLBCL治愈率提高,但仍有约40%的患者治疗早期即出现耐药或达到缓解后复发,预后差.本文结合第59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有关报道,对DLBCL的新分子分型、新靶点药物研发、复发难治患者治疗等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152例≥60岁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通过log-rank检验对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  相似文献   

9.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B-NHL),在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多种因素影响其预后.文章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从临床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两方面对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高度异质性,高危患者预后差.如何更好地对DLBCL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是第58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的一大热点.国际预后指数(IPI)作为经典的预后评分系统,在利妥昔单抗时代,其地位不断受到挑战,有多种新的预后评分系统被提出.分子生物学标记、基因突变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预后价值备受关注.一些特殊DLBCL,如原发乳腺DLBCL、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转化DLBCL以及复发难治DLBCL的预后也在该届年会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了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初治患者31例,化疗后患者60例(RCHOP组29例、CHOP组31例),以20名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IL-21、IL-23、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的表达水平。结果 初治组和CHOP-完全缓解(CR)组Th17细胞比例、IL-17、IL-21、IL-23水平分别为(0.67±0.21)%、(5.929±1.342)pg/ml、(130.632±17.945)pg/ml、(51.681±9.808)pg/ml和(1.07±0.37)%、(6.526±0.538)pg/ml、(132.119±7.700)pg/ml、(50.245±7.668)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2.53±0.63)%、(8.435±2.031)pg/ml、(149.265±12.316)pg/ml、(55.303±7.778)pg/ml(P<0.05);初治组TGF-β水平为(370.615±98.444)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1.895±73.365)pg/ml(P<0.05)。RCHOP-CR组Th17细胞比例、IL-17、IL-21、IL-23水平分别为(2.38±0.59)%、(7.724±0.780)pg/ml、(148.412±7.355)pg/ml、(55.668±7.532)pg/ml,均高于初治组和CHOP-CR组(P<0.05);RCHOP-CR组TGF-β水平为(283.904±59.223)pg/ml,低于CHOP-CR组的(341.481±95.597)pg/ml(P<0.05)。结论 Th17细胞可能与DLBCL的发生发展呈负相关,IL-23水平降低和TGF-β水平升高可能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利妥昔单抗可提高DLBCL患者Th17细胞比例,且与化疗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2.
微小RNA(miRNA)是一类小分子非编码RNA,通过与目标mRNA互补序列结合,在转录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内的不同恶性肿瘤中存在特定的miRNA表达谱。因此,体液、组织标本中miRNA的表达将有望成为评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lymphoma,DLBCL)小鼠模型,在肿瘤发生发展阶段中给予Th17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检测肿瘤组织中趋化因子CXCL6/CCL2的表达,了解Th17细胞对DLBCL肿瘤微环境中CX-CL6/CCL2表达的影响,及其与DLBCL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人生发中心B细胞(germinal center B cell,GCB)样DLBCL细胞株SUDHL-4进行传代培养后接种10只SCID小鼠建立DLBCL小鼠模型,观察小鼠肿瘤发生发展过程并得出DLBCL小鼠肿瘤中位发病时间T1及小鼠中位生存时间T2.体外培养Th17细胞,在接种肿瘤细胞株时予30只DLBCL小鼠注射Th17细胞行过继免疫,并分别于T0(接种Th17细胞后)、T1和T2这3个时间点处死小鼠,获得A0、A1和A2组,每组10只小鼠.实时定量PCR法检测DLBCL小鼠肿瘤组织CXCL6/CCL2表达,与同一时间点15只小鼠的生理盐水对照组(B0、B1和B2组,每组5只)进行对比,并对比T0、T1和T2这3个时间点各组CXCL6/CCL2的表达.结果 A0组、A1组和A2组CXCL6 mRNA表达量分别为0.115士0.021、0.657±0.142和0.935士0.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13,P=0.025.B0组、B1组和B2组CXCL6mRNA表达量分别为0.175±0.024、0.321±0.011和0.631±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07,P=0.008.A0组CXCL6mRNA表达量与B0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3,P=1.25;A1组明显高于B1组,t=6.43,P<0.01;而A2组也明显高于B2组,t=6.35,P<0.01.A0组、A1组和A2组CCL2 mRNA表达量分别为0.133±0.015、0.654±0.534和0.928±0.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21,P=0.023.B0组、B1组和B2组CCL2 mRNA表达量分别为0.124±0.013、0.327±0.025和0.628±0.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05,P=0.007.A0组CCL2 mRNA表达量与B0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P=1.75;A1组明显高于B1组,t=6.13,P<0.01;A2组也明显高于B2组,t=7.59,P<0.01.结论 随着DLBCL肿瘤进程,CXCL6和CCL2的表达上升,CXCL6和CCL2可能是影响DLBCL肿瘤发生发展的因子,而Th17过继免疫治疗可以上调DLBCL肿瘤组织CXCL6和CCL2的表达,可能会对DLBCL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99例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期间收治的99例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所有病例经过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胃肠道原发32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和睾丸共14例,其余部位53例.结果 结外DLBCL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高龄、男性略多见、全身症状少见、Ⅰ~Ⅱ期多见、一般状态较好、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多为中低分.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78.9%,原发胃肠道、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和睾丸、其他原发部位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5%、37.0%、74.6%.全组病例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PS评分、结外受侵>1个及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对5年总生存率有影响.结论 结外DLBCL为一组异质性疾病,预后良好,但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和睾丸部位的病例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15.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恶性淋巴瘤.虽然R-CHOP标准治疗方案改善了DLBCL患者的整体生存,但高危患者5年总生存率仍<50%.因此DLBCL一直是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如新药的联合治疗、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和抗体治疗为代表的免疫靶向治疗、如何降低治疗的长期不良反应以及寻找新的预后生物学标志物和分型系统等.文章就第60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上DLBCL的最新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