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欢胜  朱慧勇 《浙江医学》2002,24(2):113-114
颌面部由于特殊的解剖位置,在人体遭受外来打击时,往往首当其冲,损伤的机会比较大犤1犦,因而颌面部骨折也较常见。现就两院1988~1999年间收治的180例颌面部骨折病人的处理作一分析。1.1一般资料本组180例中男性138例,女性42例;年龄14~67岁,平均29.5岁。其中单发性骨折106例,多发性骨折74例;颧弓骨折42例(23.3%),上颌骨骨折15例(8.3%),下颌骨骨折123例(68.4%);下颌骨骨折中角部骨折30例,髁状突区骨折39例,下颌骨体部骨折27例,升支骨折9例,颏部骨折…  相似文献   

2.
髁状突骨折在下颌骨骨折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其发生率约为 2 5 %。它对牙颌功能以及儿童的面部生长发育影响最大 ,尤其是存在着发生真性颞下颌关节强直、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潜在危险 ,因此日益受到重视 [1 ] 。我们在近 5年中对 35例髁状突骨折患者采取了保守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现作一分析。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对象为我院 1994~ 1999年保守治疗的髁状突骨折 35例 ,男 30例 ,女 5例 ,年龄 10~ 36岁 ,平均2 8.9岁。其中 10例为多发伤 ,合并下颌骨体部和颏部的骨折。髁状突骨折移位 ,成角大于 30°者 3例 ,5~ 30…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下颌颏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下颌骨颏部骨折合并髁突骨折的比率及合并髁突骨折常见部位和合并髁突骨折的常见致病原因,并对相关因素分析,为临床诊断治疗下颌颏部骨折合并髁突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以及乌海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9年7月~2011年7月均存在下颌骨颏部骨折的病例107例进行回顾性分组对照研究。结果:下颌骨颏部骨折107例,合并髁突骨折的有62例;下颌骨颏部骨折合并髁突囊内骨折的有20侧,合并髁突颈部骨折的有41侧,合并髁突下骨折的有18侧;男65侧,女14侧;致伤年龄≥18岁共62侧,<18岁共17侧,≥18岁髁突颈部骨折33侧,<18岁髁突颈部和髁突囊内骨折各8侧;颏部骨折合并髁突骨折交通伤26例,坠落伤16例。结论:下颌骨颏部骨折最易合并髁突骨折,其中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合并髁突骨折的病例中髁突颈部最常见,与性别无相关性,但髁突骨折部位与年龄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多为下颌骨颏部遭受打击而引起的间接性骨折,约占下颌骨骨折中的第三位,是颌面外伤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现将1990年~1995年收治的下颌骨髁状突骨折48例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48例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4岁。病因中交通事故21例,工伤12例,运动外伤7例,跌倒外伤5例,欧打伤3例。伤后至就诊时间1周内30例,2周内18例,伴有颌骨其它部位骨折26例,其中双侧髁状突骨折5例,伴有全身其它部位外伤12例。2治疗方法本组病例除5例采用切开手术复位外,其余均用橡胶制弹性牙垫置于患侧上、下磨牙间,再采用不锈…  相似文献   

5.
髁状突骨折在下颌骨折中占有很高比例,近年随交通、工伤事故等高能量损伤的增加呈上升趋势[1]。从1986~1997年,我们对63例成人不同类型髁状突骨折予不同复位方法治疗、随访1~5年,大多数病例功能良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3例中男47例,女16例,年龄21~48岁。髁状突间接暴力骨折44例,直接暴力骨折19例。闭合性骨折57例,开放性骨折6例。按髁状突与骨折远端关系分型[2]:无移位骨折31例,移位骨折17例(前、后方移位13例,前内侧移位4例),转位骨折9例,脱臼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190例颌骨骨折,其中下颌骨骨折最多;骨折部位以下颌骨颏孔部及体部多见,男多于女;致伤原因多为交通事故和工伤。治疗:成人用小环颌间结扎和单颌夹板固定;儿童颌骨骨折多用头颏绷带固定;髁状突骨折也用颌间结扎方法。对于骨折线上的牙齿除为开放性而有污染的给予拔除,其它的尽量保留以利骨折固定。  相似文献   

7.
颌骨骨折包括下颌骨骨折与上颌骨骨折。下颌骨骨折的发生率约占颌面骨骨折的55%~72%,好发部位有颏部、颏孔部、下颌角部及髁状突部[1]。其中以颏正中、颏孔部、髁状突颈部较多见,磨牙区和升支部相对较少。下颌骨骨折时除会发生一般骨折所具有的肿胀、疼痛、出血和功能障碍等症状和体征外,由于下颌骨的解剖生理特点,骨折时有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上颌骨骨折发生率比下颌骨少。据有关资料统计,上颌骨骨折的发生率约占颌面骨损伤总数的15%~27%[2]。颌骨骨折的治疗包括复位、固定与康复,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现将颌骨骨折钛板坚强内固定的护理概况做一综述。上颌骨是面中部最大的骨骼,主要占据面中1/3,与鼻骨、颧骨及其他面颅骨相连。上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与其解剖结构、外力作用密切相关,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横断形骨折,LeFort骨折分类将其分为三型。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与下颌骨的解剖结构薄弱区有关,最常发生于下列4个部位:正中联合部、髁孔区、下颌角及髁突颈部[3]。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颌骨模型及其模型外科在外伤性髁突外脱位复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9例下颌骨颏部骨折伴髁突外脱位患者,术前行CT扫描并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三维颌骨模型。分析模型髁突外脱位的情况,进行模型外科操作,复位颏部骨折及髁突外脱位并预制个性化重建钛板。术中利用预制的重建钛板配合颌关系的引导,将颏部骨折复位。结果:9例患者在三维颌骨模型外科指导下完成手术,创口均Ⅰ期愈合,颌关系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见9例患者髁突均完全复位。术后随访6~28个月,患者最大张口度3.1~4.2 cm(中位数3.3 cm),颌关系及颌骨运动功能均正常。结论:三维颌骨模型能全面显示颏部骨折和髁突外脱位情况,利用颌骨的三维模型外科作为平台,可以准确塑形颏部重建钛板,在颏部骨折手术复位的同时将髁突外脱位复位,从而在外伤性髁突外脱位复位治疗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下颌骨骨折在临床中比较常见,近三年来,我院成功实施60多例下颌骨多发骨折的手术,术后病人反映良好,张口度、咬合关系及颜面部外形得到很大改善。据我院放射科资料统计,下颌骨骨折的发生率约占下颌骨骨折的55%-72%,颧骨上颌骨骨折占了18%-28%。由于下颌骨是下颌部体积最大、位置较突出的骨骼,容易遭受损伤,居下颌骨骨折的首位。其好发部位于颏部、颏孔区、下颌角部及髁状突部。其中以髁状突颈部及关节囊内髁状突关节头纵向骨折手术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
林耿冰  施斌  陈乃俊  朱小峰  黄立  邱宇  林李嵩 《医学争鸣》2008,29(17):1568-1568
1 临床资料 2005/2007我科收治下颌骨多发性骨折患者56(男37,女19)例;年龄1.5~46.0(平均31.0)岁.颏部 髁状突7例,颏部 角部11例,颏部 体部18例,体部 髁状突4例,角部 髁状突6例,双侧体部9例,双侧髁状突1例.  相似文献   

11.
髁状突骨折发生率约占下颌骨骨折的 1/ 3,是常见的口腔外科疾病 ,其诊断、分型、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有着特殊关系。我院自 1980年 1月~ 1999年 12月收治的 45例患者 ,现将治疗情况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髁状突骨折 45例中 ,男 33例 ,女 12例 ;年龄 16~ 5 2岁 ,平均年龄 2 7.6岁 ;单侧髁状突骨折 36例 ,双侧髁状突骨折 9例。有 18例同时合并下颌骨颏部和 (或 )体部骨折 ,高位骨折 30例 ,中位骨折 6例 ,低位骨折 9例。外伤原因 :车祸 38例 ,高处坠伤 4例 ,拳击伤 3例。1.2 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对 30例高位 ,4例中位…  相似文献   

12.
下颌骨髁状突由于解剖结构薄弱,受重力打击时易发生髁状突骨折,采用何种方法治疗历来存在着争议。本文对近年来我科收治的11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情况做一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病人11例(18侧),男8例13侧,女3例5侧;年龄4~72岁,平均43岁。单侧髁  相似文献   

13.
王军  何慧媛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7):F0003-F0003
现将我科从1999年1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29例髁状突骨折回顾性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29例患者共32侧髁状突骨折,其中3例双侧骨折。男性21例,女性8例,年龄15~51岁。车祸伤11例,高空坠落伤5例,击打伤3例。同时合并颅脑损伤2侧,合并下颌骨颏部或角部骨折5侧,合并上颌骨骨折3侧。根据骨折线发生水平分类,高位骨折(髁头骨折)5侧,中位骨折(髁状突颈部骨折)20侧,低位骨折(髁颈下骨折)5侧,矢状骨折(骨折线贯穿髁头与髁颈下)2侧。32侧骨折均有明显移位。术前平均张口度21.6mm。术前张口型平均偏患侧5.2mm。  相似文献   

14.
髁状突纵形骨折保守治疗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髁状突纵形骨折保守治疗模型的建立王燕一1周继林1刘洪臣1胡敏1姚军2郭贵华1关键词下颌骨髁状突;下颌损伤;猪;疾病模型,动物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3321材料和方法1.1动物分组中国实验用小型猪20头。雌雄各半,年龄3~4月,体重7~9kg,随...  相似文献   

15.
我科自 1996年 8月~ 2 0 0 0年 8月共收治下颌骨骨折病人73例 ,现将其临床外科治疗体会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73例 ,男 5 3例 ,女 2 0例 ,男女之比 2 .65∶1,年龄 8~ 63岁 ,平均 35 .2岁 ,单纯髁状突骨折 4例 ,下颌体部骨折 18例 ,下颌角部骨折 5例 ,正中颏部骨折 2 0例 ,下颌升支部骨折 2例 ,下颌角合并下颌体部骨折 4例 ,髁状突合并下颌体骨折 1例 ,下颌体合并正中颏部骨折 19例。1.2 治疗方法 单纯颌间结扎 2 0例 ,切开复位钢丝固定及颌间结扎 6例 ,切开钛板固定并颌间结扎 15例 ,单纯切开复位钛板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模拟和分析下颌骨颏部骨折联合双侧髁突囊内骨折的致伤机制,提高此类骨折的预防和诊断水平。方法: 获取1名下颌骨发育正常、无第三磨牙、无颞下颌关节病史的青年男性的颌面部CT和颞下颌关节MRI数据,通过Mimics和ANSY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采取不同角度的外力作用于下颌骨颏部,分析下颌骨及髁突关节面的应力分布。同时,比较有无关节盘、咬合与非咬合状态下下颌骨的应力分布差异。结果: 准确建立了包含颞下颌关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当外力作用于下颌骨颏部时,髁突、升支前缘及颏部受力区是主要的应力集中区,其中应力最大值位于髁突顶部。随着外力方向与水平面夹角由0°逐渐增大直至60°,下颌骨上的应力由分散逐渐集中至颏部与双侧髁突三个部位;超过60°时,应力又出现分散的趋势。当对关节盘进行模拟后,髁突关节面及髁颈部的应力分布明显减小。与非咬合状态相比,咬合状态下下颌骨上的应力集中于咬合面,而其他部位无明显的应力分布。结论: 外力方向与水平面呈60°时,应力分布主要集中于颏部及双侧髁突顶部,即三点骨折发生的部位;在下颌骨颏部受力过程中,关节盘的存在以及稳定的咬合状态下,髁突部位(包括颈部和关节面)的应力分布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7.
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好发部位,其骨折发生率约占下颌骨骨折的1/3[1]。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但易引起功能紊乱、关节弹响、疼痛、面部畸形,甚至关节强直等并发症。我科自1998年开始对髁状突骨折(除粉碎性骨折及儿童外),采用经颌下入路下颌升支垂直矢状截骨髁状突游离直视复位钛板坚固内固定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36例,男29例,女7例,年龄17~55岁。致伤原因是交通事故伤28例,斗殴3例,跌伤5例。本组病例中6例髁突矢状骨折,23例髁突颈部骨折,7例髁突颈下骨折;18例为单侧髁状突骨折,6例为双侧骨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下颌骨髁状突矢状骨折(SFMC)的诊断、移位和治疗参考价值。方法:我院收治因颌面部外伤病例中筛选出下颌骨髁状突矢状骨折病例23例(36侧),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颌面部并行二维及三维重建后处理。结果:髁状突矢状骨折23例伴颞颌关节半脱位3例,蝶骨翼内外板骨折4例;下颌颏部、体部骨折19例;面中部骨折11例;脑外伤7例。螺旋CT三维及二维重建图像能立体、多方位直观显示髁状突矢状骨折片的大小、移位方向、程度。显示颞颌关节的周围关系及损伤;临床医生可通过三维及二维重建动画任意旋转、暂停观察,制定手术方案、入路及非手术治疗依据。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特别是动画,能够全面、准确显示下颌髁状突矢状骨折,折片移位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对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 下颌骨骨折患者18例,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16~52岁。左侧11例,右侧7例;单纯髁状突骨折4例,并发对侧下颌角骨折2例,单纯颏部正中骨折1例,颏孔骨折3例,下颌角骨折8例。其中咬殆关系正常3例,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前牙开殆、偏殆畸形及开口受限。采用的钛板及钛钉为西安中邦商贸公司生产的口腔颅颌面外科专用的坚固钛板系列。小型钛板厚度1.0mm,分别有2、4、6及8孔等;螺丝直径2.0mm,长度8~12mm用配套钻头、螺丝刀。18例患者手术均采用局部麻醉。颏部正中、颏孔及下颌角骨折均在口内切口,根据骨折部位决定切口大小;髁状突骨折根据骨折部位而定。颏部正中骨折及颏孔区骨折多用2块钛板固定,分别在牙根尖下部和靠近下颌骨下缘处,以避免损伤邻牙根。单纯下颌角骨折,在外斜线上张力区可用一个钛板固定。髁状突骨折采用厚1.0mm钛板和2.0mm直径螺钉沿外斜线张力带作单层骨皮质固定。术后用抗生素1周,每日口泰含漱。2周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2周后进软食。术后分别在1周、3个月时检查咬冶关系及拍X光片,观察骨折对位及愈合情况。18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创口均为一期愈合,咬黯关系正常,随访2年无不适感。  相似文献   

20.
黄文 《华夏医学》2006,19(6):1219-1220
下颌骨髁状突是下颌骨最薄弱的部位,为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许多统计资料显示,髁状突骨折占下颌骨骨折的16.5%~36.3%。由于髁状突是颞下颌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因此,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均有其特殊性。目前,髁状突骨折的治疗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采用颌间牵引复位固定的非手术治疗,即保守治疗,另一种是手术切开直视下复位固定的手术治疗。笔者对我科1996年以来收治的43例髁状突骨折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作一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3例,其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3~74岁,平均36.2岁。致伤原因:打击伤9例,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