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瘀证动物细胞损伤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索建立血瘀证细胞损伤模型的方法。[方法]用两种方法,即用血瘀证兔模型血管内皮细胞直接培养的方法和用血瘀证兔模型血清损伤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方法,研制血瘀证细胞损伤模型。[结果]第一种方法原代培养物血管内皮细胞出现了病理性损伤及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初步表明能直接反映体内的病理状态,但其病理特征并未随细胞传代得以保留;第二种方法培养的细胞同样体现了类似前者的病理状态,且更易于复制。[结论]初步表明所建立的细胞损伤模型从功能和结构上都反映了务大辩论辛整体动物模型及部分临床病人的病理特征,可应用于探讨血瘀证实质和活血化瘀作用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验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试在大鼠上复制寒凝血瘀证量化模型,此种将造模依据-模拟病因,模拟症状,实验室检查和药物反证四者融为一体所建立的动物模型,为定量研究寒凝血瘀证的本质和温通活血化瘀作用的原因及其药物的筛选,为指导临和充实中医实验教学内容,提供了又一新的,成功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正血瘀证是中医临床中常见证之一,自古以来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证治经验,现代中医对血瘀证的中西医基础和临床研究也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为进一步阐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总结和提高血瘀证及其治疗方法,展示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的新成果、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临床治疗血瘀证提供新依据,特面向国内外广泛征稿。现将征稿相关内容通知如下。征稿主题:(1)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方药的相关基础研究;(2)血瘀证的活血化瘀方药的临床研究;(3)血瘀  相似文献   

4.
以经典的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试图在大鼠身上复制阳虚血瘀证血小板减少模型。此种把模拟病因、模拟症状、血小板检查和药物反证四者融为一体所建立的动物模型,为研究阳虚血瘀证的本质和温阳活血化瘀作用的原理及其药物的筛选、为指导临床和充实中医实验教学内容,提供了又一新的、较为成功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正血瘀证是中医临床中常见证之一,自古以来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证治经验,现代中医对血瘀证的中西医基础和临床研究也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为进一步阐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总结和提高血瘀证及其治疗方法,展示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的新成果、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临床治疗血瘀证提供新依据,特面向国内外广泛征稿。现将征稿相关内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患病率高,且可导致多种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危害极大。中医认为血瘀是高血压的重要病因之一,临床应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高血压病具有良好的疗效。越来越受到现代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将重点介绍高血压与血瘀证关系的现代研究以及活血化瘀法在高血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患病率高,且可导致多种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危害极大。中医认为血瘀是高血压的重要病因之一,临床应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高血压病具有良好的疗效,越来越受到现代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高血压病血瘀辨证的中医理论依据、高血压病血瘀证本质研究、临床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对几年来的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1989年开始从事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采用计算机多因素分析研究血瘀证,提出的血瘀证诊断标准定量记分表,为中医证候研究中最早的客观定量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龙江医派名医陈景河治疗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龙江医派名医陈景河在齐齐哈尔中医院门诊治疗血瘀证的中药方剂,建立数据库,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整理治疗血瘀证的中药方剂50首,涉及中药194种,用药总频数为610次。结论核心单味药依次为川芎、当归、黄芪、丹参、乳香、没药、党参、红花、白芍等;治疗血瘀证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等为主要功效的药物为主;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以肝、脾、心、肺、肾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挖掘分析张学文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张学文教授近5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的病例,采用关联规则、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张学文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的用药经验和用药规律.结果 对筛选出的116首典型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药物核心组合和新处方.结论 张学文教授诊治原发性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以天麻钩藤饮和(或)脑清通汤为基础方加减,多用平肝熄风、活血化瘀药以治标,再加补肾、安神等药以扶正,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1.
益气养阴活血治法及其组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组成方剂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研究中医组方原理宜从“证”和“治法”的研究入手。参考临床辨证施治经验和有关中医药基础理论,设计出可用于临床胸痹证(冠心病)的方剂,并用“证”的模型大鼠验证了其疗效。为研制符合中医理论的“血瘀证”动物模型,选用寿命三年的Wistar种大鼠,以临床测定血瘀证之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发现不同鼠龄大鼠随增龄其血流变逐渐呈粘、浓、凝、聚改变。其血小板和RBC聚集率增高,RBC变形能力降低,易形成  相似文献   

12.
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理论已成为祖国医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进一步阐明中医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并梳理历代血瘀证及其治疗方法,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3.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血瘀证动物模型,不仅提供了活血化瘀研究的实验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验证中医有关病因病机理论,探讨血瘀证的本质与活血化瘀的原理,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就血瘀证动物模型在近些年来的发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种类、评价与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血瘀证动物模型是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及活血化瘀疗法研究的重要技术平台。既往血瘀证模型有两类:一类是模拟中医学的血瘀之因,如外伤、寒凝、气滞、气虚、阴虚、阳虚、离经之血及自然衰老等制成的血瘀证动物模型,此类属病因模型;另一类是模拟西医学的血管或血液的病理或病理生理,如血管阻塞、微循环障碍、血栓形成、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障碍等制成的血瘀证动物模型,此类属病理或病理生理结合模型。然而,无论哪一类血瘀证动物模型,都把上述生物化学和生物指标作为血瘀证模型的评价依据,而忽视血瘀证模型建立所应该具备的生物表征如局部肿痛、眼结膜血管明显扩张充血、唇周发黑、耳廓唇周暗红、爪甲尾部紫暗、舌暗红,以及动物行为等符合人体血瘀证临床表现的指标,以至于无证不血瘀,无药不活血。这一现状势必对中医基础理论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建立血瘀证生物表征模型,将是血瘀证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证候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础科学问题,血瘀证在证候研究中最具代表性,以血瘀证为切入点,研究证候的规范及其与疾病、方剂的相关性,阐明证候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寻找证候的生物特征组合演化规律是证候研究的新思路,病证结合、方证相应是证候研究的重要途径,多因素信息处理方法和复杂系统模型是证候研究的新方法。提取证候因素,建立辨证方法新体系,寻找证候的生物特征及其组合规律,探索证候多因素信息处理的方法,建立证候的复杂系统模型是研究的重要内容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中医学对血瘀证的认识以及针对血瘀证所采用的活血化瘀治疗,源远流长,理论独特,经验丰富,应用广泛,尤其在治疗某些疑难病方面效果显著,因而深得国内外医药界关注.建国后由于国家重视、各种现代化检测手段的逐步建立,特别是随198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血瘀证及活血化瘀多项研究被列入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多年来在众多学者、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一些项目获国家发明或进步奖、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尤其是在2003年,陈可冀院士领衔的团队有关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奖项是建国以来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取得的最高奖项,并成为当年中国医学界10大新闻之一,标志着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已成为当前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为活跃、最为深入、而且最富有成效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7.
外伤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是我国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理论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国家对其也列为重点攻关项目。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在执行“七五”科研项目中,组成了以顾亚夫、王殿俊、倪正为负责人的课题组,根据血瘀证临床常见病因、分型研制了比较符合临床特点的外伤、热毒、寒凝、血虚等不同证型的血瘀证动物模型,并对其从微循环、血液流变、生理、生化、病理等方面进行多途径、多指标、多层次的研究,以探讨不同证型的血瘀模型的共性和各自的特异性及其发病机理。现将血瘀证研究模型之一至五共同发表,供中医血瘀证研究者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现代血液学方法在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指出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密切联系中医临床的基础上,运用血液学方法中有关血凝-纤溶系统和血小板的基本理论及检测手段,深入探索血瘀证的实质和活血化瘀作用机理,将有助于加强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指标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7):670-670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是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为活跃、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之一。循环系统疾病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鉴于活血化瘀在防治循环系统疾病中的重要地位,为进一步推动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的深入研究,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批准,  相似文献   

20.
有关“活血化瘀”学说、治则及临床运用的进展血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重要遗产。历代医籍对血瘀学说论述甚详、对活血化瘀的药物和方剂也早就有丰富认识,特别近年来,随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对血瘀学说的研究和活血化瘀治则的实验探讨及临床应用都获得了巨大进展。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