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提高呼吸内科患者雾化吸入的依从性。方法成立O2品管圈,选定“提高呼吸内科患者雾化吸入的依从性”为主题,实施各项活动,6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雾化吸入依从性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提高呼吸内科患者雾化吸入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李艳杰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1,18(5):848-849
目的:探究小儿雾化吸入治疗中的品管圈活动应用价值及对患儿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陵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炎患儿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所有患儿均接受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护理,观察2组患儿治疗效果及睡眠质量评分(PSQI)...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品管圈在小儿雾化吸入治疗中的应用及对患儿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儿科门诊收治的小儿肺炎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2组均接受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观察组给予品管圈护理,比较2组临床疗效、PSQI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后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儿雾化吸入期间实施品管圈护理干预,可促进咳嗽等症状消退,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应用品管圈活动提高患儿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依从性的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制定计划,对病区患儿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依从性的现状进行查检和解析,设定目标,针对要因拟定对策并实施,最后进行检讨和改进。结果 :患儿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依从性明显提高(89.0%vs 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7,P0.001)。结论 :采用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患儿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依从性,使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促进了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门诊儿科病人氧气雾化吸入护理质量的作用。[方法]按照品管圈的步骤,分析门诊儿科病人氧气雾化吸入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要因后进行对策拟定和对策实施,同时进行效果确认。[结果]品管圈活动结束后门诊儿科病人氧气雾化吸入的护理质量由改善前的78.4%提高到改善后的94.8%,进步率为20.9%。患儿家长对雾化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品管圈成员的团队凝聚力、集体荣誉感和积极性等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结论]门诊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门诊儿科病人的氧气雾化吸入的护理质量,还提高了患儿家长对雾化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并且使每位圈员都实现了自我价值,提高了科室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氧气雾化吸入法与超声雾化吸入法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以下简称慢支)治疗效果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雾化吸入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慢支患者随机分为氧气雾化组(氧气组)和超声雾化组(超声组),各30例,2组雾化药物及其它治疗相同.结果氧气组症状/体征改善时间较超声组显著缩短(P<0.05,P<0.01),超声雾化吸入中的SpO2较雾化吸入前显著降低(均P<0.05),氧气雾化吸入中SpO2降低不明显,氧气雾化吸入治疗不良反应如喘憋、治疗中止发生率显著低于超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结论氧气雾化吸入治疗对慢支患者刺激小,患者耐受性好,适用于老年患者上、下呼吸道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舒利迭吸入规范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品管圈活动主题为提高COPD病人舒利迭吸入规范率,调查2020年11月我科住院COPD病人的舒利迭吸入情况,针对导致病人舒利迭吸入不规范的原因进行分析,确立改善重点,设定目标值,拟定对策并实施,最后实现标准化。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COPD病人舒利迭吸入规范率由56.03%提高到86.89%,完成了设定目标值;病人舒利迭吸入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由38.79%降至11.21%;病人肺功能明显改善,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减轻;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病人6 min步行距离较活动前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舒利迭吸入规范率,改善病人肺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9.
雾化吸入方式对气道舒张剂缓解喘息症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喘息"为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呼气延长、呼气性哮鸣音、缺氧等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症状,如不及时救治,喘息持续可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压缩雾化吸入对全身麻醉开胸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全身麻醉开胸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压缩雾化组与超声雾化组,各60 例,分别采用压缩雾化吸入和超声雾化吸入.比较2组患者雾化吸入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变化及呼吸道刺激症状.结果 雾化吸入后压缩雾化组患者PaO2、SpO2升高较超声雾化组患者明显(P<0.05);PaCO2降低较超声雾化组患者明显(P<0.05);呼吸道刺激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超声雾化组(P<0.05).2组患者R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压缩雾化吸入在提高全身麻醉开胸术后患者PaO2、SpO2和降低PaCO2,减少呼吸道刺激症状等方面优于超声雾化吸入,提示其为开胸术后患者较理想的雾化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开展QC( quality control)活动以降低患者雾化吸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方法成立阳光天使QC小组,运用计划(P),实施(D),检查(C),总结(A)循环管理方法,对患者产生雾化相关不良反应进行现状调查,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制定可行性对策并实施干预。观察比较两组的雾化吸入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患者雾化吸入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对照组19.1%,试验组6.1%,患者满意度对照组为87.25%,试验组为94.4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QC活动是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的一种途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雾化吸入与氧气雾化吸入对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普通外科腹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20例,A组进行超声雾化吸入,B组进行氧气雾化吸入进行气道湿化,稀释痰液排痰,2组患者进行雾化吸入前和雾化吸入15 min后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血压的变化以及痰液粘稠度等指标.结果 2组雾化吸入前后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痰液粘稠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雾化吸入后呼吸、心率均加快,易发生刺激性呛咳反应.2例患者有轻微气喘,与雾化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雾化吸入前后呼吸、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氧气雾化吸入进行气道湿化,有雾化药液浓度高,颗粒小,对生命体征干扰小,排痰效果好,不易发生刺激性呛咳反应,操作简便等优点,易于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雾化吸入对胸部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43例于我院行胸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8例患者术前4 d开始行雾化吸入,至术后5 d结束,统计手术前一天与入院时肺功能主要指标变化;统计术后2~5 d行雾化吸入后患者血氧饱和度情况、术后连续5 d动脉血气变化的平均值,与术后常规应用雾化吸入(5 d)的7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术后2~5 d血氧饱和度日平均值明显低于观察组。手术前1天观察组患者肺功能主要指标明显高于入院时(P0.05)。观察组术后5d Pa O2平均值为(92.30±5.10)mm H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20±4.00)mm Hg(P0.05);Pa CO2平均值为(39.35±4.00)mm Hg,低于对照组的(44.21±5.00)mm Hg(P0.05)。结论术前雾化吸入可有效改善胸部手术患者肺功能,是一简便易行的方法,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探讨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雾化吸入、氧驱动雾化吸入和空气压缩泵驱动雾化吸入方式对声带息肉患者术后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声带息肉术后患者分别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氧驱动雾化吸入及空气压缩泵驱动雾化方式行雾化吸入治疗,观察术后3 d患者咽部疼痛改善情况和声音嘶哑改善情况.结果 超声雾化吸入组与氧驱动雾化吸入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雾化吸入组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驱动雾化吸入与空气压缩泵驱动雾化吸入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雾化吸入方式对声带息肉患者术后疗效最好,氧驱动雾化吸入次之,均优于空气压缩泵驱动雾化吸入. 相似文献
15.
超声雾化吸入与氧气雾化吸入对气道湿化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超声雾化吸入与氧气雾化吸入对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普通外科腹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20例,A组进行超声雾化吸入,B组进行氧气雾化吸入进行气道湿化,稀释痰液排痰,2组患者进行雾化吸入前和雾化吸入15 min后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血压的变化以及痰液粘稠度等指标。结果2组雾化吸入前后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痰液粘稠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雾化吸入后呼吸、心率均加快,易发生刺激性呛咳反应。2例患者有轻微气喘,与雾化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雾化吸入前后呼吸、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氧气雾化吸入进行气道湿化,有雾化药液浓度高,颗粒小,对生命体征干扰小,排痰效果好,不易发生刺激性呛咳反应,操作简便等优点,易于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呼吸科患者吸入剂使用正确率的影响,以达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目的。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品管圈活动前后各40例使用吸入剂患者进行调查,对影响患者正确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确立并落实了3项改进措施。结果 经过品管圈活动,患者吸入剂使用正确率由52.25%提高到85%。 结论 品管圈活动有效提高了患者吸入剂使用的正确率,提高了药物疗效,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不同雾化吸入方式对胃肠减压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将481例胃肠减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274例,干预组207例.两组患者采取相同的雾化吸入方法及雾化液,对照组每日两次,分别于8:00及16:00执行;干预组为3次/d,分别于7:00,15:00及23:00执行.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患者舒适度及其患者的睡眠质量.结果 胃肠减压后7d干预组患者在自述不易排痰、咽喉痛及不能耐受方面优于对照组(均P<0.005),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干预组患者胃肠减压后3d内非计划性拔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胃肠减压后7d内非计划性拔管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两组患者胃肠减压后7d的PSQI三维度得分均较24 h时降低,但干预组患者在PSQI三维度差值均优于对照组(p=0.000).结论 3次/d雾化吸人可以在缓解胃肠减压患者不适感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氧驱动雾化吸入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两种雾化吸入方法在小儿哮喘疾病患儿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小儿哮喘患儿84例;根据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2例给予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42例则采用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咳嗽胸闷、喘息以及呼吸困难消除时间方面,观察组均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经积极治疗后观察组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疾病患儿的疗效显著优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安全性更高;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QCC)在提高皮肤损伤患者湿敷操作正确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小组,确立主题,针对皮肤损伤患者湿敷操作正确率进行现状调查,把握影响湿敷操作正确率的因素,确定改善重点,设定目标,解析,针对真因制定相应对策,设计并制作含6~8层湿敷纱布的湿敷包,确定湿敷液添加的初始量及补充量,优化湿敷操作流程,并对对策实施与检讨。结果:QCC实施后患者湿敷操作正确率高于QCC实施前(P 0. 05)。结论:实施QCC简化了湿敷操作步骤,规范湿敷操作方法,优化湿敷操作流程,能有效提高皮肤损伤患者湿敷操作正确率。 相似文献